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立足为实体经济服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8:52:38
2009年06月25日
韩汉君
根据世界上大多数金融中心的成长轨迹,根据上海建设金融中心所依托的优势条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业发展应立足于为制造业、贸易等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在目前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上海金融业更应坚持这一理念,走为实体产业发展服务的道路。上海及周边地区广阔的经济腹地,对金融服务具有旺盛的需求,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坚实的基础和最具优势的条件。关键是上海金融业要不断创新、金融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完善优化。由此,伴随着实体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经济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必将成长壮大。
金融发展应立足于为实体经济服务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以来,人们都比较关注上海与世界上其他一些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市场规模、金融交易规模、金融机构多少等方面的差距,而对真正关键的、作为一个金融中心立足之本的金融服务功能建设,即金融业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却在不经意间被忽视。
国务院最新公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无疑为上海金融业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强身健体”指明了方向。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成为“空中楼阁”;实体经济也会因为缺乏金融业的服务而发展受阻。
第一,世界上大多数金融中心的成长轨迹,昭示着金融中心必然伴随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壮大
金融中心大多是因贸易和制造业等实体产业的发展而生,这是为世界上大多数金融中心的发展进程所证明的,即所谓经济推动型或称为自然形成型的金融中心。随着国家、地区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形成金融需求的不断扩大,进而自然地成为金融中心。主要功能型国际金融中心大多属于这个模式,如伦敦和纽约。从对历史的考察看到,金融中心与“世界工厂”存在一种融合依赖的关系,身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国家就有可能成为金融中心。在制造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生产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越来越大,需要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源。此时,企业的自有资本已无法满足需要,只能从外部筹集资金,或者向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和股票,这都将促进本国银行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以及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上海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独特优势是其所依托的广阔的经济腹地
长三角发达的区域经济体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就上海本地而言,近些年上海主要推进成套设备、石化等先进制造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大多是资金密集的,或者需要金融业的强有力支撑,对金融服务具有强劲的需求。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长三角2省1市的GDP规模占全国的比例为22%,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占到24%,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到36%,是全国比较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规模庞大,技术先进,不仅在全国,而且在全世界的制造业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样的经济规模、制造业规模,会对金融服务产生巨大的需求。从更大范围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定位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努力服务于长江流域经济腹地,乃至全国的经济体系,这就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提供了更富潜力的金融服务需求。这些金融服务需求都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金融业的坚实基础。
第三,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金融业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应立足于为实体经济服务
从根本而言,金融业就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即将社会储蓄转化为生产性的社会投资,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在此基本功能、基本业务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才衍生出一些风险管理等业务。金融衍生业务或者说创新业务不能脱离传统的基本业务。如果是为金融而发展金融,就必然走向金融体系的自我服务,继而是自我膨胀,直至爆发危机。此次金融风暴后的全球金融业正显示出回归传统功能的趋势,即金融业主要是为创造财富的实体经济服务。因此,从上海的优势条件看,从上海金融业发展水平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业发展应立足于为实体经济服务。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突破方向
从立足于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角度出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业发展的突破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推进人民币结算中心建设,为贸易经济发展服务
上海建设人民币结算中心,就是在国际贸易中推动使用人民币结算,而上海要成为主要的结算中心。这一发展方向和运作步骤,其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其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剧烈,汇率波动风险日益加大,推动以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就可以为贸易商规避汇率风险,这是对贸易发展的有效的服务和有力的支持。其二,随着人民币结算范围的不断扩大、结算规模的不断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随之迅速上升,这是具有长远战略性意义的重要举措。上海的金融中心能够国际化,通过扩大人民币结算而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是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最重要内涵之一。因此,这也可以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之一。在此次危机中,美元的汇率波动较大,带来很大的汇兑风险;而美联储收购国债、增发美元,更使美元出现贬值预期。而人民币汇率相对比较稳定、坚挺,这是上海加快人民币结算中心建设的极佳时机。
2、加快证券市场创新发展,为制造业、贸易等实体经济提供有效的直接融资服务
金融中心提供金融服务,其中最基本的一项功能就是融资功能。金融中心建设是否成功、有效,关键就是看这一点。从上海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看,应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创新发展:(1)建设多层次股票市场,并建立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转板机制,以更有效地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2)不仅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场内市场,还要建设一个有效的场外市场,即非上市公司股权的柜台交易市场(OTC市场),以增强市场的流动性;(3)丰富债券交易品种,除了现有国债、金融债交易外,还要发展地方市政债、企业(公司)债券、资产支持债券等债券交易品种,为各类主体拓展融资渠道;(4)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以及债券柜台交易的互联互通,建设一个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5)积极创造条件,根据国家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总体部署,逐步推进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推动上海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3、加快发展商品期货市场,为制造业、农业和贸易发展服务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资源类产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触目惊心,给许多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损失。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商品期货市场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从目前情况看,上海的期货市场发展,要做精做强现有期货品种,并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为制造业、贸易和农业企业提供有效的套期保值服务和价格信号服务。
4、加快金融业务创新,为制造业企业以及大量的服务业企业、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供更有效的融资服务
其一,拓展融资租赁市场,直接为上海大力发展的成套设备制造、造船等重点产业服务,使融资租赁市场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连接点,成为航运中心建设和金融中心建设的连接点。其二,推动贷款方式创新,包括供应链金融、证券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服务。其三,大力发展风险投资(VC)和股权投资(PE),为研发创新、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关键举措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业发展的立足点、主要突破方向明确,但要全面提升上海金融市场的金融服务能力,还必须依靠金融业界、管理层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金融业界要加快业务创新
毫无疑问,金融服务功能的建设和完善,比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增加金融机构数量等要难得多。我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还存在诸多的约束,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业发展,应充分利用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等政策优势,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各类业务创新。值得重视的是,这种创新不是脱离实体经济运行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创新,而更多的是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法手段的创新。
2、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
扩大金融业开放是一个“进来”和“出去”的双向过程。目前,除了常规的继续对国内外机构放松金融市场准入等举措外,与服务于实体经济相关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大力拓展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包括人民币结算、人民币证券发行等,这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二是金融机构借力走出去,搏击国际金融市场。凭借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理念,抓住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良机,制造业发展到哪里,金融服务伴随而行,进而在国际金融市场磨炼发展,最终成为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3、进一步完善金融业发展的软环境
金融业发展的软环境包括制度环境、专业服务环境、监管环境等方面。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税收政策环境。与香港、新加坡以及欧美的一些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金融机构的公司和个人总体税负水平明显偏高,非常不利于上海与这些城市的竞争。这需要我们参照国际上普遍实行的对金融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税收政策,降低税负。二是专业中介服务环境,包括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投资咨询等金融中介服务。无论是国内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服务,还是国外金融机构进入上海金融市场,都非常需要这些专业服务。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文汇报》2009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