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跨越的十大突破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51:02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跨越的十大突破口

www.eastmoney.com   2009-03-26 11:44     东方早报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编者按

  肖林博士为我们绘出了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十大突破口,着重强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于金融中心建设的意义,提出完善资本市场各项制度建设、整合金融教育等金融环境,同时列举区域规划要点,建议根据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张江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洋山保税港区等区域各自优势,完善金融功能区域布局规划。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框架,在把握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可明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赋予个人的意义。 

  肖林 1965年12月生,历任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计划处副处长、政策法规处处长、经济调节处处长、发展规划处处长、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副总经济师等职;2003-2004年间在国务院研究室作为起草组成员,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文件起草;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金融学博士、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为金融与资产管理、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战略管理。 

  在全球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扩散的背景下,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出台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如何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在国务院的政策性文件中,有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有40多项,这些政策性项目在今后三五年内都应有大的突破。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把握主线,选择好政策实施的突破口。 

  特别是,社会财富的增加和分配必须以制度的清晰和规则的透明为前提,绝不能以损害公正公平为代价。在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市场机制是主导和决定力量,但政府作用也不容忽视。政府在政策推动、制度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这一点,在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是新兴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肖林 

  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扩散,全球金融体系遭受重创,实体经济大幅放缓,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也蒙受重大冲击。从国际看,其影响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从国内看,其影响从沿海向内地,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企业向其他企业扩散。已经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将导致世界经济金融体系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对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是重大战略契机。可以判断,将呈现五大趋势性特征: 

  趋势一: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将发生变革,但国际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不会改变 

  这场金融危机将导致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主导力、影响力对比发生变化。危机重挫了美国长期以来负债支撑消费的增长模式,击碎了虚拟资产财富效应的泡沫,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国际经济金融主导地位。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将趁机加快对全球经济金融主导权的争夺。危机使全球化呈现新特征,将加快国际高技术产业、高技能人才、国际资本从发达经济体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发言权会有所增加。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将向美国、欧盟、新兴市场国家三足鼎立的方向演变。以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全球配置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会因这场危机而逆转,资本自由流动和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 

  趋势二:全球金融危机将导致国际经济步入衰退,但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均认为,世界经济将因这次金融危机步入衰退,自2002年开始的世界经济景气周期已经结束,2009年世界经济增速在0.5%~1%之间。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将负增长2%;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将从2008年的6.3%大幅放缓至2009年的3.3%。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危机冲击,外部需求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从长期趋势看,中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不会因此而改变。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期,优质劳动力资源充裕,内需潜力巨大,具有支撑较长时期增长的基础和条件。联合国有关专家认为,中国2008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22%,可以预计,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进一步提高,将成为引领这一轮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趋势三:新自由主义思想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将明显削弱,政府干预主义作用会进一步强化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高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市场力量的复兴,推动了新自由主义思想在全球迅速扩张,成为主导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改革和政策制定的主流理论和意识形态。其主要哲学包括:反对高额征税、反对加强监管、反对政府干预、反对政府垄断性投资公共产品,推崇自由市场经济,实行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自由修复的市场。随着这场危机的爆发,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已受到前所未有的普遍质疑,其对全球经济金融体系规则制定的影响力将明显削弱。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政府的必要干预对于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及时纠正市场缺陷、防范各类风险十分必要,放任自流的市场观念将在一定程度上向强化监管的市场经济转变。 

  趋势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趋势将加快推进,但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难以根本性撼动 

  二战之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元从此成为美国施行全球金融战略的工具。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通过过度的金融资产需求创造、推动持续、大量、无节制的美元输出,一方面支撑了美国缺乏实际收入支撑的过度消费,最终导致美国金融体系和整个消费模式的崩溃;另一方面,也造成全球性的美元过剩,反过来不断削弱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从这一点讲,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危机动摇了国际社会对美元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信心,国际货币体系治理结构的改革和监管,决定了国际货币体系将朝多元化方向加快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高也成为必然。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将迎来重要战略契机。同时也要看到,美国金融体系虽然受到重创,但目前还没有其他货币有足够能力来取代美元地位,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美元仍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趋势五:世界新一轮国际金融中心争夺将更趋激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迎来新的战略契机 

  在这场危机冲击下,纽约、伦敦等老牌国际金融中心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特别是华尔街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集聚力和辐射力将在这次危机中受到削弱。全球将展开新一轮国际金融中心的激烈竞争。新加坡、香港、迪拜等金融中心的建设进度将加快,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将会提升。同时,莫斯科、孟买等城市有机会在危机中成长为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全球金融中心版图的深刻调整,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战略契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一机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要立足国家战略,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创新先行先试和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完善金融市场功能,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创新,大力集聚各类金融人才,不断提高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推动新一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立足和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次危机证明,金融必须根植于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其价值创造必须源于实体经济的真实价值。自我膨胀式的金融创新和发展模式,不仅不能够长久支撑经济发展,而且最终必将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和全面经济危机。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资源的配置和创新必须着眼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着眼于真正创造财富的产业、着眼于具有成长价值的企业,必须回归到这一根本上来。 

  第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纵观国际金融中心百年变迁史,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支撑与推动。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工业帝国地位成就了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反过来又推动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和贸易中傲视列强。两次世界大战,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也使得纽约成为与伦敦齐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而来自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又推动美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扩张。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仅具备了强大的国力基础,也是中国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发展的战略要求。 

  第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发挥好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推动作用。要正确把握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的边界。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作为“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运用金融等市场化手段促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及时发挥政府作为“有形之手”在纠正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核心作用,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切实防范各类市场风险。特别是,社会财富的增加和分配必须以制度的清晰和规则的透明为前提,绝不能以损害公正公平为代价。在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市场机制是主导和决定力量,但政府作用也不容忽视。政府在政策推动、制度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这一点,在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是新兴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金融话语权、增强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推动力的客观要求。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中,要牢牢抓住国务院出台政策性文件的机遇,找准突破口,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着力从十个方面进行重点率先突破: 

  突破口一: 

  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飞速增长,必然推动本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目前,人民币仅是国际上的小币种,这与我国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也与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要求不相符。要抓住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进程加快的机遇,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短期内,要加快推进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试点,推进我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劳务承包等以人民币计价,帮助企业锁定汇率风险。初期可以选择周边国家(地区)贸易、投资往来密切的企业开展试点。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与我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同时,通过贸易融资、对外投资等加快人民币输出步伐,以解决国外交易方缺乏足够人民币资金用于结算的问题。中长期,要着力提升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货币的功能,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并最终实现人民币和外币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的自由兑换,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占有相当比例,并承担起计价、支付、投资、储备等国际货币职能。 

  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相适应的是要加快人民币清算体系建设。纽约、伦敦、香港的经验证明,国际金融中心也必然是国际清算中心,支付清算体系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平台”作用。要创新和优化人民币清算功能,在上海设立人民币清算机构,争取成为人民币清算中心,进一步拓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内涵和影响力。同时,要从监管制度上加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管理。 

  突破口二: 

  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市场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比重偏低。据统计,过去10年中国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包括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一直徘徊在10%左右,而同期日本、德国、美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达到50%~70%。二是直接融资中股票市场发展较快,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滞后。发达国家的公司债券融资比例往往是股票融资的6-7倍,而2008年我国公司债券仅占直接融资总额的30%左右。三是市场之间不连通,银行间市场、交易所之间连接没有打通,资金、资源难以流动。要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进一步巩固发展主板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债券、期货、各类金融衍生品、创业板、柜台转让等资本市场,积极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企业年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 

  当前,特别要加快发展债券市场,以解决目前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过低问题,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服务于我国经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要着力扩大企业(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改革发行办法,扩大债券市场准入范围,简化企业(公司)债券上市手续。要加快推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目前可采取由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行的做法,地方政府作为偿债主体并由地方财政收入作担保。积极探索发展市政项目收益债券、外币债券等其他类型债券。要促进国债一、二级市场建设及其协调发展。同时,加快完善债券市场的监管体制和发行体制,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产品和投资人的互联互通。 

  突破口三: 

  推进期货市场品种创新发展
 

  期货及其相关衍生品具有价格发现、风险转移等功能,是国际金融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是大宗商品的主产国及消费国,但由于国内期货市场起步较晚,大宗商品的现货价格基本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所掌控。定价权缺失导致每年我国进口原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的损失就达到数百亿元人民币。加快培育和发展期货市场,有利于增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增强金融集聚辐射功能;有利于在我国形成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心,为企业规避价格风险。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现有品种较少,不能完全覆盖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特别是传统商品期货中的原油、有色金属、煤炭、天然气等品种缺乏,对相关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变革,将大大增加我国对资源性商品进口的议价能力,为增强我国在重要商品上的定价权提供了难得机遇。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期货品种开发与创新,加快研究推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期货,使我国成为重要的能源定价中心之一,也为国内企业套期保值、锁定成本开辟新渠道。要做好钢材期货上市交易,进一步深化细化钢材品种,扩大市场功能。要抓住当前金融危机契机,及时推出股指期货,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平抑资本市场波动,有效化解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突破口四: 

  大力发展私人股权投资
 

  私人股权投资的运作依托和服务于实体经济,是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发展私人股权投资,有助于拓宽我国直接融资渠道、优化金融结构;有助于加快发展服务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运行效率、降低金融风险;也有助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金融市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发展私人股权投资已经具备了比较有利的条件和基础。一批产业基金相继获批试点,国际主流PE机构如凯雷集团、黑石等已进入我国,相关法律环境不断完善,市场需求和融资基础较好。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聚焦突破,把上海打造成中国的PE中心。 

  发展私人股权投资要重点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设计有别于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交易制度、监管要求等制度安排,鼓励私人股权基金培育更多新兴高科技企业在境内上市。二是尽快推出柜台交易市场,规范私人股权基金所投项目股权转让。可以在上海建立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的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柜台转让市场。三是集聚国内外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和专业PE人才,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金融人才激励、开发机制等制度。四是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规范有序的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信息披露、价格发现、撮合交易等功能,为私人股权基金提供投资机会和退出渠道。五是加快出台私人股权投资配套政策,特别是非限制性条款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全社会信用体系,为私人股权投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突破口五: 

  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使其具有流动性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增加资产流动性,提高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改善银行资产与负债结构失衡,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和贷款人资金成本。长期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率偏低,大量优质资产长期沉淀,难以流动,其价值增值不能及时体现。比如,量大面广的国有资产、巨额的基础设施资产、优质住房抵押贷款等。要着眼于提高我国优质资产的证券化比重,加快国有资产、基础设施、优质贷款等资产证券化步伐。 

  当前,要加快推进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在上海试点,丰富资本市场的投资品种,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要逐步放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机构投资者限制,完善资产证券化配套政策。同时,要加强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用于证券化的资产必须是优质的、有实际价值的、能产生收益的资产,防止证券化过度产生泡沫。

    突破口六: 

  开拓发展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有助于打通国际融资渠道,集聚国际金融机构,募集国际资本用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所在国生产、贸易和资本的国际化,因而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竞争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纽约、伦敦、香港、东京等老牌国际金融中心,开曼、巴哈马等新兴国际金融中心都建有离岸金融市场,我国周边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也都早已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离岸金融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当前,要加快在洋山保税港区推进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大力吸引国际金融机构落户,集聚国际资本;允许国内企业开设离岸账户,为其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要把离岸金融中心功能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上海成为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及其衍生工具的全天候交易结算中心,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海运保险和再保险机构开展离岸业务的运作平台。 

  突破口七: 

  协同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
 

  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建设上海“四个中心”,必须注重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的有机融合、协同推进,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净值,档案,基金吧)。 

  比如,人民币国际化,既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同时又是扩大国际贸易、规避贸易风险的重要手段。比如,发展航运金融,能够同时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再比如,在洋山港开展离岸金融,既有助于发展港口贸易,同时又有助于吸引国际金融资本落户,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的加快推进,也将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 

  突破口八: 

  强化国际金融中心 支撑中国经济转型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中国经济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充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动作用。一是加强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促进本土企业发展转型、集成创新,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扩张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二是运用资本市场推进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优化资源配置。三是支持我国重点产业振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与社会事业发展、“三农”发展等,注重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四是运用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支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五是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六是抓紧研究推出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服务平台,特别是要探索新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包括发行中小企业的集合债券,设立中小企业互助型的担保基金等,更好地打造为企业发展服务的金融平台。 

  同时,要处理好金融资源集聚与释放的关系。通过金融资源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增加,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带动金融资源的释放,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融合发展。 

  突破口九: 

  优化规划布局、促进联动发展
 

  根据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张江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洋山保税港区以及其他区域各自发展优势,完善上海金融功能区域布局规划。陆家嘴金融城要打造成为各类金融机构、金融要素市场的集聚地,成为国内资金运营中心和高端金融人才高地,以及金融业务标准、信息标准、执业标准等制定中心,成为类似伦敦金融城的金融集聚区。外滩具有金融发展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按照与浦东陆家嘴地区“一城一带”错位互补、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引进证券、基金、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融资服务等金融机构,以及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类机构,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资产管理、资本运作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 

  重点要推进几项工作:一是深化完善陆家嘴金融城区域空间规划布局,包括商务楼宇、交通便利、生活配套、人才公寓等。二是加快推进商务楼宇载体建设,深化外滩金融文化的开发,进一步改善外滩地区的生活和交通出行条件,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形成以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空间。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出台的扶持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细化引进证券、基金、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融资服务等机构的具体措施。 

  突破口十: 

  整合金融教育和人才资源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重塑金融教育理念、重整金融教育资源,构建一个集专业教育与公共教育二者为一体的终身金融教育体系。专业教育重点培养从事金融事务和研究所必需的工具能力、解释金融活动和金融现象的能力和掌握处理金融事务的能力。公共教育是一种金融素养教育,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培育意识、塑造行为,培养全社会的金融法律意识、信用文化和正确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特别要加强全社会和全行业金融文化建设。 

  重点要推进几项工作:一是依托上海高校的金融教育课程和教育资源, 进一步完善高等和专业的金融教育,逐步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经济金融院校、科研机构,发挥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功效。二是整合政府机构、金融行业、财经院校、咨询机构的力量,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国际化的平台,以项目制的形式展开研究。三是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金融教育和金融培训认证机构,在金融、投资、财务等领域为个人及机构提供高标准的金融培训服务和国际金融人才从业资格认证。四是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金融政策和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强社区金融文化建设,使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金融,认识金融,提高金融素养。 

  (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金融学博士、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