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灾区冰雪非美景 他人愁时君莫舞(新京报 2008-2-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09:53
灾区冰雪非美景 他人愁时君莫舞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8-2-13 7:58:11 · 来源: 新京报

■ 社论
在京珠北高速沿线,一座海拔700多米的高山上,有一个小村落,名叫上开封村。从2008年农历腊月初五开始,一场罕见的冰雪之灾袭击了它。大雪飘啊飘,到腊月十五这一天,村里断电了,此后一个多月,电灯再也没亮过。
由于一些人家备的大米少,慢慢地他们就有谷无米断炊了,只好借米过日子。熬呀熬,直到除夕那天,镇政府送来了柴油碾米机,大家才不担心挨饿。大年初一,镇政府又送了一些火腿肠来,村里每人发了5根,这才算过了一个年。
这是凄美的童话故事吗?不是。这是今年南方大多受灾村落,在雪灾面前生产生活的一个样本。2月12日的《南方都市报》报道说,上开封村是京珠北高速沿线受灾最早、现在还有厚厚冰雪的几个村落之一。
面对严峻雪情,尽管有当地政府的救助,但村民们悲苦的生活,依然可想而知。春天已经来了,可冰雪还是那样刺眼,夜晚还是那样寒冷,而生活还要继续,生产还要继续,因此,村民们需要更多更温暖更及时的爱、体恤与关怀。
然而这几天,许多人驱车来到上开封村玩冰雪,还领着老婆孩子或女友。在他们的眼里,这里不是灾区而是景点,厚厚的冰雪不是灾情而是美景。灾民们只能冷冷地看着这些人,在还结着冰柱的房屋前喜笑颜开。目睹此情此景,记者想到了这样的诗句:“驱车踏雪,美女轻裘,他人起舞,我自独愁。”
报道发表后,读者和网民几近哗然,纷纷用“残忍”、“冷漠”、“麻木”、“无知”、“幸灾乐祸”等词语指责。不过,也有人表示,民众应该宽容这种行为,因为游玩只关心情,无涉道德。
那么,针对一些人将灾区冰雪当美景,该做如何观?也许应该宽容,但这种宽容必须有限度,毕竟,面对严峻灾情,更应持有敬畏民生之心。冰雪对南方人来说,固然难得一见,但当它对普通民众特别是底层百姓造成严重伤害之后,就不宜“他人悲愁,我自独舞”。
2006年8月,台风“桑美”造成浙闽300多人死亡失踪。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台风期间,宁波却掀起看台风旅游热,该市宾馆临港房间被抢订一空。此事一经报道,也同样引起舆论激烈批评,道理正与灾区赏冰雪相同。
我们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不仅只是大爱的情怀,也是神圣的道德律,更是美好人性的根本出发点。当家园疮痍满目,灾民们在冰天雪地之中,缺电少水,缺食乏暖,满怀忧伤之时,任何把灾情当胜景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面对嬉戏的游客,灾民们那冷冷的眼神,就说明了一切。
在这里,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假如那些不惧冰雪,驱车来到灾区的人们,手里不仅拿着取景的影像器材,更拿着自觉捐赠的救灾物资,哪怕只是一袋米面、一包蜡烛、一床棉被、一桶油、一块肉、一篮菜,那么,灾民们注视他们的目光,还会那样冰冷吗?当人们阅读到这样的故事,内心又将涌出多少感动的暖流?
退一步说,这些来灾区欣赏冰雪的人们,如果在看到“美景”的同时,也看到了灾民悲苦的生活,从而及时伸出援手,哪怕只是送上一句体恤与关怀的问候,恐怕也能温暖灾民的心。或者,他们在拍摄“美景”的同时,也拍摄下灾民生活的镜头,并通过传播让更多的人看到灾情之重,也能聚集爱的力量,让灾民的生活早日改观。
所有这些,对这些游客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做与不做,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精神境界:或者有着一颗柔软的心,或者心硬得像冰冷的石头。这不仅考量着游客的文明素质,更考量着我们的公民精神与公民道德。
每一场灾难,说到底,都是家国之难,也是民生之难。它所刺痛的,因此而不仅是受灾的人们,更该是“家”里的每一个人。灾区冰雪非美景,他人愁时君莫舞。这只是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我们更需要由此出发,为所有身陷灾难的人们,献上自己力所能及的爱、体恤与关怀,从而早一天冰化雪融,春回大地。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8/02-13/011@075811.htm
游客赴灾区,何不多背几斤赈灾物资?
2008-02-13 09:35:06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来论
上开封村是京珠北高速沿线受灾最早、现在还有厚厚冰雪的几个村落之一。该村位于海拔700多米高的山上,其雪灾的遭遇就是南方大多受灾村落在雪灾面前生产生活的一个样本。今年48岁的廖田生是上开封村村民。当记者敲开他的门时,他显得十分冷漠。后来他解释说,这几天,有许多人专门驱车过来看冰雪,他们觉得很不习惯这样被人关注,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只能冷冷地看着游客们在还结着冰柱的房屋前喜笑颜开(2月12日《南方都市报》)。
遭遇百年难遇的雨雪之灾,使这里的村民生活长达一个多月陷入困顿之中,至今电力还没恢复。连过年村民们也没电视可看,没电话可打,如此令人心情烦闷、愁眉不展之际,冷不丁却来了一帮看热闹、图新奇的外来客频繁地在他们还结着冰柱的房屋前喜笑颜开,这巨大的反差能让村民们脸带笑容吗?
由此,倒使人想起那些过往的,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驴友准备造访大山里的贫困山乡。临行前,细心又善良的驴友们号召每人多背几斤(书和生活用品)活动,对村民进行慰问,把当地山民感动得一塌糊涂;还有,当有人将一些贫困地区的照片贴到网上后,总有热心的网友们发起募捐活动,风尘仆仆,前去访贫问苦。
平心而论,那些专门开车到灾区玩雪、拍照的游客并没啥错(顶多也属无心之失)。我想,假如这些游客们到灾区去并不是单纯地玩耍、赏雪和拍照,而同时又是去体验、考察当地灾情,近距离感受灾区民众生活的不易,并且发起募捐,以适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灾区人的一片真情的话,想来就一定不会遭村民们反感了。 □李甘林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802130012.asp
社论:灾区冰雪非美景 他人愁时君莫舞(新京报 2008-2-13) 高泽阳:不去灾区度假 机票不能全额退?(新京报 2008-2-6) 社论:“大部门制”启程 监督制约须“同行”(新京报 2008-3-13) 社论:2008:从个体的权利与命运出发(新京报 2008-1-2) 社论:“虎照事件”完全可以进入“问责”程序(新京报 2008-2-22) 社论:公路收费乱象不能再持续下去了(新京报 2008-2-28) 社论:义务教育从此名副其实(新京报 2008-7-31) 社论:灾后重建应开创新的社会监督机制(新京报 2008-5-24) 社论:直面社会矛盾应当取消零信访(新京报 2009-3-13) 社论:裁判文书上网为何“雷声大雨点小”(新京报 2009-4-13) 社论:以“开胸验肺”揭穿谎言痛何以堪(新京报 2009-7-13) 社论:教育投入连年亏欠当以何为解(新京报 2008-1-7) 社论:西丰拘传案:警惕对记者滥用诽谤罪(新京报 2008-1-8) 社论:该重新思考城管的集中执法问题了(新京报 2008-1-11) 社论:保护公民隐私 必须“监控”监控者(新京报 2008-1-17) 社论:许霆案:应对取保候审制度进行改革(新京报 2008-1-18) 社论:2.1亿网民:理性的力量才是主流(新京报 2008-1-19) 社论:好社会的起点从关怀孕产妇开始(新京报 2008-1-20) 社论:突破雨雪困局 信息公开尤为迫切(新京报 2008-1-29) 社论:两会理应多些辩论的风气(新京报 2008-3-11) 社论:从“诤言”到“辩论”见证两会进步(新京报 2008-3-18) 社论:“干干净净”为官是对国民的郑重承诺(新京报 2008-3-19) 社论:批准“民权公约”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新京报 2008-3-20) 社论:政府应在阳光下花好每一分钱(新京报 200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