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教育投入连年亏欠当以何为解(新京报 2008-1-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1:42:31
教育投入连年亏欠当以何为解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8-1-7 7:51:54 · 来源: 新京报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日前公布的2006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数据显示,有1/3的省份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增长要求。虽然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增幅加大,如2006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538.3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3.88%,高于中央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18%的增长幅度。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3.01%,没达到4%的要求。
应当说,过去几年来,伴随着舆论关于民生问题的讨论,各级政府逐渐增加教育的财政投入,但几年下来,4%的法定目标依然没有达到,尚有近一个百分点的差距。这一个百分点是什么概念?2007年,GDP总量约在23万亿元,1%就是2300亿。全国学生目前是两亿多,这笔钱摊到每个学生头上约1000元。
教育经费达不到法定比例,已经是老问题了,真正令人担心的是,教育经费的增长似乎也并不稳当。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2005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4.58%,反而比上年的14.90%下降了0.32个百分点。当年全国有23个省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财政收入连年快速增长。但是,在目前的财政制度下,由于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制度激励比较匮乏,教育经费增长的势头能否维持下去,从而尽快达到法定标准,成为一个问题。
在法治较为发达的国家,地方财政支出的相当大比例用于教育。这并不一定是因那些地方的政府官员,从个人立场上多么重视教育,更主要的是因为财政收入该怎么花,是由民众或者民众通过其代表决定的。而任何地方的民众,恐怕都关心孩子的教育,当然会要求地方政府在安排预算时,优先保证教育投入。
我国也不例外。但是,按照现实的财政体制运转机制,地方政府怎么花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官员决定的,他们的选择当然会有不少与当地民众、与人大代表相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会与民众及其代表不同,比如,对增加教育的财政投入,一些地方官员就未必热心。
怪罪地方官员的认识水平无济于事。制度决定人的选择。而在现有的行政管理制度下,各级地方政府负责人的任期相对较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会选择容易快速地出政绩的项目,而教育显然不属于这一领域。
人们常说,教育是百年大计,需要掌握资源的人具有长远眼光,作长远打算,才有可能保证投入。因此,加强地方人大对政府财政预算和支出的审批与监督,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毕竟,地方民众、人大代表长期生活在一方水土之上,必然更乐意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放到教育上,从而蓄水养土。
因此,保证教育投入,只是呼吁或自上而下地施加压力,比如问责,确有一定用处,但治本之道还是建立、完善民主财政制度,真正让地方民众决定地方政府的钱该怎样花。财政预算制度决定着地方政府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效率的前提是合理的制度安排,以使政府资源用于满足民众的需求。
因此,各级政府如果要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改革财政制度,完善财政监督制度,让民众直接或通过其代表参与支出选择。只有财政民主,才能保证教育投入令人满意地增长。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8/01-07/021@075154.htm
2006年财政教育经费未达法定标准(新京报 2008-1-7)
社论:教育投入连年亏欠当以何为解(新京报 2008-1-7) 教育投入连年亏欠当以何为解(新京报 2008-1-7) 李华罡:教育投入不足并非源于“财政收入低”(新京报 2008-3-27) 社论:阜阳疫情:以谎言辟谣言 行政良知何在(新京报 2008-4-28) 社论:以人性的名义,理解刘翔的退出(新京报 2008-8-19) 社论:以强力监管杜绝食品业“公开的秘密”(新京报 2008-10-31) 社论:以司法理性保障“三鹿”破产的公正(新京报 2008-12-26) 社论:阜阳疫情:以谎言辟谣言 行政良知何在(新京报 2008-4-28) 新京报社论:以理性和法律平息乌鲁木齐7-5事件 社论:以“开胸验肺”揭穿谎言痛何以堪(新京报 2009-7-13) 社论:义务教育从此名副其实(新京报 2008-7-31) 新京报社论:“警察当院长打医闹”不合法也不正当 社论:纠错机制失灵放出“周老虎”(新京报 2008-7-1) 社论:案件比对为司法正义增添参照系(新京报 2009-1-17) 熊培云:当国家遇到罗汉(新京报 2008-7-27) 社论:2008:从个体的权利与命运出发(新京报 2008-1-2) 社论:“实属必然”:瓮安事件沉甸甸的警示(新京报 2008-7-6) 社论:违规“最牛局处级墅群”仅给警告处分?(新京报 2008-7-14) 新京报社论: 以法律的名义向野蛮拆迁说“不” 社论:西丰拘传案:警惕对记者滥用诽谤罪(新京报 2008-1-8) 社论:该重新思考城管的集中执法问题了(新京报 2008-1-11) 社论:保护公民隐私 必须“监控”监控者(新京报 2008-1-17) 社论:许霆案:应对取保候审制度进行改革(新京报 2008-1-18) 社论:2.1亿网民:理性的力量才是主流(新京报 200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