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山: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18: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在第六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2010年9月8日)

    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关系深刻调整,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现在,各国都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纷纷制定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这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以“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为主题,深入研讨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对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一些理论和实践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不仅决定着文化自身的发展前途,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有着崇高追求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确保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综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焕发出创造新的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指针。在新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国内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发展壮大先进思想文化,关键是要把握正确的方针原则,始终保持思想理论的清醒坚定。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深入人心,增强了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总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我们坚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形成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如何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强调如果两者发生矛盾,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决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损害社会效益。

    二、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体人民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的内核,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选择。中国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要把人们的思想意志凝聚好,就必须铸就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努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解决认知认同的问题,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我们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我们注意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我们注意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用高质量高品位的文艺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我们注意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解读,加强对思想认识问题的正面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确立,都需要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我们立足于实践养成,推动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激励约束作用。我们注重建立和规范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增强认同感。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之中,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搭建载体平台,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事业、产业两大形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两手抓、两加强。实践中,我们对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对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有了进一步界定。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形成了用不同思路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办法。

    在发展文化事业上,我们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我们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我们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推广政府购买、集中配送、联网服务等新做法,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一些边远地区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我们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文化市场,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我们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国产动漫振兴、数字电影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注重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运作、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