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政府“还路于民” 民众参与是关键(新京报 2007-12-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34:33
政府“还路于民” 民众参与是关键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12-23 2:09:20 · 来源: 新京报

7年前,贵阳市实行“还路于民”工程,将道路两边人行道上报亭等设施全部拆除。相关部门及政协委员曾多次呼吁,但未见有实质进展。城管等部门的说法是,马路上的摊点关系到城市的美观与畅通,如果批准设立报亭,其他路边摊点也会上街,再进行取缔就很困难。没有报亭,而行人又要买报,结果是无证流动报贩露天作业,涌上街头。
很难想象,在文化传播如此发达的今天,世界上会有哪个大都市只是为了“美化城市”、“疏通道路”这样单一的理由,而取消这个城市的所有报亭。一方面,报亭并非像斑马线一样横在马路中央,另一方面,报亭美观与否完全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改进,而不是强行执法,取缔了事。
报亭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窗口,既可以向旅行者展示这个城市的风貌,又可以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以触手可得的方式了解外面的世界。从这方面说,报亭并非只是普通人的谋生工具,更是一个社会展示其公共空间的重要窗口。这种开放性决定了对报亭的建设,同样是对公共空间的建设。对报亭的取缔,从某种空间来说,也是对一个社会正在成长中的公共空间的压缩。
无疑,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一座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然而,城市并不只有物理的道路,还是精神与文化上的道路。正因为此,世界上越是发达的城市,越是重视书卷气的汇集。显然,城市的现代化并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如果没有人文景观的熏陶,没有人文精神的哺育,一个城市无论有着怎样的繁华,总也难免会给人一种“一夜暴富”的印象,由此沦入一种“城市广厦无边,文化无家可归”的尴尬之境。
以巴黎这座世界级的城市为例,为什么它从来不缺少赞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无处不在的人文情怀。巴黎的街道,随处可见的是可供行人免费饮用的自来水,以及带着古典风格的书报亭。与此同时,在塞纳河畔还保留着旧书摊。那些看起来是私搭乱盖的铁皮箱子里,装着几个世纪以来的旧书。由于政府与民众对此呵护有加,日久年深,它已经成了延续巴黎人文传统的重要阵地或者窗口。正是这些沿河而设的旧书摊,为塞纳河水注入了朗朗书香。
显然,一个城市如果想要愿意在文化或者街道建设上有所作为,完全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城市的做法,对报亭进行连锁经营,并将报亭文化建设当作一项事业来做。从文化精神上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质,便利市民的精神生活。
应该说,类似贵阳这般搞“还路于民”,其初衷不可谓不好。然而,只是为了治理路边摊点便将所有报亭都“一锅端”,显然既有悖于科学管理的执政理性,又超脱现实生活之上。而这种过激的现象并非只有贵阳这个孤例。人们不会忘记,就在几年前兰州发生了环卫局执法人员开着铲车压扁合法经营的报亭的事情。为了想象中的、美好的甚至并不存在的市容,执法者竟然不惜损害社会便利而将报亭、电话亭拆除,这种重形式不重实质的一刀切,与其说是一种“懒政”,不如说是一种“过度行政”。如此“费力不讨好”所折射的恰恰是管理者在城市治理思路方面的贫困。
当然,这种“治理上的贫因”并非没有资源可以救济。如果有更多的社会力量与利益群体,参与到有关城市治理的决策中来,相关决策将会更准确,更科学。那种没有市民充分参与的“还路于民”,归根到底仍只是在建设没有脱离传统的“为民做主”的执政“单行路”。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7/12-23/014@020920.htm
社论:政府“还路于民” 民众参与是关键(新京报 2007-12-23) 社论:“执法打折”:政府和民众都受伤(新京报 2009-4-20) 社论:中国银行业还不能陶醉于“全球第一”(新京报 2009-4-14) 社论:厦门PX:面对科学结论 政府如何选择?(新京报 2007-12-14) 社论:拥有选举权的理当是“人”而不是“户”(新京报 2007-12-18) 社论:政府应在阳光下花好每一分钱(新京报 2008-3-23) 社论:“华南虎”真相逼近 当地政府怎能沉默(新京报 2007-11-18) 还地权于民是土地改革的关键 王琳:老李的热泪是对政府的督促(新京报 2007-12-22) 社论:奶粉事件:是“危机”,也是“契机”(新京报 2008-9-23) 拆除“玻璃门”立法是关键(新京报 2006-5-13) 新京报 关键是低收入者能租到什么房子 社论:政府应慎提“无明令禁止都可干”(新京报 2008-4-16) 社论:“高调问责,低调升迁”有损政府公信力(新京报 2009-4-10) 新京报社论:如何“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2010年全国两会--人民网 社论:华南虎事件还不能画上句号(新京报 2008-6-30) 社论:先还网民实利制,再谈实名制(新京报 2009-5-2) 社论:收紧渎职犯罪的法网迫在眉睫(新京报 2007-6-23) 社论:12年免费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新京报 2007-8-4) 社论:世遗保护不能变成一场“拆建游戏”(新京报 2007-12-2) 社论:惟GDP论的“百强县”评比该停(新京报 2007-12-5) 社论:六证齐全,为何矿难依旧?(新京报 2007-12-8) 社论:厦门PX:在尊重民意中学习现代执政(新京报 2007-12-21) 社论:社保终于有望伴随公民一生(新京报 南方都市报 200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