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中国银行业还不能陶醉于“全球第一”(新京报 2009-4-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54:00
中国银行业还不能陶醉于“全球第一”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9-4-14 9:30:34 · 来源: 新京报

■ 社论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08年,中国银行业实现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同比增长30.6%;资本回报率17.1%,预计比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以上;全行业利润总额、利润增长和资本回报率等指标名列全球第一。而四大上市国有商业银行中,工行的净利润首超千亿,成为全球最赚钱的上市银行,工行、中行和建行的市值更是占据了全球上市银行的前三把交椅。(昨日《人民日报》)
这样的亮丽数据,无疑是史上空前的。当全球银行业在金融危机的腥风血雨中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中国的银行业不但未受影响,反而实现了业绩上的诸多突破,成为全球银行业最佳的一道风景,无论如何,起码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不能以此判断中国银行业已领先全球,忽视中国银行业在竞争力方面的残缺和弊病。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来自良好的公司治理、顶尖的金融人才和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这是欧美银行雄霸全球多年最关键的竞争要素。先看公司治理,毋庸讳言,中国的商业银行经过剥离不良资产、股份制改造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努力,在公司治理上的确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是,中国银行业的公司化治理刚刚起步,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和行政化的管制不时挑战公司治理的原则,因此,就公司治理而言,我们和欧美银行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其次,中国银行业的盈利主体高度集中,大部分银行并不盈利。中国商业银行的基本布局由四大国有银行、招行等十多家股份制银行、北京银行等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银行构成,但就利润而言,主要集中在包括四大行在内的14家上市银行,其利润占全部利润的80%左右,而四大行的利润更高达3000亿左右,工行一家的利润更达全球银行业利润的20%,这种利润“集中”的态势说明,除了14家上市银行之外,大部分银行基本上不盈利,而工行的主要竞争力在于有全国最多的网点而非经营能力。
再次,中国银行业的利润源泉主要依靠利息和手续费等传统业务收入,非利息收入对利润的贡献比例畸低。撇开金融危机不论,全球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早已摆脱了对利息和手续费的依赖,中间业务的收入所占比重在40%以上,有些甚至高达70%左右。但中国的银行基本业务收入仍然是这两项,这从四大行的年报可以一目了然。在管制利率下,存贷利差比甚至高于欧美银行的10倍以上,而所得税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也让银行业收益匪浅。换句话说,中国银行业的高盈利,受政策和制度影响巨大。
最后,中国银行业之所以受金融危机影响小,受益于我们金融开放的步伐缓慢,得益于金融创新方面的滞后。也就是说,我们在金融体制方面的落后反而帮我们跃升为全球第一,若为此而沾沾自喜,对于银行业自身的发展没有好处。拿特殊时期的业绩来和欧美银行对比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自我安慰。如果我们考虑到2007年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的时候,中国前100家银行的总利润还不如一个花旗银行的时候,也许这样的对比更能反映中国银行业的真正实力。
没有人否定中国银行业这几年的进步和努力,但不要以一个特殊背景下的特殊排名而忘记了管理方面的真正差距,中国银行业免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只是幸运,欧美银行全盘也只是系统风险而非经营因素所导致。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更多地吸取别人的教训而不是沉醉于“全球第一”。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9/04-14/039@093034.htm
社论:中国银行业还不能陶醉于“全球第一”(新京报 2009-4-14) 社论:政府“还路于民” 民众参与是关键(新京报 2007-12-23) 社论:华南虎事件还不能画上句号(新京报 2008-6-30) 社论:假茅台不能要驻京办也该清理(新京报 2009-4-12) 社论:先还网民实利制,再谈实名制(新京报 2009-5-2) 中国银行业去年利润同比增长30.6%列全球第一(人民日报 2009-4-13) 社论:“高调问责,低调升迁”有损政府公信力(新京报 2009-4-10) 社论:裁判文书上网为何“雷声大雨点小”(新京报 2009-4-13) 社论:“接访包案”强调法治原则的意义(新京报 2009-4-16) 社论:“执法打折”:政府和民众都受伤(新京报 2009-4-20) 社论:2009,怀着希望前行(新京报 2009-1-1) 中国银行业利润总额、资本回报率名列全球第一 社论:世遗保护不能变成一场“拆建游戏”(新京报 2007-12-2) 社论:公路收费乱象不能再持续下去了(新京报 2008-2-28) 社论:哈尔滨命案:不能让“身份”干扰司法(新京报 2008-10-18) 于建嵘:谁是“信访一票否决”的受害者?(新京报 2009-4-9) 于建嵘:法学博士不知道遇罗克是种遗憾(新京报 2009-4-11) 于建嵘:“灵宝帖案”:更应道歉的是谁(新京报 2009-4-17) 社论:厦门PX:面对科学结论 政府如何选择?(新京报 2007-12-14) 社论:违规“最牛局处级墅群”仅给警告处分?(新京报 2008-7-14) 社论:三鹿公关成功是媒体责任感的缺失(新京报 2009-1-6) 社论:案件比对为司法正义增添参照系(新京报 2009-1-17) 社论:关注李瑞背后的那一群孩子(新京报 2009-2-20) 社论:“躲猫猫”的深层追问才刚刚开始(新京报 200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