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 美国人生活水准为什么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0:33:07
美国人生活水准为什么高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克里斯·贾尔斯(Chris Giles)
2006年2月5日 星期日


可以称之为劳动生产率神话。它是这样的:欧洲各经济体之所以落在美国后面,是因为欧洲人宁愿坐在街边喝咖啡,看行人,也不愿老老实实在公司里工作。美国人则不然,他们是一群劳动模范,一心一意提高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年只休一周假。
有一种便利的说法认为,欧洲人比美国人穷,是因为他们喜欢休闲而不想工作,但这已得不到数据的支持了。在另一个陷入困境的经济体日本,情况从来就不是这样。欧洲经济没有起色的真正原因要更加复杂,对某些落后的经济体来说,也更具有挑战性。

国际比较
有一个事实是不容辩驳的。过去10年里,美国一直领先其竞争对手,其优势之明显,已再也无法将其归因于暂时的统计偏差。最近,荷兰格罗宁根大学(Groningen University)巴特·范·阿克(Bart van Ark)教授的团队公布了2005年的国际可比数据,显示去年欧洲和日本连续第10年经济表现不振。
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这一趋势就已经很明显。战后欧洲对美国生活水平的追赶,于70年代逐渐停止。美国人在过去10年遥遥领先。日本生活水平的相对改善,一直保持到了1991年,但此后回跌很快。
传统上,一个国家的表现是按其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GDP来判断的。许多人反对把某经济体生产的易销货物和服务加起来,然后除以人口数量来衡量富裕程度,但GDP在各种国际排行榜中的主导地位,反映了其两大优点,即清晰和可比性。
美国的GDP数据之所以看起来偏高,是因为其统计人员采用的方法。但加入欧盟时间最长的15个国家的人均GDP,在2005年只有美国的73%,这说明从纽约到旧金山的美国平均生活水平,要比从都柏林到雅典的欧洲平均生活水平高出许多。同时,日本的生活水平与欧盟15国持平。
欧洲有过一段好时光
美国并非一直拥有这样的领先地位。在50和60年代,欧洲从二战的废墟中迅速复苏,欧洲经济也成功整合,受此推动,欧洲的人均收入曾稳步接近美国水平。
1950年时,前西德的人均收入是美国的一半,到1976年,它已上升至美国的89%。同期,法国的这一比例从57%上升至84%,意大利从40%上升至73%,西班牙从27%上升至60%。只有英国未能与其它欧洲国家齐头并进,英国陷入了糟糕的劳资关系这一“英国病”,其人均收入的增速与美国相同,在整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都徘徊在美国水平的77%左右。
日本的生活水平也显著上升。日本的经济基础设施在二战中被摧毁,其人均GDP在1950年为美国水平的21%,到80年代末日本房地产泡沫顶峰的1991年,则上升到了美国水平的87%。
但欧洲和日本的好时光早已逝去。过去10年,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再度拉开了。
对于生活水平的相对下降,欧洲已经认真思虑了5年。2000年3月,欧洲制定了里斯本议程(Lisbon agenda),提出一个宏大的目标,要使欧盟15国“到2010年成为最具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知识推动型经济体”。但欧洲失败了,2000年以来,欧洲经济的相对地位不升反降。
社会和文化原因
在此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经济学家们在解释欧美生活水平的长期差距时,都抓住社会和文化原因作为救命稻草。他们辩称,这与欧洲人的决定有关,欧洲人都不愿像不幸的美国人那样拼命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属实的。欧洲人的确比美国雇员工作时间短,普通美国雇员(包括兼职工人)每周工作36个小时,每年有2周假期。而普通德国人每周工作31个小时,一年有6周休假。
这种差异多数确实是有意识的选择。欧洲每周工作时间的下降,已成为1950年来的持续特征。美国则相反,80年代初工作时间就停止了下降,此后,虽然美国人变得更富裕了,但他们并没有选择“购买”额外的休闲时间。
欧洲人承认,较低的收入是花较多时间呆在家里的代价。范·阿克先生估计,如果欧洲人的工作时间和美国人一样,那么欧洲的人均GDP将从占美国的73%提高至86%。在荷兰、法国、德国和奥地利,这种效果会特别明显。
第二个拖累欧洲生活水平的原因,是其就业人口的比例。失业困扰着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而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也是因为欧洲各经济体不善于让年轻人就业,也不善于让年长者继续工作。就30到50岁的年龄段而言,美国和欧洲的就业率几乎没有差别。
疲弱的劳动力市场,把欧洲相对于美国的平均生活水平又压低了5个百分点,法国被压低了12个百分点,德国7个百分点。
生产率因素
但欧洲的较短工作时间和较高失业率仅仅是一部分原因。该地区需要担忧的真正原因是,它的劳动生产率(即每小时工作产出),已开始大大落后于美国。
欧洲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曾于1995年赶上美国,但此后却下降了10%。1987至1995年间,欧盟15国的每小时产出年增长率比美国高出1.2个百分点,但过去10年,趋势反了过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增长率高出1个百分点。
日本的相对滑坡没有那么剧烈,但它的问题是其特有的低劳动生产率。长期以来,日本每生产一个单位GDP所使用的资本与劳动力,要远远超过欧洲和美国,主要原因是,它的服务与农业部门效率极低。
欧洲经济似乎已失去了促进效率迅速增长的能力,而美国已经创造了新的动力。
体现欧美差异的三大行业
全球商业组织大企业联合会(Conference Board)发现,欧美的差异表现在3个行业,即零售、批发与金融。
以零售业为例,对该领域个别公司的研究显示,美国的优势几乎可以完全归功于建设新店,以及关闭已经不具备竞争力的原有商店。换言之,沃尔玛(Wal-Mart)效应对美国经济的改变,与它对美国景观的改变一样大。
相比之下,欧洲有规划法,还不愿让老牌企业破产,这些都阻止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起飞。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罗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教授认为,这个结果反映了欧洲现有生产商的力量,而代价则是较贫穷的消费者。他认为,这是欧洲为保护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小商店而付出的高昂代价。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经济表现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教授约翰·范·雷南(John van Reenen),对美国与英国个别公司劳动生产率差异所做的详尽研究,支持有关欧洲各经济体不善于利用新技术的观点。
英美两地麦当劳效率相同
耐人寻味的是,他发现位于美英两地的美资企业,在劳动生产率水平上没有差异。位于伦敦的麦当劳(McDonald’s)或星巴克(Starbucks),与它们在纽约的劳动生产率一样,而在相同的行业里,英资跨国企业每小时的产出要略低,英资本土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则低得多,即便它们在电脑设备上做出相似的投入。
范·雷南先生认为,管理的差异及技术的运用,是欧洲经济表现低下的原因。美国企业能更好地运用技术,而其“雇了炒,炒了再雇”的文化则让员工永不懈怠。
看来,如果欧洲想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就必须接受更严格的管理,接受劳动生产率更高的新购物中心的涌现,接受许多企业的消亡。同样的教训也适用于日本。
对美国而言,过去10年的教训是,它应当避免骄傲自满:没有人预料到它在劳动生产率上的迅猛提高,人们花了近10时间来相信、解释这一现象。如果欧洲能重新发现它的竞争精神并缩小差距,美国的优势有可能很快消失。
译者/李裕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