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的《先知》是生命的洞见 (依仁山人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00:08

    纪伯伦(公元1883-1931年)是黎巴嫩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也是超越时代的伟大思想家。纪伯伦有着对世界、人生、生命的洞见,有着超越时空的灵性,纪伯伦是个伟大的神秘家,一位伟大的成道者!

他的散文诗优美动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多年前就读过他的《泪与笑》、《纪伯伦散文精选》。他对生命、对家乡、对民族的热爱深深地打动过我,引起久久的共鸣。

读纪伯伦的《先知》让人震撼。难怪伟大的神秘家奥修说,如果要他丢弃他两万册藏书的话,他会只带着纪伯伦的《先知》离开的。

《先知》是散文诗,全诗以“船的到来”为引子,到“拔锚启航”结束,拟先知爱尔美差阿法利斯城民众从“爱”到“死”的二十六问作的回复和训示,这自然就是纪伯伦的伟大洞见!

引子“船的到来”是散文诗的开头,生命之船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生命犹如海洋般浩瀚,我们对于生命所知实在有限,短暂的人生应该不断去探索生命的奥秘,找回我们生命的本源。

结尾“拔锚启航”是生命之舟的回归。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经历了人生,时间到了,我们的生命之舟应该返航了。不要遗憾,不要伤感,带着感恩之心,带着欢笑,回归生命之源。也许我们再有重返这个世界的时候,但不必期待什么,一切都那么自然,就如我们不知如何来到这世界。可以欣慰的是,我们来过,我们活过,我们经历了生命。就如你眉飞色舞地谈论你曾去旅游过的美丽山川,这生命的美丽是永生的记忆!生命之舟返航回家了。回望生命之岸,一切都变得模糊了,永存的只有生命之爱。再见了,曾经的一切美好!

二十六个提问的回答,是纪伯伦借先知之口阐述对人生对生命的洞见,这洞见是人生和生命的核心,是伟大的超越。

第一,爱。

爱是生命最宝贵的,人生应该听从爱的指引,沿着爱的道路前行。爱不是占有,爱是给予是付出。真爱必然会伴随着爱人的龃龉、亲人逝去的痛楚和苦难,而爱本身就是最大的满足,要以虔诚之心待爱。爱就是不带任何奢望的祈祷,庆祝爱的降临,有爱就足够了!恨、痛苦、猜忌、妒忌不是真爱的品质,只是欲望借着爱的外衣在捣鬼。

第二,婚姻。

婚姻既然存在,就要善待它。婚姻需要谦让,任何过份的自我都是婚姻的坟墓。婚姻不该是锁住双方的枷锁,支撑同一神殿的柱子是互相独立的。婚姻中的双方应该有各自独立的空间。越是要捆住对方,就越捆住自己;越是给对方自由,自己就越快乐。爱不是占有,婚姻更不应该是!如果婚姻没有欢乐,那要它干吗!要砸碎婚姻的锁链,孩子务必首先要处置好,不然就成了极端的自私和罪业。

第三,孩子。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孩子是存在的礼物、是神的礼物,孩子不属于父母。带孩子是伟大的艺术,不带占有之心,就会顺乎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然成长。以父母意志取代孩子意愿是罪业,孩子是独立的存在,有他自己的意志。父母只要提供帮助,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和伤害就是了。任何包容、取代、怂容、宠溺都是扼杀孩子独立生命的谋杀!

第四,施与。

人人都是接受者,你接受生命,接受天空的阳光雨露、接受大地的产出,接受无数人的帮助,接受父母的哺育。我们都是接受者,没有真正的施与者。

相信生命丰富的人乐于施与,以身施与是最伟大的施与。施与是仁慈、是慈悲、是最高的爱。

施与的快乐甚于接受。期望回报的施与不是施与而是放债。借施与博取名声是盗窃,是对接受者的侮辱,是对大众的欺骗。

不是人人都配做施与者的,为求得良心的自我安慰而施与,是自私自利,是自慰。

施与不是指派的任务,自己寻找需要帮助的人,比普通的施与更高尚。接受也是一种施与,是对施与者的接纳。

众生平等,我们都是这个星球的过客,施与和接受是等同的,施与者也许得到得更多。接受者无须有什么亏欠和感恩的负担。我们是同类,是一样的人,感激的只应是天空、大地、生命的存在。

第五,饮食。

生命赖饮食生存,你吃菜蔬瓜果、鸡鸭鱼肉、你喝水饮酒。它们都是和你是一样的生命体,为了你,它们献出了自己。生命要延续,你必须得饮食。动植物和人同样是宇宙间的生命体,毫无区别没有高下之分!

要使饮食不成为罪业,那就需要一颗感恩之心,你要感谢上苍的赐予,你要感激这些生命体,不知感恩糟蹋浪费才是真正的罪业。

无论是丧生山野,埋葬海底,哪怕是自然死亡的人,死了,又成了其他生命体的饮食,这也是人对它们的回报,是世事轮回!

第六,工作。

个人生命的存在,离不开无数人的辛勤工作,没有他们创造的一切,你一刻也无法生存。感激之情最好的表达就是努力做好你的工作,带着感恩的愉悦之心去好好工作。

工作着是快乐的、美好的。坐享其成不愿工作是忘恩负义,毫无热情哭丧着脸工作犹如欠债不愿偿还的无赖,是不通人性的自虐。

老了,失去了工作能力,你享受着养老金。这是对你当初辛勤工作的嘉奖,但要时刻记得还在辛勤工作的人们。生命就是这样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游手好闲不工作的人是寄生虫。

第七,欢乐和悲哀。

欢乐和悲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离开了悲哀也没有欢乐,没有欢乐也无所谓悲哀。从生命的长远看,一时的欢乐也许是生命的悲哀,一时的悲哀也许是生命的欢乐。不必执着于一时一事的欢乐和悲哀,生命的存在才是永恒。

第八,居室。

美化自己的居室,让自己在舒适温馨的环境生活当然不错。但居室的厚墙,把你和大自然隔绝了。这星球上最美的地方是世界外在的和人们内在的大自然、天空、大地。这两者同样是无限美丽宽广的。退缩在厚墙内,再宽大再豪华的也是局限。人死了进坟墓,人活着住居室,这似乎没什么两样。

天是屋顶地是床,原野山峦是我家,这是多么的豪迈!上帝创造了乡野,人们制造了城市。菌集城市蜗居大楼是人类祖先孤独恐惧的后遗症。走出居室,走向自然,走向内在,那是无限广阔的!

第九,衣服。

衣服是御寒的,大热的天还西服革履是矫情是伪饰。衣服掩盖了人体的美丽,却暴露了人的丑陋。脱掉伪饰的外壳,让美丽的躯体沐浴在阳光下,让肌肤去和微风雨露亲吻,让美好的人生回归大自然!

第十,买卖。

买卖促进商品流通,是服务于供需双方的善举,但务必公平交易,准量准价。做买卖要一视同仁,不以衣貌取人。钱要赚在明处,赚昧心钱天理不容。规规矩矩做买卖,政府理应支持扶植,任何刁难限制既是苛刻了卖者,更是为难了买者。

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为病家服务;殡葬工作者安抚生者超度亡灵,为死者和家属服务,他们是崇高的、是至善的,世人理当向他们鞠躬致敬!如果凭借伤病之苦、丧亲之痛赚昧心钱,天地神明不容,永劫不复!

第十一,罪与罚。

人总会有过失,知过而悔,知过而改善莫大焉。过失和罪业很难区分,法律的定罪是人为的。世事关联,一个结果往往有许多的动因。别人的过失或罪行应当引起大家的警觉和自省。面对别人的过失和罪行,应该扪心自问,你的思想里是否有过同样的闪念?过失和罪行都是相对的,换个角度看,也许完全相反也亦未可知。

处罚若不能改变心灵,就是失败之举,那就成另一种形式的犯罪。

知道过失和罪行并悔过是善的人性,法官只是统治思想的执行者,法官的审判决怎会是神性的?

第十二,法律。

法律是人为制造的枷锁。法律是不相信和平与善的力量所使用的暴力。民众总是小心谨慎恐怕踩到法律的地雷,但也有人置安危不顾喜欢在雷区冒险,冒险有其固有的刺激,目的是谋取暴利。

世人最痛恨道貌岸然的执法者,他们是最肆无忌惮的违法者!

第十三,自由。

自由不是饰品,标榜的自由决不是自由,就如健康人不会说我在呼吸。自由是人的天性、本来面目、是赤裸地和大自然在一起。任何压抑和限制是对人性的摧残,所有的规约制度都是自由的约束。但必须牢记,你的自由不能影响、约束、破坏他人的自由,不然谁也没有自由。自由没有模式,自由一旦成为某种模式就又成了枷锁。

第十四,理智和热情。

理智和热情是同一事物的两极。热情是自然情感的流露奔放,而理智是头脑的思考,是社会加诸你的东西。现实生活需要协调好二者。取其中道则既不会冷却而冰冻,也不会热烈而焚毁。

第十五,苦痛。

生活是神妙的,看你怎样去看待、运作。苦痛是你的自我选择,你认为苦痛了才是最大的苦痛。面对、穿透苦痛,苦痛也会变成欢乐。

第十六,自知。

人类已能上太空登月球了,可是对自己的了解实在太少。迷茫、不知所措在于不了解自己、不自知。

人的内在和太空一样无限辽阔,和大海一样深邃。要了解自己,只有走进自己的内在,去透视自己的灵魂,去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人生的道路就是内在灵魂的探索之路。心理学家说了解童年情结是解读内心和灵魂的钥匙。他们的说法也许有道理,其实除了童年还有无数的前世也难说。了解自我就是自知,就是内心千瓣纯洁莲花的开放。

第十七,教授。

文学即人学,一切知识学问中至高的是关于人的知识学问。智慧不是记几句圣贤的教诲和文史哲的条文,真正的智慧是进入心灵的殿堂,通晓人性的奥秘。

老师和教授的功绩不在于送出了多少大学生,拿了多少学位,得了多少奖项;老师教授的功绩在于教学生做个真正的人,在有限的人生之路上展翅进入无限。

第十八,友谊。

一起消磨时光的人算不上朋友,谈不上友谊。真朋友真友谊不在乎是否朝夕相处、礼数周全。友谊是朋友间爱的对流、是倾心相诉、是直陈利弊、患难与共、欢乐分享、完全的默契、永恒的记忆。

第十九,谈话。

真理是心的体悟,不是口中的语言;真正的力量不是语言而是沉默。思想是天空雄鹰的飞翔,语言是笼中黄莺的鸣啭。亲密的谈话未必是心的交流,灵魂的默契无须喋喋不休的谈话。

第二十,时间。

生命存在于时空,生命是有限的,时空是无限的。

回忆是过去的留恋,希望是将来的拥抱。人们总是为了明天牺牲今天。昨天已经逝去,到了明天又是今天。生命没有过去未来,唯有眼下当前。

第二十一,善恶。

善恶是同一事物的两面,看你从什么角度看。

行为有善恶之分,思想的闪念也一样。

真正的善是仁义和慈悲,反之则是恶。

第二十二,祈祷。

祈祷不是语言的祈求,而是内心的倾诉。祈祷是生命的感恩、生命的庆祝、生命的祝福。心怀任何目的的祈祷,不是祈祷是祈求。佛陀、耶稣、真主都会微笑着聆听祈祷,从不垂听任何祈求!

第二十三,逸乐。

逸乐是自由之歌,却不是自由本身。逸乐是身心的享受,决不是放纵。严肃的人拒绝逸乐,躲避逸乐只会加深内心的渴望。享受逸乐,与人分享逸乐,穿透了逸乐,才会超越逸乐。

第二十四,美。

真的、善的、和谐的、自然的就是美的。美无处不在,用心去体悟才能发现美。美不是功利,不是欲望的满足,美是神圣的,是生命的存在。

第二十五,宗教。

宗教性是伟大的,宗教就成了形式。生活之美在于知道自我反省,慈悲待人,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的存在,不忧生不惧死,这才是真正的宗教。

第二十六,死。

有生必有死,善待生命才对得起死亡。

微笑着走进坟墓胜于啼哭着躺入摇篮。

死是种子的发芽,是新一轮生命的开始。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