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崇高的教育思想 (依仁山人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8:52:50

《礼记》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从孔子开始的历代圣贤都把《礼记》奉为圭臬。《礼记》对教育、学习有着整段整段的论述。可惜人们往往注目于具体的学习方法,而忽略了《礼记》崇高的教育思想,学习的整体目的!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育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民风民俗。净化道德,改善社会风习!

人非生而知之,所以要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育是治国安民的头等大事:“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设置的教育体系沿用至今,几千年了,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所以当我们使用“创新”“原创”这样的字眼时,读读古代的经典,恐怕就无地自容了!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本乎此,但《礼记》所述的九年教育已经超过了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了。“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敬道,孙其业,游其志,存其心,才是教之大伦,教之正业。敬道是尊重真理讲道德,孙其业是继承先辈理想基业,游其志是实现个人志向,圣人之教道德之心就永存。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和正业。忘记了根本,教育势必走入歧途。试看《礼记》描述的教育之弊就如今天教育的写照:

“今之教者(今天的教育),呻其占毕(教师唱高调,读老脚本),多其讯(不断地提问考试),言及于数(只教些死板的术数),进而不顾其安(不顾学生的思想实际),使人不由其诚(让人不真诚),教人不尽其材(教学不应人施教);其施之也悖(教育方法荒唐),其求之也佛(要求不现实)。夫然(这样的教育),故隐其学而疾其师(淹没了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痛恨教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学习成了苦差事而不是快乐),虽终其业(即使毕业混到文凭),其去之必速(学过的东西丢得极快)。教之不刑(教育目的不能实现),其此之由乎(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大学之法(最好的教育方法),禁於未发之谓豫(禁于事前,所谓未雨绸缪),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顺乎学生年龄、身心特点教育,绝不要不切实际。),相观而善之谓摩(互相观摩择善而从)。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样,教育才会兴旺。)。”

“凡学之道,严师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要严格要求,这样道才会尊,民才知敬学。师道尊严的前提就是教师的人品学问必须是好的,教师如果只是把教书当普通职业对待,就无高尚可言。现在的辅导和家教已经变成了生意,还有什么可说的!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学校教育理应开开心心,为什么弄得学生痛苦,教师不满?这在于学校只关心排名、分数、升学率!不断地加课、补课,即使原本学习有兴趣的,也硬是被搞得趣味索然了。学习不再是吃甘蔗,而成了嚼甘蔗渣!

着意于分数和考试的功利心驱走了学习的乐趣,内心烦这些劳什子就越读越没味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学问成了记问、成了答问。知识变了味。媒体、电视台的所谓“知识竞赛”成了竞猜,成了比运气,这是极大的误导!更何况那些题目、答案也未必都能及格。

古代社会,政府官员主要靠地方上举荐,所以教育神圣,才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科举制度使读书成了谋官取士的途径,教育的神圣消失了。教育若不脱出科举考试的窠臼,学生、家长、社会还是把教育、读书看作升官发财之途,谋生进阶之路。忘记了教育是教化,是净化道德,是改善社会风习的根本。

不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去改变,讲教育和教材的改革,都是枝节末流,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教民相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於其亲。”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这是《礼记》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诲。今天的教育自然不是照搬照抄这些,但完全可以,也理应参照借鉴的。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接受教育,读书成人,有了高尚道德,不一定就要去做官。最高真理不局限于某一具体事物。最大的诚信不在乎有无盟约,天行四时,并不划一。这是志于学的根本,是教育之本!

教育之事大着呢,说是容易的,做就不容易了。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但只要思想明确,目的清楚,也许就好办多了。

二零一零年八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