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之六唯心论与唯物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41:14

认识论之六:唯心论和唯物论

(2010-08-07 19:12:55)

    哲学史上,有着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辩,两者以各自终极所在的界分,辨析、建构和观照世界,探求我们这个世界在其终极意义上,究竟是本原于物质,还是本原于精神。

    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两者都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和偏执性。

    长期以来,中国的马哲教科书把哲学和哲学史的发展,总体地地划分为唯心论和唯物论两大阵营的斗争,并由此导出一种哲学的总体斗争和这种总体斗争的最终结果。其结果使得哲学在中国,特别在诸多官方学术机构和校园的专业设置中,封闭了思想和思想自由创造,除了对已往哲学观念和学说的种种传播和没完没了的诠释外,没有任何具有重大思想影响的新的视野和新的理论学说的创立。

    哲学在当代中国的迷失,其根本原因是:

    1、在国家意识的总体主导上,总体地以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两大界分和斗争框架和建构全部哲学和哲学史的发展,并使之绝对化。

    2、以为,唯物论哲学代表了人类思想的寻明和政治的进步,而唯心论则代表了人类思想的迷失和政治的反动,使哲学从思想求索走向了世俗政治,成为政治的婢女。

    3、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哲学和哲学史发展的终极成果,由此,既终结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斗争,又终结了哲学和哲学史的发展。从而封闭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的求取。       

    深刻地思考,无论认为世界本原于“物质”的建构,还是以为世界本原于“精神”的建构,两者有着一个共同的本质,即都认为世界有一个终极绝对,为这个终极绝对所建构,并在这个终极绝对的建构中,达到形而上学。

    对哲学的揭示深刻表明,所谓终极本原和终极建构,实质上是人类心灵的一种观念制作,是人类心灵对自然的一种赋予。

    世界按其本来是一个自在的绽出和过程,它没有任何一种终极本原和终极建构。世界既不本原于“物质”这个终极所在,也不本原于“精神”这个终极所在。

    无论是以“物质”为本原建构世界,还是以“精神”为本原建构世界,都是人类的观念制作,这种观念制作是从概念逻辑的运作中生成出来的。它们同其它种种的世界本原,如宗教的“上帝”、易经的“太极”、老子的“道”、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等等一样,都是人类的观念依据不同的主客关系运用概念逻辑的制作和生成,是人类观念制作的赋予。

    种种观念制作的本原所在,以及它们各自宣称为唯一的和终极的本原所在,实质地表明,一方面,它们之间的每一个都不是终极的绝对;另一方面,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只是一种自我绝对,而不是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唯一的绝对。

    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争辩在本质上是源于一种形而上学的框架,即认为世界有着它的本原所在,并以这种本原所在为终极建构。在这种形而上学的观念和框架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世界总要有一个本原的东西,有一个终极的框架来来打造。正如在宗教中,没有上帝也要造就一个上帝。

    而哲学的智慧只有坚定地从这种形而上学的终极本原的框架中走出来,从种种形而上学的绝对中走出来,从形而上学走向认识论,才能破除迷失,获得自己的解放和自由。

    当我们观照人类的建树,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显然图像是:一切人类的知识,人类的物质创造,人类的精神生活,都是由主客共建的经验历史活动和概念意识方式的逻辑能动所建构的,它们既不终极于客观,也不终极于主观,是不能简单地以本原于物质的建构,还是本原于精神的建构来划分和涵盖的。

    哲学和哲学史的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在人类知识、人类创造、人类生活的主客互为共建关系的不断变动中进行综合和摄取的,并由此给出世界丰富多样的观念制作和哲学样式。这样,哲学和哲学史在其本质上,是不能以唯心论和唯物论两大阵营的划分及对立斗争,而加以总体框架和最终归结的。

    哲学和哲学史的是人类思维对世界的总体思考和这种思考的无限多样敞开和绽出,它造就了人类关于世界的种种哲学样式,给了我们不同的主客相通的智慧观照,是不能简单地、偏执地以唯心论和唯物论两大阵营的划分,以及进步和反动的标签来归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