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的爱情经济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54:04
北京工业大学国际贸易在读硕士        刘刚
摘要
大学生活是紧张中带有浪漫,恋爱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风景。爱情让人欢喜让人愁,更多的人赋予了它浪漫的感性气息,但当我们用制度经济学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关爱情的种种现象更多的是有关理性人围绕恋爱的这种准契约关系的种种理性行为,本文将以制度经济学的内容和概念对这些现象来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
校园爱情   产权  交易成本  非正式制度
引言
新制度学是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假定更接近现实的人。理性人的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强大动力,既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经济繁荣的主要源泉。无论这种结果的好坏,均依赖社会于社会的制度结构,这种制度结构指限制人类行为并将他们的努力导入特定渠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及其实施效果。[1]
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区域,它有它自身区别于社会制度的独特校园制度,在这里人与人的关系相对更为简单。爱情作为体现校园学生之间关系的一种常见行为和现象,在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下也在处处体现了产权和交易成本的影子。
本文的几个假设前提
1.        恋爱都有追逐的一方和被追逐的一方,在这里假设男生是相对主动的,是追逐的一方,女生是相对被动的是被追逐的一方,且越多的女生对某个男生有好感即表示该男生吸引力指数较高;
2.        假定女生是稀缺的;
3.        每个人都有恋爱的倾向,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都力图使自身在各方面的利益都得到最大化,都喜欢才貌双全的人;
4.        假设当恋爱双方都已经承认恋爱关系既被追逐的女生接受追逐者则视该男生对女生拥有产权;
5.        假设感情是可以相对量化的,即感情的投入可以通过个人感受,物质消费外在体现出来的;
产权在爱情中的体现
产权的定义很多,但一个被罗马法、普通法、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现行的法律和经济研究基本同意的产权定义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质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他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2]
在大学校园中,尤其像我们工大男女比例比较失调,我们假设在入学前所有学生都是处于非恋爱状态的,那在入学后,在恋爱倾向的引导下,每个男生都要寻求自己的追求目标。这时,竞争是自由的,为了达到自己的最大边际收益,一个男生会尽可能多的追求他认为好的几个女生,因为一个不行还有另一个,以减少自己的机会成本。因为都是没有恋爱的,所以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避免舆论的压力,因为都没有处于恋爱状态,没有产权的概念,恋爱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是理性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就好比在没有产权的池塘中捕鱼,每个人都有权利撒下网,都可以不受限制的撒网。
在这种情况下将出现产权失灵的现象,所谓产权失灵是指产权不存在或者产权的作用受到限制出现的资源配置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3]在最初的状态下,因为产权的限制,喜欢某个女生的人数理论上可以达到男生的总数,通常根据追求者的多少,大家会给女生排顺序,也就促成了校花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恋爱这种契约的达成)在这条队列的两端经常是没有效率的:也就是一个女孩追求的人越多或者越少的,达成恋爱的几率也就越小。追求者多的女生要在庞大的追求者中选出她认为最好的,这需要时间也需要精力,匆忙的选定恋爱对象会使自己所付出机会成本太大;而对于追求者少的女生来说,与其达成恋爱契约关系的男生同样也会面临机会成本过大的问题。因此在这两端会产生产权失灵的现象,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校花”和寡追求者没有男朋友。
但为什么现实中我们大学校园中情侣如此多呢?
每个人都有恋爱的倾向,可以解释为每个男生都是想拥有对某一女生的产权的,这个产权的确立不是免费的。如果每个女生的外部条件都是相同的,每个女生都根据男生的示爱程度来决定恋爱对象,这确实将造成资源配置的极度没有效率,但现实情况是女生并不是毫无感觉和没有明显区别的鱼,她有权利进行选择,但这种选择是有成本的,她不喜欢一个人要逃避一张网,虽然拒绝一个的成本不大,但不是可以无限拒绝的;每个男生也在所追求的目标中进行考虑和分析,由于女生的想法男生很难揣摩,所撒的网并不一定有收获,不能无节制撒网,这对双方的成本付出的承受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在这种情况,男生和女生根据自身情况都会形成符合自身条件的需求偏好范围(这个范围是理性的,每个人都有确定这种范围的能力),在双方的范围出现交叉时就相对愉快的达成恋爱最终减少双方因选择而造成的巨大成本付出,而在女生排名居中,男性好感指数偏中的人交叉相对范围较大,比较容易达成愉快的恋爱,所以在这一部分的人会较快的进入恋爱状态。
除此之外,由于非正式制度的约束(主要指道德约束),会加速恋爱的达成。比如一个女生是宿舍里唯一的独身者,这对其潜在的爱情需求是一种“歧视”性的刺激,又比如对于有迹象表明的追求对象已经被别人拥有产权了,对于男生也是一种打击,长时间没有女生对其好感将是十分没有“面子”的事情。这也是“黄昏恋”、“闪电恋”十分之多的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爱情的发生过程中的许多现象实际上是有“产权”这个因素在起作用。在一个女生的产权界定后,围绕产权将又会产生交易成本的诸多问题。
爱情中交易成本的产生与降低的手段
交易成本的概念,一个较为流行的定义是:“交易成本包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arranging)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monitoring)贯彻(enforcing)该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简言之交易费用是制度运行所带来的成本;[4]
在我们这里的,可以把恋爱关系视作一种契约,亦即某男生对某女生拥有产权,但如何监督和贯彻这种产权拥有也同样将产生一系列的成本。恋爱的双方如果是相互爱恋的,那双方必定是风险的厌恶者,因为恋爱的这种契约和产权是不稳固和模糊的,事实上他们依然存在着寻找其他恋爱替代对象的权利和可能,这必定会产生维护恋爱关系的交易成本。
降低这种交易成本的手段很多,除努力提高自身外更多的人选择舆论压力和信任的建立。制造舆论优势是每个恋爱对象的最基本方法,在恋爱初期,双方都会倾力的付出,以使自己站在一个相对有利的舆论地位,为恋爱对象的潜在分手倾向制造舆论困难。所以很多痴情怨女在恋爱初期会不惜成本的投入,时间金钱和自由的投入都不在话下。信任的建立是许多浪漫故事发生的诱导因素,大把鲜花和漫长的等待之所以成为校园恋爱的常见现象是因为要维持这种契约和产权关系,双方必须通过手段来达到互相信任。相互猜忌的恋爱是不容易坚持长久,可以想象,一个男生怀疑他女朋友不爱他,他将会做些什么:他会侧面了解她与哪些男生接触,他会花更多的时间来纠缠她,他会想办法试探她是否爱他,他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维持这个关系,女方在感受到这些后也不得不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这将使恋爱这种契约的贯彻成本陡然加大,直到双方心里感到不平衡,最后无法忍受而分手。所以我们经常见到,很多人在恋爱伊始便许下海誓山盟来达到互信,用诚信来减少贯彻合约的成本。
另外我们很难看到一个男生痴情的要去追一个已经被拥有产权的女生。这不是因为痴情的人太少,是因为他这种行为导致更多的交易成本。第一他要承担舆论压力,付出多出普通追逐数倍的精力,他还要面对追求对象的男朋友的强烈反弹和较大的失败风险,一个理性的人在面临如此大的付出成本时是不应该做出这种决定的。
结论及不足
经过分析我们会发现所有这些现象:选择追求对象、实施追求、维护爱情等等这些行为是大家博弈的结果,是围绕恋爱的这种准契约关系而达成的一些非正式的制度,这些非正式制度最终使得参与其中的人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确定了产权,并在事实上减少了处理各种关系的交易成本。
由于本文假设较为苛刻,对于纯真爱情对制度的替代性,以及对他们的非理性行为也没有进行仔细分析,所以文章的结论适用性有限,逻辑也不够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中国发展出版社卢现祥
《现代制度经济学的范畴和体系》  龙江社会科学   郭井泉
《关于制度的经济学对话》    茅于轼  郭梓林
[1]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中国发展出版社  P1】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中国发展出版社  P153】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中国发展出版社  P185】
[4] 《现代制度经济学的范畴和体系》  龙江社会科学   郭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