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震灾后救援全记录:改写多项军事纪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6:59:12
汶川,5月12日14时28分以后,成了无数双眼睛注视的焦点。
几乎与此同时,解放军应急预案启动。总参谋部要求全军部队坚决贯彻胡锦涛主席的重要批示,迅速组织灾区驻军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最大限度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挽救人民生命财产。
军队抗震救灾领导小组随后在北京成立,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陈炳德为组长,成员包括解放军四总部和有关军区、军兵种及武警总部相关领导。
总部命令: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立即行动起来,想尽一切办法救助灾区群众。
几小时内,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空军空降兵某部万余人,在湖北迅速集结;济南军区某红军师、有“铁军”美誉的某机械化步兵师万余人在山东集结;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四川武警总队在四川、重庆地区集结。
北京,专业的国际救援队连夜出发。解放军总医院6个专家组的专家脱下白大褂,换上迷彩服。
总参谋部的命令一道接一道。和平时期又一次大规模的兵力集结为人民而行动。
“各部队掌握的灾情和救援进展情况,可以直接向总参谋部报告。”
“改铁路输送为空运,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灾区。”
交通中断、通信中断、灾情不明。经过特殊训练的空降兵特种兵无法伞降,遥感飞机无法拍照,直升机两次试图着陆,最终不得不放弃。
在这条红军长征曾经走过的路上,徒步星夜多路开进,成为救灾部队唯一的选择。
“不惜一切代价”,“不要讲困难,我只要结果”这样的话在部队指挥员口中多次重复着。
12日深夜,救援受阻,各路部队弃车徒步开进,一支由某高炮团副参谋长带队的20人侦察分队率先进入汶川县境内。
13日11时40分,成都军区的医疗分队和某集团军1300余名官兵陆续到达汶川映秀镇,冒雨展开营救,清理倒塌房屋,抢救伤员,搜救遇难者。
13日19时23分,“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检测到一支部队,从中午12时开始,沿着马尔康、黑水、理县向汶川前进,6个小时跋涉近40公里,进入汶川县境内,离县城还有40公里左右。
13日22时30分,武警某机动师600余名官兵冒雨徒步行进至距汶川9公里处。
13日23时15分左右,武警某机动师先头部队200名官兵,强行军90公里,终于进入处于震中的汶川县城。随后,成都军区各部队多路并进,于14日凌晨和上午陆续开进汶川。
14日9时左右,武警水电三总队100多名官兵,经过26小时的奋战,打通了从马尔康到理县的道路,并继续抢修通向汶川的公路。
14日上午,首批直升机在汶川县降落,我们看到了汶川县城震后第一张图片。
14日12时15分左右,空军空降兵15人,在茂县实施伞降成功,随后传回茂县的第一份灾情。
与此同时,中国航空史和军史上单日空运兵力的最高纪录也在13日这一天改写。
仅13日一天,总参谋部就组织出动22架军用运输机,调用民用客机12架,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不间断飞行79架次。按计划于14日凌晨在洛阳机场集结的济南军区某机械化步兵师5000名官兵,在武汉、开封等地集结的空军空降兵部队6420名官兵及装备,被成功空运到成都附近4个机场。
13日,是解放军军史和我国航空史上单日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输送行动日。
这一天,成都、绵阳机场上空始终有飞机在盘旋等待降落,油料补给和空管保障都达到极限。
14日,整个四川西部上空仍然一片繁忙。除了继续输送救灾部队,直升机发挥了灵活机动的特性,不停地在山坳里穿梭,把药品、棉衣、发电机和食品送到理县、茂县、彭州等灾区。
截至14日12时,全军已经投入解放军、武警部队超过5万人,其中有两万多人已经在灾区展开救援;另外17525人已经到达灾区,正在受领任务;还有来自各军区和海空军的1.3万人正在源源不断地集结,然后由空中、铁路、公路,多路推进。
一支支医疗分队组建起来。解放军总医院、武警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还有各种代号的野战医院,都迅速组织了手术队、医疗队、防疫队,带着医疗装备和药品,想尽办法到达灾区救灾。
在解放军总医院派出的6个专家医疗指导组中,著名骨科专家唐佩福、普外科专家陈凛、口腔科专家步荣发、泌尿外科专家高江平,这些在国内外有名的专家,都主动站到了出征队列里。
“除了要迅速抢救受伤群众,我们还要求解放军总医院一定要发挥优势,指导灾区其他医疗机构和分队,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抢救伤员。”总后勤部副部长兼解放军总医院院长秦银河说。
随着兵力部署的不断调整,指挥所的地图也在不停地更新。代表部队部署的红色小旗在灾区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地图上显示,在汶川附近的理县、茂县、安县等地,成都军区的6100多人,在不停地挖掘、抢救;在北川、绵阳、什邡、德阳等地,来自空军和成都军区的1.5万多人,在不停地边开进、边搜寻、边救援;在都江堰、彭州,以工兵部队为主的成都军区的1500多名官兵在抢修道路,清理废墟。
已经是灾后的第三个夜晚了,中国军队,将继续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