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斯及其远程教育工业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59:46

彼得斯及其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 



内容提要
 
  • 彼得斯简介
  • 工业化理论基本观点
        1、彼得斯的工业化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2、彼得斯及后人对工业化理论的发展

(1)福特主义(Fordism)、新福特主义(Neo-Fordism)、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理论学说关于远程教育理论的描述

           (2)福特主义(Fordism)、新福特主义(Neo-Fordism)、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理论学说关于对远程教育的贡献

  •       亨利福特及其福特主义的补充材料

 1、亨利福特介绍

 2、有关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时期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特点介绍 

<> 
  • 彼得斯简介 
    
   奥托·彼得斯教授,国际远程教育协会前副主席,德国哈根远程教学大学首任副校长 , 荣获 1999 年国际远程教育协会“终身成就奖”。

    奥托·彼得斯 (Otto Peters) 教授于 1926 年出生于德国柏林,他先后攻读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等专业,在 Tuebingen 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 1965 年起,彼得斯 (Peters) 教授先后在柏林教育中心、德国远程教育研究所工作, 1975 年至 1985 年,在德国哈根远程教育大学担任首任副校长,在此之后,他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研究工作。彼得斯 (Peters) 教授访问过世界上许多远程教育机构,先后获得英国开放大学、澳大利亚 (Deakin) 大学、纽约帝国学院 (Empire State Callege) 荣誉博士学位。他还曾担任国际远程教育协会副主席职务 8 年之久。

   著作与建树

   奥托·彼得斯在远程教育的福特主义 (Fordism) 、新福特主义 (Neo-Fordism) 、后福特主义 (Post-Fordism) 理论学说,无论是从时间先后还是从贡献大小上说,都是最领先者。彼得斯先生早在 1967 年 4 月在用德文撰写的论文中提出了远程教育的福特主义 (Fordism) 、新福特主义 (Neo-Fordism) 、后福特主义 (Post-Fordism) 理论学说,并将其称为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 1983 年 9 月,彼得斯 (Peters) 先生又一次在用英文撰写的论文中,提出了远程教育的福特主义 (Fordism) 、新福特主义 (Neo-Fordism) 、后福特主义 (Post-Fordism) 理论学说。他还在这篇论文中,运用“三个主义”的理论,对远程教育和传统的面授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使世界上许多远程教育的理论工作者纷纷称赞彼得斯 (Peters) 教授是远程教育福特主义 (Fordism) 、新福特主义 (Neo-Fordism) 、后福特主义 (Post-Fordism) 理论学说的先驱者和权威之一。

        奥托·彼得斯教授提出的远程教育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理论,也就是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 1998 年,奥托·彼得斯先生受聘为上海电视大学顾问教授。 2000 年 4 月,彼得斯教授在上海电视大学宣读的论文《数字化学习环境:开放远程教育新的可能与机遇》受到高度评价。
 


  • 工业化理论基本观点

 

         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是在远程教育思想界有深远影响的一种理论学说。在过去的30余年间,德国的彼得斯(peters)一直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和发展者。这一理论赢得了远程教育决策者、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们的广泛兴趣和热烈讨论,既有坚定的支持者也有众多的质疑者。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围绕这一理论学说的争论也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深入的探讨。


        工业化理论是基于经济和工业理论而提出来的。它把远程教育系统作为工业生产的流程来看待,借用工业生产的一系列术语来分析远程教育过程,认为劳动分工的原则是提高远程教育效率的关键。彼得斯认为,远程教育可以通过与商品的工业生产相比较而进行分析。从许多观点看来,便利、口述和小组为本的教育形态是教育的前工业 (pre-industrial) 形式,远程教育超越了以上三个特点,因而在工业时代之前它不可能存在,远程教育使教育跨入工业化时代,在制定教与学过程的决策时,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特征必须考虑到。 彼得斯理论的核心是将远程教育比作教育的工业化和技术化形态,而将传统的、面授的和集体的教育归结为教育的前工业化形态。

 

  • 工业化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1、彼得斯的工业化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彼得斯对远程教育的理论分析建筑在他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对世界远程教育系统的全面调查结果上。他于1965年和1968年发表了对继续教育层次和高等教育层次的各国远程教学的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权威成果(彼得斯1965,1968)。在1967年,彼得斯首次用德文发表了他的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彼得斯1967),并于1983年发表了这一理论的修订的英文论文(彼得斯1983)。彼得斯理论的核心是将远程教育比作教育的工业化和技术化形态,而将传统的、面授的和集体的教育归结为教育的前工业化形态。

        彼得斯的分析从中世纪大学开始。
        他认为,在中世纪大学中,古代世界通行的演讲、论辩的教育形式被讲座、专题报告和课堂讲授等替代,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各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

        而远程教育则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没有产业革命,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现代邮政、交通、电子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工业化社会的技术成果,就不会有远程教育。彼得斯指出,构成传统教育教学过程基础的人际交流在远程教育中被建立在技术和工业化基础上的非人际的、机械的和电子的通信所取代。就是说,远程教育以教学过程的高度技术化为其基本特征。远程教学主要依靠技术媒介来实现,而传统教学则主要是面授的和以集体为基础。

       彼得斯的远程教育理论进一步指出,适合于分析这种新的工业化教育形态的理论模型是工业化大生产的理论。他把用于分析工业生产过程的那些概念和方法技巧应用于分析远程教育,比如分工和流水生产线,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规划和准备,标准化,功能变换和专业化,集中和垄断的趋向等。        

(1)合理化  教师的知识能通过教育媒体顺利地为学生所接受。

(2)劳动分工  如果注册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数量很大的话,定期的成绩评价不能由课程开发人员来执行,而应该由独立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来进行评价。同时,由于学习材料日益多样化,课程开发人员的分工也势不可免。

(3)机械化   由于运用技术媒体(是信函或者是广播电视、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教学结构业已发生变化,即作为“一种间接的教育形式”,它更多地表现出“机械化”的特征。

(4)流水线   远程教育中,教材及数据库的建设类似于流水线操作,得益于多方协作,学习材料的制作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保留在各自的岗位上。整个过程就像流水线一样。

(5)大规模生产  远程教育妥善地处理成批生产,而且这对于它来说是基础的,扩大了教学规模,增加了受教育的机会。

(6)计划和准备  像工业社会一样,远程教育需要本专业高级专家规划,及预先的财政的投入。

(7)标准化  由于远程学生的大批量生产,远程教育中的标准化比在常规教学中更为重要,因而要照顾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远程教师的兴趣也被课程的特殊需要所限制。远程教育中不乏统一的课程内容和考试要求。

(8)功能的变化和具体化  教师职能转化为知识的提供者、评价者、咨询者

(9)垄断的趋势    集中化和中心化是远程教育体系和工业化、企业化管理的共同特点。在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教育领域中,远程教育院校不断扩大远程教育规模所形成的教育产业市场,有一个垄断的趋势。

2.后人及彼得斯本人对工业化理论的发展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彼得斯的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受到基更的有力支持(基更1994,参见本章第一节中关于远程教育定义的分析)。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彼得斯的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被堪培奥(Campion)、鲁姆勃尔(Rumble 1995a,1995b,1995c)等人及彼得斯自己发展了。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成果:关于远程教育的福特主义(Fordism)、新福特主义(Neo-Fordism)和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的理论,后工业化时代和后现代社会的远程教育形态的理论,远程教与学的技术化、信息化理论及其和人力资源开发市场理论和组织管理学理论等学科的交叉发展。其中,堪培奥等人提出的远程教育的福特主义理论发展了彼得斯的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赢得了远程教育界的热烈响应和广泛争议,为远程教育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借鉴。堪培奥提出(1990a,1990b),现代工业化理论已经历了从福特主义到新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也应有相应的发展。福特主义是指工业化发展中的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相结合的经济模式。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代表的大规模的远程教育主流模式可以用福特主义的工业化理论来说明。而远程教育的某些最新发展可以用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来解释。彼得斯自己也发展了后工业化时代的远程教育理论(1993a),并强调了他提出的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与远程教与学的技术化和信息化理论的紧密关系(1996)。

      

       (1)福特主义(Fordism)、新福特主义(Neo-Fordism)、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理论学说关于远程教育理论的描述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彼得斯的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被坎培奥(Campion 1990a,1990b)、鲁姆勃尔(Rumb1e 1995a,1995b,1995c)等人及彼得斯自己发展了。

    坎培奥等对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并发展了远程教育的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理论。他们提出的远程教育的福特主义分析体系发展了彼得斯的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赢得了远程教育界的热烈响应和广泛争议,为远程教育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借鉴。坎培奥提出,现代工业化理论已经历了从福特主义到新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也应有相应的发展。福特主义是指工业化发展中的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相结合的经济模式。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代表的大规模的远程教育主流模式可以用福特主义的工业化理论来说明。而远程教育的某些最新发展可以用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来解释。坎培奥等指出,彼得斯、基更和霍姆伯格等在论述和发展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时,将20世纪工业化生产的主流方式——福特主义作为工业化的普遍形式来处理,没有论及20世纪末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受到的挑战及其后继者的发展。

    理查德·巴旦(Richard Badham)和约翰·马修斯(John Mathews)提出了一种分析生产过程发展历史的模型:

    这一模型的核心是将生产过程、方式和型式用三个可定义的变量:产品更新(product innovation)、过程变革(process variability)和劳动职权(labour responsibility)的不同层次表示出来。通过上述三个变量不同取值的结合,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系统。他们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模型,即存在三种“理想类型”的生产系统: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每种系统三个变量的对应取值见图1)。首先,低层次的劳动职权、过程变革和产品更新结合在一起,形成“福特主义”类型的生产。这一系统对应了20世纪、尤其是二次大战后建立的为大众消费组织大众生产的社会格局。然而到了20世纪末,在诸如瑞典、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也包括许多美国的小型的创新的公司、尤其是高新科技产业的成功表明,在整个20世纪的大部分年代占主导地位的原来美国式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越来越受到来自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的挑战和与日俱增的竞争,大规模的大众生产不再能保证在国家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了。

   应用巴旦和马修斯的模型,坎培奥和瑞纳(Renner)对远程教育系统形态模式进行了分类:

       远程教育的福特主义方式:意味着建立如英国开放大学那样集中的单一模式的国家远程教育院校,为大众市场提供课程而实现高度的规模经济,以此来分摊课程开发花费的巨额投资。这一方式的规范化反映在增加行政管理的控制和人员的精细分工,因为整个教学过程被分解成许多分立的环节。
        远程教育的福特主义模式是,在一所学校里,不论设置的专业、开设的课程,还是就读的学生等方面,都是数量有限的,与为更多求学者提供更多的学习环境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即产品更新少;教学过程始终保持原有模式;教学管理职责并不明确,一些想把这种教育方式进一步规范起来的教师和管理者由于没有法定的依据,想法也仅仅是想法而已。这种模式是较低层次的远程教育实践,与传统的面授教育几乎无差别。

         远程教育的新福特主义方式:以更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来推进福特主义;不断革新多品种和小批量的生产。但是,新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对劳动的组织和控制仍然是高度集中的福特主义方式。远程教育的新福特主义方式的最好代表可能是一个由中央控制的、跨国的、当地管理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由于校内学生也可以应用自学教材来学习,有可能降低每个学生的单位成本。但是,最重要的是,由于新福特主义与福特主义联系紧密,整个来说依然抹杀了教学人员的主动性。
         远程教育的新福特主义模式不仅是设置的专业、开设的课程的数量大大增加了,而且方法也灵活了,学生数量猛增;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冲破了福特主义的束缚,开始使用广播、电视来传授知识,少数学校开始计算机教学,跨国办学成为现实;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还没有给予更大的自由权,有一些教师和管理人员提出的一些用于教学的新媒体、新方式,仍然由于没有授予变革的权力而不能派上用场,这种模式下的远程教育已经是较高层次的教育实践。

       远程教育的后福特主义方式:其特征是三个变量均取高分值,即在产品种类、过程更新和人员职责上均同福特主义相反。它革除了泰勒的劳动分工和严格的管理控制,解脱和强化了素质高且责任心强的从业人员。后福特主义的远程教育将是分散的,而且鼓励学习模式的相互转换。教学人员保持对所教课程的自主权和控制权,这样,就能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来革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远程教育的后福特主义模式在专业开设、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求学者的需求和社会需求,充分考虑到了普通高校还没有开设的专业,因而大大满足了求学者的需求,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还可以是家庭、工作岗位、出差途中或其他一些场所,学习方式更开放;教学手段现代化,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媒体的教学形式更加普及,教学管理更加适应教与学的形式的变化;教师和管理者有一定的自主权、控制权和协调权。这种模式是高层次的远程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

          

    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化”虽然受到了一些批判,有来自于人本主义的,有来自整合主义的,有来自后现代主义的,但这种理论在远程教育界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

     有趣的是,在各种理论批评来临之前,彼得斯本人就已对工业化的远程教育提出质疑。这种教育形式打破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通讯,而通过媒体手段复制面对面的交流是相当困难,只能复制其中的一部分,且是衰减形式。如果你想要用这种最工业化的教育方式从事教学,你就必须准备面对教育工业化所带来的问题,如合作学习机会减少、学习者远离人际交流和批判性讨论、师生关系疏远。

    彼得斯也认为他的“理论”并不是一种理论,只是对当时远程教育实践的描述性总结。考虑到当时猛增的教育需求,以及距离的限制和对学习包的依赖,彼得斯认为在这种背景下远程教育应当采纳工业化方式。这种形式的远程教育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事实上,如巴纳斯指出,现代的学校教育也是教学工厂。(注: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60.)

        彼得斯的工业化理论对英国开放大学的建立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导致了一场颇有意义的讨论,即如何协调独立学习和交互作用之间的关系。如现为英国开放大学副校长的丹尼尔指出,远程教育系统存在着两种经济结构:一种是独立活动,其规模经济是可能的;一种是交互作用活动,规模经济则难以实现。他指出要在两者之间的系统结构中寻求一种平衡,并深入分析了这将如何影响学生学习进度和成本投资结构。加拿大远程教育专家加里森认为,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人类通讯成本大大降低,极大地增加了交互机会,有可能使独立学习和交互作用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再突出。

 

       (2)福特主义(Fordism)、新福特主义(Neo-Fordism)、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理论学说关于对远程教育的贡献

    福特主义(Fordism)、新福特主义(Neo-Fordism)、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理论学说关于远程教育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也体现在实践中。

    第一,给出了远程教育的特征。加拿大艾尔伯特大学很有影响的国际远程教育学者、三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理论的倡导者之一兰迪·加里森(D.Randy Garrison)先生在他的《计算机会议:远程教育的后工业时代》一文中提出:“在工业化教育手段中,师生之间不再有面对面的关系”。这一说法,很清楚地反映了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正如笔者在《鼠标为电大导航》一文中说的,“从理论上说,远程教育的根本在于远”。“师生之间不再面对面”,即“师生远离”,这是对远程教育基本特征的恰当描述。

    第二,描绘了远程教育的前景。密克·堪培奥(Mick Campion)教授在他的《工业化模式及其在远程大学教育的应用:回顾和展望》一文中说,“远程教育的发展进程可能会导致大学的重大变化”。这一说法,反映了大学将在远程教育出现之后发生巨大变革。

    第三,论证了远程教育的优势。密克·堪培奥(Mick Campion)教授在他(第二叙述中)的同一篇文章中说:“远程教育以较低的成本为大众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工业生产的基本原则是“低成本、 高收益”,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仍然以低成本赢得求学者的青睐。

    第四,提出了远程教育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福特主义(Fordism)、新福特主义(Neo-Fordism)、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的工业化理论,其中包括产品(Proel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分销(place),即"4P"理论。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即从理论和实践上也遵循了福特主义(Fordism)、新福特主义(Neo-Fordism)、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的工业化理论。

 

  • 亨利福特及其福特主义的补充材料

 

1、亨利福特

    亨利福特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他于 1863年出生于密歇根州韦恩县斯浦林维尔镇。他在家中的四个男孩和两个女孩中是最大的,他的父亲是爱尔兰库克部克利穆路得教区人,于1847年来到美国定居在韦恩郡的一个农场中。

  福特是机工学徒出身。由于他勤奋聪明,他于 1893年已成为总工程师。这年冬天,福特对内燃机的兴趣驱使他开始组装一个小型单管汽油机模型。从此时起,他开始踏上汽车发明的旅程。第一个福特牌的发动机诞生在底特律巴格雷大街五十八号福特家厨房中的一张木桌上。这种发动机的一个后期版本装配在他第一个用四个自行车轮子组装的汽车式框架中,于1896年6月完成,成为第一款福特汽车。

  1903 年,亨利福特创办福特汽车公司。他发明用装配线生产汽车的方法, 1913 年首先在 T 型汽车生产过程中使用。这种技术可节省时间,降低成本,一部 T 型车售价仅需要五百美元。从 1908 到 1927 年,共售出一千五百万辆 T 型车。福特将大量生产的原则运用到工业上,为工业生产开辟了新纪元。福特凭着坚毅的品质,用汽车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交通的历史,正是他给美国 “装上了车轮子”,使美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在全世界,"汽车之父"只有卡尔·本茨一人,同样,享有"汽车大王"之美誉的也只有亨利·福特一人,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他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汽车时代。福特出生于1863年7月30日,其父是一位农场主.他自小就对从事农事颇有怨言,反而对鼓捣机械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因此而闯过不少次祸,幸运的是,对他的"胡闹"从来没有任何埋怨。 

  17岁那年,他独自一人到位于底特律的密西根汽车制造公司上班去了。但在这家拥有2000人的底特律最大的工厂,福特只工作六天就辞职不干了,原因是“该公司优秀的的员工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才能修复的机器,我只要30分钟就可以修好,因而其他员工对我十分不满”(福特语)。后来,他又先后从事过机械修理、手表修理、船舶修理等工作,并且还一边工作一边参加夜校学习,以便将来能够“不屈居于人下被别人利用而过一生,自己开一家制造机械的工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还告别了富庶而温馨的家,到爱迪生电气公司边工作国学习电气知识。

  1893年圣诞节,福特汽油机试验成功,这给了他极大鼓舞,决心再接再励,研制出自己的“不用马拉的马车”。1896年春天,他的第一辆汽车研制、试验成功,福特感到无比高兴。1899年,福特又成功地制作出了三辆汽车,他因此而在当地被公认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人物。于是,他与别人合作成立了底特律汽车公司并任制造部经理。然而,公司在一年后却解散了,原因是:几乎所有员工都没有制造汽车的经验;零件质量不好,采购不及时,常常延误工作里程;高成本制造出的汽车无法销出。所以,以制造了20辆汽车以后,公司就关门了。1901年10月10日,福特接受主要凭赛车建立起了商业信誉的温顿的挑战,亲驾自制赛马车参赛,结果他出人意料地获得了胜利。于是,在商人们的支持下,他又成立了第二个汽车公司。可是批量生产汽车所需的技术完全不同于生产单一的汽车,修理工出身的福特在当时显然还不能胜任这一重任。当投资者发现他只热心于将金钱花在研制一种无法销售的高价竞赛车上时,毫不客气地将其赶出了厂门。这样,福特第二次办汽车厂也以失败而告终。

  两次失败经历没将福特吓倒,他仍然谋求在汽车业的发展,并付出了比以往更大的努力:自驾赛车四处表演,不断改进汽车结构。由于经常获得各种比赛的胜利,他一跃进而成为“全美第一流的汽车司机”,并被新闻界誉为“速度之魔”(他的赛车曾在一条0.8千米长的大街上创下了11千米/小时的速度记录)。1903年6月,福特第三次与别人合作,按股份制模式成立了汽车公司,尽管公司只有10位雇员,但他们却制造了性能稳定的A型汽车,A型汽车为福特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它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销出650辆,实现了开门红。第二年,A型车月产量稳定在300辆,第三年达到360辆,福特公司因此而成为全底特律最为忙碌的工厂。1906年,N型车问世,这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汽车,外形美观、性能良好,加之随后推出的R型、S型等车,两年之内共售出8000多辆。N型车是福特的得意作品之一,它的成功不仅使福特彻底摆脱了贫困的生活,而且为日后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1908年秋,令人注目的T型车隆重问世了。T型车在设计思路、生产通缉、零售定价、销售组织、售后服务等许多方面都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法。T型车的各种零件被首次设计成统一规格,实现了总成互换;在大型总装车间,别人发明的流水线装配法被发展成为了由机械传送带运送零件和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低定价(每辆车只售850美元,后又降至360美元)的销售策略,使大多数人都能购买得起;提供充足的零部件和及时的售后服务保障,消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在幅度啬工人工资(实行“8小时5美元工作日”--相当于原工资的200%以上,汽车界及金融界一致反对,纷纷预言他将破产),以求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1914年,公司以不足13000人生产了730000辆汽车,获利3000万美元)。由于该车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维护容易,销售异常火爆。累计1500多辆的产量更是创造了空前的纪录。T型车既使福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成为了普通民众的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娱乐方式,将人类带入了汽车时代。

    2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旧车市场,大批质量相当不错的二手车只需几十甚至十几美元就可买到,这对一向以“价廉物美”而著称的T型车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同时,由斯隆领导的通用汽车公司生产出了许多时髦多样和先进豪华的汽车,满足了不同阶层的购买需求,也对T型车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1927年,顽固的福特不得不让自己心爱的黑色T型车死亡,整个公司停产一年转产新的A型车。由于转产组织匆忙、耗资巨大,加之接踵而来的经济大萧条的影响,福特公司元气大伤,整个30年代都未能恢复,分别被通用(1927年)和克莱斯勒(1936年)超过。后来经过全公司员工的拼力追赶,才算在“全国第二”的位置上站稳脚跟,那种产量独占全国一半以上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1945年,福特不得不让位于孙子亨利·福特二世。1947年4月7日,亨利福特因脑溢血死于底特律,终年83。

2、有关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的特征

    理查德 · 巴旦和约翰 · 马修斯 (1989) 通过三个可定义的变量来定义福特主义,这三个变量分别为:产品更新 (Product Innovation) 、过程变革 (Process Variability) 和劳动职权 (Labor Responsibility)( 堪培奥, 2000) 。福特主义生产范式中这三个变量的情况分别如下:生产过程在功能上被分割成尽可能多的职能,由不同的劳动者分别担任,因此,每个劳动者的劳动职权较低;生产过程缺乏创新和变革,机械化的、陈旧的生产线所生产的产品种类单一、缺乏多样性;产品的更新速度缓慢。

(1)“福特主义”

        福特主义是指工业化发展中的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相结合的经济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国家“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所谓“福特主义”是指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建立在流水线分工基础上的劳动组织方式和大批量生产模式,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部分地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水平,从而使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需求调节成为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政策手段。


                                     产品更新  过程变革  劳动职权  取值层次

    福特主义    少     慢     低     低

    新福特主义   多     快     低     较高

    后福特主义   多     快     高     高

    这种“福特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泰勒制原则为目标的劳动标准化和强化的技术分工,以高度专门化的机器(流水线作为理想形式)大批量地生产标准化的产品。这种强化的分工能够把人脑和人手的劳动分离开来,从而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未经培训和初步培训的劳动力,其结果是劳动力在技能上的极度分化。由于流水线生产在受到干扰而停顿时会造成高额损失,所以为了避免损失,企业总想控制整个生产流程,所以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是垂直管理和大企业中的等级制结构。虽然并非所有的经济部门都是按这一原则组织生产,但是在这一时期的主导产业中,具有明显的上述特征,如汽车工业、家用电器制造业。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福特主义”是以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为特征的:规模经济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工资的提高成为可能,从而消费支出增大,由此形成的生产能力高效利用保证了高额利润回报,反过来又使投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为可能。制度性的集体工资谈判、凯恩斯主义的需求调节和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构成了“福特主义”时代的社会调节体系。国家通过收入转移支付保证了大众消费,因此,在这一模式中,劳动生产率高的大规模生产和大众消费之间是相适应的,它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不断进步和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的基础之上,并通过凯恩斯主义的需求调节和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得以支持。

    在“福特主义”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首先表现在主导产业部门集中在特定的聚集区,在这些聚集区内,也集中了大量的与主导产业部门存在前向或后向联系的相关产业。在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产业聚集区。

    由于劳动力越来越稀缺,以及在工业聚集区形成的外部负效应,随着郊区的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改善,到了“福特主义”时代的后期(大致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发展的模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大企业也在工业化程度很低的区域设立下属企业,因而新福特是一种对整个生产哲学的灵活处理方式,将过程变革与小批量、多种产品结合起来,并为专业化生产寻求具有高回报的特定市场,其目的是以更多的品种和更高的质量来抵销规模经济的下降。 ( 堪培奥, 2000)

(2)“后福特主义”

    “后福特主义”又称柔性化集聚,它是以高度灵活和不同的柔性化形式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在许多方面具有与“福特主义”完全不同的特征。在“后福特主义”模式中,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是具有柔性的,柔性化的生产建立在柔性技术(机器或系统)及柔性工作基础上,生产出大量多样化的产品,满足各自所占份额很小的个性化需求。在这里,范围经济(或称组合经济),即由多种产品生产的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充所产生的优势,比规模经济,即由大批量生产某种产品所产生的优势,更为重要。在机器设备方面,建立在微电子技术基础上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发挥着核心作用,它们既运用于直接生产过程,也运用于企业的管理、协调和控制。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在广泛地采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在“后福特主义”时期,对企业柔性化的要求、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和劳动力技能的要求,都比“福特主义”时期要更高、更好。大企业的垂直管理和等级制组织结构,被分部式管理和横向的平行结构所代替,其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网络的形式同其他企业相互协调。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积累主要是靠提高生产率获得的盈利,它归结为范围经济的作用,并且使一部分具有多种技能的雇员阶层收入提高,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需求增大。通过技术的完善和柔性机器的有效利用,保证了足够的利润水平。与“福特主义”相比较,国际化的市场和全球竞争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国家凯恩斯主义,也就是通过国家的经济政策手段进行需求调节,越来越失去效力。经济政策更多地转向供给方面,创新能力和柔性化能力备受重视。

 英国学者斯科特(A.J.Scott)和施托偑尔(M.Storper)研究了进入“后福特主义”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把形成新产业空间(新产业区)视为柔性集聚中心。

   按照施托偑尔的解释,“新产业空间”的形成是企业垂直管理体系解体和企业之间分工强化的结果,因而对经济的柔性化要求不断提高,空间上的聚集能够利用“范围经济”的优势,并且减少了运输费用,这对于生产非标准化的产品和创新尤为重要。在这种聚集区内,“即时供货”方案也比较容易实现,并可保持无摩擦的运转。此外,在新产业区内,还具有较大流动性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优势。

    在新产业空间之间,运行和协调的方式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别。有的产业区具有较为均等的结构(没有占据领导地位的企业,如“第三意大利”地区),有的存在起协调作用的企业(如德国巴登—符腾堡地区),还有的由一个大企业按照等级制起主导作用(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城)。具有均等结构的小企业网络,由于大企业的形成或进入,可以转变为等级制的形式,也就是说,它们并非无条件的处于稳定状态。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这些观点与传统理论相比较,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外围结构和以大企业为特征的地域空间分工失去了意义。这就是说,“新产业空间”常常不是在“福特主义”式的产业中心形成的,而是在与它保持一定距离的区域形成的。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传统的工业核心区域失去了经济活力,而新兴产业区充满生机。出现这种区位转移的原因,既由于新的区位可以满足其他方面的区位要求,如前序加工产品、必要的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也由于在那里具有不同的劳动关系和社会结构。新兴产业寻求的是那些较少僵化的、具有柔性的劳动力,而避免传统工业区域里工会组织程度强大的劳动力。此外,竞争与合作的恰当平衡,有利于创建企业和进行创新的氛围,地方政府对培训、技术转让和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大企业的非集中化发展趋势,也导致“福特主义”式的等级制分工的解体。近年来出现的子公司和下属企业自主责任的增大趋势,不仅能够削弱这种模式,而且反过来促使重要的企业功能部分地回归到生产区位。当然,对于是否存在大企业的非集中化趋势,并非没有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在当今条件下,对企业实施外部控制很少通过组织上的交叉,更多的是通过资本的纽带实现的,所以,仅仅是把问题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层面。从空间上看,在国际和全球层面的控制关系,要强于区域之间的控制关系。

       其他重要的变化表现在国家的作用和它在不同层面的组织,因而也涉及城市政策和区域政策。在许多国家,正在从福利国家向经营性国家转变,这种趋势在城市和区域层面上,表现为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和区域通过各种新的政策措施和营销方案,千方百计地吸引企业投资和其他区外资源,力求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经营城市、经营区域,正在成为一种被人们所接受和认l司的新理念。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区域推出了促进创新、技术转移和企业创建的实施纲领。伴随这种变化而来的是,区域作为政策层面的价值获得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化程度的加强,某些功能转移到国际层面,这二者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国家的地位正在削弱。式的生产技术分工也就转变为区域之间的分工。在此期间,核心企业仍然留在高等级聚集区,专门承担集中的研发、计划、管理和决策的功能,而生产企业则转移到其他工业区和外围区域。在工业区的下属企业从事技能集约的生产,相反在外围区域的企业承担是标准化的生产,在这种生产中可以使用未经培训和初步培训的劳动力。因此,在外围区域,与这种企业受外部控制和分工地位相连的缺陷是,较低的工资和收水平、企业和工作岗位缺少稳定性以及区域经济中缺乏创新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