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2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0:57:39

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2

 

第二,规定的时候,就讲“悲性无佛广大佛,初游无佛长止水,常事先用若无佛,故我先有大悲心”,你可以把这一个颂自己读一下。如果你没有得金刚乘的病的话,你应该把第二个记诵念十万遍,而不应该去念咒,而且这个可以到处吹嘘很好的东西。好象一个佛教徒好不起印度教,我们老跟人家说,你们是什么拜神的,我们不拜,但是我们拜佛。金刚乘的本尊甚至有很多让人看了非常不舒服的。所以身为一个佛教徒,就算我们不去对佛、菩萨顶礼,但是这个记诵里面讲了悲心。

但是这个归敬颂可以告诉我们很多的东西。告诉我们菩萨是最高的、成佛的三个因,第二个记诵告诉我们,三者之中悲心是最重要的。为什么悲心是最重要的?

现在看任达娃的书,这边有三个例子或者是三个分析。种子、水,最后就是它成熟。你种一朵花,最初种子最重要,因为没有种子,你就不可能有芽,也不可能会有结果。在中间,水很重要,因为没有水就活不下去。第三,成熟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成熟,我们就不会叫它花,而且没有花,就不知道得到以后的种子,不可能有更多的花了。所以,同样的悲心在开始、中间、后面,都是需要的。所以,种子是无二慧、大悲心以及一切佛的功德的种子。在中间,需要水,水不但使它继续得以存活下去,而且能够使成佛的各种功德逐渐逐渐增长。最后,为了要能够享受这种成佛的各种功德,我们也需要这个。所以,月称来敬礼大悲心。

为什么说悲心像种子一样?悲心是成佛的种子,因为如果没有悲心,就没有相对的菩提心。现在,我们先谈谈什么叫做悲心?因为在我们现在谈悲心,悲心不只说是同情,同情也是悲心,但是悲心并不只限制于只有同情。现在,为了我们大家的了解,可以这样讲,悲心就是一种了解。因为如果你定义说,悲心就是同情,这样身为一个哲学家,别人会批评你的。因为如果你说悲心就是同情,这有很大的问题,因为你可以找到一种完全不同情别人,依照你的定义,就是这个人完全没有悲心,再往前推,这个人根本没有办法成佛。你也许碰到一个像希特勒那么残暴的人,他也许丝毫不同情,也许别人在那边,开车的时候把别人的脚都压过去,这都是可能的。听到他的车轮碾到那个人脚骨头碎的声音,他也不会停下来叫救护车。但是他能够了解这个状况,也就是说,这个人能够了解,他能够有这种能力能够了解,如果在那个被碾过去的人同样的情况的话,他也会经历同样的痛苦。

所以,你如果了解到这一点,应该觉得很鼓舞。因为很多的时候说我没有什么悲心,你的意思是说我的同情心不够。但是,你一定有这种了解,你一定会了解火会烧,所以你会跟别人讲,那边有一堆火,小心。因为你知道火会把这个人烧到。现在谈的就是最基本的悲心。假如说我们再进一步讲,好象说体会别人所体会的,这样叫悲心,实际上这样更好。有的人修悲心,他们平常怎么做呢?他们怎么修呢?就是前面有一堆很苦恼的众生,自己对他放光,说你们这些人太悲哀了,这样可以了,并不是说这样不可以。但是有一个更好的办法,你看到外面的街上,你尽可能看街上每一个人,你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这包括每一个人,好象是换过去,你换在别人的位置上。

比如你在那边等着叫计程车,你招了几次,别人也招手,结果那个人叫了计程车了,你个时候,你可以体会一下他的情况怎么样。那时候你也急着,因为七点要教授,你也想赶回去。你就想前面那个人大概太太快生了,或者你想这个人赶电影,电影快开演了,因为对那些人来说,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如果你看路上的人,你就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一些什么事。你如果去问,他不会跟你讲,但是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目的。(这样讲下去有点很感情化了,所以我们还是回来讲这本书。)

悲心有点像是常识,你现在头疼,你看到那个人头疼,你大概就知道这个人的感觉。也许你知道涂一种药,但是这个人并不知道这种药。你跟他讲,有一种药,对你的头疼会蛮好的,这个有点像放一个种子。身为佛教徒,我们应该知道轮回里面充满了痛苦。对于其他的人来说,佛教徒了解什么叫轮回、涅磐,他们也不知道。但是我们有的问题他们全都有。我们知道修行的方法,也许我们不去修,但是对他们要有悲心。这种心逐渐增加,慢慢你就会有想要帮助别人,或者是想让别人成佛的心。当你有这种决心的时候,这种决心就是相对的菩提心。那个时候,你就知道只有这个,但是你不了解无分别,几乎是没有办法去让众生成佛,所以在那个时候你就发起了究竟的菩提心。这就是为什么悲心像一个种子。

在那个时候,您就知道说,只有这个,但是你不了解无分别,几乎是没有办法去让众生成佛,所以在那个时候,你就发起了究竟的菩提心,这就是为什么悲心像一个种子。这很重要,我们现在谈的就是成佛的第一个种子,也许可以从现在开始。如果以前有人没有这个的话,可以从现在开始。可以简单的像,有的人有头疼,你想帮他,刚才那个是开始,慢慢你可以把这种情形提升起来,不只是要帮那个人止头疼,他们情绪上的东西也可以帮助。慢慢慢慢这样做,你就可以体会到,真正的问题是无明,到那个时候,种子已经种下去了。这个时候,悲心跟水一样,为什么呢?虽然一个人以悲心已经种了成佛的种子,如果你不继续加进去悲心,就像是水一样,不断地加进去的话,如果你不经年累月种许多的劫里积聚各种福德和智慧,不是为你,是为别人来积聚的话,没有这个是不行的。

你如果修行了30年,连一个好梦都不做,如果有这一类的事,有的时候会让你没有勇气的。你这时候觉得,我修了30年,没有比以前好,可能还更坏了。所以这种情形,真的好象会消磨你的志气、勇气。因为菩萨的路程非常长远,丧失勇气是最大的一个障碍,几乎像从这边要走路到加州一样,中间有很多很多的障碍,可能会非常非常让你没有勇气。怎么来鼓励你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你看到成佛这些美妙的地方。但是,这个也很难,因为成佛的好处,我们根本还没接近到你看得到,所以平常我们认为成佛的好处都是你自己憧憬的、痴心妄想的一些东西。所以说,有一些比较懦弱的菩萨,经过几生的努力以后,觉得太困难了,还不如做声闻缘觉快一点,因为那种东西让人不舒服。因为声闻缘觉不是不好,因为那个东西一方面很快,二一方面,你所做的一切事情自己可以回收。所以,当这一类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只有悲心能够让你坚持要成佛的决心。好象一个母亲看到他的孩子生了病一样,即便这个母亲要忍受多年的痛苦,他也绝对不会放弃,因为他很爱这个孩子。

虽然在这个道上,也有很多的地方可以去休息或者是轻松一下,他也不会继续走下去。所以悲心能够让你继续下去,只有悲心能够这样。想给大家一个小小的建议,尤其对在座的各位。我注意到在座的各位有很多的人,你现在修一个法,比如你现在修文殊菩萨的法,修一个礼拜,第一天修法太好了,因为兴奋。修一个礼拜还蛮有意思的,修了一年的话,就觉得有点无聊了,这个时候,你的修行就已经慢慢开始走下坡了。当修行开始走下坡的时候,要特别小心。那个时候,修行走下坡的时候,是真正你的怠惰会产生的时候。我知道很多人修文殊菩萨修了一年,修行开始走下坡,马上修别的法,比如修观世音菩萨。所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你修一个旧的东西,当旧的慢慢变得没有兴趣的时候,你马上再加一个新的东西,总是这样,你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这种情况你是永远修不好的,你会知道很多的这种零零星星的很多的东西,但是永远不会做成大事,永远不要这样做,你修了以后会慢慢觉得没有兴趣的。你慢慢修,现在觉得无聊,你就有意增加我以前修一座、两座、三座,甚至是四座。这个时候,你要逼着你自己这样做。等到你慢慢渡过了这个难关,你就成了这个法的大师了。

举例来说,我跟一个人说你回去修止。这个人说我现在修了一年的止了,我现在修什么呢?就像昨天我讲的,因为我自己很爱世俗的生活,你这样问了,我就跟他讲你现在修观好了。其实我应该这么跟你讲,继续下去,因为就算你修了十年,我还是会跟你讲继续修下去,但是我不讲这些话。所以说,我在想应该辞职了。所以悲心就像是水,水可以让你一直保持、生存下去。

第三,悲心也实际上好象是像成熟的果一样。怎么样呢?一个菩萨最先种了悲心的种子,然后以悲心当成水,继续浇灌它,最后当成佛的时候,从法的观点说,根本没有一个叫众生,没有一个众生要去渡。但是,从化身或者从色身的观点看,有众生要去渡,什么叫色身?它是悲心的显现。所以说你看到了,在开始、中间到最后,都需要悲心。所以月称里赞扬和归敬大悲心。对这个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因为对法身而言,没有众生需要去渡,一切都是空性,一切可以都是本来成佛。。

提问:如果说是色身的观点来看的话,那佛入涅磐的时候,佛的悲心怎么继续下去,或者是说佛没有悲心了?

回答:我可能解释上有一点误会,佛的色身照大乘来说,不是烦恼和业的结果。佛的色身是两种积聚的结果,就是功德和智慧。但是当我们谈论色身或者是色界的时候,我们这边就讲到佛的化现。所以当我们说佛化现什么东西的时候,当我们用化现这两个字,你就要知道,从法身的观点说,根本没有众生去化现什么东西。所以当我们谈化现的东西,就是从众生的观点谈,因为正好他不知道佛的化现,所以才会讲佛的化现是什么样的。

悲心是怎么样发挥作用?当佛还是一个菩萨的时候,他曾经因为悲心有很多很多的祈祷、祈请。照大乘来说,菩萨当他是菩萨的时候,他经常祈祷将来成佛的时候,他的佛土如何如何,这一点有点像中文说的净土祈祷文。现在我们的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祈祷的时候,他成佛希望这样的世界。所以当他成佛之后,因为他以前祈祷的力量,所以他有这样的化现。有一点必须要了解,你要知道,因为你有这样的功德,佛才能这样祈祷,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功德的话,他的化身也不会被你看到的。

简单一点的讲,就像下面的这个例子。你要有很大的功德才可以在这边谈中观。所以他应该要感谢你自己的功德,所以你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来听。因为你的功德,所以说突然到哪里跑出来这么一个人,在这儿讲中观,因为他也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也许他也并没有特别要讲给你听,但是你坐在这儿,我讲的所有的资讯你还是拿得到,这是你的功德。但是,这样讲完之后,你又不能说去感谢你的功德,因为你要感谢那个讲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你感谢他,你的功德就更大,就是这样的。功德是很特殊的东西,很不可思议。并不是说我好慈悲来教我们中观,我这样做实际上很自私,但是,如果你有功德的话,这样还是可以的。如果你希望功德更大,他就应该感谢这个人来教这个,就像这一类的。

提问: 我们可以逐步培养悲心,但是我们什么时候需要无分别的智慧?

回答: 随时都需要。今天把花拿来这儿,有很多的功德,这个饮料也是。顶礼这本书不要跨过它,积聚功德很简单,太简单了,大家都不做了。你现在把这部论放在你的脑袋上,如果你真正很诚心地这样做,这样几乎一百万生的功德都可以积聚。这样讲,其实还是低估他了,积聚功德很容易的。

现在我要谈到三种悲心。第三个集中,也是归敬,但是当我讲这个归敬的时候,要讲三种悲心。三种悲心,并不是悲心有三类,而是悲心的对象有三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第一种是生缘悲,就是你的悲心的对象是众生。第二种是对与法。第三种是无分别的悲心。头两种悲心叫做共的悲心。第一种悲心是生缘悲,也就是以众生为缘的悲心,是和印度教是一样的。所以你不要说自己身为一个大乘,我对众生都有慈悲,很了不得,到处吹嘘,你要知道对众生有悲心,印度教也是这样的。第二种悲心还是共的,就是共通的悲心。第二种悲心,印度教没有了,和谁共呢?和声闻缘觉共,声闻缘觉也有这一种。所以我们听到很多说声闻缘觉多么自私,什么事都为自己。不是,声闻缘觉有很大的悲心。第三种悲心是只有菩萨有的,这是不共的悲心。

谁有这三种悲心呢?第一种悲心是谁来修呢?我们可以说是轮回里面的菩萨修的。有两种,一个是轮回的,一种是非轮回里面的菩萨。大乘有五道十地。第一个是资粮道,第二个是加行道,这两个是我们说的轮回的菩萨。上面的另外一个就是见道和修道,这两个部分是十地菩萨的十地在里面。最后一个无学,就是成佛。所以第一种的悲心,是由轮回里面的菩萨来修。第二种的悲心,也就是法源悲,可以说是集中也不是全部,比较集中在初地到七地的菩萨来修。最后这种无缘悲,是由最后三地的菩萨,也就是八九十三地的菩萨为主来修。

现在我们说第一种悲心。谈这个,我们谈悲心的对象,这个就是第三个中。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则执着法,无生心缘悲心里”。这个敬礼,是非常有力量的一个记诵。这个记诵不只是一个归敬颂,而且它告诉你什么是无明。所以说如果今天讲的只不过让你听了以后觉得非常舒服的佛法,你要救度众生就可以了。不过我们这里学的是经院派的佛法,所以要让你知道,什么东西构成了众生。

悲心的对象是众生,现在众生的定义是什么?众生的特质是什么?所以说这个众生最先说我,然后就是我所,所以这边已经介绍给你什么叫分别了。然后下面一句就告诉你,众生有了我,有了我所,就会像这个水车一样。水车是什么样的东西。有很多像盛水的杯子,有一个轮子,一般的水车都是这样的。有六个理由,所以说轮回像是一个水车一样。第一个讲水车里面的东西,是用绳子绑住,当然现在用的是螺丝钉,而我们的生活是被业和烦恼捆得紧紧的。这个水车也有一个最初让它运转的,这个就是我们的事。这个水车转的时候,水就到了一个河里,或者是一个集水的地方。

第一种的悲心的对象,包括所有的众生,甚至包括正在修声闻和缘觉这两个,但是还没有证得的这些,也包括在第一种生缘悲。

第二种的悲心,法缘悲,包括对所有的现象都有悲心,包括众生,同时还包括修声闻缘觉这两个道,但是还没有证得,同时还包括已经证得声闻缘觉这两道的,还有更多的。而第二种的悲心,甚至包括十地菩萨在座下的时候的状态,就是座下的十地菩萨,所有的菩萨,就是十地到初地,所有的在座下的菩萨,也是包括在第二种悲心里面,这是非常广大的一种悲心,这并不是表示人家有头疼你很同情他,同时这也包括了最高地的菩萨,比如十地菩萨,不是他在座上,他座下的时间也包括在里面,包括了很多的东西。

第三种悲心的对象,当然包括前面所讲的,一直在十地菩萨在坐下的时间,第三种悲心除了这些之外,甚至包括十地的菩萨,已经下一秒钟要成佛,现在正在座上,这种菩萨也包括在第三种悲心的对象里面。这应该告诉你,我们以前谈悲心,讲的都是第一种悲心。另外两种悲心,想都没想过。所以现在你可以看出来,大乘之所以伟大在哪里。大乘是最伟大的。

如果现在有一辆印度的车子在这边,车子里面坐了500个 大的声闻缘觉,这个车没有马拉。那这个时候,也许佛会来用脚指头拉这个车。但是,我很怀疑这500个大的声闻缘觉有这种功德,能够让佛用脚指头拉这个东西。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众生完完全全是轮回里的众生,充满了一切的烦恼、凶残,但是这一生只有很短的刹那生起了菩提心,他正好跳到这个车里来,佛就说这一个众生在里头,他的功德就足够让佛自己用脖子来拉这辆车。为什么呢?现在你就看出来原因了,因为悲心的对象不一样。因为声闻缘觉的对象就是众生还有法,但是菩萨是什么样的,你就可以看得出来,即便是十地的菩萨,这个十地菩萨下一秒钟就成佛了,但是这没关系,他在这一秒钟他是十地菩萨,还是第三种悲心的对象。为什么呢?我们看一下下面这一句。

第四个记诵,前面一半是解释下两种悲心。“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于性空”。

提问: 十地菩萨又是悲的对象,又是悲的主体,对不对?

回答: 对,是这样的。

提问: 有没有哪一种悲心是把佛当成对象的?

回答: 没有,到这个大概就是上限了。把十地菩萨拿来当悲心的对象,这样还不满意。因为你想想看,这样的话,今天下午或者是上午,我们祈祷的文殊菩萨也是我们悲心的对象,这个话不要乱讲。后面你就知道为什么这样说。

现在讲法缘悲。为了要解释这个对象,第一次你念的时候,把最后一句话的“性空”去掉。当你念到动水的时候,把动水加重,这个就是我的老师这样教我的。所以像我们念这个时候的,如果这两句话念的时候,重要的集中点是在第二种的悲心,就加重动水。如果你念的时候,想第三种的悲心,就加重性空的音调。

第二种的悲心的对象,只要你有变化的这一切的现象都是悲心的对象。就是前面说的,凡是要有生、住、灭,有这种变化的,就是他的对象。所以众生,包括许多许多的菩萨,坐下的菩萨。他们就像是对水,一个摇动的水上的月亮的影子。每一秒,每一刹那都在动。吹动水的是风,我们的心就像是风一样。这个深蓝色的湖实际误以为乌云就是我,这个就像是湖一样,水一直在摇动。所以,他们是第二种悲心的对象。

第三种的悲心,集中在空性,也重视在它的影子,或者是反射的影子上。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什么说是自性,根本没有说什么叫真的月亮。那个水摇来摇去,上面有月的影子,但是没有真的月亮在里面。你们看到,第一个人是对这个说,摇动有慈悲。第三种情形就知道,摇动的月亮根本没有自性,所以管它摇不摇根本没有关系,知道这个月亮是没有自性的。有月影,可是没有真的月亮在里面。十地菩萨在座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办法得到完全的智慧,他们仍然有一种对于名字的执著。假如我们说对于名字的执著,或者是对于特征的执著,比如什么叫佛、菩萨,对名字的执著,不管怎么样,他们有分别,没有完完全全的真的空性。所以说他们即使在座上,也还是我们悲心的对象。

如果你知道水里面的月亮是一个月亮的影子的话,你就知道,水摇动的时候,月亮还是一个月亮的影子,我们好象担心这种摇动很多。如果你往前进一步,你知道这一切都是一个影子的话,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了。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我每次读这本论,觉得非常得兴奋。这里面只有几个字,但是意思这么丰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功德,很幸运月称写了这本书。

简单来说,第一种悲心的对象,是苦苦。第二种悲心的对象,是坏苦。第三种悲心的对象,是行苦。是什么呢?我们昨天说的苦的定义,把昨天对苦的定义,现在拿来这边,把这三个配套,就可以学到一些东西。昨天苦的定义是四个,如果这样的话,就算是十地菩萨在座上的时候,那个状态仍然是无常,一定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是无常的话,十地菩萨只能做十地菩萨了,成不了佛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所以,昨天给你的对于苦的定义,就可以把一切都涵盖下来了。我们说痛苦,我们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他们有什么痛苦,因为每一次当我们去解释什么叫痛苦的时候,那是我们的解释,当然大菩萨是没有像我们说的痛苦。

提问:我们都睡了,我们都醒了,醒了这个人既然都知道我们得了艾滋病,为什么还要跑来跑去把我们叫起来?

回答: 他自己是醒过来了,他也知道别的人不愿意醒过来。他也知道,只要那些人醒过来,就不必吃这个苦了,但是他们现在都在吃这个苦。既然我们说根本没有什么不能成佛,每个人都成佛,何必要叫醒。其实也不只是这样的,我认为修行的人才能醒来,才能成佛,大并不是说一定要某一个时候就醒了。大家每一个人都在做梦,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醒过来?对,可以醒过来。是不是有人真的醒过来了?对,有人真的醒过来了。但是是不是做梦的人都愿意醒过来?这个很困难。

A:

第三个记颂已经讲完了。第四个记颂讲了前一半。我们讲归敬颂,讲过了成佛的三个因,在三个因之中月称菩萨特别称赞敬礼大悲心。第四个记诵的前面一半,告诉我们悲心的后两种,也就是法缘悲还有无缘悲。第四个集中的前面一半结束之后,归敬颂全部结束了。

有一点非常重要,菩萨各地的功德,从一个初地以上的菩萨来看,是没有所谓各地的差别。所以可以这样讲,从智慧和大悲心两个角度看,从菩萨各地的证悟,假如分成座上和座下两个时间来讲,在座上没有菩萨各地的分别,菩萨各地的证悟在座上都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从菩萨自己的观点来说,这种很粗重的分别,各地间的分别,已经在证到初地的时候,已经完全舍弃掉了。所以在菩萨的观点,没有所谓各地的分别。这样的话,有一个问题,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怎么样定义菩萨各地、菩萨地的不一样。一个方法,从众生的角度来定义他。另外一种定义的办法,就是从菩萨自己座下的角度来定义他。

举例,初地和二地的菩萨,在座下的时间,有两种是跟成佛相关的特质,他们会有两种不同的特质,或者说他们的量上也会不一样。同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说初地和二地菩萨的区别,取决于他们清除烦恼的能力。

……以这个能力做分别。另外的方式,各地的菩萨在修六度或者是十度,这种般若度所强调修行的各度不一样,比如说初地菩萨会更集中在修行十度上,强调修哪一个,也可以看得出来。另外一个牲畜生在什么样的地方,这个当然不是说绝对一定的。一般来说,什么样的菩萨会生成某些王中之王。

我再强调一次,上面讲的分别不一样,完全是从别人的观点,或者说这个菩萨自己座下时候的观点来分的。所以,在菩萨当在座上的时候,当他自己修行座上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分别,就像是《华严经—十地品》说,就像任何一个学者都没有办法看到鸟在天上飞的踪迹一样,也没有任何人看到座上菩萨修行的踪迹,以及表达一样,没有人可以这样的。为什么称之为地呢?因为他像是一个大地,大地上可以长出成佛各种各样的功德,所以我们称之为地。所以有十地,就是十种不同的地。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我们看第一个。我们从第四个记诵,第三句开始。第四个记诵和第五个记诵最后两句是介绍给初地的。

最先说佛子,就是佛的儿子,因为他有这种悲心,悲心实际上就是一种了解。这种菩萨自然会有要度众生的心,这种菩萨就会祈祷,尤其是做普贤的祈祷或者是回向。他会做非常多,百万次、上亿次。而一个安住在这种状况的菩萨,就是我们说的极喜地的菩萨。普贤行愿有两种,我们这边讲的普贤行愿,不是一般修大圆满的人在大圆满里念的,不是这样的。我们大乘里经常念的普贤行愿品,这个可以看出来,在初地菩萨是最重要的,他修的法就是这个,他不太修喜金刚、极乐金刚,他专门修普贤行愿。

第五记诵的第三四句,从这边我们开始谈菩萨各地殊胜的功德。这两句告诉我们,当一个菩萨到这边的时候,不但很多的东西改了,连名字也变了,他的名字已经由一个普通人的名字,从这个人开始,这个人只能叫一个名字,就是菩萨。这边有一些分析、讨论。一般来说,我们受了菩萨戒,我们假设我就是菩萨,大乘一般都是接受这个的。但是,月称菩萨有一点不一样,所以照月称菩萨来看,只有正到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被叫做菩萨。寂天菩萨在他写的《入行论》里,是怎么写的呢?但是在《入行论》里,寂天菩萨说,任何一个人只要刹那间生起希望能够度尽众生的心,只要这样的话,这个人就可以被称为佛子,也就是菩萨,他们之间的不同在哪里?

要得到菩萨这个名字,有两种办法。一个是以见地,一个是以行为。以行为来获得菩萨的称号或者是名称的,就是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讲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你所讲的菩萨是“资粮位”的菩萨。我们这边谈的菩萨,是以见地来分的,是因为一个人的见地而得到菩萨的称号的。所谓什么叫见地?也就是说,一个菩萨真正的有对于真理,有证悟,以这种证悟的见地被称之为菩萨。谁有对真理的证悟?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所以我们现在谈的就是见到位以上的菩萨。这当然不是很重要,但是有的时候也很让人迷惑的,知道这个,有的时候比较清楚。

同时,这种功德,或者说这种特征、特性,不只是把一个人的名字变成菩萨,同时也属于一个特定的家族,或者是特定那类的家族里面的一员。他不只是名字叫做这样的,而且实际上成为一个家族里面的一员,就是如来家族、佛的家族。第六个记诵的第一句话,就是“生于如来家族中”。第二句,“断除一切三种结”。下面这两句,“此菩萨持胜欢喜,亦能震动百世界”。

这种菩萨清障和积聚功德的能力,有两种。第一个,是清除障碍的,清静三种结,另外 一个是积聚功德,叫胜欢喜。三种结是哪三种呢?“生于如来家族中”,声闻和缘觉虽然也用佛的名字,但是他们不是如来的家族,不是家里的一员,所以不叫这个名字。我们不知道他们最终能不能成佛,他们自己决定最后怎么样。但是初地的菩萨,不管多早多晚,总有一天要成佛,所以他成为如来家族里面的一员。只要日出的时候,你就可以确定白天要到了,可以确定,不需要怀疑,白天一定会来。

清障的功德有三种。第一种断除或者清净的,是对于五蕴的执著。记不记得我们前面讲,除非一个人完完全全清净了他对于我的执著,不然不可能离开轮回,到达涅磐,现在这个菩萨比较走在了涅磐的位置上,到了见到位。第二种断除就是疑。在座的很多,如果您没有自己修行过,这个也许不会很懂。但是,你如果自己修过一点东西,你就知道什么叫做疑。因为,疑是成佛最大的一个障碍。这种疑有一点点惧怕的成分在里面。比如你问我,哪里可以到厕所?我跟你讲先左转然后右转然后再左转,那边有一个厕所上面写男厕和女厕,你开了进去,里面就是厕所。在你把门真的打开之前,即便上面写着这边是男那边是女,但是你还会疑问这个人说的是不是真的,或者是你疑问这儿是不是厕所,如果你怀疑的话,你会延误打开门的时间,或者你会不会进去。对这一点,除非一个人真正去修行,不然的话讲疑是没有办法讲清楚的。

我们谈的疑,并不是很粗的疑,讲的是一种非常细微的疑。讲这种疑,很难举例,这边,我举一个例子。你看这个,这是一个杯子,你也同意这是一个杯子,你也不怀疑这是一个杯子,但是你想想你看的不是他看到的,这是你的决定,你所看到的杯子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人看到。所以你现在观想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桔红色的,你现在修,你观想一个桔黄色的菩萨,你可以幻想到底有多桔,这是你的看法。这还是很粗的例子。因为刚才讲的这么粗的疑,实际上在资粮位的菩萨已经完全清净,已经没有了。我们谈的初地菩萨的疑,对我们来说,我们应该祈祷他们所得到的清净疑。

第三种去掉的结,不能说是慢,有一点像持的戒。一些戒律,比如说这个人的上师来了,要给上师顶礼,供养上师一朵花,这种戒心。举这个例子很粗,但是我没有办法,因为我自己还没有证得初地,各位也没有积一定的功德来听初地菩萨讲《入中论》。这个有点像一种傲慢、骄慢。举例来说,一个和尚持了很多戒,他觉得自己持戒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引用弥勒菩萨讲的话,一个人持戒除非持到没有持戒的慢,否则不可能圆满。这个可以理解,一个出家人,不管和尚还是尼姑,他持了很多的戒,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但是这也会给人非常骄慢的心,我怎么怎么样,有这样的心情。

这三种烦恼已经清净了,因为这样,所以他有胜欢喜。同样,还不只是这样,有另外一个很好的原因,他只是有胜欢喜。什么原因呢?初地为什么叫极喜地?因为他刚刚已经渡过了轮回的边际了,两个大劫的修行,他已经渡过了轮回的边际。这一点要花多少的时间,会有很多的人辩论,我们就不讨论它了,但是他已经过了边际。这种菩萨会唱很多的歌,很多的经里都唱歌。很多的经里写,我已经渡过了像眼泪一样的海,我已经爬过了很多骨头堆成山似的山,今天我把我的手和天空变成同样的大小,在那个时候,他每一刹那都能看到一百个佛,有一种胜欢喜,他可以震动一百个世界。

前面我们谈到初地菩萨的功德、特质,这个记诵谈到了初地菩萨清净和积聚的功德,还有清静的烦恼。“生于如来的家族”,性也变了,断除了三种烦恼,还有胜欢喜,还有更多的。

下面谈到怎么样获得进步的功德。你可以看出来,一个得到初地的菩萨,有一种功德或者是能力,任何的时间想要进步立刻可以进步,而不是像一般的众生,进步非常非常困难。一个菩萨,任何时候想要进步就可以进步,对于一般的没有达到初地以上的众生有一个困难,他没有进进的热忱,因为他没有看到进步的好处和不进步的坏处,所以进进的热忱非常缺乏。

下面这个记诵,“从地登地善上进”,一地地的改进,而且都是带着非常愉悦、快乐的心情改进。第二句和第三句,“灭彼一切恶趣道,此异生地悉永尽”,这两句对于菩萨而言,轮回已经完全终止了,再也没有了。第四句有点难,实际上是一个例子,月称菩萨讲,初地菩萨的功德有点像第八个阶段的阿罗汉的功德。但是,你不要认为初地菩萨和我们刚才讲的第八个阶段的修小乘的圣人的功德完全一样,之所以这样讲,在印度有很多修上座部的修行人,他们有各种对修行阶段的划分,他们任务在小乘的第八个阶段,那个人是证得见到位。对于修上座部的人,我们的证悟跟那个人的证到见到位是一样的。

第8个记诵,在前面讲过初地菩萨跟第八个阶段的小乘的修行人有同样的功德,下面立刻讲初地菩萨还有另外一种功德。“即住最初菩提心,较佛语生及独觉,由福力胜极增长”。很多人为这三句辩论,很多人产生各种的怀疑。我跟一位萨迦派的堪布来受这个法,他们讲这本书的时候,第8个记诵大概是全本书里花最长的时间讲的。因为这边讲,一个证得见到位的初地菩萨的功德,也就是福的力量已经胜过声闻缘觉了。最后一句讲,到了远行地,也就是到了第七地的时候,这个菩萨当正得了七地的时候,甚至他的慧也超过了前面说的佛与声,也就是声闻缘觉。初地菩萨已经以他福的力量,胜过了声闻缘觉。当这位菩萨正到七地的时候,连慧也超过了声闻缘觉。

从弥勒菩萨的传记,给了两个例子。一个举的是刚刚出生的婴儿王子,一个刚刚出生的还是婴儿的太子,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一个年纪又大又很有经验的大臣,当然他有自己的经验、知识,怎么样做国王,怎么样弄经济,当然他的能力比太子要高。但是,当皇室到达宫殿或者是到哪个地方的时候,一个刚刚出生的王子……

刚刚出生的王子,会以福的力量胜过已经有经验的很成熟的大臣、将军们。因为王子将来要做国王,这些大臣无论多聪明,他就是做大臣。

什么时候刚刚出生的王子,才能够在会的时候超过声闻缘觉呢?因为七地菩萨可以在任何一个刹那,都可以进入空性,从空性里出来,这种是声闻缘觉连想都没有办法想到的。

简短地说一下,像这个记诵,我们读起来觉得有点看轻的声闻缘觉。他也可以这样写第8个记诵,初地菩萨在慧方面还是胜不过声闻缘觉,他没有这样写,他从另外一个方面写。第8个记诵的最后一句,你也会觉得把七地菩萨早一点提出来讲,因为你看前面的三句,你会感觉可能会的方面,初地菩萨还是不如声闻缘觉,但是这边,月称菩萨说,到七地的时候,他的慧也超过了声闻缘觉。所以,读了第8个记诵,你会觉得有点像大乘沙文主义,看不起小乘。但是写的方式非常聪明,有很多印度的学者反而认为,这种写法实际上是赞誉声闻缘觉,为什么呢?这边有一个很大的争论。因为,一般人种觉得,声闻缘觉并不太在意清除“所知障”,因为他们只要脱离轮回,要脱离轮回,只要去除自我就可以了。但是在这个记诵里,声闻缘觉对于法无我,也有一点的证悟,我们怎么知道呢?只有一个字,就是“业”。为什么呢?因为由“业”这个字,可以看出来,从初地到六地,声闻缘觉跟他有同样的智慧,这是一个很大的赞誉。

前面谈的是初地菩萨的功德,也谈到了增上的功德和清除意胜地的功德,也谈到了福的功德。我们要说福德的力量多好的时候,我们就举出声闻缘觉,比起声闻缘觉这两个人,这些的菩萨多好。当然,还有一些功德在后面。初地的菩萨主要集中强调的是布施度。就算是施舍身上的肉,也很有热忱。“此因能比不现见”,这个记诵很重要。说布施的功德,不是在座上时候的状况,这是座下的功德。在坐下的时候,主要集中在修持布施。在座下的时候,所修的布施在一般平常人的眼里也能够看到,因为施舍他身上的肉,一般平常的人也能看到这种状况。

从这个记诵也可以看出来,除非一个菩萨证到初地以上,不然不应该把自己的身体,比如肢体送给别人,或者是供养别人,除了一种状况,现代有人在去世之后,他的器官捐赠出去,除了这个状况,这个记诵说不应该这样做。只有初地的菩萨,才能像把身上的肉供养出去的状况。如果有一个人可以这样做,可以说在一个平常人的眼里,能够看到这个人内在的功德,内在的功德看不到,但是可以看到外在的。

下两句是赞美布施的行为,布施是初地菩萨在座下主要修行的东西。所有的众生都希望快乐,众生的快乐都是要有资具,才能具有,没有资具,就没有办法快乐。因为释迦牟尼佛知道,除非布施,一个人不能富有,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边先说了布施。我讲一些别的,也许是题外话,不过知道了也比较好。能够富裕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要富裕,应该越富裕越好。就像山、海那么多的黄金、钻石,我们也不能说不要,因为这样你可以做很多的事,当然你也应该知道这有什么短处。如果你能够这样了解到,当然每一点金子,对你都是很快乐的。但是要想富裕,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你对于生意界的知识,你有什么样的方略,你的能力怎么样。这种能力,一般来说中国人、犹太人、爱尔兰人,都有这种能力的,但是有另外一种能力比较难的,就是要有功德。这种功德很大一部分是跟你内在的光芒有关。但是很多时候,内在的光芒会因为你的贪婪、忧郁,把光芒降低了。为了要把能力再次提升起来,所以说做集聚功德的事很重要。

第11个记诵,不慈悲的、很不敏感的,永远都想到自己,这种众生也要去得到富裕的东西,因为有布施,才能够得到。前面第10个记诵和11个记诵,特别来赞美布施。第10、11个记诵,是以把布施当作是清净这种暂时性痛苦的方法,以这种方法来赞誉它。这两个记诵赞美布施,认为布施是清净暂时痛苦的方式。

第12个记诵,布施可以作为永远清净痛苦的东西。这种菩萨布施的时候,当他在布施的时候,会碰到圣人。这当然有很多的故事。当你因为用布施来积聚功德的时候,布施所能积聚功德的大小,当然第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动机,你的发心怎么样。但是同时也跟布施的对象有很大的关系。举例说,你可以一天给街上乞讨的人一分钱。有很多的乞丐,你每个人给他一分钱,但是一群乞丐里,可能有一个圣人。因为你和这个圣人有因缘,就是业力上的联系,这可以帮助你涌断“三有”的流,能够正得寂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