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道-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谈入中论——3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41:31
第13个记诵,这个记诵是很美的。一个众生当他们布施的时候,写的方法非常聪明,前面讲了很多布施的功德,这边讲一个普通的人布施的时候,因为当他布施的时候,他有期望回报的心,所以他不能马上得到快乐。当布施的果报没有马上出现的时候,这个回报很可能几生以后才会出现,这个人可能觉得布施没有结果,他可能停止布施的行为。但是对于没有希望和惧怕的菩萨而言,他根本没有期望他的布施带来任何的回报。这种菩萨实际上一布施,马上能够享受布施的结果,因为对于这种菩萨而言,他所要的布施的结果是希望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得到快乐,所以当他一布施的时候,他已经得到了这种快乐。这样的菩萨,就不会停止布施的行为,而且会更增加,因为他布施是希望对方能够快乐,每一次的布施对方快乐,对方快乐,他就更快乐,所以他会继续下去。这种是菩萨式的布施。第三句,“由前悲性非悲性,故唯布施为要行”就是佛讲布施。悲性头两句,也就是菩萨布施的方式。非悲性,就是第11个记诵,比如“悲心下劣心粗旷,专求自利为胜者”。
第14个记诵,一个人修行,最后正得了声闻缘觉的果位,这种快乐等于一个初地的菩萨只要听到一个乞丐,跟他说,请你给我一点东西,当他听到这个乞丐讲请你给我一点东西,这个时候他心里所得到的快乐,就相当于一个修声闻缘觉道的人,最后正得声闻缘觉道的人一样,因为他的快乐这么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光听到这个就有这么大的快乐,不必讲实际上真正布施的时候,有这个行为的时候,快乐有多大了。
第15个记诵,当菩萨“由割自身布施苦”,就可以知道,由他自己的痛苦,还可以知道其他的众生,比如地狱的众生有多么痛苦。他在切他自己的肢体的时候,有一点痛,他把这种痛苦跟地狱道的众生的痛苦比较一下,在这个情况下,会对地狱里痛苦的众生有非常大的慈悲,因为有这种状况,在那个时候不会犹豫切断自己的肢体,他会更快地去做。
第16个记诵,谈到两种波罗蜜。如果一个菩萨已经超越过施者、受者、施物的概念的话,这个就叫做出世波罗蜜多。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在这三者,就是施者、受者和施物上面,这叫世间的波罗蜜多,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把这个功德回向。像我们这种普通的众生,不但对于施者、受者、施物三种有执著,但是我们施完了没有回向,这种布施只叫做布施。
第17个记诵,这种菩萨就像是月亮,为什么像月亮呢?因为他清除了一切无明的黑暗,这种菩萨已经得到了殊胜的胜利。
提问:有人假装乞丐,我们应该布施吗?
回答:对,要布施。
提问:法缘悲的对象是变化型的对象,请你具体说明?
回答:了解无常。
提问:广义的慈悲是指对状况的了解,是不是就是指明觉?
回答:大概是这样的。
提问:什么构成众生?
回答: 众生在中文里面是什么意思呢?在藏文里面叫生界,中文的意思应该叫有情,但是这边也有一个分析,可能有争论的。但是,有的人说,到底是哪一个有情呢?但是这个也有答案,有人说佛性是有心,那就是众生,佛性假如没有心,就是圣人,就是证悟的、成佛的。
提问:众生的特性是“贪嗔痴”三毒吗?
回答:我不知道,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提问:“默法时起具”,具足法缘悲的上师大有什么条件?
回答:这个答案已经回答了。要了解无常。
做一个结论。我已经讲了第一个和第二个,在藏文里面叫“乌麻臼巴”。第三个就是翻译者归敬文殊菩萨。第四个,这本书的结构里是著作者的归敬颂,那个归敬颂是什么样的,写的是什么。在藏文的大悲心下,还有别的吗?第一个就是四种圣人。
第一个就是四种圣人,菩萨是最好的,最高的是菩萨,下面是菩萨的三个因,然后这三个之中,月称菩萨最喜欢的是悲心。悲心有三类,第一个是生缘悲。菩萨的三个原因的次序:大悲心、无分别慧和菩提心。因为大悲心最容易得到,第二,无二就是无分别慧,而不是菩提心?为什么需要悲心?举了三个例子,种子、水和结果。
现在出一些比较难的问题。第三种悲心的对象是什么?除了佛之外包括,这样答是可以的,以一个中观学者的方式讲出来。(回答:对名相的执著。)第二种悲心的对象是什么?(回答:所有众生和所有的现象。)所有的现象吗?包括所有的十地菩萨以下的。刚才你的答案把第二种悲心对象的分类讲出来了,现在把悲心对象的特质讲出来,定义是什么?(回答:凡是受到变动影响的。)这种答案很好。也许用更好的方式讲,就是说一切组合的现象,就是以一种更好的方式讲出来。还有呢?因为假如你只说组合的现象,这是一个涵盖过广的答案。因为这样的话,就会涵盖第一种悲心的对象,第一种悲心的对象也是组合的现象,但是这也就等于说你在说组合的现象。这很像,应该再加一个字,应该说是只有。只有组合的现象,因为这个只有加进去以后,就会除掉第一类的悲心的对象,就是众生。有的时候几个字,也有很大的不一样。(回答:轮回。)这个答案的涵盖太广,这个答案涵盖了第一类的悲心在里面。这样学很好,可以学会怎么样用定义来定义,这是学佛的最基本的办法。不要忘记读这本书主要的目的是要建立见地,如果你的定义错误的话,你的见地就没有办法建立起来。
我们谈到菩萨各地的功德的时候,我们是谈菩萨在座下时候的各种情况。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的。菩萨在座上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分在哪一地的。从初地一直到十地菩萨,在座上没有差别的。当菩萨最后达到11地,也就是佛地的时候,在那个情况下,就再也没有所谓的座上和座下的差别了。
我们现在谈二地菩萨坐下的功德。第一个记诵前两句讲,因为这一地的菩萨的戒律的功德是证得圆满,所以在梦中也没有犯戒。梵文的这个字,中文翻译成戒律,在翻本字的原意,或者说翻译成藏文这个字,有清凉的意思在里面。当然在不同的国家,同样的有不同的意思,因为戒律这个字总给人一种管束着你,不太舒服的感觉,但是在原来字的里面,并没有这个意思。戒律主要是帮助你不要做不善行。所以,你就自然避免这一类的不善行。当我们解释戒律的时候,这种功效一定要在里面才行。
下面这两句,讲出二地菩萨的业都非常清净,没有烦恼,所以说13业道都能积集。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只有在二地菩萨的时候,才专门修13业道?初地菩萨修不修13业道呢?下面这个记诵的头两句讲出这一点,初地菩萨也修13业道,但是在二地的时候才修行的最清净。
下面谈戒律的功德,或者是戒律的特质。这个菩萨一直非常清净,非常庄严,因为已经清净了一切的恶业。
下面两句谈到持戒时候的错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持戒,这种持戒是有错误的。如果一个人对于他持某一种戒律有骄慢的心,这种人的戒律就不清静。如果一个持戒的菩萨假如有骄慢的心,这种持戒就不圆满,因为这样,这一地的菩萨修持戒的时候,不会有任何骄慢的心。这就是下面这两句。这样的菩萨就不会执著于谁在清净,清净什么东西,以及用什么方式清静。我们谈到无分别,这跟前面我们谈到悲心的时候讲无分别一样。悲心的时候讲到要无分别,因为除了你有无分别之外,悲心是没有区别的。在持戒的时候,也需要无分别。因为如果一个持戒的人,不知道戒律本身的无分别的话,这种戒律对他来说就会变成规条,这个规条逐步会成为他执著的对象。这个东西慢慢会发生一些执著于这种感情,慢慢下去就会变成一种执著了。这并不表示,菩萨要破戒随时可以破戒。这只是表示,菩萨知道戒律的根本实际上是空性,戒律是由有分别的东西制造出来的,戒律的根本,或者说是戒律或者一切道德、规律的根本,实际上是空性。
下面,是讲不持戒的坏处。下面的很简单,不像前几天我们谈的,意思就是这样的。如果说施坏了施主的众生,可以因为以前布施的结果而很富裕,但是他还是生在恶道,像龙王这一类的。但是一个众生,如果布施,又持戒的话,因为布施,当然会生在人天这样的善道,然后因为他戒律,会继续布施。因为这样,就会不断地越来越好。
如果一个众生布施但是不持戒,因为布施可以享受布施的结果,就是富裕。因为他不持戒,不会继续做,就会把以前布施的结果使用殆尽。同时,不持戒的众生也有很大的机会落到三恶道,能够听闻佛法的机会很少。月称菩萨写作的方式,当谈二地菩萨的功德,同时也建议像我们没有证到菩萨地的众生,怎么样能够持戒,得到这样的功德。简单地说,布施能够令人富裕,但是富裕不一定是钱,很可能是机会,很可能是有这样的权力、时间上的富裕。戒律是让你不要落到恶道。
下面这个记诵,如果一个勇士在战场上,当你没有被敌人逮住的时候,你应该尽量在道上前进,当你被敌人逮住,那个时候机会就很小了。一旦这个勇士如果被敌人逮住了之后,几乎没有办法把他救出来了。“是故胜者”,最先说布施,然后说戒律。前两句的原因,因为这些功德如果生长在戒律的田中,结果就永远不会枯竭,因为这样,所以说了这种戒律。
下一个记诵,在轮回里面的众生,佛语所生、声闻、缘觉、菩萨,这些不仅想要得到“增上生”,希望自己生的地方越来越好,这些是轮回里面的众生所希望的,或者是取得“绝境生”,这些是菩萨等所希望的,除了戒律之外,没有别的能让他们达到这样的。下面是一个非常印度式的例子。第一句,大海不愿意里面有尸体,吉祥与不吉祥,两者也不会在一起。在印度,大家都是把尸体往海里丢,隔了几天,海浪又把尸体冲过来,冲到岸上。谈二地菩萨的决定、意愿,一个持戒的菩萨绝对不会做和持戒相反的事。
下面一个记诵,跟前面布施讲的很像。持戒的人,如果有一个什么人来断除什么东西,断除什么样坏的东西,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断除这个,如果他有这三者世间的,这当然包括必须要把这些功德回向。如果一个人没有这三者的执著,就是一个出世的波罗秘。
下面一个记诵,像诗一样赞美二地菩萨。二地菩萨已经超出了世间,他已经不是轮回里的众生了,但是,他可以说是轮回里众生的庄严。这个菩萨就像是秋天的月亮一样,这种讲法是很印度式的。因为印度很热,秋月让他们觉得凉快,能够解除他们的口渴,也让他们的心里的烦恼能够降低,所以是这样讲的。
第二章就结束了,这一章是很直截了当的。下面这一章也很简单,我忘了讲二地菩萨叫离垢地,特别集中强调在没有破戒的污垢,就是没有破戒垢。
第三地的菩萨,叫做发光地,实际上可以说是火光。
火可以把木材烧掉,这个时候,木材代表的是现象。这个时候,三地的菩萨是以他的智慧,能够烧尽对于现象的分别,所以,他被叫为发光。什么样的光呢?第三句讲,这个时候的菩萨会有一种状况,像是有一种证悟或者是觉受,已经天亮了,太阳还没有出来,但是太阳的金光已经看到了,就是那种状况。在印度,他们把日出分成很多不同的部分。所有的日出表示的是初地,除了最后的部分。日出以前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讲的三地菩萨的状况。这当然是非常印度式的,印度的音乐里还有日出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一共是六个阶段。这一地菩萨要谈他坐下的功德。
下一个记诵,如果有一个人仇恨非常强,对于一个像这样的菩萨,这个菩萨虽然是非常谦和,完全不应该这样对待,对于这样的对象,他仍然把身上的肉、骨头切掉,而且不是很快的,而是慢慢地切。对于这样的人,这个菩萨的忍耐会更加增加。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并不太集中,或者并不太在意被人家这样伤害,割的动作上,比较注重在伤害他的人会造什么样的业,这个业在这一生或者是其他生,对这个人引发什么样的恶果,因为这样,所以他的悲心就会更加增加。当然,这边主要是谈安忍,但是也谈到怎么样由悲心更产生忍辱。
下面这个记诵,谈到怎么样从见地上产生忍辱。所以了解了这些很好,因为你问为什么菩萨在那种情况下还可以安忍,有两个理由,一个是因为有这样的悲心,另外一个就是有这样的见地。因为已经了解到所有的现象的无我,因为他可以看到,被割的人的肉,以及被割的动作,都像是一个幻想,因为他看到这些,所以他可以忍耐。
月称菩萨会讲不能忍的坏处,这当然是对我们提的建议。他问我们,如果有人伤害我们,你去报复他,这个报复是不是可以使你从那个人得到的伤害复原呢?不会复原。所以说,一个人生气或者是愤恨,是没有理由的。即便对于下一生,愤恨或者是报复,会让你转生在恶道。所以又给了两个理由,一个理由,就是说在这一生,你就算是报复别人,所造成的伤害不会因为你的报复而复原。第二个理由,你报复他,后生会得到这样的恶果。
下面这个记诵,鼓励我们要忍耐。如果有一个人被人家伤害,实际发生你以前的业现在现形了,你的敌人实际上在某个角度上来说,是帮助你的恶业更快现形、成熟。所以,如果我们不但不感谢对方能够让我们的恶业很快成熟,把它消耗殆尽,反而你很痛恨对方,又去报复他,反而会让你以后又得到恶果。谈愤恨的坏处,如果你的愤怒变成一种习惯的话,或者是不能忍耐的话,如果因为你有这样的习惯,有一次你生气,正好你生气的对象是菩萨的话,在那种情况下,一刹那间会损害你百年所积聚的诸种功德。所以在各种各样的罪状里面,没有一种罪状比不能忍耐最大的。月秤菩萨一直谈愤怒,你生气的时候就不漂亮了,这是真实的。一个善人一生气,看起来跟恶人一样,一个善人一生气,就跟街上的小混混是一样的。如果你生气的时候,整个好象被它占据住了。
我自己经常犯这个错,我倒不生气别人说我像街上的小混混,但是下面这一句我很在乎。最困扰我的就是一生气,就不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就丧失了理性或者常识,让你更快地坠落到恶道。月称菩萨赞美能够忍辱的好处,把前面记诵中不好的全部反过来,这当然是印度写作的技巧。前面讲不好的,如果你能够忍辱的话,会长的很漂亮,街上的小混混也变成好人了,你也有足够的时间考虑什么事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都能分得出来。
下面这个记诵,一切的众生和菩萨,知道了愤恨的坏处,不忍的坏处以及能够安忍的贵德,所以应该能够断除不忍耐的状况,能够修习安忍,这种情况是一切的圣者所赞誉的。
下面谈到两种波罗蜜多,如果你安忍的功德还是回向,但是如果你仍然有执著的话,这个仍然是属于世间的。如果你对它没有执著,佛称这种叫做出世的波罗蜜。
谈到三地菩萨其他的功德,这一地的菩萨有别的功德,比如有三摩地和智慧的功德。同时,贪和嗔就完全中断了。多半的时候,这种菩萨都会升为天王。这种菩萨多半集中在怎么样去断除欲界的贪欲,同时教人家怎么样去断除这种贪欲。
刚才讲的记诵是很直截了当的,但是讲到这里,三地的菩萨能够断尽贪和嗔,是不是初地菩萨没有断尽贪和嗔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初地菩萨已经断尽贪和嗔 ,但是一直要到三地,才能够把贪和嗔的结果、影响完完全全断尽,这表示在初地菩萨仍然受贪和嗔结果的一些影响。这边说布施、持戒和安忍的三种法,是佛多半是为在家的菩萨说的。而积聚功德,也就是这三个,就是布施、持戒和安忍。而这三者,也就是佛的色身的因。
最后一句,等于是结束。三地发光地的菩萨,会除掉自身一切的无明。可能又有人要怀疑,是不是初地的菩萨没有除掉痴,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到了三地,才把痴的结果和影响完完全全清除了。同时,三地菩萨有一个很特别的功德,就是说当烦恼刚刚升起的时候,立刻可以知道,而且能够断除这种烦恼。这一地的菩萨非常锐利,就像是日光一样
四地菩萨,一切解脱的功德,只有有精进的时候才会产生,因为有精进或者热忱。所以积集福德和智慧这两种,都是由精进而来的。所以说不上当这一地的菩萨在坐下,特别强调或者是集中在精进的时候,这一地就称为四地菩萨。四地的菩萨集中在修习37道品,这在第六章会讲到。前面的阳光是照到了,现在太阳已经出来了,所以这一地中文翻叫焰慧地,这一地的众生再也没有所谓的我所、众生、生死。同样我们谈到这些东西的影响、结果,这是第四章。
现在讲第五章。第五地的菩萨是一切魔,也就是染污和烦恼,所没有办法去影响的。现在我谈的可能有一点偏离,大家可以当作一个建议。举例说,你念文殊菩萨的赞颂,念了上百万遍,有的时候,你的虔诚心能够很巧妙地转变成一种期望、期待。这种期待或者是希望,能够以一个文殊菩萨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给你教授、加持你,这只是我举的例子,不是说二地、三地菩萨都是这样的。二地、三地的菩萨,可能会受到这种文殊菩萨的影响,但是文殊菩萨在第五地的时候是一个魔。所以讲到《金刚乘》的人,念到三两个咒,就梦到身为人类的上师,然后到处吹嘘,他们实际上是魔里面的魔。我不知道魔这个字在我们的语言里有什么样的意义,但是在藏文里,佛有降服的意义。当文殊菩萨出现的时候,文殊菩萨当然有降服你的能力,但是即便是一百个菩萨出来,也丝毫不受影响。
因为五地的菩萨,主要集中修持的就是三摩地。三摩地的意思就是随时集中在一个地方,当你看到文殊菩萨,不管是在你的平常的日常生活里,你看到文殊菩萨会非常兴奋,这个兴奋会让你丧失掉禅定。因为他禅定的功夫非常好,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四胜谛。你可以听出来,比如刚才那句,因为他的禅定非常好,所以能够了解、证悟四胜谛,这里有很多可以谈的,为什么他的禅定好,就能证悟四胜谛。
第六章,月秤菩萨和别的跟他辩论的对手,在辩论的时候,他和他们之间,当然包括一些印度的学派还有佛教的学派,甚至包括佛教的唯识宗,并没有很多的地方不同意,但是有一点是完全不能跟他们统一的。当他们谈到两种真理的时候,别的学派也谈两种真理,月秤菩萨认为其他的学派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得到一个结论,真实的存在,就是自性。所谓的自性,或者说真实存在,是月称菩萨完全不能同意的。像印度教会说,所有的都是幻像,但是神是真实存在的。“有部”怎么说呢?任何事情能够被我们的心,或者另外一个物质所摧毁,这是属于相对的真理。举例来说,这片叶子可以心,并不是超能力,我们可以看看它,分析它,或者可以用某一种办法,比如你可以用手把它撕开。如果这个时候一个人走进来,把叶子撕的最小的一片拿给他看,这是什么东西,那个人可能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所以任何能够被摧毁掉的东西,都是属于相对的真理。如何一个不能被物质所摧毁的,就是最小最小的尘土,这种是属于究竟的真理,也就是属于自性。
月称菩萨在相对和究竟真理两方面,都不同意。因为他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我们说真实存在,或者说自性的定义、特质是什么?真实存在的定义是什么?(回答:超过四边。)不能这样讲,因为真实存在已经是第一种,刚才四边里面的第一种是存在。(回答:常。)
因为月称菩萨不做任何的定义的。苦也是可以真实存在的。(回答:自然。)自然好象不是一个特质、定义。(回答:任何事都不能改变。)跟常很像。龙树菩萨给两个定义,非捏造的和独立的,这个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是自性。至于同意不同意,当然由你来决定。
月称菩萨讲什么呢?月称菩萨永远都是非常骄傲地引用一句龙树菩萨的话,龙树菩萨讲过,我从来没有任何的主张,所以我也从来没错过。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话。因为就算在中观学派本身有一个自续的中观派,他们当然也是跟着龙树菩萨。他们引用这句话,当他们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加了一句话在里头。龙树菩萨讲在究竟的方面看,他是毫无主张,月称菩萨不相信是这样的。月称菩萨说,龙树菩萨在相对和究竟两方面,都没有任何的理论主张。什么叫相对真理呢?任何一种不分析的状况。
你去问一个放牛的,你说牛的尾巴长在哪里?放牛的一指,就在那边,这种情况下你就要接受,不能分析这个状况。所以,这没有什么主张或者是理论在里面。在究竟来说,你必须要超过四边,也就是四个极端,同样,也不能有任何的理论或者是主张。所以我们叫中观应成派,他是没有理论的。他们做什么呢?他们用别人的逻辑把别人打败。你问他说为什么要做这种事,自己又没有什么理论、主张,老是打败别人,为什么呢?因为我有悲心。月称菩萨讲,那是因为我有悲心才这样做,你们分析了那么多,创造出一个理论,自己又执著于那个理论,这样不能成佛,这些理论都要毁灭掉。所以说,看他的东西总是有挫折感,但是他每次都是对的,因为他有很多的勇气,所以他才这样做。一个中观自续派的大师,他在向究竟的真理里,并没有任何的理论,因为他知道是空性。但是在相对的真理上,他还是有一些主张。所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
对月称菩萨而言,相对的真理,任何一件不去分析的事,你会问修《金刚乘》的时候,在修本尊的时候,观想本尊有三个脑袋,这种观想应该落在哪一边呢?讨论到这个问题,月称菩萨很容易让人发怒。他说相对的真理还可以分两类,一种是有效的、正的真理,另外一种就是无效的、反的、错误的相对真理。你猜结果怎么样?月称菩萨,也许你很期望把观想的东西放在正确的相对真理里,他放在不正确的相对真理里。为什么呢?他的逻辑很正确。月称菩萨说,怎么样在相对真理里说,哪一个相对真理是正确的、不正确的,或者说是倒的,他说要看相对真理的主体有没有受到欺骗,或者有错误。比如你如果问一个放牛的,放牛的说牛就有一条尾巴,对他来说是对的。比如生黄胆病的人看墙是黄色的,这个人是被他的病所欺骗了。对于月称菩萨来说,一个人想自己有三个脑袋,三个脑袋在他的状况里根本是想象不存在的,所以这是属于不正确的、错误的相对真理。
如果这样的话,当然你还是对《金刚乘》有点虔诚心,你这样讲,不是把《金刚乘》讲的一文不值。他说不是,我没讲过你不能修。同时他会跟你讲,我从来没有讲过修的道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对他来说,从最开始的资粮道,这一整条道路,一直到最后到了十地菩萨,中间所有的修道全是假的。如果你觉得自己还缺乏什么,赶快去修行。但是修行这些东西,可以说是虚假的相对真理。很奇怪,也有一部经支持他的看法。因为他前面的讲法,如果跟印度教讲,可能他们会接受,因为印度教不会举出佛经支持他的看法。但是月秤如果跟佛教讲,佛教会说你这样讲有什么经来支持你呢?有一部《父子相会经》,在这部经里,佛说所有众生所接受的我也接受,我和众生没有任何的冲突,众生和我有冲突。这一句话是月称菩萨经常引用的话。
提问:刚才讲到魔的时候,藏文的意思其实有诱惑的意思,而不是降服。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个普通人可以产生第三种悲心,就是无缘悲?
回答:不要做普通人。
回答:如果是这样,布施里面总会有一个圣人。从一个乞丐里面出来的那一个,就是圣人。
提问:请问什么是非组合现象,它的特征是什么?
回答:乞丐希望你帮助他,这个要求你帮助他的乞丐,实际上是给你种下菩提心的机会,所以这个乞丐一定是一个圣人。这样的讲法,这是一个大乘的教授,但是略微被《金刚乘》染污了一点。
非组合现象就是组合现象的反面。什么是组合的呢?就是它的反面。要举例的话,很难。下面讲的那个例子,佛性,但是千万不要跟月称菩萨讲,他听了不会高兴的。因为月称菩萨认为所谓的佛性可以说是无明请假的时候,剩下的就叫佛性。但是他有理由支持他这样讲,因为当然主要是建立见地。
(回答: 很难,我试试看。无分别很难谈,因为无分别要修,这就是为什么谈它很难,但是,可以举一个例子。能给你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唯识宗的例子,就是我们对手的例子。这个例子非常美,你也听过很多了。有点像蛇的故事,当你看到一个绳子的时候,如果当你看到蛇的时候,你最近才到过南非,你本来就比较怕这个东西,灯光比较暗,这些情况组合起来,就可以把这条绳子看成一条蛇。你认为这样,你会觉得很惊慌,这个就是轮回。你在惊慌的时候,有一个人进来把灯打开,你认为的蛇就不见了,这个时候你觉得解脱了,这就是涅磐。这个时候,那个绳索从来没有变成蛇,所以也不可能有什么叫做蛇不见了,它的状况是超越过有蛇或者是没有蛇的状况,那是无分别。
佛教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空性,是这本书讨论的主题。各位刚刚念的《心经》,上面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当然是佛的教授。为了解释空性,所以以往的大师们用了很多的方式来解释有关的空性。但是我要提醒各位,如果你想要说只是学习,就能完全证得空性,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为,实际上对于空性的证悟,必须要由自己的修持得到。但是,就像是萨迦派的大师说的一样,如果你没有理论了解的基础,就像去修行,就像一个人没有两只手想去爬山一样。我希望周末的教授,不只是对各位,对我也一样有帮助,帮助增加对空性的了解。因为空性是佛教特有的一个东西,除了空性之外,佛教没有太多的别的东西了。但是佛教徒可以说空性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