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学 优化教学--记一次“同课异授”教研活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14:59
反思教学 优化教学
--记一次“同课异授”教研活动
【摘  要】 .本文对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的三节课及执教者从几个方面进行的比较和分析,发现其中的亮点,并对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建议。同时也对同课异授中“异”与“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同课异授   被动语态   语境  教学方法  异与同
针对目前初中语法教学的现状,优化语法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迫在眉睫。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教材与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以优化教学设计来达到优化语法教学的目的。教学设计方式很多,“同课异构”便是其中之一。所谓“同课异构”,就是针对同一教材,不同教师进行不同的设计构想,在施教中,大家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虽然这个提法早就有了,不过却很少真正体验一次,春光明媚的四月,我参加了一次在泰州市海陵区智堡中学举行的初二英语教研活动,有幸聆听了该校三位英语教师的课,受益匪浅。这3节课的内容都是江苏牛津教材8B第3单元语法被动语态,同一堂课,三位老师的风格迥异,有的情景创设丰富,有的教学务实有效,还有的沉着稳定。课后回到家后,在脑海里对这三节课对比、反思,总结她们的经验,吸取她们的教训,以便在对她们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思考如何优化自己今后的教学。
首先,从新课的导入来 谈谈三位 老师的教学设计。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自然而又快速地进入上课状态和理解新课。语法教学长期以来,给人以“枯燥单调和应试教育”的感觉,因此使同学们在尽量真实的语境中感受被动语态的用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我觉得其中的两位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例如, 孙老师刚上课时,先很随意地和同学们谈论天气:“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同学们回答完毕后, 孙老师又顺水推舟地说:“But bad weathers  sometimes causes natural disasters.” 紧接着她又问“Do you remember wenchuan earthquake?” 让大家一下子就想起了去年那场令全中国人民震惊特大自然灾害,然后用课件逐一投影出灾害发生后的各种场景,每一张图片都配有一句被动语态的文字说明,用不着老师再多说什么,看着一张张真实的图片,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而且还略带伤感地说出了每张图片上英文句子的意思,用的都是汉语中的被字句,可见同学们已经完全领会了老师的用意,明白了我们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可以用被动语态来表示,因而很顺利地导入了本课被动语态的学习。这种导入,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语言水平的实际情况,所以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头,开得好!
刘老师的导入方法特别在,都上课了,可用来播放多媒体的屏幕还没打开,似乎没有准备好。按常规,如果班上举行一定规模的教研活动,需要使用多媒体的话,在所有听课老师入座之后,屏幕应该已经打开,而且上面还有welcome to…的字样,可今天好像有些与众不同。当我还在为此疑惑时, 刘 老师宣布上课,她先拿起遥控器,轻轻一摁,电视荧屏被打开了,在屏幕被打开的同 时刘 老师说了一句话“The TV is turned on now.”接着她又指着教室里的灯说“The lights are turned off.” 然后她又顺手拿起同学放在课桌上的空矿泉水瓶说“The water is drunk.”最后她把这些句子都呈现在屏幕上。没想到 刘 老师用这么简单明了,出其不意的方法呈现了被动语态,没绕一点弯子,没浪费一点时间,她善于发现和利用我们身处的这些现实场景来设计情景语境,并很自然地导入到被动语态这个话题上来。
和刘老师与孙老师的导入方法相比,李老师的导入就稍为逊色了。她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英文歌曲,歌曲播放结束后问“Have you ever listened to the song? Have you known its name? ”并把这两句话呈现在屏幕上,并把其中的过去分词用红色标出,然后问学生们“Do you know what tense? What are the red words called? ”以此来复习现在完成时态和过去分词。接着复习be动词在一般现在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下的形式变化,在做完十条be动词的填空题后,告诉同学们,be动词和现在分词还可以一起构成被动语态。用这种方法导出被动语态最不好的地方就是没有设置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被动语态的用法,学生不容易真正理解和接受。注意力被有意识地集中在语法形式上,可能看起来暂时掌握了所学习的语法结构。而一旦让他们用语言去交流,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意义上时,仍有可能不能表达正确。
接下来从教学方法上来分析三位老师的异同。
1.使用了比较对比的方法 。在初中阶段,被动语态是学生语法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用比较对比的方法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比如三位老师都注意讲解了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句子在结构方面的区别。主动语态中,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执行者);而在被动语态中,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接受者)。其中孙老师还把句子意义表达进行了比较,即被动语态句子和主动语态句子在意义表达方面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I clean the blackboard的侧重点在“人”,即某人怎样;The blackboard was cleaned by me.的侧重点在“事”,即某事如何。
2.采用归纳法进行语法教学 。先让学生接触一定数量的实例,让他们从中概括出该结构的有关规则,这样可避免单纯抽象的讲解,提高学习效果。学生通过接触具体生动的语言实例,可以比较容易找出某些语言规律,许多语法要点通过归纳法进行讲授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刘老师在导入新课后,立即就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对比了屏幕上的四个例句后回答如下问题:(1)每句中都有be动词吗?(2)每句中是否有过去分词done?(3)每句的开头是什么句子成分?(4)主语是done的承受者还是执行者?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刘老师便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待到四个问题都回答完毕,被动语态的basic structure已经呈现在黑板上。教师帮助同学们初步归纳总结,使学生对被动语态的认知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学习兴趣也会随之提高。相比其他两位老师,从导入新课到归纳出被动语态的结构,刘老师花的时间最少,效果也最好,而且为之后的多样练习和巩固留出了更多的时间。仔细研究发现其实刘老师在后面的教学中还有好几处进一步的归纳总结,每次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语言规律。
3. 用竞赛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竞赛法就是通过各种知识竞赛来促进教学的一种方法。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很强的好胜心。如果教师正确引导,那么学生的好胜心就会转化为学习的推动力。 李 老师在对被动语态进行练习时,采用了一种类似扩充句子的活动,如下图所示:
eat    eaten    are eaten     cakes are eaten.    cakes are eaten by him every day.
她首先将学生分成四个组,每组五人。每组第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动词,第二个同学就要说出这个动词的过去分词,第三个同学说出该动词的被动语态结构(用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皆可),第四个同学在此基础上说成一个句子,最后一个同学在把该句加上by短语。这个练习既增加了操练的人数和密度,而且以组为单位回答,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都想争个高低,课堂的气氛较之前显得活跃多了。在刘老师的课上也出现了同样的热闹场面,同学们比得很激烈,最后难以一分高低,刘老师只好无奈地说You are all the winners.连听课的老师们都忍不住笑了,这群孩子真是太可爱! 课堂竞赛的竞争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的显著优势是能够把文字、图像、影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介信息合成和综合,它通过场景的快速切换形成不同寻常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教师无需过多讲解,学生便能在有趣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相应的语法知识。从本次听课活动可以看出三位教师认真自制课件并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直观上去学习、感受,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印象最深的是 孙老师和刘老师在讲如何将主动语态改为被动语态时,都用powerpoint 做出了动画的效果,使两者的转换一目了然,而且还自编了口诀,一调二改三be done, 对被动语态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刘老师在Step 4 Practice这一环节中,利用画面以及画面上给出的提示,让同学们用被动语态说一句话。随着画面的切换,同学们很轻松地说出了每个句子,效果很好。然后在此基础上把原来画面中表示现在时间的短语改成表示过去时间的短语,同学们很快就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不仅替换了时间状语,而且将be动词部分进行时态变化,之前老师并未对被动语态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做任何说明,而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加上这种直观的方法,已经心知肚明了。所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这样的操练简单易行而且卓有成效,值得大家学习。
5.实施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交际式教学方法之一, 我们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这就是要让我们的英语教学最后要放回到完成某个“生活任务”的真实语境中进行练习和交际运用。试看那些优秀的英语课,无不是在最后的巩固练习或拓展练习环节进行“现实生活情景”般的语境中完成语言“任务”的。我们注意到,三位老师在充分操练的基础上,在充分的准备和铺垫的之后,以小组形式进行竞赛必然导致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是开展“任务型”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但是总感觉任务型的活动不够丰富,比较单一,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合作完成情景活动的任务设计不够。例如, 孙 老师的课一开始是用汶川地震创设被动语态的情境,课最后的writing是让同学们给灾区的同学写一封慰问信,这就要对该情境做最终的理解和综合应用,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的理念。但是因为时间的原因而没有当堂完成,没有很好地展示任务成果,完成以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这一最后目标。如果能进行小组合作,从中选出较好的在全班展示,效果会更好。其他两位老师也都设计了writing这一任务,但都没有在课上完成,没有把任务型教学进行到底。因此,我们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不能只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记得曾在泰东中学听过一堂 封 老师上的牛津8BU2 Integrated skills ,  封 老师先对旅游这一生活中恰当而有意义的语境进行了创设,然后提议同学们来制定暑假旅游计划,学生们通过填表,调查,小组汇报等小组合作形式对所需的信息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收集,后来当 封 老师要求大家用短文的形式写下自己的holiday plan时,同学们具备了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也就有了表达的能力,自身的语言创造能力也被开发出来了,顺利地完成了综合运用语言的任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任务型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最后,从整堂课的构思来说,三位老师基本上按“认识理解-情景操练-归纳总结-练习巩固-任务活用”的常规教学模式进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大同小异,但这与同课异授并无冲突,因为在“异授”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适合教学要求,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能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得到发展,都是可取的。无论怎样的“异授”,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同”。那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让教师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教有所获。我认为这次教研活动是成功的,为我们观摩、比较和研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也让更多教师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来设计属于自己的课,更好地优化我们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巫义清《浅谈怎样进行英语情境教学》,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9月
2、鲁子问《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2月
3、陶秋云《推行同课异构,深化校本教研》,湖南教育,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