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初探 - 宁夏吴忠市朝阳小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1:06
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初探
吴忠市朝阳小学数学教研组
“情境教学”成为课改以来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约八成以上的数学课堂创设了情境,这其中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教学令人拍案叫绝;然而,一些俏而虚、牵强附会的情境却让人忧虑。创设情境,要有趣味性、新颖性、生活性和时代气息,更要有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如何去创设这样的有效情境?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共同探索的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的分析
教学情境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使定性的知识传承呈现灵动的状态,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最佳的思维状态。但无论何种情境,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设置的。
情境创设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低年级儿童对故事、游戏、自己熟悉的经历很感兴趣,若能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或融入学生能亲身经历的真实情境中,或是设置游戏活动,则小孩子的情绪最易受到情境的感染而陶醉。兴趣也提高了,课堂也活跃了,通常都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情境却不一定都适合,那么在中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呢?这是我们研究小组思考的方向之一。通常我们所见到的课例多是在诸如位置、分类、统计等内容的教学中创设情境。但,随着实验工作的逐步深入,在计算与解决问题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植树问题”原是奥数中较为常见的内容,其思维成分的含量是较高的,它做为课改教材中新增添的、常见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植树问题却是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何在这节课中创设有价值的情境进行教学?创设情境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筛选、提炼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则是我们思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首先确立了研究的方法与总体目标
二、研究的方法与目标的确立
首先是研究教材,在教学中常常需要我们在深入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由此,在开展研究之初,我们研究小组的全体成员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相关课例及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讨,在深入理解,正确领悟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创设能充分体现教材意图,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紧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的,能贯穿始终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放而有度,活而不乱,整节课以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模型—灵活应用”模式,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理解、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我们在其中一个班级实施了这样的教学:
课一开始,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并填写表格;其次,从数据中寻找规律;最后应用规律解决相关或类似的实际问题。结果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我们的反思:
(1)在设计植树方案时,学生对表格中的具体要求并不理解,不能从“平均分”线段图中过渡到每段长就是每两树间距离,平均分了几段就是几个间隔,特别是“间隔”一词对学生来说很陌生。
(2)在探究时学生还兴趣高涨,小手直举,小嘴直说的一些优生在“灵活应用”这一环节中,竟然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尤其是一位学生的嘀咕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明明学的是植树问题,怎么一会是钟声,一会又是电线杆?是啊!怎样使学生感受到植树、钟声、站牌等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中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呢?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又调整了思路,以什么是“间隔”为切入点,以创设多种情境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学生是否掌握知识,能力是否得到发展为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事件都蕴涵着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都可称之为植树问题,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同事件(如上楼梯、钟声等)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都可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该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情景的设置往往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当教师用砖敲开门之后,即导入新课后,该情景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剩下的大量时间还是脱离情景单纯的学习数学知识。我们认为情景的创设不应只有课的开始阶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知识的探究,应用过程中,都可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景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而有效的数学情景不仅仅是指“生活情景”,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一个探究活动等都可以是有效的教学情景。而这些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提炼创设适合学生探索、思考,易于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的情景。我们在这节课中把侧重点放在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上,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一课多轮,微格反思的方法最终形成:以欣赏美丽的生活环境为主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再回归到实际生活情境中进一步地去解决问题的这样一个思路,将植树问题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学生自始至终在一个颇有趣味的情境中学习,围绕中心情境,用足用活,将它巧妙地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中,让情境的设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下面谈谈我们在具体操作中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情境创设力求简洁与实用,凸显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真实的教学情景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额外添加些什么。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朴实无华才是真。“间隔”对于学生来说似懂非懂,在学生生活周围具备“植树问题”本质特征的事物和事件有很多。但我们在创设情景时,充分考虑情景的可操作性和简洁性,本着以创设既能充分感知体验,又能清晰明确切入主题的情境为目的,选择以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这一做法有“平凡中见新奇”的效果,即新颖又有趣,学生很自然地利用自己的手指,清晰地看到手指在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点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我身边,只要我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其中蕴涵着的数学知识,在这一情境的影响下,教师设问: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到这样的间隔吗?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身边、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事件中发现类似的“间隔”。
开放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主动地去寻找、发现了许多……。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也发现了一些,但仔细一看,这些绝大部分是来自于教室里,当然也有另类的例子如:植树,斑马线之间,其它则少之又少,而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则是更为广阔的环境中的点数与间隔数,如何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其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见的数学从而尽快进入数学学习的主题呢?
对小学生而言,当具体的事物鲜活的呈现在他们视野中,他们辨析得非常好。先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找起,再播放家乡的景色,并从这个大环境中发现点数与间隔数相类似的事物、事件,进一步感受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一情境中,将植树、路灯、农作物、钟声等这些表面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意在让学生体会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相同的数学现象,它们之间有着本质上的数学联系,这一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后续学习中证明具有一定的实效性,特别是在解决钟声这一问题时更是为学生找到了有效的突破口。
二、创设了观察思考、操作分析、讨论交流、质疑辨析的活动情境,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在这节课中,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情境中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开始大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方法,直接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完成表格的填写,从对数据的分析比较中发现方法和规律,认为以这种形式能体现新的理念: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并且这样教学用时少,紧凑。
不足之处:学生在探索中,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往往会受到方法与材料的影响,无从下手,即使设计了方案,也不一定会判断,验证方案是否正确,导致活动无效,整个活动也只是部分优生的表演而已。
第二种观点认为:教材中的范例虽只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种教学时的方向或思路,但其中也蕴涵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所以依据教材先呈现一种植树方案 “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几棵树苗?”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答,绝大部分学生会用20÷4=5来计算,其实,这并不是一道用简单的除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里的“5”表示什么?这是至关重要的,理清这一点后,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有一个方向了,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来探究,最终会思考,会验证,再有教师的适度引领,后面的设计也就顺理成章,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同时,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这样一个辩证过程。
优点:(1)学生的思维易被激活,在猜想中充分暴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验证。
(2)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再填表格时难度会降低。
缺点:已经解决每4米种一棵的问题再让学生设计其他不同的方案,如果处理不好,会使整个环节显得重复、拖沓。
这两种方案我们都进行了尝试教学:果然,正如预设的那样,在方案一中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法,一时不能进入学习状况,整个活动低效而进展缓慢,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并不在一条线上。
方案二: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如:猜想、实验、演示等为学生正确的理解提供了有效支撑。活动中则呈现出许多让人意料不到的场景:在填写表格时学生采用画图、摆小棒、计算等多种方法予以解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地讨论交流,归纳提炼方法、思想。整个活动过程既有序又有实效。
至此,我们认为一个好的活动情境要体现一个“务实”,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一堂数学课创设了某一情境就是体现了新理念,我们要看所创设的情境是否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服务,呈现方式是否明确具体,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否帮助学生利用表象深入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同时,创设情境要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材料来确定,决不能一刀切。力求做到直观形象与概括抽象相结合。如果一个情境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则该情境是没有内涵的,也就成了课堂的装饰或摆设了。形式是必要的,但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追求的是在形式与内容的辨证统一中构建灵动、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在纠错、评议情境中,落实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有些情景是事先预设的,有些则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学生在用摆小棒验证时,我发现仍有部分学生没有考虑到第一棵树和最后一棵树之间应相距20米,相当然地摆了5根,至此,我索性将错就错,随机创设了纠错、质疑的情境,让两个学生陈述各自的想法,大家共同辨析,补充、说明,道理越辩越明,对错学生自然可以分辨。我认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错是难免的,教师若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说明正确答案,那学生会一过就忘,一用就错,若能将之视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辨析错误中明理悟道,其价值作用则是不可小视的。事实上,数学知识的学习仅靠个体单一的思维可能会存在主观性、单向性、封闭性的弊端。有时除了要引导学生正面理解外,还应常做一些反例分析,即对学生理解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评议,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相互启发达到由不知到知,由少到知多,体现思维的协作性与互通性,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
因此,情境不是靠绞尽脑汁,冥思苦想“造”出来的,只要是有心人,定能将课堂中生成的一些宝贵资源合理、巧妙地加以利用,从而落实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四、创设类比情境,突破重难点,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创设有效类比情境,可轻松突破重难点。类比又称类推或类比推理。类比一词原意之一为比例、后经引申演化为类型的相似之比,它以对象之间某些属性的相同点为依据,从而断定他们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相同。开普勒说:“我珍视类比胜于任何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在这节课中,重点是理解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难点是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所有的习题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由全长推算总棵数;二是由总棵数推算全长。这是一个双向具有可逆性思维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区分清楚,所有的问题将迎刃尔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中两个变量的依存关系,提高学生辨析能力和灵活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在这一环节上我们创设了一个类比情境(幻灯)我们曾选择了书上的两道具有逆向思维的题,(幻灯)让学生在练习中加以比较,结果学生对于两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找的不够准,辨析类比也不够清晰,整个过程并没有有效的突破难点。于是想到怎样让学生在同一个情境中即练习解题又能领悟到两者之间的关联呢?我们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情景——编一编:学生会发现无论是编题,还是解决问题都在围绕这几条信息展开,从而较准确地发现两题在解题思路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通过这一题目的类比辨析,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到是“间隔数”这个中枢纽带的桥梁作用,从而较好的掌握了解题方法。在后面的练习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植树,它同样广泛应用于有同样数学特征的其他事件中,通过这些,可以使学生体会抽象的数学模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我们今后要 :
1、情境的开放性往往会与教学目标产生冲突,若过度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常会离题较远,如何有效地协调、处理两者之间关系?
2、设置情境教学往往会占用一定的时间,如何处理情境创设与提高教学时效之间的关系?
3、并不是所有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生活化也不是唯一的情境,当前在情境创设中有“去数学化”的倾向,如何有机的处理和沟通情境创设与数学知识之间关系?
4、中高年级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有效运用,是我们今后亟待解决和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