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设课堂情境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20:02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已成为广大教师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但究竟什么是“教学情境”?什么是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如何“创设”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呢?…为了配合我校的“课堂创设情景大赛”整理此材料,供参考。
一、教学情境的界定和情境研究简介
1、情境的定义: 情境(情景)(situation)指事物在具体场合呈现出来的样子。 所谓“境”指的是外界的景物。所谓“情”指的是由景物所激起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 “情境”一词在语言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不同的学科都被广泛使用,不同领域对情境的使用和界定有一定的不同。 情境在社会学中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特定背景。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等有关因素。可分为三类: 真实情境——指在真实生活中的活动。在课堂所出示的实物、标本,如珊瑚、指南针、松果等等也是真实情境。真实情境因其本身的具体化特点,使学生看得到,摸得着,易于感受,易于理解。凭借真实情境,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想象情境——指在意识中的他人或群体,双方通过各种媒介物载体以传递信息,间接地进行互相影响,发生相互作用的境况。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它虽不象真实情境那样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但它的意象却比真实情境更广远,更富有感情色彩。学生的情绪往往在想象情境中不断高涨,想象力也随之而发展。 暗含情境——指他人及其行为中所包含的一种象征性意义,是社会群体在相互交往中所蕴含的同质性、倾向性境况。暗含情境,指通过音乐渲染、教师语气表情、环境布置、板书设计等手段对教学环境的刻意规划,以达到激励目的。情境的心理学效应 情境的心理学效应指情境对置身于其中的人的情绪和情感等方面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和效果。在心理学中,情绪、情感就是能否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体验。当客观事物或者外部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当客观事物或外部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这种情绪情感性质的变化往往会改变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情境的含义 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理解,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教学情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教学情境可以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关系的矛盾。我们这里所研究的属狭义的教学情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据,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形象为主题,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它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能够使学生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实践探究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所以,教学情境就可以理解为具备上述条件的学习环境。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其要素可归纳为三个维度:“情”、“景”、“境”。
第一个维度:“情”,即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兴高采烈。
第二个维度:“景”,即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第三个维度:“境”,即教学情境中有利学生建构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时空条件、学习组织形式等条件
2、关于情境教学的研究有几个主要观点
(1)、“境界说”
“情境”说主要源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有情之境、和谐之境。王国维将“情境”之说(王称其为“境界”)集于大成。他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且“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变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就是说,客观上某种特定的景物,或主观上某种特定的情境,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境界。这种境界一是“物境”,一是“心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主客观、内外境的综合。同时,王国维尤为强调作者的感情。他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语”中含着感情,“情语”中映衬着景物,关键在于“真景物,真感情”。
(2)、李吉林为代表的“情境教学法”
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是从外语教学运用情境中得到启发。双从中国古代古代文论“境界说”中吸取了更为丰富的营养。理出了“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和客观外物与儿童情感、语言及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联动关系。“境界说”的借鉴又使情境教学走出了比外语教学运用情境,更为宽阔的丰富的。实践表明了,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保证了语文教学“文”与“道”、“智力”与“非智力”的全面完成。充分显示了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极大优越性。李老师从中总结了“四为”(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和“五要素”(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中心,着眼创造性;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科学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3)、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情境教学研究。
情境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而教学中的关键是创设特定情境,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一方面“情境创设”是更好地“意义建构”的前提和基础。情境创设的好与坏,将影响意义建构的效率。不仅要按照学习内容进行情境的“设”,更要立足于情境的“创”。知识的有效习得,必须重视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注意使知识表征与多样化的情境关联;而不能搞单一化、形式化、简单化的灌输、练习和记忆。另一方面“意义建构”的目标导向决定了“情境创设”的行为。情境创设要与意义建构目标相一致,否则学习就可能被引向歧途。
4)、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是由约翰•布朗斯福特领导的温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的,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 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吉伯逊( Gibson)的“供给理论” (Theory of Affordance) 。该理论认为, 不同的环境特征能够给各种特殊的有机体供给不同的活动, 换言之, 有机体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行为, 相应地, 不同类型的教学环境也能供给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供给”在这里意指情境能促进学习活动的潜力。因此, 抛锚式教学强调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决问题,并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真实情境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宏观背景, 必须包含真实的事件或问题。由于它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主张教学以真实的事例或问题为基础, 所以又称情境教学( situated instruction) , 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大致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1. 创设情境: 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 提供与真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2. 确定问题: 从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 以备学生去解决, 当然, 最好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无论如何界定“情境教学”, 其本质要包含“情”与“境”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以“情”为经,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情绪、情感体验、美感等方面摆放在教学应有的位置上. 另一方面, 要以“境”为纬,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相应具体的教学情境,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情境教学的特征
1、  形象性
形象性是情境教学的主要特征,“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境教学就是要通过点拨,分析具体的形象来探讨具体的解决方案。
2、趣味性
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3、  时代性
知识的学习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能老调一直重弹,那对学生来说会产生所谓的“代沟”。对于一些流行的趋势,教师要预以关注,选取那些积极性的东西,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要清楚学生的流行,创设学生喜欢的“流行”的情境如:一些流行的网络语言,刚在火热中的动画人物,班级的流行小故事等,引发学生的主动关注。
4、生活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5、情感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必须要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 必须要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境,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交流。实践证明,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 不仅有利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有利于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而且也有利于建立合作的、和谐的、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 感受成功, 陶冶性情。
6、  开放性
就是创建的课堂情境应具有跃动性, 应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 处在一个比较开放的时空中。这种情境的创设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 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探索、自主创新和合作交流的平台, 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使学生达到了自我知识的重新整合和重新建构。
7、  目的性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设置情境,设置了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三、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情境能起到如下作用:
第一、形成学生乐于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态度的心理氛围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的学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为学生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知识、规律的魅力。如,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入手,采取讲故事、表演、辩论等不同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其探索的欲望,从而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学习,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
第二、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合作、建构性学习的空间环境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的新想法给与鼓励,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学习、解题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只有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的思维空间,学生才会有积极的思维,才会有创新性的学习。
第三、创设知识建构的问题情境,提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和各种素材及学习资源,可以实现学生知识的建构
学习离不开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认知建构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有意识的设置动手操作、思考辨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的背景,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和思考、探究、归纳、生成新知识的对象。同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的思维材料和各种学习资源,设置“动”境,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调动学生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其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创设合作竞争的社会情景,使学生学会社会中的人际交往
新课程主张学生在课堂上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通常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协商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学习人际间的交往的技能,体会在团队中所有的人聚在一起如何靠相互团结的力量,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学会了把自己融于群体之中,小组内的每个成员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久而久之,感到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逐渐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第五、创设问题情境的可延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和应用
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创设拓展延伸的问题背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提供应用拓展的任务和条件。每节课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创新学习、拓展应用提供一点素材,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使之课前、课后,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才会在对问题的探索和独立思考中有所发现,从而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会得以培养和提高,创新学习过程才会得以优化。
四、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诱发性原则
创设教学情境时,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将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诱发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并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一定会在享用这碗美味汤时全全吸收。这就说明: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学习则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方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二)与教学目标最大关联性原则
选择或创设的教学情景要与学科教学目标及学生学习心理相关联,使课堂教学在科学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进行
所以,教学情境的问题背景、涉及的知识以及学习的组织形式等必须尽可能与本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的内容相联系。
(三)原始性原则
所谓原始性,是指所呈现的教学情景,是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的,能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的,未经加工的典型科学现象和事实。即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尽量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最好是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原型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使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问题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四)认知接近性原则
即创设教学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问题具有直观性,即教学情景的呈现方式,是学生容易了解的事实和学生容易理解的文字(包括视频、图表和模型等)。也就是说,要用学生看得懂、听得懂的东西来呈现情景,组织他们学习和研究,使他们能融入教学情景中。
(五)合作性、互动性原则
呈现的教学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从而能主动积极地开展对话、交流。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所以,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成员之间愉快的交流、协作,并共同攻克学习中的难关。
(六)冲突、和谐统一的原则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注重考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让课堂“活”起来;而且还要考虑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使师生相互启发、诱导,达到熔融一体、和谐共振之境界。
(七)层次性原则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度。
五.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要素
1、具备新课程理念,努力实践,敢于创新。
2、准确掌握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熟悉教材的内容和上下知识之间的联系。
3、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4、对本地、本校、本班课程资源有较高的开发利用的程度。
5、能甄别和选择出含丰富的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要素以及能力因素,有趣味性、参与性和浸润性的教学情境。
6、熟悉掌握相应器材的操作技能,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能与学生情感交流,积极互动。
六、创设教学情境的程序
了解创设教学情境的程序能够提高我们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需要以下几个程序:
(一)明确教学目标、研究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各维度教学目标的落实点.
(二)了解学生实际认知状况和生活经历,准确分析出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三)认真在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中筛选与学生生活和实际经验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素材。
(四)根据确定的教学环节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选择教学情境。
(五)用系统理论优化教学设计。
(六)准备教学设备和试操作,做好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
(七)教学中应用
七、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方法和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已经尝试并总结出一些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好方法,归纳出了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策略。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学情境,并根据自己学校条件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拓展。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即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在情境教学中,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加入。有好的情境设计而没好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情境教学的预期效果就难以达到。
1.教材的再度开发和利用
新课程在教材的使用上突出强调了一种开放的理念,即:打破原来把教材当“圣旨”,严格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内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提倡“用教材教”,但不仅限于“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安排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筛选、补充、整合,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和利用。
2.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
学生是课堂情境教学的主要对象,但也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1)学生经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生的经验资源包括学生拥有的人类的间接经验、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的直接经验。学生经验资源构成学生课程资源的主体,是课程情境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经验资源。
(2)学生情感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课堂情境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加以恰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好奇性、兴趣转变为持久的学习动机;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或组织外出参观,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情感上的认同和求知欲;还可以利用学生与学生间的情感资源交流,使学生在团体学习中能分享成功的乐趣,减轻学习压力、减轻紧张和焦虑。
(3)学生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以往以传授方式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唯一的知识源和信息源。而在现今的信息网络时代,学生拥有的信息是丰富而多样的,一个学生团体拥有的信息总量往往会超过教师拥有的信息量,教师利用这些学生信息,优化课堂情境教学活动。
3.发挥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堂情境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前提条件是占有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对课程资源进行鉴别、开发、积累和运用;教师的知识储备、技能技巧、理论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丰厚的课程资源。
(二)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生活,捕捉学生身边的素材,挖掘学生生活中丰富的教学情境,根据生活经验,创设模拟化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善于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然而有的问题情境不能直接真实的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用模拟的方法,如模拟社会生活情景,将枯燥的知识通过学生熟悉的、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展现,使学习活动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从某种程度上说,导致学生厌学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枯燥无味的说教,如果教师能把原本枯燥的教材内容活化为有趣的教学情境,那么学生厌学的问题差不多就会解决了。
(三)吸纳学生的求异思维,课堂生成教学情境的及时捕捉和应用以及学生错误的巧妙迁移
(四)形成较强的课程资源意识,注意了解、开发、利用周围社区和自然环境中的课程资源,注意搜集、开发、积累有关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的材料
新课程倡导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那么,提高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已经成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主要有三方面的课程资源可供我们开发利用: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图书室、实验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验基地等;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开发和积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使得自己手中有大量可供选择的创设教学情境的素材。
(五)经常与其他教师交流与合作,融入教师的日常积累,善于学习和研究其他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并加以发展
简言之,新课程不再是教师、学生的“单打独奏”,因为课程是综合化的,学科需要整合。所以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经常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因此,我们教师之间要坚持经常互相听课、评课,这是共同提高的最佳捷径;另外,利用外出学习的机会,借鉴名师们创设教学情境的经验和做法,结合自己学校、班级、学生的条件,来研究创设自己的教学情境,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信息的深度开发
我们要实现观念的转变,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
因特网是信息社会的基础,它是信息的海洋,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是我们进行学习和研修的最佳途径和方式。
具体操作时也可用下述课堂情趣创设的方法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离不开读、议、讲、练、看、问这些活动形式,而灵活选择某种形式进行教学,在某种形式里又恰当地采用某种情趣方法,则是一个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这一点上往往是有“先知先觉”的.
1.史料法
各科的史料是出色的教育指南.为了使课堂更有情趣,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是很有必要的.
2.故事法
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利用故事来增强课堂情趣是许多有经验老师的一大法宝.即便没有现成的故事,他也会恰当地编一个出来.
3.悬念法
悬念是一种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尤其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促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加深.恰当设置悬念,对提高课堂效益、增强课堂情趣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设置悬念要适时适度,有的设置于课的引入较好,有的设置于结尾较好,太“悬”易伤学生的积极性,不“悬”又不足以吊胃口.
4.趣题法
教学离不开例题和习题,如何使学生见题不怕,乐思善解,一直是每一个教师很关心的问题.所谓趣题法,就是充分挖掘例题、习题的趣味因素,选择一个有趣的载体来表达一个平淡枯躁的教学.
5.设疑法
疑是学习的开始,趣是学习持续的不竭的动力,疑能引思,思则生趣,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必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中设置问题,必能有效地使学生由惊奇转入积极思维状态,展开想象的翅膀。
6.惊异欣喜法也可称以“误”引“悟”法
创设一些与学生认知结构不和谐或规律性变化中的某些特殊问题,使学生在思维的偏差中自我反省,产生顿悟。“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
7.教具法
恰当地使用教具,除了能向学生直观形象地传授知识外,在课堂情趣创设方面也有奇妙的效果.
8.复习引导法。
教师通过构建以学生已有知识为情境的问题或问题组,采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渡,培养迁移知识的思维方法。
9.矛盾揭示法。
教师利用隐含于教材中的矛盾因素或学生已有认知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设计似乎矛盾的问题情境,再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
10.比较瓣析法。
“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是人们认识事物,发展智力的一条主渠道。教学中,设计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或问题组,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思维的亢奋状态。引导学生去瓣析、质疑、帮助他们澄清是非,全面思考,深刻理解和把握问题的本质及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一般方法外,创设课堂情趣还有赖于教师恰当的衣着,抑扬顿挫的语言,优美流畅的板书,富于鼓励的评价,不时恰当的幽默,等等.课堂就是舞台,教师既要当导演,又要当演员,举手抬足都有“戏”,只要我们每堂课都能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挖掘出一些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能更加成功。
八、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常用类型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愿学、乐学,近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已经进人到他们的认识领域,成为了他们的经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创设故事情境
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或自己的创意把一节课的有关教学内容编制成小故事,这样,学生就在故事中经历学习活动,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到知识。
(三)创设游戏情境
适当运用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游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脑,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创设动画情境
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能为学生学习创设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内容与情感相统一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简言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变抽象为具体,化疑难为容易。
(五)创设实践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演示和操作的情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不断探索创新的园地。
九.创设教学情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仅把创设教学情境当作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导入环节,情境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或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目前许多教师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设计一个导入,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进入后面的教学环节罢了,那是片面的认识。因此,不少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缺少对全课教学环境的整体考虑和设计。
我们创设情境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创造和经营良好的教学情境的角度设计教学情境。这个教学情境也是一个问题情景,也许是几个问题情景有机相连,构成利于达到全部教学目标的问题背景,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建构性学习的教学环境,而不是仅仅为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二)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相关性差
教学情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学情境的实际问题背景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创设,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与主题相关,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和谐统一。
而且情境必须有趣味性,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要有效,要高效,教学情境就必须包含教学内容信息、学生学习的背景、知识建构的环境和组织形式等。
(三)教学情境中所包含的知识要素不能与学生认知现状相适应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背景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不知所措,高不可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依学生认知中原有的认知状况为基础,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教学导入的情境是一个“蓄势”的过程。初为人师的年轻教师似乎更多的偏爱课堂教学导入的形式设计,而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则更注重教学导入形式和后续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