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环保负面人选公示有多元正面价值(新京报 2007-9-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11:05
新京报网 >观点 >社论 > 正文
环保负面人选公示有多元正面价值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9-4 7:31:04 · 来源: 新京报

绿色人物是否都必须是“绿色”的?看上去这是没有悬念的答案。绿色人物评选,一定是选出最“绿色”、最“热爱环保”的人。但近期,在一年一度的“中国绿色人物”评选中,将会考虑公示负面的提名人选。
从公示负面人选的做法看,长期以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温和思想,我们常常更愿意树正面典型,把树正面典型当作是有效鼓励道德、良性风气的重要方式,给公众提供了一种行为的范本,并引领舆论风气之先。但是常常有意无意回避了对负面行为尤其是负面人物的直接谴责。人们还不太愿意或者说不太习惯在这种催生榜样力量的评选活动中,添加不和谐因素。
但是实际上,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而是意味着矛盾被界定在与现实局面相匹配的范围之内。如果忽视现实社会中矛盾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对公众遮掩矛盾,恰恰会埋下不和谐的种子。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已经到了需要暴露矛盾的时候了。没有长期的环境破坏,就不会有今天的太湖蓝藻泛滥,不会有长江白鳍豚难觅的悲剧,也不会有香格里拉的遥不可及。没有剧组集体性的环境保护的无知,也不会发生《无极》剧组破坏拍摄地环境的新闻。长期性、大规模、普遍性的破坏,不但在威胁着我们的大好河山,也减损着国人可贵的现代环保意识。
从环境保护的需要看,这至少说明,今天我国的环境保护,已经从回避矛盾走向了面对矛盾。这也是环境保护必经的一个阶段。尤其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与目前的环境破坏现状不够协调,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及时、必要的惩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现有一切社会资源,形成有效的批评和惩处机制,就非常重要。负面绿色人物人选的公示,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新的可能。至少,我们多了一种批评负面行为的选择。
公示环保负面人选,是一种有巨大挑战性的做法。有些可能上榜的人选,或许会站出来反对,有些企图回避矛盾的人,可能也会展开游说,这些都不可避免。但是,绿色人物评选“公示负面”的设想告诉人们,社会发展的完善,是需要通过树立正面典型、批评负面典型两个方面来完善的。据报道,绿色人物的评选,不全是政府行为,每个环节都有公众的参与。这样,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力量,舆论、媒体、公众心中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衡量标准,可以评出具有说服力的人选,而这样一个评选“正面人物”和公示“负面人物”的完整的过程,也会是一个普及环保意识和监督环保行为的过程。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环境已经被公认为最根本的生存资源。任何广义上的破坏环境,实际上都是在和这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目的对抗。在这个大矛盾下,没有什么小矛盾可以被遮盖。上至政府决策,下至社会文化,如果只愿意看到好的,对坏的现象“掩耳盗铃”,那么,获得的掌声是有限的。
负面环保人选公示的正面价值是多元的,除以上述价值,我们还可以通过负面人选提名的构成,判断今天公众对环境保护问题思考的焦点,评价各社会群体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想法和行为差异,检视社会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自组织能力。当然,有一天,负面“绿色人物”的人选公示,最终会出现“空缺”的局面。但是,现在肯定还没有到这个时候。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shelun/2007/09-04/018@073104.htm
五岳散人:环保人物到底评的是什么?
2007-09-04 10:15:38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虚拟@现实之五岳散人专栏
又是一年芳草绿,等北方的草都该黄了的时候,又是一年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启动了。这次跟去年不太一样的地方其实就一点:今年在公示候选人时,那些破坏环境的反面提名人也将公示(9月3日《新京报》)。
记得在去年,作为积极响应并参与这个活动的民间捣乱人士,我曾在报纸上公开提出建议,请大家把票投给为了电影艺术不惜毁坏多少年才能形成的美景的电影导演们,比如陈凯歌。用以表彰他们为了自己的电影事业不惜毁坏我们大家共同的自然景观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以此来表示一下对他们的质疑:在别人毁一块草坪都可能拘留的现代社会,干了这么一票的艺术家们居然啥事没有,不知道道理何在!
这次,看来终于要有些结果了,这个结果是“公示”。大概这东西相当于我们这里当年的游街示众吧,意思就是把某人名誉弄得脏一些而已。古代的游街示众好像是戴枷的,旨在对某人的错误提出批评之余,也能在肉体上让他们长点记性。现在我们文明了,木枷没有了还不算,连劳累他们腿脚的游街都省去,只是公布一下某人在破坏环保方面的突出业绩就算完了,倒是轻描淡写得很。
即使如此,也不能轻易抹杀这个评选的意义。一直以来,一说到大众评选什么“年度人物”或者“N大人物”,大家条件反射地都往好的地方去想,基本上评选出来的都是正面人物。只有媒体在年终盘点的时候,才在小范围里评选个“十大贪官”什么的,虽然足够有趣,但没有了大众参与,总觉得公信力不足。这么直接就把评选分成红黑两榜的做法,还是很少见、并且值得鼓励的。
但问题是,红榜固然是有益世道人心,黑榜能起的作用到底能有几何,就实在是不得而知了。因为作为评选的主办方虽然囊括了中宣部、文化部、环保总局等重要的部门参与,毕竟这些机关没有执法的权力,评选结果固然是可以发布的,能不能对于黑榜的上榜人士产生震慑效果实在难说得很。
正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与开始实行在1989年年底,将近18年的时间里,因为环境保护的原因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个人固然是凤毛麟角,就是很多污染的企业也还在照开不误,最多是在他们的成本里增加了一项必要的支出——罚款。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基本都是罚款的办法,几乎成了“环境保护罚款法”。这就导致了一种等同于环境购买的行为,因为只要交了足够的罚款,好多事情就好办了。而且某些新闻还揭示出一个事实:企业的排污费与罚款等支出。目前吃环保饭的人不少,而且收入很牢靠。
在没有严格执行的情况下,这种评选就总是让人觉得有作秀的嫌疑。因为红榜开出自然是表彰性质的,但我们的环境还在不停恶化,表彰得过于理直气壮与现实环境不符。而黑榜开出来,虽然是在想象中把那些破坏环保的坏分子游街示众了一次,但就我们的生活常识而言,对于他们的脸皮还是有信心的。我可以很负责地说,他们一定会跟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所以,固然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奖励那些做出贡献的环保人士,更应该做的,是真正能把《环境保护法》落到实处,对于企业,禁止其用罚款来购买破坏环境的行为;对于个人,不能因为某些“艺术家”光环盖顶的人士,通过自己的名气来逃脱惩罚。按照《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且“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就此而言,好像那些艺术家们还没有过这个时限。
我个人建议,红榜如何表彰都没关系,这个黑榜应该附带着一些起诉书或者判决书啥的。惟有如此,才能起到一些震慑作用。否则的话,评奖活动本身就是件很不环保的事情,再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到底评选的是“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还是“有害于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就让人有些分不清了。
(作者系知名网友)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709040437.asp
“绿色中国”将公示反面人物提名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9-3 1:11:34 · 来源: 新京报

去年陈凯歌张纪中因网友大量投票而获提名
本报讯(记者马力)昨天下午,“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京启动。据了解,今年的活动还将公示那些破坏环境的反面提名人物。
“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由中宣部、文化部、环保总局等7部委联合举办,并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支持。目前已经举办了两届。
作为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著名影星成龙为活动揭幕,他以一种环保的方式———骑着单人电动车入场,用行动呼吁“绿色出行”。
据成龙介绍,不管在香港还是在公司,他每次都要安排工作人员把车子的座位坐满,既省油,又环保。
在电影拍摄现场每天要喝几千瓶矿泉水,但很少能都喝完,“现在我把瓶子上写上名字,喝不完就抓住说是你的。”据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王磐璞介绍说,今年的绿色人物评选,将紧扣社会热点事件和话题。因此,那些保护水资源的环保卫士将是今年评选的主要褒奖对象。
在去年的评选当中,由于众多网民投票,被指拍摄影视剧而破坏环境的陈凯歌、张纪中也入选提名。对此,王磐璞表示,这说明公众对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关注度在加大,今年在公示候选人时,那些破坏环境的反面提名人也将公示。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guonei/2007/09-03/011@011134.htm
公众表达:反面人物提名莫忘了一些官员
http://www.rednet.cn  2007-9-4 3:19:51  潇湘晨报
王伟(广东 媒体从业者)
日前,“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京启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王磐璞表示,公众对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关注度在加大,今年在公示候选人时,那些破坏环境的反面提名人也将公示。(9月3日《新京报》)
将“那些破坏环境的反面提名公示”应该是“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题中之义,比如陈凯歌、张纪中这样的社会名人能在公众的指责声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以后的生活和事业中以身作则,积极推动中国的环保事业,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社会效果。
由此,笔者想到另一个问题:那些借着合法的名义破坏环境的公共政策制定者——如那些限制小排量汽车上路、取消电动自行车上路资格的城市管理者,如那些负有保护淮河、太湖、滇池等不受污染的专门机构负责人,又如那些盲目发展经济为污染大开方便之门、甚至动用行政力量予以保护的地方政府官员,是不是也该叫他们在这个耻辱榜上露露脸呢?
之所以建议他们露露脸,原因在于这些公共政策带有合法的色彩或者受到地方行政力量的保护,所以其对环保的危害远远大于陈凯歌、张纪中这样的导演。如果把这些人物置于全国民众面前,让他们长期处在公共舆论的压力之下,即使并不能治本,我想,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什么?因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且已经从上到下形成共识。在保护环境酝酿进入官员政绩考核的当下,我想,没有哪一个官员想上这个榜——这将影响他的仕途,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即使上了,他也想尽快下来,而在信息时代,以往的欺瞒手段不再有效,他必然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用实际的效果为自己正名。
当然,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全社会动员起来,群策群力,各人出各人的力。在目前的环境下,把一些“破坏环境的反面提名公示”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尝试。
http://hlj.rednet.cn/c/2007/09/04/1309949.htm
社论:环保负面人选公示有多元正面价值(新京报 2007-9-4) 社论:高考加分公示岂能删繁就简(新京报 2009-6-21) 社论:12年免费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新京报 2007-8-4) 社论:有怎样的心灵,就有怎样的时代(新京报 2006-11-30) 正面还是负面报道? 化负面为正面 新京报:离开人类中心主义环保有没有出路(2006-1-2) 从“申报”到“公示”:监督的应有之意(新京报 2007-3-28) 孙旭阳:浙江教师连续两年网上公示财产(新京报 2010-3-9) NLP情绪管理——关于对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的最新发现 捐肝救父(新京报 2007-9-4) 社论:保障“环境权”就是保障社会的安定(新京报 2007-6-8) 社论:收紧渎职犯罪的法网迫在眉睫(新京报 2007-6-23) 社论:拿什么保证“黑砖窑”不卷土重来(新京报 2007-6-20) 社论:吸纳“诤言”,仅靠奖励远远不够(新京报 2007-6-27) 社论:让弱势群体也能追赶经济增长的脚步(新京报 2007-6-30) 社论:女老师“陪舞”:炫耀权力必然侵害权利(新京报 2007-7-6) 社论:财政不透明滇池治理效果不会好(新京报 2007-7-17) 社论:拒绝灾后自省比灾害更令人忧心(新京报 2007-7-28) 社论:“记者节”属于所有追求真相的人(新京报 2007-11-8) 社论:“华南虎”真相逼近 当地政府怎能沉默(新京报 2007-11-18) 社论:少些“旧城改造”,多些“旧房改造”(新京报 2007-11-29) 社论:世遗保护不能变成一场“拆建游戏”(新京报 2007-12-2) 社论:呼唤一个“加薪减税”时代的到来(新京报 200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