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在争论中前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2:12:00
公车改革在争论中前行

时间:12-16  09:26   作者: 刘烈云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时至年终岁末,有关廉政的话题又多了起来,其中由公车改革引发的争议最为抢眼。我便要办公室主任秦树业研究本网的公车改革。他找来一大堆媒体传播的新闻材料。我看了一下,觉得有意思,便撰文。

我国的公车改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历届“两会”,公车改革都成为代表、委员的热门话题。来自据新华网的消息说,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有委员指出,“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大大超过GDP增速。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这是一组让人吃惊的数字!须知,整个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也将不超过1800亿元人民币。如果这3000亿元真正用到“点子”上,那将会给公众带来多大的福祉呀!因此,大力推行公车改革,坚决剔除“车轮腐败”,不是要不要进行的问题,而是必须进行和怎样进行的问题。这也正是公众关于公车改革争论的焦点所在。

今年以来,山东、广东、四川、海南等地相继实施公车改革。11月1日海南省澄迈县正式取消行政性公务用车,全县68个行政事业单位的191辆公车被统一拍卖。据初步统计,实行车改后,全县1203名涉改人员与车改前相比,每年减少费用465万多元,减幅达31.75%。以此推算,全国有近4000个县级单位每年要节省近200亿元。进入12月,北京公车改革试点工作再次激起人们争论。综观这些改革,我们不难找出人们争议的根源。原来,所有这些地方的改革,无一例外地都与干部的职务、级别挂上了钩。比如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分6个档次对干部进行车补,包括实职副处级干部每人每月1800元,非实职处级干部每人每月1300元,科长每人每月500元,科员、办事员每人每月200元等。这让一些人感到心理不平衡。

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完全反对车改与职级挂钩,只是由此引发的问题值得关注。

其一,车改是否应按职级来“一刀切”?我认为要针对不同单位的不同实际需要,而不是非与职级挂钩不可。换句话说,既要考虑职级,又要考虑实际工作需要。否则,车改的后果极有可能造成新的分配不公。

其二,车改要不要来个“程序公正”?现在,程序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办任何事情都不能回避程序,更何况车改这一涉及众多人切身利益的大动作。各地在进行车改时,如果不重视“程序公正”,不听一听公众的意见,甚至暗箱操作,这样的改革恐怕只能招致一片骂声。

其三,车改要不要推行法治?我国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法治化进程。车改这一呼唤了很久的大动作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关注的要事。为防止各地探索的随意性和造成某些新型腐败,制度必须规范,法律必须说话,监督必须到位。一句话,车改应该纳入法治化轨道。

车改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我的上述观点并不是为车改开“药方”,而是想为此提点建议。写到此,我想起了本月6日《北京晨报》报道一个外国人用车的例子或许对国人有点启发,便抄了下来——

“为了省钱,施罗德私事外出一般都乘火车,而且还只能选择二等车厢,有时干脆开着自己老掉牙的‘大众’。施罗德一家周末出游大多是自己开车。德国政府给他配的高级防弹轿车不是其个人财产,如果周末使用必须按规定付费。所以在郊区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奇怪场景:一辆破旧的大众在前面开,后面跟着一辆防弹的豪华轿车,上面坐满了保镖。”

施罗德是现任德国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