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救”人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2:08:01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高考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不少的“天才”。

  记得有一年,一考生用文言文写了一篇高考作文,结果令阅卷老师赞赏不已,最后给了高分,还进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不过也有另类的“甲骨文作文”,虽然文章跑题,该作文只得了8分,但还是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
  天才是年年都有,但破格录取却不常见。我们听到的那些例子屈指可数,而那些没有被发现的人才,则被深深地淹没在了几千万的考生当中。没有人能够帮助他们改变命运,除了他们自己。
  如今,陕西省西安市19岁孙见坤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扰。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替他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国学“天才”,但只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省招办拒绝投档。

  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
  现在,他只能空对着山西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一脸迷茫。明明是深爱着国学,报考的时候填写的也有关国学,但他的分数却被调剂到了法学专业。“我去读法学干嘛呢?”他自言自语道。
  孙见坤这个“国学天才”的称号可不是吹出来的,捧出来的,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彻底地征服了老师以及教授。
  他曾参加过复旦大学为自主招生而举办的“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他与全国各地3000多名考生一齐参赛,通过论文挑选58人进入面试,他是其中之一。之后又经过前后共8位专家的仔细面试和考察,最终专家们的意见一致认为,希望学校一定要将孙见坤通过自主招生录取进来。除复旦外,孙见坤还参加了两场自主招生考试。轮番面试之后,中山大学允诺对他采取“一本线下10分录取”的优惠措施。而四川大学自主招生的录取通知书上称,孙见坤在古汉语与历史知识方面确有专长,表现出类拔萃。
  其实,他早在2007年底,就尝试着与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女儿、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陈美延用文言文通信,最终他的才学令陈美婷钦佩,并被误以为是一个年长的学者,并称他为“先生”。而当他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时候,他还曾通过了14场激烈的全国比赛,进入央视大型国学知识竞赛《开心学国学》的决赛。他的表现,令评委赞叹不已,令年长十几岁的选手“汗颜”。
  就是这样一位国学小天才,在谁看来,上复旦历史系,那不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但遗憾的是,在今年高考中,孙见坤最为拿手的文科综合发挥失常,最后总分为553分,比陕西省一本录取线低了6分。而按照“博雅杯”的章程,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对他的要求是“达到一本线”。
  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对于这个“卡死”的分数线,为了能够招进这个难得的人才,复旦大学招生办的老师开始积极“做工作”,他们为孙见坤“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
  先是8位教授联合签署了一封请愿书,请求将孩子破格录取,这封请愿书,通过招生委员会呈递,由复旦大学的领导小组开会讨论通过。接着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亲自将这个意思转达给陕西省招办的相关工作人员。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复旦大学和陕西省招办的文书、电话沟通,“来来回回进行了很多次”。复旦方面还曾专门派出老师前往陕西,沟通录取孙见坤的事情。
  但是,最终陕西省招办一直立场强硬,拒绝将孙见坤的档案投到复旦大学。他们表示,“博雅杯”的章程上并未写明可以“破格录取”,所以“今年一个破格的都不能有”。
  回到当下,孩子还是没能被录取,等待他的,或者是下一年的复试,或者是听从山西大学法学院的调剂。而求学国学的道路,对他而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畅。
 事情的原貌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那么当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可以看到,从制度上讲,陕西省招办并不存在错误,孙见坤事件也并非“冤假错案”,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陕西省招办都并不违反规则。”但恰恰就是这样死板的不可变通的制度,让一个个像孙见坤一样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孩子看不到大学的希望。恰恰就是因为这个少了“人性化”的制度,一个国学天才的命运,或者说是一个未来的国学大师的命运很可能因此受到巨大的影响。

  “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龚自珍《己亥杂诗》里面的一句,想想那时候实行的科举制度,各项考核制度刻板,很多文人雅士才因此会怀才不遇,无法摆脱窘迫的命运,所以他才会因此而感叹。

  而如今,高考这种教育制度呢?科举的影子清晰可见,并且如今的应试教育沿袭的,很大程度上都是科举制度不利的一面!都说“术业有专攻”,但有专攻的考生却不得不面对高考进行“全攻”;很多录取制度上的死板和“不人性”也会拒绝一大批濒临分数线的考生。他们的命运,完全就掌握在分数的手上。
  既然是考核制度,必然就不会对每个人都适用。那么,任何时代都应该建立一种特殊的机制,以突破普遍的选才标准,对某些方面有特长的人才,进行破格录取。就目前来说,自主招生、保送生制度都是对僵化、固定的高考录取制度的补充,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对于现行的考核和录取制度没有突破,那么在现行的体制下,孙见坤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遭此命运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