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教学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16:40
新数学课程标准呼唤充满活力的数学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怎样才能创设好的数学情境呢?本学期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学生在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因此,作为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活动平台,情境不仅会给学生营造一种易于学习的场景,而且还提供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稍加思考,就有学生马上提出:“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行吗?”学生的这一质疑激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学生想弄懂其中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列举验证,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有关的概念及性质。
二、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达到对数学的理解。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情境:师: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接触,老师和同学们有了深厚的感情,相互成为了……生(齐说):朋友。师:谁来解释一下,你是怎样理解“相互成为朋友”,这句话的?生:“相互成为朋友”的意思是“互相成为了朋友”。生:“相互成为朋友”的意思是,我是你的朋友,你也是我的朋友!师:日常生活中,像这样有着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你能举一些例子吗?生:例如:“你和我们是师生关系”就是说“你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是你的学生。”师: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在数学中也有我们已经学过一些,你们还记得吗?生:(一边比划,一边叙述)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直线1是直线2的垂线,直线2也是直线1的垂线。生:8÷4=2,8的4的倍数,4是8的约数,这里倍数和约数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数学中具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的一个知识(出示一组互为倒数的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探求倒数的求法)。
三、创设故事情境
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我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情境:“炎夏,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处农庄,庄主送给他们一个大西瓜。唐僧说:‘我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块,一块是1/2。一块是1/10…’。嘴馋的八戒心想:‘10比2大,我要1/10那块’。”教师提问:“你们帮八戒想一想,他挑的那块西瓜是最大的吗?”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意识得以激发,学生通过寻求多种解决策略,对分数大小比较的三种情况(分母相同;分子相同;分子分母都不相同)进行建构学习。
四、创设发现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自主操作、表现的情境:怎样做一个罐头盒?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发现了圆柱的表面积的组成,并通过探究总结出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发现不仅仅是一个数学概念、计算方法的获得,而是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五、创设实践情境
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学生学完了“圆的周长计算”后,带领学生到校园去选一棵圆木,想办法计算它的周长。学完比例知识以后,带领学生到校园去探索如何测量一个树木的高度、旗杆的高度等。
总之,在儿童的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