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36:52
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关键词]:
情境 情境创设
[作者]:
上海市黄浦区市八初级中学数学教研组长 凌永刚
数学知识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枯燥无味的。笔者不以为然,不是自己从事数学教学才这么说的。数学大师丘成桐说:“数学并不枯燥,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所以怎样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数学知识就如同一些说教人的道理,光泛泛而谈,一定会让人觉得空洞、茫然、乏味。假如借助于一些身边的活生生的事例或寓言故事,就象树的枝干上长满了绿叶,会显得生机勃勃、活力四射,让人觉得沁人心脾、怡然自得。因为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所以只有服务于实践,才更能吸引人;只有赋予它生命,它才会花枝招展。
《全国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中提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充分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索求知。遵循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要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加强数学学习的活动,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应为学生探索求知创设合适的情境,重视从问题出发、设计以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基础的数学认知过程。可见,创设合适的情境的作用非同小可。
我想,创设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 以实际生活为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知识的建构多数是以实际为基础的,学生因为阅历很浅,所以认知有较大的局限。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要备学生。因为一般人对新鲜的事物总会有陌生感,所以创设的情境要使学生感兴趣,觉得似曾相识或者就在身边,自然地就有一种亲近感,这样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与教材这一对矛盾的统一。
如:在学习正、负数时,一开始学生会觉得很抽象,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我们可以借助实物加以比较、描述,“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可以利用钟面上的刻度或足球比赛的双方进球数或家庭的收入、支出金额或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走路记录位移等。
在学习《分数与除法》中,把除法运算转化成分数a÷b= 时,很多同学会把 写成 ,我想,在a÷b= 中,a原来在前面(被除数),后来到上面(分子),b原来在后面(除数),后来到下面(分母)。这种“前上后下”的原则不同乘公交车时有点相似吗?我曾在水平相近的两个班中作过比较,一个班就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反复操练,而另一个班采用上述方法理解。结果真是大相径庭,用这样的情境创设的那个班的同学驾轻就熟、娴熟自如。
可见情境创设是多么的重要,给我的启示是难以忘记的。巧妙的情境创设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用情境创设,效果简直是事倍功半。
二、 以寓言故事为情境。
学生在学前或幼儿园接触过许多令他们曾经津津乐道的、带给他们无数欢乐的童话、寓言故事,所以会牢牢地存盘在头脑中,这些是他们的兴奋点,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
如:在学习行程问题时,可以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创设情境,同时也做到了德育渗透(做人要勤勤恳恳,不能象兔子那样,有一点优势就目中无人;要学习乌龟的精神,不被对手的表面强大吓倒,孜孜以求)。
在解决不规则形体的体积时,如:计算小石子的体积时,可以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作为背景,同时培养学生要善于思考,要有创新精神。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中,处理围墙---面积问题时,可以结合《亡羊补牢》的故事。
在讲解数学中的分解思想、转化思想。比如:复杂图形的分解时,可以引进《曹冲称象》的故事。
象这样,把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寓言故事当中,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轻松活泼、兴趣盎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更教育学生应该勤于思考,要做有思想的人、有创新精神的人,懂得“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三、 以诗词、俗语为情境。
新课改的课程理念: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整合中强调重视各学习领域的合理配置,加强各学习领域及各科目间的联系,注重科目内学科、活动、专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模块或主题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课程结构的基本特点:整体性,加强各学习领域、学科课程、模块或主题之间的协调和衔接,整体协调学科课程中基础性与发展性、统一性与选择性、学科性与活动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等多方面的关系。
如:在上几何课时,可以用陈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引入,前一部分是时间概念,后一部分正反映出空间的概念。
在学习对称时,可以用两句唐诗,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或一幅对联,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来引入,让学生通过语文中的对仗来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对称的含义。
在学习《锐角三角比》中的仰角、俯角时,仰角是指视线在水平线上方,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俯角是指视线在水平线下方,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我用李白的诗《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来加以描述,的确非常形象、深入,学生本来觉得味同嚼蜡的两个角的定义一下子变得趣味横生,为这节课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时候,可以引用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在与学生谈数学的解题意境时,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描述别有风味。
在与学生谈数学的极限意境时,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顿时展现出一幅美妙画卷,学生会有深刻的理解。
在与学生谈数学的学习意境时,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比夸夸其谈、空讲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
用诗词装点数学,在为数学服务的时候,更对诗词有了不一般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学生阅读、理解数学题目的能力。将诗词和数学结合就是文理结合,真是美哉妙哉。这样,还有谁觉得乏味呢?
四、 以其它学科为情境。
上面第三个方面可以说是与语文学科的联系,与其它学科同样如此,效果一样好。
1、与物理学科的联系
如:数学中的科学计数法与物理中的密度表示有所不一样,物理中的0、9×10³千克/米³,0、9×10³就不是数学中的科学计数法,我曾对科学计数法写法不科学的初三学生做过调查,在接触物理中的密度表示之前,他们几乎不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在学完了密度的表示以后经常会出错,总认为0、9×10³就是数学中的科学计数法,所以说“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知识,而不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就要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学习,学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避免知识的“负迁移”。
2、与化学学科的联系
在解决数学中的浓度问题时,可以通过对比实验,调动各种感官,使学生有深刻的体会。如:(1)两个烧杯中放入一样多的水,但不一样多的糖,请同学品味,比较甜度;(2)两个烧杯中放入不一样多的水,但一样多的糖,请同学品味,比较甜度;(3)第一个烧杯中放入的水和糖都是第二个烧杯的水和糖的两倍,请同学品味,比较甜度。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得出:(1)水一样多时,糖越多越甜;(2)糖一样多时,水越少越甜;(3)两个杯子中的糖和水的量之比相等时,一样甜。进一步探索,学生会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所以说:“直接体验是最好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因为直接经验最难忘记。在数学教学中借鉴化学中的实验法、实验报告,效果非同凡响,因此建议我们在教学多采取“实验---猜想---论证”这样的方法。
3、与英语学科的联系
如:在学习《三线八角》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有些时候图形比较复杂,不太容易。我建议学生把同位角与英文字母F联系,内错角与英文字母Z联系,同旁内角与英文字母U或者n联系,所以找这三种角就是找这几个英文字母,既快又准,学生觉得学习很轻松,一点都不会眼花缭乱,真的能够做到把这些角找得不重复、不遗漏。
4、与政治术语的联系
如:把典型的三个非负数a²,|a|,√a(a≥0)称为非负数的“三个代表”;在解直角三角形时,把“有弦用弦,无弦用切;宁乘勿除,取原避中”这样的原则归纳为解直角三角形的“四项基本原则”;在解无理方程时,通过两边同时平方或换元的方法达到无理方程有理化的目的,把无理方程有理化叫做“一个中心”,把两边同时平方或换元叫做“两个基本点”;在总的复习各种方程的解法时,把分式方程整式化、无理方程有理化、高次方程低次化、多元方程(组)一元化归纳为解方程的“四化”等等。放在一起就是: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全心全意为“四化”服务。。
学科结合、学科渗透不是简单的加法计算而是很复杂的乘法运算甚至是乘方运算。投入是有限的,而产出是无法估量的,需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可能四两就能拨千斤。所以学科之间有差异,但没有鸿沟,有些时候是零距离的,要始终注意不同学科的整合,对教师自己而言是知识结构的完善,对学生而言受益匪浅,学得好的学科会带动学得不理想的学科的发展,会举一反三、能触类旁通,最终会自己建构,真正实现全科发展、全面发展。
综上看出,数学是很有趣的。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数学真的不枯燥,只不过你没有发现它的真谛,没有驾驭它。当今社会是学习社会,对教师而言,我们的任务是要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思考的依据,尽可能地在教学中,善于在问题、情境中鼓励学生思考、探索、猜想,从而培养数学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对数学知识进行情境创设去激发人的求知欲和兴趣时,真正吸引人的原因是人们认识到它的实用性、趣味性,对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有重大的价值。“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我们在研究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范围和价值取向,让他们感到很亲近,觉得数学问题在向他招手、在和他说话,数学问题的设计者想和他交谈、想与他们成为朋友,学生才会热情洋溢、上下求索、孜孜不倦、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