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期·广州旧闻篇] 82年前沙面一声惊天巨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30:17
2006-04-28 10:06:52   来源:南方都市报

范鸿泰刺杀法国安南总督示意图。 吴山 制
历史精神
广州记忆里的两个越南青年
20世纪初叶,仍然是个弱小国家追求民族独立的时代。战争,是强大国家进行殖民征服和商品输出的主要手段,而暗杀和运动,则是弱小民族反抗外来压迫寻求民族独立的武器。
1924年,一个叫范鸿泰的30岁的越南青年,怀揣手枪和炸弹,历尽惊险,经过从日本到上海再到广州的漫长跟踪后,终于在广州沙面出手,让世界为之一惊。当时人们很容易把这一幕与15年前,英勇的朝鲜人安重根,在中国沈阳刺杀伊藤博文相提并论。安重根鲜血的背后,换来的是一位侵略者的葬礼。
可惜的是,历史毕竟不是15年前,马兰也不是伊藤博文。范鸿泰扔出的炸弹虽然造成五死五伤,但狡猾的法国安南总督马兰却不在其列。而认为“大事已成”的范鸿泰,又喜又惊逃避着追捕,跑到珠江边,一个纵身,跳了下去。
历史没有按照范鸿泰设定的轨道前行。法国安南总督第二天照旧看到殷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只是略带疲惫地在船上伸了个懒腰,离开了广州。
刺杀,在广州街巷已经不陌生了。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七十二烈士的鲜血激怒了黄兴,黄兴高叫:一定要干掉几个清廷高官,否则对不起死去的烈士!这一次,历史添加了一些殖民地民族反抗压迫的细节,就是范鸿泰曾想在马兰到来的那一刻在白鹅潭码头下手,因周边有“热烈欢迎”的广东人而放弃了计划,后来,范鸿泰假扮成新闻记者混入法国领事馆,再次因生怕伤害到在场的中国人而放弃行动。而在这个“不太冷”的“革命杀手”死亡后,广东人为其收敛了尸骨。
有意思的是,在范鸿泰死后一年,历史又安排了一位越南青年来到广州。这位35岁名叫胡志明的越南人并没有刻意去制造沙面惊天一响,而是不露声色地在广州举办政治训练班,为培养革命骨干做努力。
比较范鸿泰和胡志明这两个广州记忆最深刻的越南人。我发现,范鸿泰的一生,似乎总和刺杀有着隐秘的关联。在刺杀法国安南总督前,范也曾想过刺杀越南当局另一位高官,后经朋友一再相劝,才打消念头。而几乎同一时期的胡志明,在巴黎和会上,则以身着剪掉半截西装的另类打扮,拦架美国总统威尔逊,要求美国帮助越南脱离法国统治。
在范鸿泰改变刺杀国内高官计划后,他从一场刺杀走向另一场刺杀。而有着法国勤工俭学背景的胡志明在请愿失败后,立刻加入法国共产党。几年后,胡志明在广州文明路的一栋小楼里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创办越南革命青年同志会。这后来成了领导世界上最著名的丛林战争的越共的前身。1954年越南“奠边府大捷”的事实说明,组织运动这一高级的革命方式远比刺杀复杂而有力。
在我心目中,有两个具有传奇色彩、性格鲜明的越南人:一个是怀揣利刃、肝胆相照的侠士,一个是朴素的知识青年;一个有着狂风夜吹古刀的决绝,一个有着百炼成钢的韧性;一个追求黑白一般的爱憎分明、干净明快,一个讲究策略,坚信在印度支那种下去的种子一定会有收成。这两人构成我对越南人最深刻的印象。

1924年在广州沙面制造了惊天一响的范鸿泰。

石室300斤重的十字架倒塌
坊间盛传,1924年6月18日,马兰抵达广州不久,一德路石室教堂300多斤重的十字架,竟被风吹塌于底下台阶,巨声响彻四周。如果再晚塌一小时,估计会砸死人,因当时广州市民都在家做饭,教堂下无人走动。第二天,马兰遭此惊险,广州迷信者均说,此为先兆。
专家解读
是民族独立行动,不是搞恐怖主义
黎显衡(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前馆长)
范鸿泰是革命志士,不是恐怖主义者。范鸿泰获得马兰出发到广东的日期后,1924年6月18日,身怀手枪,准备在白鹅潭码头行刺。不料,法国兵舰一到,广东政府官员立刻近船迎接,范见周边都是广东人,如果此时射击,可能会给广东人带来伤亡。他马上改变了刺杀方案。
不久,马兰曾在广州法国领事馆设茶宴款待客人,范鸿泰扮成摄影记者混入法国领事馆,发现在座的除马兰外,还有广东政府重要人员,又再次不忍下手。
范鸿泰不能说是一个恐怖主义者,作为一个民族革命者,刺杀法国安南总督,它激发了越南人民的斗志,使得沉闷的越南局面有了发展。
余定邦(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范鸿泰在广州刺杀法国安南总督这件事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看待。当时,法国殖民者统治越南,掠夺越南资源,压迫越南人民。范鸿泰的这种在今天看来有些过激的行为是为了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的行动,不能和现在的恐怖主义等同。


2006年3月,记者在寻访范鸿泰跳江地点时,发现两个小孩在江边玩枪,
颇似我们常见到的警匪片中的一幕:“凶手”跳水后,警察在岸上不断向水中射击。
旧闻回眸
1924年6月
越南志士刺杀法国安南总督
据1924年《广州民国日报》:6月19日晚,沙面维多利亚酒店(今胜利宾馆)正举行一场欢迎宴会,法国领事为来穗访问的法国安南(越南)总督马兰接风洗尘。突然有人从窗口扔进一颗炸弹,炸死五人,伤五人,事后伤者均送往长堤一家医院。所幸,马兰无大损伤。次日晨,马兰离开广州,广东省省长廖仲恺前往送行。
五死五伤
当晚8时45分左右,沙面英租界维多利亚酒店一楼大厅,舒缓的音乐洋溢在酒店大厅。突然一个身影在窗口一闪,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投掷进来。一声巨响,一股白烟直冲天花板,电灯泡无数碎片纷飞,窗上玻璃呼啦啦向下落。有人投掷炸弹!现场一片混乱。当场死三人,伤五人。马兰距炸弹爆炸地点较远,他迅速跑入附近房中躲避。
现场伤亡惨重,两位死者头部被炸坏。一对刚来广州的法国夫妇也受重伤,送至医院后死亡,据说女方已有身孕。而法国军舰上的一位军官受伤最奇特,吃饭刀叉被插入胸口。另有一位法国人惊吓过度,呆坐在椅子上,失去知觉。
英国污蔑中国人所为
刺客投弹后,立即向沙面南面珠江方向跑去,一名法国人奋起直追,凶手鸣枪恐吓,这名法国人不敢近前,凶手乘机逃脱。
事发后,沙面全面戒严,法国警方打电话给广州公安局,要求增派警力。中外警方联合调查此事,来往可疑人员逐一搜查,停靠在沙面前的珠江渔船被挨个搜查。
英国总领事照会广东当局,毫无根据地指投掷炸弹者乃中国人,责任在于广东方面,声称沙面要限制华人进出。
居住在沙面的一些外国人认为,可能是越南人所为,越南革命党兴起,但多被马兰镇压。事前,法国领事馆代领事嘉沙便告诉广东外交部门,称马氏前来广州,恐会有越南人闹事,希望多加防范,想必事前已听到风声。
刺客现尸珠江
6月21日上午,广州水警在南堤河面附近发现一具尸体,随即报告市公安局和英法巡捕房。三国警方前来验尸,证明死者是越南人,身穿白裤,脚登皮鞋,口袋中有港币三元。
6月27日,警方在刺客跳水处捞出手枪一支,与死者身上子弹相符。经查,死者名叫范鸿泰,是越南北圻人。
此案被炸身亡的法国人,6月21日上午,由法领事在法教堂开会祭悼。随后用轮船运往车歪炮台附近的西人坟场殓葬。广东省外交部派人前往致哀。

旧时世相
儿童不准看电影
据1924年6月19日《广州民国日报》:广州市公安局某署长向公安局提出一份建议:广州一些电影院不少节目是“少儿不宜”类,这对幼童成长不利,而外国政府,对于10岁以下幼童,均禁止看电影,因此,建议学习外国的先进做法,对10岁以下的幼童,电影院不准卖票给他,以免“混淆脑筋”。
读报有感:上世纪二十年代是个“西风东渐”年代,对守旧的人来说,美国电影里的大胆暴露、甚至见面的方式都被认为会“混淆儿童脑筋”。今天,一切都见怪不怪了。

嫁错郎君大骂媒人
据1924年6月19日《广州民国日报》:6月18日,家住惠爱路(今中山四路)长塘街的妇女生地,走进惠爱路一家大公司,找到阿德,大骂一顿,说阿德帮她介绍的丈夫太不是东西,引来许多市民观看。
据了解,生地的丈夫小何在一家照相馆工作,此人平时喜欢拈花惹草。就是通过阿德的介绍,在某酒楼当女招待的生地才认识了小何,不久二人结婚了。
没想到小何婚后竟实施财色兼收之策,一面向生地骗钱,同时又与另外一位女招待搞上了。
生地知道后,愤然大怒。两人从家中打到街头。直到警察来了,两人才松手。生地越想越气,当初媒人阿德介绍小何时,说此人是如何好,没想到婚后却这样,于是跑到阿德的公司,把他大骂一顿。  读报有感:媒人从过去定终身的“权威人士”变成发现“货不对板”后的“投诉”对象,体现了一方面人们仍然崇尚媒妁之言,另一方面已开始质疑媒人的合理性。
小题大做
据1924年6月20日《广州民国日报》:昨晚12时,在西关油澜马路,有人鸣笛报警,一时市民闻警笛声起,以为意外事发生,纷纷探头往街上查看。
原来是一个乞丐,夜睡于某店门口。吓了更夫一跳。更夫欲驱之。乞丐称自己不是乞丐,只是外地回省,在广州无地可住,暂露宿街头。更夫执意要把乞丐赶走,而乞丐偏不走。情急之下,更夫鸣笛求警察协助。
读报有感:这条旧闻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暂住证”、“孙志刚”。不过,今天的广州街头,我们常能看到有人酣睡天桥,而当时一个更夫就可以把一个外地人拒之城外。时代毕竟在进步。

报刊剪影
首次采用活体铅字印刷的中文日报
香港《中外新报》
1858年前后创办于香港,是香港最古老的中文报纸之一,也是最早采用活体铅字排印的中文报纸。《中外新报》的前身是《香港船头货价纸》。在1872年前,中外新报每周二、四、六出版新闻纸,1873年后改为日报。该报的内容主要是商业广告和新闻,新闻多转载自《西报》和《京报》。1919年,《中外新报》停刊。
(文字和图片来源 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 宋金绪

广告见1924年6月20日天津《大公报》
广告选登
黄鹤楼香烟
今天,广州街头可以与80多年前一样买到“黄鹤楼”牌香烟。在包装上,今天的“黄鹤楼”香烟与80年前的非常相似。当时的“黄鹤楼”香烟是由民族资本家简照南兄弟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少有的能与国外烟草企业抗衡的民族企业。当时,该公司汉口分公司推出了“黄鹤楼”牌香烟。今天的黄鹤楼香烟是武汉卷烟厂生产的,而武汉卷烟厂的前身就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广告见1924年6月19日《广州民国日报》
爱迪生“奇异”电灯泡
80年前,美国爱迪生公司把灯泡推售到中国。当时灯泡形状与今天相比,区别不大。爱迪生对灯泡最大贡献是用钨代替碳作为灯丝,使灯泡燃烧更稳定。

时事漫画
即便是今天,许多劳资矛盾也可以用80年前的这幅漫画来说明。这两天,新华网的一篇文章说,2004年以来在珠三角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原因是,珠三角许多地方的制造企业农民工的劳动强度是每天10至12小时,一周休息一天。而月均工资只有600元至700元。
漫画见1924年6月23日上海《民国日报》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宋金绪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
[第07期·广州旧闻篇] 82年前沙面一声惊天巨响 [第88期·广州旧闻篇] 78年前,广州下大雪了 [第103期·广州旧闻篇] 79年前石牌发现晋代古墓 [第30期·广州旧闻篇] “大姑,买番鬼佬嘢” [第101期·广州旧闻篇] 对待疯癫,民国广州依然官僚 [第92期·广州旧闻篇] 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 [第01期·广州旧闻篇] 为广州播下现代种子的人 [第95期·广州旧闻篇] 年初二,吃“无情鸡” [第77期·广州旧闻篇] 自绝,怎一个“厌世”了得 [第48期·广州旧闻篇]默片时代的影戏审查 [第03期·广州旧闻篇] 历史精神 一个军阀的思想和理想 [第62期·广州旧闻篇] 狗岭腾“龙气” 炮轰两百载 [第39期·广州旧闻篇] 一头一时尚,一发一社会 [第54期·广州旧闻篇] 那一年,他们拖手在街头 [第25期·广州旧闻篇] 饭桌上桃园结义 菜牌里演唐朝传奇 [第21期·广州旧闻篇] 珠江当年风月都付予飘篷断梗 [第73期·广州旧闻篇] 旧时以色相骗钱叫“放白鸽” [第36期·广州旧闻篇]游艇凉茶蒲扇 荔湾湖里消夏 [第151期·广州旧闻篇] 【胡汉民家族】烟雨苍茫忆父辈 穗港情唤谪仙魂 [第33期·广州旧闻篇] 旧礼教背景中之爱恋 [第28期·广州旧闻篇] 一种东方式爱情表达遭遇的尴尬 [第72期·广州旧闻篇] “天人合一,仁爱及物”,莫让古语变空言 [第112期·广州旧闻篇] 民营有大报 民生无小事 [第115期·广州旧闻篇] 花边新闻让一个时代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