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期·广州旧闻篇] 文澜书院:以公益而兴,因公益而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0:44:48
2006-11-22 09:32: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旧闻回眸
1928年-1929年
文澜书院劣绅受罚记
按自然经济的年代,民间社会很“小”,很难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利益,近代以降,随着城市化在人类社会推进,随着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加强,人们对私权的监督意识,对公共利益的追求意识加强了。历史证明,在有关对公共利益的处理中,政府扮演的角色重要,责任重大。
〈一〉
市民揭发文澜书院主事者“贪污”
1928年6月5日,广州民国日报刊登了一篇西关市民揭发文澜书院恶霸侵吞公款的文章:西关恶霸罗崧藩,把持文澜书院,侵吞清濠公款,致使西关街道浸淫,市民出行困难。
广州西关一带,地势低洼,沟渠纵横,若不及时清理,每逢大雨,排洪不畅,街头积水很深,市民怨声载道。但恶霸罗崧藩势力广大,耳目众多,人们敢怒不敢言。
实际上,民国初年,文澜书院就已势力庞大,广州首任市长孙科,在清理公产时,不敢动文澜书院。因该机构“一开始乃清濠公所,始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当时,西关名绅何太清、钟启韶等配合官府对西关纵横密布的濠涌进行一次清理,因为河涌疏通事关西关洋行商贾的利益。事后,西关广利、伍怡和、潘龙敬堂等十二家,捐出十三间房屋,成立清濠公所,目的是“永为修濠之用”。
后来,“更择数橼建为书院,为士子会文之所”——这就是文澜书院的来历。
可见,行商捐出这些房产是为了清理西关沟渠,而这些产业乃属清濠公所所有。文澜书院则利用了清濠公所的一部分地方,开展文学交流活动。
〈二〉
“红面阎罗”掌控下的文澜书院
按当时规定,清濠公所经费由文澜书院管理,每年推举院中“孝廉殷实者一人管箱”,其余轮流为值理。由于发起者和与会者的名望,“粤省科场士子,皆以入院为荣”,而“科场得意者多出身院中”。文澜书院设立最初的50年间,西关一带就有数十家中翰林进士,传出了“下西关是风水宝地”的佳话。而港澳、海外归侨和天津、汉口、上海的粤帮商贾,多在下西关附近购买或建筑房产,“以效孟母择邻之雅”。由此,文澜书院“香火日盛”,势力大增,除拥有不少捐赠的资产外,还把房屋用以出租,并拥有广州“酒家之冠”的文园酒家。
文澜书院的士绅与清朝翰林院的人多有交情,往往会借此途径,参劾来粤任职的外籍官吏,同时也与地方权豪关系盘根错节。
当时,文澜书院的主事是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的,一般由具有强大势力的豪绅当任,地方当局通常不敢开罪,而历任督抚莅粤接任,无不先来拜会主事。
1918年前后,一名叫罗崧藩地方劣绅进入文澜书院,此后把持文澜书院长达10余年。此人盗换公产,该院收入,多入自己腰包,“书院中其余人等,多畏其凶横,不敢与较”。罗崧藩脸孔赤黑,状貌狰狞,时人号之为“红面阎罗”——“阎罗,本系最严厉而寡恩之冥王,以此况罗,殆因其貌而姓罗也”。
“罗崧藩外结地方权势,以为己助,内唆彼之二子,以作爪牙。其长子罗学阶任职公安局侦缉处,次子乃市井无赖,父子同恶相济,如虎添翼”。而文澜书院,每年依例改选一次,有次选举时,“其子挟械入场,向院友威副利诱,务以选出乃父为止”,“故罗连任十数年,无人敢与之争竞”。
文澜书院,“产业至多,而罗氏贪污舞弊,侵蚀多方;如西关著名之文园酒家,广大为全市酒家之冠,园内豪台楼阁,结构华丽,有山可攀,有池可濯,而月收租金,见于公账,仅五十元”;“位于下九甫之中山电影戏院,建筑轩敞,每月租值,仅列百元。罗氏坐吞学产自肥外,而于每年例须清渠之举,却置若罔闻。”
〈三〉
程天固设计拘捕罗崧藩
1920年代,广州厉行市政,全市大修马路,程天固出任工务局长,在开修太平马路时,就和西关劣绅斗过一回,在陈炯明的支持下,工程才得以顺利进行。
1929年,“西关濠道失修,久为社会人士所侧目”,程天固在广州市市长林云陔的邀请下,再次担任工务局长,他制定了“三年工务计划”,要在西关清濠修路,首先就要拔掉罗崧藩这颗钉子。
不过,罗崧藩神通广大,耳目众多,又和公安局有联络。为此,程天固事先进行了周密的调查,掌握了罗的大量罪证。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文澜书院会友的日子,一般都会在文园酒家举行公宴。程天固准备在这一天动手,他先在文澜书院周围密布工务局稽查员,后派两人携信函直接进门,称要将信亲手交给罗,其时,罗正与一伙人在举杯畅饮,刚起身接信函,工务局两人立即动手,挟持罗与其管账员出门而去,门外稽查员见状相继露面,簇拥而去。
罗崧藩被拘后,程天固将他秘藏于河南某处,以绝外人营救。第二天,文澜书院中的怕事绅士,有的远走港澳以避,有的则紧急开会,商议营救之事,并日夜四出运动,寻找关系。某军部及公安局侦缉队等,也四出纷访罗氏下落。此时,程天固专门躲入白云山中,拒不见客,任何讲情,都不为动。当时粤军要人梁鸿楷来保,也没找到程,只好作罢。
为慎重起见,程天固邀请了财政局会同工务局联审罗崧藩,令罗交出产据清算各项帐目,同时布告市民,所有文澜书院的产业,将公开投标,所得资金,一半为清渠之用,一半为兴筑西关市立第二中学校。
罗初被拘时,还“以巨贿多方请托,均无效”,一周后,不得不交出文澜书院院产,才被释放。
〈四〉 百年书院不复存在
文澜书院产业,以前无人知其底蕴,至此完全大白,经清点后,程天固将之转交财政局,办理开投,以示大公。当时共拍卖了上百万元的巨款,这为广州市工务局建设计划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罗崧藩下台,文澜书院被拍卖,一个历史百年的书院从此不复存在了。不过,文澜书院起于公益,又毁于公益的历史,令人感慨良多。 综合1928年6月、1929年9月广州民国日报报道
历史精神
从一所书院的非正常死亡说开去
《搜书院》是粤剧中的经典剧目,剧情很简单:某著名书院的学生,爱上了地方官家里郁闷的小丫鬟,侵犯了老爷的尊严,遭到报复,书院的老师挺身而出,力抗强权,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剧中最激烈的冲突,当数作为地方官的镇台大人,准备假公济私,搜查书院,作为书院负责人的掌教谢宝,义正辞严地予以拒绝,同时巧妙周旋,使镇台无功而返。
从现代法律的角度来看,于连爱上比他大10岁的市长夫人,也只是违背伦常,并不算犯罪,何况书生爱上丫鬟呢?镇台大人出面干预,只怕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法海和尚干预许仙和白娘子恋爱一般。即使丫鬟属于大人的私人财产,大人也应当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而不是直接带人到书院搜查,这有滥用权力之嫌。
还有一个特定的问题,就是书院在传统中国的超然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它是独立于政府的社会组织,并且享有一定的司法豁免权。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存在,在中国是有历史的,情况相似的还有寺院。因此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水浒》中“鲁智深醉打山门”一章,生活中可能性很小,但元明两代许多犯罪嫌疑人和罪犯,凭借一张度牒便可逃脱法律制裁,的确属实。
在与政府公权力的博弈过程中,“利益集团”自然会应运而生。这些集团介于政府和民间之间,既有一定的草根色彩,又存在深厚的国家背景,宗法色彩浓厚,势力盘根错节。评价它们的社会价值,必须借助历史主义的眼光,审视当时具体的社会环境,一个重要指标,便是政府的善良程度和执法效率。
小时看过一个话本《金台三打少林寺》,讲的是北宋的故事,里面的少林寺在安徽,是一个庞大的江湖势力,有绝世高人作为靠山,有地方政府作为同盟,有善男信女作为“椿脚”——台湾选举中经常使用这个词,有千万武僧作为打手,横行乡里鱼肉人民,文弱的北宋朝廷也无法可施。这时一个英雄脱颖而出,就是朝廷钦封的“天下拳王”金台——他后来收了周侗为徒,后者又是大英雄岳飞的恩师——因此金台可以算是岳王爷的师祖,他凭借名号,聚集海内义士,用尽各种办法,三打少林寺,铲除了这个大型的“黑恶势力”。如果类比的话,金台的功能,属于政府授权的执法机构或者说武装部队,有点像曾国藩的湘军,不过联系更松散。
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地方势力,还是要数民国时期上海滩上的三大流氓,黄金荣、杜月笙和张啸林。在过去的教科书里,这些人简直是“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现在一切都在重新评价,凤凰卫视做的专题里,他们其实也没那么坏,偶尔还很可爱,事实上也是如此。
20多年前,张彻拍的《大上海》,杜月笙是个民族主义者,他参与除掉了投靠日本人的老兄弟张啸林。更有甚者,他派人刺杀了伪上海市长傅筱庵。这样的作为,本应是国民政府的责任,让一个黑帮老大来承担,意味深长。
上面两个事例,分别体现出“地方豪强”的不同价值和结局。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当时的政府,都属于相对弱势的,弱势政府并不等同于现在提倡的“小政府”,两者间存在一个被动与主动的区别。
同样的背景下,各种地方势力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不足为奇。广州文澜书院的控制者罗崧藩,占据百年书院这样一个阵地,聚敛社会资源,多行不法,最后被绳之以法,这在80年前政府力量薄弱的广州,是最常见的现象。
回顾当时的广东省和广州市两级政权,从陈炯明到陈济棠,从孙科到林云陔到刘纪文,哪一任不需要依靠地方势力支撑?这几乎是中国特色了!这里面有一个普遍存在的潜规则,如果有人做得太出位,本身的资源又不足以支付行为成本,就会被淘汰出局。1920年代的罗崧藩如此,1990年代的禹作敏也是如此。
只是这里面有一些问题,我不清楚,为什么清濠公所这样一个公共机构,没有专门的管理者和管理章程,出资出力的那些实体为什么不能善始善终地去监督,却要交给一个同样是民办的书院?以致落入宵小之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团体的管理水平委实低下。
还有程天固作为工务局长,敢于作为是毫无疑义的,不过他怎么可以执行拘捕嫌犯的事宜呢?虽然“红面阎罗”的儿子在公安局做事,不代表建设规划部门就可以越俎代庖去抓人,这在现在算是“违宪”了。
最让我困惑的是,罗崧藩虽然是文澜书院的控制者,他的恶行也只是个人的行为,跟书院作为实体并无关联,就是说,书院并没有像上面所说的少林寺一样,进行集体或者单位犯罪,为什么要将书院财产进行拍卖呢?当真要因为一颗老鼠屎糟蹋了一锅老火靓汤吗? □刘根勤
人物词典
雷厉风行的工务局局长
程天固(1889-1974年),中山南朗人,1906年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后去美国读书,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1915年回国,在广州创办实业。1921年和上世纪20年代末,两任广州工务局局长,在任期间,厉行市政,对广州拆墙筑路贡献巨大,但在广州城建过程中,因过于激进,也损害了不少古迹。
1924年任广东大学法科教授、法学院院长。1929年,不畏权贵,处理文澜书院恶绅侵吞公款一案。1931年参加反蒋派国民政府。历任西南政务委员、广东省政府委员、广东省建设厅厅长、广州市市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墨西哥、巴西等国大使。著有《联俄讨论》、《程天固回忆录》。

文澜书院清濠公所石碑
位于荔湾区恩宁路逢庆首约,文澜书院于光绪八年(1882)刻立。当时西关地势低洼,西濠经常堵塞,嘉庆十五年(1810),由西关士绅何太清等人与洋行巨商等发起成立清濠公所(故址在今文昌路广州酒家),为清濠的机构。此碑是西关清濠公所文告。
相关链接
工务局长谈清理街渠
据1929年10月23日广州民国日报 市工务局求众报淤塞渠道,以便疏通一事,本社二十二日访问了工务局局长,叩以举报办法,答称广州渠道,往年三年一大修,每年一小修,惟近数年,因战事影响,渠道失修,尤以西关地盘低陷一带,受害最甚,市民啧有烦言,本人亦早见及此。
余任局长时,即指派技士,亟筹治本办法,以期一劳永逸,惟估计约需款九百余万元,费时约数年,始克奏效。当兹市库枯竭,物力凋敝,筹集如此巨款,殊非易事,因此再拟治标办法,以求速效,而由本局技士估计,亦须三十余万元,并拟向铺户分抽十日租捐,以资应付。案经市行政会议议决通过,本定五月间实行,因战事发生,市府复不欲市民骤增负担,指令暂缓执行,旋即搁置,实不容再迟延。
查本局所有修渠费,月得二千余元,指定供作修理马路渠道之用,无法腾挪。现惟着派员着手调查,并招求众报内街渠道之淤塞太甚,不得不修者,再由本局一度审查,择要修理。其中需款过巨者,或令各街坊自行集款,本局负勘渠估价值及监督工程之责,此种治标中之折衷办法,实为一时权宜之计,至于拟治本之决,仍积极进行,以期早日实现云云。
历史地理
【文澜书院】
文澜书院,曾位于广州下九路以北的小巷——文澜巷。它设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西关名绅配合官府对西关纵横密布的濠涌进行一次清理,事后,西关买办主动捐出房产,成立“清濠公所”,以便主持日后清渠工作。
为笼络科场士子,西关富家又集资在今中山戏院一带改建大屋,作为绅士名流集会之所,取名为“文澜书院”。书院冬日主持清濠,春夏秋三季则以文会友,评选佳作,奖励优秀。
清末民初,文澜书院在清渠和助学方面贡献不少,废除科举制度后,它仍以清濠、助学公益团体身份存在,因支持过胡汉民宣布广东独立(脱离清政府)而势力稳固。不过,后来,书院中的管理者发生了变化,文气味浓的人逐渐淡出,土豪趁机占了上风,终于出现“罗崧藩案”。其后有百多年历史的文澜书院不复存在了。
【文园酒家】
文园酒家故址位于今文昌巷小学,传为文澜书院产业,其租金收入作书院和清濠公所使用。文园酒家兴盛于民初,是广州四大园林酒家之首。
据记载,文园酒家是由一独立长巷接文昌路,晚上该酒家使用煤油气灯(俗称“大光灯”),把通巷照得如同白昼。
酒家内有文会楼、曲廊池台、厅房古色古香,极具特色。日常主要做十三行银号、杨巷布匹、沙基米市等商家的生意,盛极一时。抗战期间,文园酒家结业,房产为一位医生购得,变成私家花园。20世纪50年代末,为国家征用,建成文昌巷小学,其相关文物未能传世,是为憾事。内有一联书:“文风未必随水去,园地如今属酒家。”是当年文园酒家木刻楹联,可惜已失存。
旧闻延伸
文澜书院公产用以办学
据1929年9月26日广州民国日报 现有前文澜书院董事冯应流、黄立权、朱鸿年等,以院事纠纷,不到出院议事者三年,今以数百年留遗之公产,破坏于一人之手,可痛惜。今罗松藩等,既被政府查办,将来必有追还之日,但为保存公产起见,特呈请市府,将各产业铺店加租,将款办学,设立高中初中各二班,并对高小酌收学费。
其呈略谓,查文澜收入,每年约一万元,加以下九马路丽华旧铺,及星泉里屋二处,现未租出,每年可得租银一千余元;马路繁盛地点,如伦章中华万福绍昌永顺隆等店,现在租额,不过二三十元。其余上九路十八甫、西炮台、同德大街、溶光街等皆属繁盛,若切实增租,当可加五六成,共约一万六七千元。文澜原租四千余元,亦可加重五六千元,合计总在二万余元,以之设立高中二班,初中二班,并附高等小学酌收学费,当可敷用,以地方之财,办地方友益,振兴文化,实为要图云云。
市府查清理文澜书院及西关文庙各产款一案,现正□□(旧报字迹不清)局查核办理,据呈前情,昨特令行教育局,会同工务财政两局,并案查议具覆,再行核夺云。
本专题由本报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作编写。
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提供馆藏报纸。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宋金绪

近两百年前,西关富豪集资捐款清理本地街渠。
把多余的集资款成立了文澜书院,作为绅士名流集会之所。
上世纪20年代,文澜书院被一恶绅所控制。
工务局长拘捕恶绅,文澜书院被拍卖。
漫画:乌有作坊

旧时广州街头河涌。

旧时广州城内河渠。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
[第97期·广州旧闻篇] 文澜书院:以公益而兴,因公益而亡 [第102期·广州旧闻篇] 民间风情与其弃置,毋宁取其精华而导之 [第73期·广州旧闻篇] 旧时以色相骗钱叫“放白鸽” [第30期·广州旧闻篇] “大姑,买番鬼佬嘢” [第63期·广州史记篇] 洪秀全 古来事业虽皆由人做,地上天国终自惹而亡 [第101期·广州旧闻篇] 对待疯癫,民国广州依然官僚 [第88期·广州旧闻篇] 78年前,广州下大雪了 [第92期·广州旧闻篇] 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 [第01期·广州旧闻篇] 为广州播下现代种子的人 [第95期·广州旧闻篇] 年初二,吃“无情鸡” [第77期·广州旧闻篇] 自绝,怎一个“厌世”了得 [第48期·广州旧闻篇]默片时代的影戏审查 [第03期·广州旧闻篇] 历史精神 一个军阀的思想和理想 [第62期·广州旧闻篇] 狗岭腾“龙气” 炮轰两百载 [第39期·广州旧闻篇] 一头一时尚,一发一社会 [第54期·广州旧闻篇] 那一年,他们拖手在街头 [第25期·广州旧闻篇] 饭桌上桃园结义 菜牌里演唐朝传奇 [第21期·广州旧闻篇] 珠江当年风月都付予飘篷断梗 [第36期·广州旧闻篇]游艇凉茶蒲扇 荔湾湖里消夏 [第151期·广州旧闻篇] 【胡汉民家族】烟雨苍茫忆父辈 穗港情唤谪仙魂 [第33期·广州旧闻篇] 旧礼教背景中之爱恋 [第28期·广州旧闻篇] 一种东方式爱情表达遭遇的尴尬 [第72期·广州旧闻篇] “天人合一,仁爱及物”,莫让古语变空言 [第112期·广州旧闻篇] 民营有大报 民生无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