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施工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49:44
2009-01-19   来源:看中国网   作者:   责任编辑:景晶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工作和现代的做法十分类似,建筑工程的主持者都非常重视实地调查研究,通常综合采用绘制图样和制作模型的方法。中国建筑匠师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富立体感的图法(类似现代的“轴测图”)来指导施工。汉代之后,制定“建筑设计图样”和“说明文件”已经是大型建筑计划所不可缺少的事情了。到了公元10世纪中期,建筑制图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
隋朝宇文恺设计明堂的时候,由于众说纷纭,争议很大,于是他“博览群籍,参详众议”,经过仔细的研究之后,才写出了陈述设计理由的《奏明堂仪》,里面提到了他对前朝太极殿遗址的现场考察和测量,连同设计图和模型一起呈给皇帝,方案才得以确定。
此外,从周代的“冬官”开始,二三千年来,中国一直都设有专门的建筑部门和官员负责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的调配等工作。正是这些官方机构的工作使得劳动力和材料生产运输的组织效率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中国古典建筑的 “标准化”和“模数化”才得以实施和推广。

明堂
到了明代,中国的建筑设计系统已相当完备,那时候的各种政府工程都由官方专门建筑设计机构——“工部营缮所”负责设计策划。清代进一步设立了“算房”和“样房”两个部门,“算房”负责工料预算和估价,“样房”负责绘制设计草图和有比例的施工图,制作模型。当时的模型用硬纸制作,不仅表达了外形,还可以拆开来显示内部结构,直接为施工服务,称为“烫样”。清代一位才艺出众的匠人雷发达(1619-1693)和他的七代子孙曾先后掌管“样房”,200多年间皇室的大型工程如圆明园、清漪园、热河行宫、昌陵、惠陵等等的规划设计都出自他们之手。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示意图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确立了古典的模数制。1091年成书的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营造法式》总结了前代的建筑经验,把“材”作为造屋的标准,即木构架建筑的用“材”按尺寸分成大小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材”一经选定,木构架部件的尺寸都整套地随之而来。这套行之有效的建筑方法一直沿用到了清代。

《园冶》记载的格扇式样图和栏杆式样图
各种构件的尺寸一旦确定,就为预制化生产打下了基础。所有的木构件都采用预制的方法,不受房屋建筑工地面积的限制,迅速完成构件生产后,再运到现场安装。中国木构件梁柱很早就形成了“榫卯”的联结方式,可以说也是由装配式的施工方法引起的。在这一点上,按比例制作的建筑图和模型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样一来,材料的用量和各个工种的劳动定额都有了标准,可以很准确地估计出来,这样有助于对工程进行经济预算、核算和管理,有助于施工的顺利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