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文书”缺失之忧(金台论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3:08:31
“当代人文书”缺失之忧(金台论道)
刘伟见《 人民日报 》( 2010年05月21日   17 版)
除去少数引进版图书可以给青少年部分呈现当代世界的文化图景外,当下的青少年阅读似乎更多地被交给了各种传统世界名著。名著的滋养固然重要,但“当代人文书”的缺乏,使青少年的阅读呈现出时代的缺憾。
回顾历史,“五四”时期的青少年可以读胡适、鲁迅等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可以读林语堂、老舍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可以读来自苏联的红色经典,乃至于到八九十年代的青少年可以读王小波、三毛,现在的青少年读什么呢?他们要么在读青春言情小说,要么与大人一起读历史通俗读物或惊险探秘的笔记小说。而蕴含人文价值的当代书的缺乏,显现出当代文化原创的贫乏,也隐含着这个时代被文化史遗忘的可能性。
作为西方青年导师的罗素,曾经专门为青年写作了一部探讨人生意义与价值的经典《寻找快乐》,他的主张极其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青年。罗素认为,人的真实生活不在于穿衣吃饭,而在艺术、思想和爱,在于美的创造和冥想以及对于世界的合乎科学的了解。我们当下很多人的热情似乎都在关注物质层面的丰裕,即使是对艺术和思想的追求也是为了实现功利的目的:很多家长让孩子学艺术是为了高考加分,艺术与思想本身的内涵已经被功利化的追求撕裂。
堆叠在市场上的部分青少年人文读物要么与现实脱节,要么写法老套,耳提面命。当代人文缺乏深刻的探究,很多人文精神还没有形成共识就在网络社会的细节批判中被解构。社会的发展把个人的经济命运交给了个人,文化素养的培育也日益成为个人的事情。社会发展累积的财富更多地放在了物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人文修养的缺失是如此的普遍,文化组织与文化群体的社会地位让位于娱乐明星或企业精英,文化人的创作动力由此大为衰减。整个社会对文化的态度深刻影响着青少年这个以学习文化为主的群体的价值取向。
同时,教育思想与社会伦理的断裂加大了青少年的心理冲突。现在的孩子成绩好可以得到一切,被学校和家长保护起来了。这是因“一”项好而得“全”部回报,但社会竞争的规则不会因为你成绩好、毕业名校就给予你全部。做人的教养与做事的能力这一课没在学校与家庭打好基础,终将在社会上显现出更多的冲突。从家庭教育来看,让人更为担心的现实情形是:在物质快速增长的现在,青少年所面临的困惑缺乏指导,因为他们许多人的父辈也缺乏真正的人文修养。所以,即使偶有当代的经典佳作面世,父母都可能缺乏甄别的能力。
而肩负教育责任的创作者和出版者同样在疏离着文化责任。青少年阅读的人文含量越来越浅薄。来自于创作者与出版者的价值异化:以欲望满足为诉求,使我们的书籍充斥着大量的拼凑抄写,导向实用、内容趋成人化、庸俗化,形式越来越简单化、娱乐化。现实需要我们为下一代的精神培育积一点文化功德,因为下一代终将成为社会主宰,他们的文化教养关乎文明的质量。
某日读到《黄宗羲全集》中写钱谦益约请黄宗羲为老来读书伙伴,并解决衣食与给予酬金,不禁心向往之。这种贵读书而贱财物的风仪在古人是常有的。《世说新语》中就记录了很多读书人的风流懿范。我们的时代同样需要文化自觉,其自觉一旦形成,就能挖掘与培育每个时代都潜在存在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质。从自己做起,为孩子们做点文化表率,为后人积点文化功德,创作和出版对孩子们有人文教化作用的“当代人文书”,是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者、创作者和出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