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随笔]纪念中原局和华东局的实际奠基人,共和国中医的推广和保护者,淮海战役的大_煮酒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48:34
纪念中原局和华东局的实际奠基人,共和国中医的推广和保护者,淮海战役的大后勤郭子化同志
作者:共和08
有人总对少奇同志在皖东北,苏北和华中的工作抱以赞叹,认为少奇同志的工作使八路军和新四军连成一片。这是对历史的不理解。
有人总认为罗荣桓元帅带领一一五师开辟了山东根据地,认为山东根据地是一一五师的八路军开辟的,这是对历史的不理解。
有人认为辽沈战役包括平津战役是林元帅打的,是东北人的功劳。我虽然是东北人,也乐意听恭维。但是,辽沈战役的大功臣,另有一个人,大家不太注意。
有人认为淮海战役是谁谁谁谁谁打的,是元帅和大将还有小平的功劳。但是,辽沈战役的大功臣,另有一个人,大家不太注意。
中医是谁推广的,与主席可以比肩的诗人是谁。他为什么没有成为国家主席。
主席有个李韶九,他也有一个李韶九。他是一个与人民大学有某种密切关系的人。他是一个与山东关系密切的江苏人。他也是党的创始人,为什么入党时间在二六年?他和康生关系很好?他为什么为刘少奇,饶漱石不喜欢。
他是安徽,河南,苏北,山东根据地的实际奠基人。为什么默默无闻,但是又影响广泛和深远。
为什么中国军队的现在将领以山东河南人居多,他给出答案要比罗荣桓元帅的答案明确的多。
听我稍微讲一点他的一点事迹。

作者:WHZ18 回复日期:2010-03-03 23:20:02
他为什么没有成为国家主席。?
作者:我在五道口 回复日期:2010-03-03 23:21:21
什么时候讲??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3-04 20:56:38
郭子化也是参与建设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他的简历说他1923年毕业于徐州师范。1924年春在北京加入国民党。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实际上我推测,他是二四年以前的党员,因为我家里人,二四年都入团了。他是家里人的重新入党的介绍人。入国民党,证明他是国共合作前的党员。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他入党时间不晚于1923年,他是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建者,入党也许要更早。为什么说他是中原局的奠基人,说来话长。只能简短说一点,{郭子化领导的特委党员人数占河南省委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
1937年2月,郭子化到延安,由中央指定朱理治听取了郭子化关于特委的工作汇报,党中央对特委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正式批准了苏鲁豫皖边区特委;5月,党中央决定将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划归中共河南省委领导。中央移交给河南省委负责人朱理治同志的党员关系共460人,其中苏鲁豫皖边区特委300人,河南工委70人,鄂豫边区省委60人,皖西北特委30人。郭子化领导的特委党员人数占河南省委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到1938年初,特委拥有党员人数达1232人。这一事实说明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成为白区斗争中一面不倒的红旗,为徐州地区党的历史填补了一段空白;同时也为这一地区此后的抗日战争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3-04 21:09:17
徐州共产主义小组的历史资料
{
铜山文史资料
陈亚峰生平
韩昭先
陈亚峰小学毕业后报考了免费的江苏省立(徐州)第七师范。蓝参加革命活动,与郭子化、郭清杰三人号称“七师三杰
一九二O年三月,李大钊、邓中夏在北京大学秘密创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监派陈德荣等来徐州找到第七师范的际亚峰、郭子化
,是年下半年在七师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成员有陈亚峰、解慕唐、徐怀云、苏鸿鉴、张继超、郭子化、冷启英等十余
入。小组的任务是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学说。他们经常研读《新青年》、《新潮》等新杂志和《民国日报》、《每周评论》、《时事
新报》等报纸,还喜欢阅读《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唯物史观》(中华书局出版)等进步书籍。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不
断寄来有关共产主义的书刊,也时常有人(陈德荣、毕瑞生)到徐州了解、指导。
陈亚峰除和北大联系外,还和湖南一师(长沙)、山东一师(济南)、浙江一师(杭州)等全国较有影响的学校取得联系,互寄书刊
,交换意见。湖南的《湘江评论》、浙江的《浙江新潮》常寄到七师来。后来七师出版的《赤潮旬刊》也寄给各校。一九二二年王
尽美去苏联学习时,也曾函请徐州同志去苏留学。
一九二一年初,以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为核心,陈亚峰和苏鸿鉴等人又发起建立了公开的群众组织——“赤潮社”(“赤潮”取
意:赤色的潮流,喻指共产主义思想),参加的有:陈亚峰、苏鸿鉴、刘传鼎、解慕唐、何维振、戴蔚霞、郭子化、刘荣芹、梁以植
、苗汝春、刘志锐、徐怀云、张继超、周锡麟、石民宗等三十余人。 “赤潮社”成立后。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的活动逐渐为“赤
潮社”的活动所代替。
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联络与促进下,陈亚峰把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的骨干成员秘密组成徐州共产主义小组。一九二一年春夏
间,陈德荣通知徐州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另一说是,参加“一大”前的酝酿会议),且
要以《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图案(一个地球,前面对握着两只手)为式样,下加中、英文“中国共产党徐州部’’字样,刻一圆形图
章,作为写代表介绍信的印证。由陈亚峰等人集资,由苏鸿鉴拿着图样到鼓楼前一家刻字店,通过他亲戚夜里秘密刻制了印章。徐
州共产王义小组推举陈亚峰为代表去沪参加会议。
陈亚峰在赴沪途中路经南京时,与南京代表同行。抵沪后,在预备会上,南京代表未待会议结束,便自动退出会议,並拉陈亚
峰返回南京,以致徐州支部没有与党的全国组织联系在一起而夭折。直到一九二三年夏,南京高等师范毕业生吴亚鲁受党的指派到
徐州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当教员,发展党的组织,批判了陈亚峰等人的无政府主义思想,陈亚峰也很快从思想上转变过来,蓝于一九
二五年加入了党组织。
}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3-07 20:34:01
苏北和山东的联系,基础是郭子化的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和在这个基础上的军事武装,陇海南进支队办到的。后来黄克诚从山东过来,带来的部队,多数也是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在山东拉起来的。比如苏鲁豫支队除了685团,很多部分,是当地武装。
少奇不过是在郭子化的基础上,做了一点工作。而且少奇的中原局,华中局的很多党员,也是郭子化发展的。因此,少奇同志的功劳,有郭子化的一大半。只是少奇这个人不愿意提别人的功劳,但是总抢别人的功劳。
{
12月21日 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决定,钟辉、梁海波、李浩然等于9日率领21名干部从山东沂水岸堤出发,21日到达邳县许楼村(今属新沂市),将邳睢铜地区武装300多人编成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简称陇海游击支队),钟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梁海波任副司令员,李浩然任政治部主任。陇海游击支队的建立,为创建邳睢铜抗日根据地创造了重要条件。
}
陇海游击支队,八路军只有二十一人,地方部队是三百多人。这三百多人是郭子化领导的地方党拉起来的。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3-07 21:00:42
当时新四军和八路军为了在苏北建设根据地,分别设立了苏皖区党委,北面的八路军苏皖区党委是山东分局派金明同志领导的1939年4月,中共山东分局决定成立苏皖区党委,调淄博特委书记金明任区党委书记。南面新四军的苏皖区党委是1939年12月,中共苏皖区委员会成立,吴仲超、谭启龙、邓仲铭先后任书记。
两个苏皖区争夺地盘。于是山东分局和东南分局打起来,最后刘少器机会来了。他成为两个分局的仲裁者。于是中央决定。1940年2月下旬,金明接分局转中央电示:陇海路以南划归中原局领导。他从管镇去淮南路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机关所在地向刘少奇请示和汇报皖东北工作,并接组织关系。
结果两面的功劳都被少奇占了,他的中原局兼并的东南局。1941年5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共中央东南局与中共中央中原局合并,正式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刘少奇、饶漱石、陈毅、曾山为委员。
他功劳是这么来的,他起家的本钱是中原局,是郭子化的的基础。要不少奇表扬过郭子化,然后少奇就把郭子化扔掉了,后面还扔彭雪枫。以后请人慢慢给你们讲。
作者:huacai60 回复日期:2010-03-07 21:39:01
继续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3-07 22:10:53
看《许*家/屯回忆录》。里面八路军金明同志说,派许家屯去如皋,因为长江以南,陇海以南,津浦路东都归金明同志管。许家屯去如皋,见新四军惠浴宇同志,惠浴宇同志说这里我们负责,你去泰兴。
作者:授之以猎 回复日期:2010-03-07 22:49:08
听讲了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3-08 22:25:32
听父亲说:八路军南进,新四军北进,还有安徽这里的东进,这是当时中央的决定,并不是刘少奇的决定。新四军和八路军会师,那不是刘少奇的决定。虽然他是一个权力上的受益者。
从当时他在皖东北,在金明的根据地上,不派人向东进南进,而是保存实力,等到黄克诚南进和陈毅他们北进会师之后,才赶来,就是说明他的会师意志很薄弱,很牵强。
但是他确实代表中央,削弱了王明在新四军中的影响。中原局与东南局合并,保证了这点。
把华中和苏北会师功劳算在他身上,至少有三点不妥。第一,忽视了中央的远见,和少奇本人的观望态度。第二,忽视苏北,皖东北,鲁南,豫西,等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广大同志的长期积累工作和艰苦的努力,这些工作很多是本地同志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长期坚持斗争获得的。第三,忽视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广大指战员落实中央决定的坚定决心,而这种不怕牺牲的坚定决心,与少奇同志的观望态度,是有鲜明对比的。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3-08 22:54:48
当初汉王与项王苦战,汉王受伤,不能支,檄召韩信。韩信说,恐威不足以服众,请假齐王。汉王大骂。后张良陈平捏汉王足,汉王改口,大丈夫即为真王,何假为,又封彭越梁王,英布为九江王。于是三人始合汉王。
似乎少奇好象接到,领导华中的任务,才领中原局的人,来到苏北盐城,也许颇合韩信故事。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3-14 18:26:43
少奇他们那伙人,总说彭雪枫同志对中央进军苏北有不同意见。{一九四0年五月四日,毛*泽*东同志在《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的指示中,指出:“彭雪枫支队在淮北的坚决斗争,是绝对必要的和绝对正确的”。同日,发表《发扬“五四”精神,保持团结进步》一文。}
为什么少奇不喜欢彭雪枫,说是因为彭雪枫同志不支持东进苏北政策。与少奇附和的,有张爱萍。张爱萍他儿子回忆录。
{
果然,枪声给他引来了八路军115师苏鲁豫支队的营长梁兴初(注:原成都军区司令员),他带了一个营从山东蹿过来,和鬼子打了个照面。这是北方局所属的一支山东部队,而父亲是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属中原局。虽不是一个系统的,但他对外的身份是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高级参谋,也可以说是梁的上级了,何况他们在红军时期就很熟悉。他才得知,山东的八路军也在打皖东北的主意,时不时地派小股部队在这一带出没。梁还告诉说,我们的头头可是你的老熟人,谁?吴法宪;谁是吴法宪?就是吴文玉啊!
噢,吴胖子!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在中央苏区团中央工作时,吴年纪小,他们愿意带着这个活泼的小胖子一起玩。由彭明治、吴法宪带的苏鲁豫支队,是支正规的红军部队,长征路上一起走过来的,如今兵员齐整,装备精良。他这个豫皖苏省委书记,不过是个空头司令,谁知道那儿水有多深,既然您老兄一意孤行,就自己去蹚蹚吧。他现在该知道这里的凶险了,他真诚地说服梁能留下,共图大业。但梁实在为难,他们归山东方面节制,今晚就得返回,军令如山啊。父亲说:“我还是给吴胖子写了封信,并交代了电台沟通的办法。”
吴胖子还真不错!吴法宪真带着部队来接应他了。吴说,我给你开路。父亲说,那还不把人家都吓跑了,怎么搞统战?你就带人后面跟着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枪杆子的天下,有了吴胖子保镖,现在可以大大方方地拜会地头蛇了。许志远,当地恶霸,抗战后投靠国民党桂系,被任命为沦陷区灵璧县县长。雷杰三,许的嫡系,握有五六百条枪,横霸一方。他们在几里路外就布开了阵势,刀枪剑戟地欢迎新来到的友军代表。
是挺悬的!我说,国共两党是多年的仇家,就不怕人家下毒手?
父亲说:“见到面倒是挺客气的。”其实,也就是要给他个下马威,有吴法宪的队伍蜷伏在身边,父亲解释道:“双方都还在摸底。”同时他也承认“对危险,确实也没有想那么多。”不久,对方终于动手了,我方人员江上青牺牲,那是后话了。
开张还是顺利的,但没多久,一纸调令,吴法宪被调走了。苏鲁豫支队的隶属关系本来就不顺,不是一个系统的,谁会听你招呼?全靠有熟人。父亲说:“算了吧,求人不如求己。”他又成了孤家寡人。好在苏鲁豫支队南下时收编了徐州附近的一支小游击队,头头是孙象涵,大概因为是后娘养的吧,反倒很配合,以后成了父亲创建皖东北天下时组建九旅的一支重要力量。
对吴法宪在困难时的帮助,父亲常会提起。
第一章 皖东北 5 草莽江湖(6)
要拉队伍,可不是像电影里那样,登高一呼,贫苦百姓纷沓而至。军队是要花钱的,就是军饷,千八百人的队伍每日三餐,军装,被褥,武器,药品……总不能当土匪去抢吧。我的三叔,当时也在淮北一带工作,他给我描述了当时的情景:穷人有的是,要招兵,满大街没饭吃的都会抢着来。但枪一响,准保跑的一个都不剩……
与盛子瑾谈判的最大成效,是有了地盘有了钱。《三国演义》刘关张三结义,起兵哪来的钱?国学大师南怀瑾考证,是大商人张世平给的钱。曹操起兵是“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刘邦则是靠的吕后的娘家给钱。我们老爷子起兵是盛子瑾让大地主吴敬轩给的钱。各有各的路子。
在这里,他看中了一个人。
赵汇川,一个身高马大的汉子,同字脸,讲起话来声如洪钟。1933年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因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他在自己的家乡拉起了一支队伍,打出宿县抗日游击支队的旗号。为了争取合法地位,后经江上青斡旋,编入盛子瑾的麾下,番号六抗三支队。六抗,是国民党的番号,即国民党安徽省第六专区抗敌指挥部下属的第三支队。父亲是一眼就看上赵汇川了。赵在学生时期曾组织过一个篮球队,取名“赫赫”,四个“赤”字,可见其之激进。后来参加了吉鸿昌的抗日同盟军,平定堡一战负伤六处,可见其之勇猛。
赵行,但他的部队不行。这是一支隶属国民党地方编制,而由共产党为领导骨干的“四不像”部队,起自民间,带有浓厚的游击习气和家族色彩。父亲有文:“着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他们灌输红军建军的传统和经验,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严格训练管理、密切军民关系等,使之逐渐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他征得盛子瑾同意,借口护送他,把赵汇川的部队拉到彭雪枫部队去参观见学,以连为单位开展结对活动,并派了一大批干部充实进去,最终将这支部队改造成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
“傲然携手天下事,与我义气走江湖。”从此,赵汇川带领着初建时最早的这支部队,跟随着我父亲转战江淮战场。父亲说起赵汇川来,总是要加一句:“一员虎将!”全国解放后,他又和父亲一起创建海军,后任北海舰队副司令。他的这段出自草莽的曲折经历,在“文革”中肯定难逃一劫。在革命小将的眼里,共产党、八路军都是样板戏里那样的,怎么会有这么乱七八糟的故事?赵小父亲3岁,因备受折磨,先我父亲去世。父亲说过:“我和赵汇川相识相知57年,是生死之交。”他的夫人马如珍为他出了一本纪念文集,由父亲题写书名《川汇大海》,取其名字“汇川”,意寓风吹浪涌汇入大海。父亲与创业时期这些老同志的友谊,一直延续了他们的一生。赵汇川去世时,父亲为他写了一幅挽联:
八十三载革命路,身经百战,大智大勇,功勋卓著,一身正气奔大海;
五十七年战友情,并肩抗倭,同创海军,患难与共,满腔悲痛送汇川。
父亲走的那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天快亮时,一下睡过去,梦见赵汇川一身戎装,带着一支部队,牵了两匹战马,上前对父亲敬了个军礼说,大将军请上马!遂后两人纵马飞驰而去……
梦,许多人认为荒唐,但我信。
就是这支赵汇川支队,成为夺占皖东北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力量,后来编为9旅27团,解放战争中的华野21军63师189团。另外还有两支队伍:
徐州沦陷后,周围十多个县,一下子涌现出大大小小上百个群众自发的游击队,他们就是陇海南进支队的前身。只要听听他们的名称,就不难想像起家时那种原始的、草莽的特征了:邳县青年义勇队;睢宁救国团;沭阳三县联防自卫队;上马台民众自卫队;铜山抗日游击队,等等,五花八门。山东、安徽、江苏三省交界处的三不管地区,也叫邳睢铜三角区,那里的青洪帮头面人物夏慕荛把他400人的抗日义勇军交了出来。国民党上校军官胡大勋回到家乡铜山组织了200人的队伍,拥有70条枪,两挺重机枪,一门迫击炮,也加入进来,编成机炮连。徐海行署蔡少衡把行署常备队交过来,编为第八大队。开明士绅朱庆轩组织了400人的队伍,编为独立第4营。这样,陇海南进支队,在一年的时间里,即由300人发展为3个团、7个营,共7000人。1939年9月,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苏皖纵队,江华任司令,向华中地区渗透,陇海南进支队编入其中,由江华带进了皖东北。这支队伍的一部分留下来,编入了我父亲的队伍,番号9旅26团,也就是解放战争中的21军63师188团的前身。
}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3-14 18:41:08
{
后来的事实证明,父亲向东发展的举措是正确的。他到皖东北后,仅用了三个月,就拉起了自己的队伍,建立了5县16区的皖东北根据地。很快又将豫皖苏与苏北连成一片,以至于日后彭雪枫在路西走麦城时,才有了便捷可靠的退路。
对这段历史,至今人们说法不一。1987年,长期跟随彭雪枫、担任彭雪枫参谋长的张震曾撰文,题为《新四军第四师的战斗历程和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其中写道:“根据少奇同志5月份关于……的指示以及张爱萍在淮上时曾提出的可向津浦路东发展的意见,7月份张爱萍到皖东北地区……创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这时,由于我们对皖东北的情况不了解以及对开展这一地区工作认识不足,没有派部队随爱萍去,失去了一段有利时机。”
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对那段历史一个委婉的交代吧。
}
其实陇海南进支队,也好,孙象涵的部队也好,基本是苏鲁豫皖特委建立的。张爱萍,刘少奇的部队,基本是苏鲁豫皖特委的人为基础,孙象涵部队的一些人,据孙象涵弟弟说也是苏鲁豫皖特委的人介绍去的,很能打,所以很快上升为主力。
张震说的所谓丧失时机,应该说是张爱萍,刘少奇,抢占苏北和皖东北不如山东分局快。两个单位抢地盘。从这一点来说,彭雪枫同志比刘少奇和张爱萍更光明磊落,但是不如他们更关注个人利益,或单位利益。
当然彭雪枫同志处于日军和顽军之间,确实危险,据说导致后来的反顽失利。但是这也说明彭雪枫同志比张爱萍,刘少奇更不怕困难。后来党中央在中原的战略动作,是彭雪枫同志打下的基础,而不是张爱萍和刘少奇同志。
彭雪枫同志的功绩,不容少奇同抹杀。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3-14 18:59:37
{
第一章 皖东北 6 龙争虎斗(2)
原因很简单,因为西北面的部队撤走了,于是,马就趁此机会溜了。只不过他没有留下掩护的部队,在撤逃中被我追歼。胜利到来的是这样的突然,也许这就是战争,它的本质就是意志的较量。然而,胜利把一切都掩盖了。
盛子瑾临阵脱逃不奇怪,跟共产党走,他本来就动摇。但共产党自己的队伍也这样,能行吗?
就地理位置看,皖东北位于陇海线以南,属于中原局地界,但中原局自己不积极,只是豫皖苏省委书记一人潜入。北边的近邻山东局倒是很积极,派苏鲁豫支队和陇海南进支队两支队伍南下进入。自己的地,自己不种,由别人耕种,人家凭什么听你指挥?说到底,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友邻关系。打胜了,功劳是你张爱萍的,打败了,伤亡是我自己的,凭什么啊!老子想打就打,想撤就撤,你管得着吗!
装甲兵副司令沙风当年的阵中日记有这样一句话:“单位大,复杂,各人自己都想发洋财。”沙风原是萧县县大队的,父亲的部队和鬼子不期遭遇,他正巧路过,带着部队就上来支援。后来在攀谈中知道他是从抗大分到华中来的。他想编到我父亲这里来,他说,编不到这里也会被别人吃掉。这也许就是当年的缩影——有枪便是草头王!
父亲回忆说:“我从陈光薇(注:杨纯)那里知道,山东省委派金明建立苏皖党委,我想,我就没有必要再去建什么组织了。我通过吴法宪的电台给金明发电,希望他南下。”
又是这个杨纯。看得出,她在帮他。
早在这之前,山东分局派金明(注:曾任湖南省委书记,国务院秘书长)到邳睢铜地区开展工作。邳睢铜是指邳县、睢宁、铜山地区,在徐州东南的黄河故道上,它伸进了陇海线以南中原局所属的地盘上,紧接皖东北。后来,中央决定将其与皖东北根据地合并,成立苏皖区党委。父亲当时的想法是,撇开地区门户之见,请金明同志向南发展,统一领导这个地区党的工作。金明在《关于皖东北的情况》中写到:“约在八月中旬,接到张爱萍来信,约我去灵璧张大路会合。张爱萍是七月从豫皖苏地区到皖东北的。……张爱萍说他到皖东北本是建立区党委的,现在已经成立了苏皖区党委,就不必再建了。”
父亲是第一次大革命后期的老共产党员,在中央苏区就是苏维埃候补执行中委,中央局一级干部,在红军中担任师一级领导,抗战初期是党的省委一级干部,以这样的资历和职位,真诚地邀请比他低的同志主持工作,而自己主动提出配合。他说:“我自己当配角,以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同时也可以以更多的精力抓好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
看得出,当年的他,是何等的用心良苦。山东的部队,理应由山东党来节制,他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就一事无成。金明敬重父亲以事业为重的气度和风格,专程托人送来一件皮袄。8个月后,在抗击国民党顽固派王光夏的战斗中,父亲爬上草垛观察,突然背后像似被人猛击了一拳,栽了下来。原来是被敌狙击手冷枪击中后心。幸亏弹头是从屋脊的横梁上划过,击打在厚厚的羊皮袄上,略有擦伤。父亲开玩笑说:“金明同志送给我了个护身符。”少奇同志说他:“你是侦察兵还是指挥员?记住,有一没有二!”
金钟罩!金明的皮袄护佑了他。
刘少奇来到中原局后,马上意识到,张爱萍孤军奋斗,太困难了。于是他责成彭雪枫支援一个团过去。同时向中央报告,调整并重组皖东北党的领导机构。
1939年12月,为了统一指挥进入皖东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该地区成立了苏皖边区军政委员会,以张爱萍为书记,金明、江华(注: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同志参加。此决定由中原局下达,报告中央并转山东分局。
我看到父亲当年给华东局的工作报告:“不管地方上还是军队上,都是几个不同地方来的。军队本身,又是八路军,又是新四军,弄得内部不团结。虽然华中局(注:6届6中全会后,中原局即改为华中局)指定我负责,但彼此之间没有能够站在党的利益上统一起来。虽然闹不团结的称英雄的不是我,然而我是受党命令负责领导,没有能够想尽一切办法去团结同志,委曲求全的求得大家的一致,这是我应该负责的错误。”
第一章 皖东北 6 龙争虎斗(3)
委曲求全。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做的,大概只能是“委曲求全的求得大家的一致”了。
父亲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当时来到这里的,都是各搞各的,扩大自己的力量,没有建立根据地的思想。刘少奇主张成立皖东北军政委员会。他要我当书记,我建议还是其他的同志来当,后来决定刘瑞龙(注:建国后任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过来。他一天到晚就是奔走部队和党的这些关系。”
1940年3月28日,刘瑞龙出任军政党委员会书记。大革命失败后,他和我父亲一起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举行苏北农民暴动,组建了红14军。“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总理接见江苏的造反派组织时特意提到:“你们江苏是革命的老根据地,红14军就诞生在你们那里嘛!现在还在的有刘瑞龙、张爱萍、黄火青(注: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这在当时是否也是一种策略的保护方式呢?
老战友的到来,使他不再孤独。父亲写道:“义旗少年同心举,敌后苏皖共磋事。”他们是同年生人,当年两个19岁的青年,在苏北揭竿而起;10年后,两个老战友又在江淮大地上携起手来开辟和创建新的根据地。回顾匆匆而过的人生,父亲在悼念刘瑞龙的诗中写道:“五十九载如流失……哀君先我驾鹤去。”
父亲回忆:“1940年,五六月间,我请胡服(刘少奇)同志到皖东北来,在他主持下,召开党政军干部会议,解决了党内不团结、本位主义、不明确发展敌后根据地与游击战争等问题。会后撤消了苏皖总队,留下韦国清(注:后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南进支队。从此,工作方针、政策明确了,从前限于军事工作,不注意群众工作,这时也纠正了。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我说少奇同志在华中抗战是执行毛主席路线的,他们就把我划在刘邓的线上了。”
谈到这里,父亲说:“我从来没有过树立自己山头的想法,也从不搞什么派别,争什么地位,那是可耻的。只要对党的事业有利,我干什么都行。”
我知道他是有所指的。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战争的舞台造就了多少英雄。共产党内也不例外,向党要兵权的,搞独立拉山头的,占据一方拥兵自重的,也不乏其人。父亲说:“在党的历史上,这种人,早晚是要翻车的!把党的事业看成是他的一己天下,把多少同志牺牲换来的胜利当成自己向党争功的资本,我历来最鄙视的就是这些人,也从不靠他们的山头。你就看吧,这种人,十个有十个是要倒霉的!”
要深刻理解毛泽东的建军思想,理解毛泽东一再提到的,“是枪指挥党?还是党指挥枪?”就必须了解历史,了解三湾改编,了解古田会议;当然,也包括了解皖东北。
形势的发展令人目不暇接。大柏圩子一仗消灭了马馨亭,这就把盛子瑾逼到了墙角,这个自比周瑜的粉面金刚,终于进入了他自己设计好的怪圈,盛子瑾此时已走投无路。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以“勾结奸匪抗击国军”罪下令通缉他这个叛徒。回去的路堵死了,那么就投靠共产党吧。父亲挽留他,统战部长刘玉柱劝说他,珍惜以往的友谊,联合起来共同抗日。共产党开出的条件是,继续拥戴他担任皖东北行署的最高专员。
刘玉柱回忆,苏皖区党委做出决定:“争取盛留,准备盛走。盛留,则与他合作抗战到底;盛走,我们则接管政权,建立我党我军公开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时,区党委要求各级党的组织,凡属我党干部掌握的武装,一人一枪都不许丢失(注《刘玉柱纪念文集》187页)。
父亲说:“我知道他是一定会走的。我们的力量生长使他害怕;而且他也不愿意脱离复兴社戴笠那里的关系。”“盛虽然是抗日的,但不是如有些同志所说,盛是左派。他个人野心很大,是想利用共产党,把我们融化成他的干部。他说,共产党三不要,不要金钱,不要美女,不要地位,何苦呢?跟上我,不会吃亏的。这使我警觉,他是个危险的人。”
}
少奇同志主要功绩,是从中原逃离,因为那里危险。然后建立苏北的华中根据地。但是,撤离中原的想法,被彭雪枫同志反对,于是,少奇说彭雪枫同志不理解中央建立华中根据地的政策,其实彭雪枫同意张爱萍东进。另外,皖东北,山东分局早就有武装和党组织,苏北山东分局也早就有武装和党组织。
于是少奇同志不积极带领本部人马挺进华中,而是让陈毅北上,谭震林东进和黄克诚南下,这样为了华中全局,苏北这个地盘,中央就会同意少奇同志抢到手。后来中央也确实把皖东北划给少奇了。
谁向党伸手。因为少奇,陈毅,等等这些人。都向党伸过手。所以饶才学着刘伸手。不过没学好。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3-14 19:27:16
他们刘向山东分局的皖东北和苏北伸手,邓子恢伸手也是,饶伸手把山东整个拿到了,不过山东分局实在讨厌这些刘和饶的不厌其烦的伸手。
后来据说,饶说山东党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那当然了,人家的根据地都给你们了,你还要当人家家,谁心里不烦那。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3-15 20:46:43
后来少奇在华中局实行小省制,而不是管*文*蔚想实行的大省制。少奇理由是根据地被敌人分割。不过,大省制,苏北苏中一连成片,外来干部势力就弱了,也许是这个原因。
小省制两个苏皖区就分割成四个了,便于领导控制。大省制,金明的苏皖区就是一体,那还有少奇那些人什么。
小省制实行后,原来山东分局金明同志的苏皖区分了好几个部分,皖东北给邓子恢的淮北区了,徐州地委归山东了,苏北原来山东分局的苏皖区地委给黄*克*诚,成立苏北区。南面被新*四军实际控制的地盘,原来名义上也归山东分局的苏皖区,现在给新*四军的苏皖区,叫苏中区。少奇同志胜利分割山东分局的苏皖区完毕。山东分局金明同志被派到黄克诚的苏北区任副书记。
山东分局金明同志的苏皖区,就是郭子化同志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一部分,
{
1938年年8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由原属中共河南省委领导改归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领导。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在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所辖地区分别成立鲁南、苏鲁豫(湖西)和苏皖三个特委。与时同时,郭子化调任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统战部部长。至此,由郭子化任书记的的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已完成其历史使命,但特委在党的建设、工农运动、武装斗争和统战工作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却为创建鲁南、苏鲁豫、苏皖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应该说山东分局和中原局,华中局,华东局,东北局里都有郭子化同志一份功劳。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3-28 13:39:39
苏北和苏南的矛盾,基本就是江苏本地和外来干部的矛盾。本来新四军,八路军会师,我们这些苏北根据地最先开辟的人,应该升。但是,少*奇非要把苏北,和苏中给分开,这样,外来的新四军才可以在苏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后来苏北分淮海和盐阜区,把金*明和彭*雪*枫下级刘*震撵到淮海。把苏北最富裕的盐阜给黄*克*诚,也是为了突出黄*克*诚,陈*毅。
后来苏中肃反扩大,也是外来干部谭*震*林等人,排斥本地干部。我们苏北区肃反机关掌握在自己人手里,所以肃反没有扩大。但是因为苏中比苏北富裕,最后,谭*震*林,粟*裕,他们羽毛丰满,好像人枪比较多,后来他们就成为江苏省的领导层,我们就被排斥掉了。
但是,打盐城里,很多黄*克8诚的队伍主力,陇海南支,苏鲁豫支队,还是我们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拉起来的。不过功劳给黄*克*诚了,黄*克*诚从北方局带的那一点部队,估计打不下盐城。
苏北,苏南的矛盾,就是少*奇同志,人为制造的。后来建国后,江苏抓右派,因为领导层基本都是苏中根据地的,抓右派,基本都抓苏北的。惠*浴*宇也是苏中根据地的,虽然他是苏北人,但他不倾向苏北,也是有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
后来的陈*毅,饶*漱*石,也都沿袭少*奇的宣扬四八会师路线,掩盖我们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功绩,鼓吹黄桥决战的作用。因此他们在中央都不稳固,稳固的只有周总理,因为苏北最早开辟者是我们,我们的基础最牢固,他们打击我们,他们的基础就不牢固。
后来少*奇,陈*毅,饶*漱*石,谭8震8林,黄*克*诚都摔倒了,因为没有人愿意扶他们,陈*毅稍微好点,他虽然也不重视苏北,但是他对一些江苏省内的人还不错,也尊重总理。张*爱*萍还知道尊重李*超*时。所以这些人稍微好一些。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3-28 13:43:00
粟*裕让司令,也是不愿意在江苏树敌过多,但是得罪了来江苏的外来干部,少*奇,陈*毅,饶*漱*石,谭8震8林,黄*克*诚。就这点说,粟*裕同志,在江苏本地干部心目里,可能会获得好感吧。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4-01 17:34:46
黄克诚
{
1940年,我从太行山带着八路军二纵队主力,到冀鲁豫地区,濮阳、清丰、南乐、内黄,黄河两岸。从太行山下去一个多月,敌人来个大扫荡,地方小,我们队伍摆不开。我同杨得志同志向八路军总部建议,要分一部分兵力到华中去发展。派谁去华中,请八路军总部决定。那时我们并不了解华中的情况,不知道彭雪枫的部队在华中活动,也不知道刘少奇到了华中。总部同意了我们的建议,决定我带一部分主力部队到华中。我带了两个旅六个团,一个教导营,还有新组建的地方部队的一个特务团,号称七个团。走在半路上,发现留在冀鲁豫的部队没有主力了,杨得志同志就打电报给总部,要求留一部分主力给他做基础。总部同意了,从半路返回了一个主力团。特务团在敌人扫荡时散掉了。这样,我带到华中实际是五个团,一个教导营。到了彭雪枫那里,八路军总部要我和彭雪枫的部队合编成八路军四纵队。刘少奇同志知道了,打电报给彭雪枫和我,叫我立即带部队到津浦路东。让我留一个旅给彭雪枫做基础,带一个旅过路东。当时,彭雪枫起草了一封电报(并叫我也署了名)给少奇,表示不同意东进。少奇又打电报叫我立即去路东。我又打电报给毛主席,问他,我们的部队究竟归华北还是归华中指挥?毛主席回电说,你们归华中局、胡服(刘少奇)指挥。接电报后,我带了一个旅(三个团)到津浦路东,到了皖东的泗县地区。到了以后,我立即去少奇处看他。他问我华北的情况,叫我把皖东的武装统一起来,然后过运河,开辟淮海区,就是长江以北的工作。后来了解,毛主席有很多电报,要开辟陇海路南、津浦路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地区的工作,把盐城、宝应以北划归八路军,以南划归新四军,要新四军北上,八路军南下。这个方针是毛主席确定的,督促我们东进去执行这个方针的是少奇同志。我们来以前,彭明治和朱涤新同志带了一个苏鲁豫支队到了那个地区。更早以前,在1939年,苏鲁豫支队的胡炳云、田文扬已经带了一个大队(当时称“胡田大队”)到了那里。早在徐州失守以后,山东还派了些干部南下在那里组织了个南进支队。另外张爱萍、韦国清、孙象涵等同志在那里也都有些部队。我带的部队是一个旅,彭明治带的是一个旅,再有在皖东北活动的部队也改编成一个旅。少奇同志叫我把这些队伍编为八路军五纵队,统一皖东北的军队和地方党委的工作。
少奇到华中的情况是这样:开始到竹沟,组织中原局。1939年冬天,反共高潮到来前,他从竹沟到敌后,在津浦路一带开展淮河以南、运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工作。这个情况可找郭述申、戴季英(高敬亭部队的)、王阑西(到过竹沟,同少奇一起到淮南的)等同志了解情况。
队伍改编后,皖东北的党组织建立起来,我们的主要力量到淮海去了。我到了淮海以后,发生黄桥战斗,陈毅同志打电报给我,少奇同志打电报给我,要我增援黄桥。我接到电报后,就调集部队。我们一部分部队过了运河,敌人就被陈毅和粟裕同志打垮了,我们也把敌人的后方搞乱了。我们的部队同陈毅部队到了刘庄会师,刘庄是东台、盐城中间的地方。我专程到盐城同陈毅同志会面以后,打电报告诉少奇同志,说这里地方很大,人口多、很富庶,没有敌人据点,建议华中局机关搬到盐城来。少奇接受了这个建议。华中局搬到盐城建立了领导中心。军事上,由陈毅组织指挥部。少奇组织华中局的领导机构,建立了财经委员会,办了抗大,还搞了些文艺团体。
不久,皖南事变发生了。毛主席下命令,在苏北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同志代理军长,少奇同志任政治委员,把这个地区的部队改编为一、二、三、四、六、七师,五师是李先念同志领导的部队,在鄂豫边。我们五纵队编为三师。在盐城不到一年,从1940年10月到1941年7月,敌人来扫荡,华中局和军部从盐城退到阜宁。以后,华中局机关缩小,许多事情交给各个师(各区党委)。
大概又隔了不到一年,1942年,中央叫少奇回延安。少奇告诉我,要回延安,问我有什么意见。我说,回延安好,这里没有什么大问题,你放心吧,你回延安可以帮助毛主席工作。少奇同志走以前,1942年春召开了一次华中局扩大会议,他作了总结,陈毅作军事报告,我作了一个军队政治工作报告。开完会后,他经山东、冀鲁豫、太行山回延安。这一段,王前是跟着的。少奇还带了一些文化人,贺绿汀、沈其震、朱毅、吕振羽等。
总的可以这样说,开辟和建立华中根据地,总方针是毛主席和中央制定的,但具体执行的是少奇和陈毅同志。
关于进军东北的事情,我是打电报给中央军委的,当时毛主席到重庆去了。我在新四军军部要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因他不肯发,后来我以自己的名义发的电报,这个电报现在有原件在。后来,我建议最少去五万,最好去十万,去建立东北根据地。中央同意了我电报的建议,下决心调部队去东北,我也去了,带着三师主力,三万多人。罗荣桓同志带山东的部队。山东是第一大主力,可能是四万多人,苏北是第二大主力,是三万多人,合起来八万多人,加上李运昌等人的部队,还有晋察冀、延安、三五九旅等都去了些部队,加上干部,共十万多一点。除此之外,我还在电报中提议要粟裕部赶快离开江南,调回江北,准备同敌人进行大规模决战。我提出,不能对和谈抱幻想,要接受希腊的教训。
}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4-01 20:13:00
黄克诚带来三个团,这与黄克诚带八千人来华中吻合。一个团接近两千七百人。彭明治带的是一个旅,再有在皖东北活动的部队也改编成一个旅。后来整编后三八,二十四。与说黄克诚带两万两千人来苏北的人数吻合。
后来黄克诚带五个主力团进入淮海和盐城。与黄克诚带一万两千人进入苏北吻合。
三个旅,九个团。
彭明治,据说是总理的嫡系,带的是一个旅。是六八五团与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合编,改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活动于湖西地区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十三支队,翌年改为八路军山东纵队挺进支队。也就是彭明治那个旅是在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根据地上,变成一个旅,那多出两个团,是从这边拿过去的。陇海南进支队,也是两个团,里面有孙象涵的部队,陇海南进支队基本是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部队。
也就是九个团里,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占四个,黄克诚占三个,其他部队两个,这两个也与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有关系。
只不过部队从我们手里拿走,换上彭明治,韦国清,就与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没关系了。其实功劳还是在我们这里吧。
孙象涵的部队本来也被整编,要取消编制。结果他们不同意,而且他们战斗力强,结果后来据说张爱萍同志说好话,保留了下来,当时孙象涵的部队帮过张爱萍同志。那是我们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仅存的整编制部队了,其他都让八路们骗走了。
作者:glidestone 回复日期:2010-04-01 21:53:07
这名字的泡沫够吓人的哈!
作者:鸣鹤在阴 回复日期:2010-04-01 22:11:04
阅。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4-02 23:47:23
后来黄克诚带五个主力团进入淮海和盐城。那时淮海有个地方部队,黄克诚他们去淮海前,这个地方部队就在那里打游击。
这个地方部队最初大约五百人,后来当地军阀,可能是王光夏,总搞摩擦,他们只好在淮海当地绕来绕去。最后被包围,他们就打了一仗。结果有伤亡,剩下四百人。本来当时皖东北地委想把这只部队带到皖东北,当时当时部队领导比较有远见,没同意。打仗后,弹药没了,更不可能去皖东北。结果在当地坚持下来。
然后当地军阀使劲围剿,连部队家属也被围剿。当地人都是大家庭,家属没处躲,只好投奔部队。结果围剿两个月后,由四百变成八百人。
但是当时部队和地委争论很大,有人认为不应该与国民党打仗,破坏统一战线。但是部队和地委主要领导认为,国民党先包围我们先打击我们,不还击就被消灭了,先破坏统一战线的是国民党,我们理应还击。
但是部队和地委有不同意见的人,去皖东北汇报,要求换领导。这种苏皖区内部争论被刘少奇知道了。后来刘少奇把地委的负责人撤职,罪名是破坏统一战线。
我们苏皖区内部矛盾,被刘少奇利用了。这是一个严重的历史教训,我们内部不团结,导致后来苏皖区地位迅速下降。
后来黄克诚和金明进入淮海的时候,据金明回忆,当地部队至少有一千人。黄克诚在他的文章提到该部队有五百人,估计他当时还没进入淮海。
就这些情况看,在苏北站住脚的是山东分局的苏皖区。而新四军黄桥决战,新四军是九千人,也有说战斗力是五千人。北面八路军总计在一万三千多人,五个主力团,一支地方部队。
谁的战斗力强,韩德勤想先解决新四军,然后打八路军。也说明当时苏北,八路军力量比较强,他先打弱敌。
但是后来八路军北撤,新四军这些人在苏北占据领导层,自吹自擂,把黄桥战役,吹成苏北的决战。把地方党的功绩抹杀,和八路军战略上的牵制作用给忽略了。这说明陈毅和粟裕不够谦虚,领导水平不高。也导致以后,他们进入不了中央的圈子,至少与八路军主要领导人,彭元帅是有冲突的,与我们地方党利益,也是有严重分歧的。这使得他们在中央地位不会那么稳定。
作者:A老牌子 回复日期:2010-04-03 18:12:29
这段历史很有嚼头。
苏中,苏北,淮北,淮南,豫东,鲁西南,皖东北这七块地方的地理人文。
徐州失陷,国民党桂系李白部,西北冯系旧部退守大别山,韩德勤部龟缩苏北后,胡传魁,李长江,盛子瑾们有枪为王的乱局下,八路军主力部队渗透发展:
陈光麾下的胡炳云团到鲁南
彭明冶旅到鲁南,豫东,皖北
黄克诚独立率一个旅三个团到皖东北。
彭雪枫张震200人干部队从确山竹沟到豫东,皖西北发展到两万武装,就地不动。
中原局刘少奇,朱理治(管鄂北李先念 郑位三部五百先遣队发展。管河南省,管向东发展)河南省委刘子久,吴之圃,郭子化。
皖东北特委张爱萍
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郭子化
北方局彭真(刘少奇37-39后交彭,) 山东分局朱瑞黎玉,金明苏皖地方组织由鲁中发展到鲁南,淮北。
东南局项英,苏南区委陈毅粟裕,江南指挥部陈粟部队由苏南渡江到苏中。
江北指挥部张云逸,邓子恢500人管辖司支队高敬亭部八千人四个团在皖中庐江。
作者:A老牌子 回复日期:2010-04-04 14:01:43
以皖南事变,路西事件,天目山反皖为主线,穿插高敬亭事件,盛子馑事件,半塔保卫战,黄桥战役,肖县兵变,盐城保卫战,江南失利,路西溃败,车桥战斗等展开。对日,伪,匪,顽,国军,共党六大江湖门派的拉锯争夺。对共党中新四军20个山头的火拼整合,对新四军各系,八路军彭雪枫系,黄克诚系,张爱萍系,韦国清系,对项英东南局和刘少奇中原局。对饶漱石华中局和陈毅,陈毅和张云逸,罗炳辉等等逐一展开,这才是真实的历史画卷。
作者:轩辕剑008 回复日期:2010-04-04 15:35:17
郭子化万岁!共和08万岁!!A老牌子万万岁!!!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4-25 10:23:57
山东省委后来升级为苏鲁豫皖省委,就是因为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郭子化他们的工作。后来因为山东省委黎玉他们对郭子化他们不重视,因此工作难于展开,结果,苏鲁豫皖边区特委被几个大局分割,最后苏鲁豫皖省委下降为山东分局。
湖西肃反,就有山东省委对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矛盾,和115师与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矛盾在里面。郭子化在山东省委只是一个负责统战工作的人,作为白区中仅存的成规模的党组织负责人,他的地位与他的工作成绩,不相称。要是山东省委对郭子化重视一些,华东局就应该由山东省委领导了。
陇海南进支队的建立,一般人都会想到,是黎玉派韦国清去的。谁会想到,他们只带来20人,其余300多人都是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建立的那。中央派来的人,到这里,争功劳,难以真正团结大多数。
后来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张光中,也是类似待遇,他虽然是军区司令,解放后,就被井冈山和延安系排斥掉了,实际以他的资历和功绩,一个上将是应该的。这是井冈山和延安系欠我们的。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4-25 12:29:34
与井冈山和延安系争功劳,也许大家认为不应该。这要看井冈山和延安系的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假设是前者,比如主席同志,总理同志,那就不应该争,假设是后者,如少奇同志,小平同志,那必须得争,不然他们就野心越来越大,得寸进尺。
当时新四军军部在盐城成立了。新四军陈毅同志和八路军黄克诚同志在打仗的意见上不同。结果按陈毅同志意见来,伤亡很大,但是最后挨批评的还是黄克诚同志。
山东分局的苏皖区党委来到淮海后,成立一个地委,就是盐阜地委。后来,华中局开会,把盐阜地委取消,成立了盐阜区党委,等于把盐阜地区从苏皖区党委手里拿走了,苏皖区党委有名无实,变成淮海区党委,书记是金明。盐阜区党委书记是刘少奇秘书,后来还有张爱萍,司令是洪学智,等等,后来都混的人模狗样,十分风光。最早的苏北区就是,盐阜区和淮海区,。后来的苏北区是原来的苏北区和苏中区合并的。
我们最早开辟苏北的那些同志,被少奇他们踩到脚下了,后来少奇他们走了,我们稍微起来一点,不过陈毅同志本来就讨厌八路军,我们比八路军还早,我们就也不被陈毅他们喜欢了。
不过每次征兵,淮海区差不多是华中征兵是最多的,家里人回忆说,每次都几万几万的征,希望将来有人记住淮海人民为解放事业做的牺牲。但是我想,后来每次打仗,都是我们淮海和苏北死人,他们湖南粟裕和四川人陈毅立功升官。粟裕好歹还知道谦让一点。家里人在这里,也许是想替淮海人民争口气吧。
粟裕,谭震林,黄克诚,张爱萍这些人的资历,在别的地方还可以,在苏北这里,就比较一般了,与郭子化比不了,郭子化说是二六年入党,实际是党的创始人之一,这里靠近上海,是最早的党组织发展地区,老党员很多。而且粟裕,谭震林,黄克诚,张爱萍这些人的资历不但与郭子化比不了,与我家里人比,都比较一般,家里人是二四年入团,比那几个大将上将,也差不多,只是党组织多次破坏,失去关系,没有人承认,只承认三七年重新入党,不过苏北有他二九年介绍入党的党员。
陈毅元帅二二年入党,算有点资历吧。
作者:我笑我很帅 回复日期:2010-04-25 12:35:34
还以为有什么新意呢,无非是想当TZD却又没TZD的命的酸文!
作者:茶禅一味啊 回复日期:2010-04-25 13:26:19
3
作者:茶禅一味啊 回复日期:2010-04-25 13:47:54
3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4-27 12:22:05
{
我问道:“你现在怎样看待文化大革命运动?你认为这场大革命是好的吗?”
曹轶欧没有正面回答我,她说:“我赞成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你是知道的,我就不再重复了。你不是主张只讲事实而不谈评价吗?”这个女人的嘴很利害,竟想到用我的话来堵我的嘴。我说:“那好,你就接着你的话说下去吧。”
曹*欧说:“刘少奇和邓小平呢,他们是想把运动搞成1957年反右那样,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抓右派,抓牛鬼蛇神,抓游鱼,抓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坏人。如果按照他们的部署搞下去,势必再来个人民群众中的自相残杀。所以,要是说错误的话,他们那套文化大革命的方针也未必正确。这当然是后话,也不再提了。提这些目前用处都不大。只是对你们这些研究历史的人还有用。我讲这些,就是主张实事求是。毛泽东批判刘少奇的这一套是挑动群众斗群众,挑动学生斗学生。正是毛泽东要整党内的走资派,所以,这才挽救了许多群众的命运。”
}
其实少奇就是挑动八路军斗地方党,挑动新四军斗八路军,获得自己的地位和成绩的。
作者:比干林 回复日期:2010-04-27 12:47:05
看看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4-27 21:42:48
郭子化以及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领导人,基本是江苏人,这容易导致证明总理的白区工作不是一无是处。这个结论,不符合当时要求。所以郭子化以及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一直是受压制的。不过当时他在山东影响很大的,沂蒙山,最早不是山东省委,更不是115师,应该是郭子化在抱犊崮建立根据地,开始是派人打进土匪内部,把黑队伍变灰,然后变白,土匪变成政府军,然后白队伍又变红,成为党领导的队伍。后来山东省委发现郭子化的地方好,于是搬过来。现在说抱犊崮建立根据地是罗荣桓,其实最早不是罗元帅,是我们郭子化。
后来郭子化被山东省委和八路军排挤的去延安,学习,结婚去了。解放战争时才回来,不然谁好意思说抱犊崮建立根据地是八路军建设的。解放战争时,罗元帅去东北了,那时郭子化只能与许世友这类后辈为伍了。
打下徐州的时候,粟裕和陈毅让张光中当市长,把兵领走了。陈毅去上海大城市当市长,把我们甩老远。
另外历史上,最初我们不是总理这边的。我们当初确实有很多人不是总理这面的,而是自己一伙,后来为什么与总理接近,说来话长。
山东省委收编了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但是山东省委并不了解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因此也不能够很好领导。
少奇同志利用了八路军,和地方党的矛盾,获得了苏北根据地,利用新四军和八路军的矛盾,成为新四军的领导人,就这几件事情,看,他比张国焘还是高明一点。
但是抗日时期的黄克诚和陈毅的矛盾,演化为解放后的彭总与粟裕的矛盾。抗日时期的黄克诚和地方党的矛盾,演化为解放后的彭总与周总理的矛盾。抗日时期的地方党和陈毅的矛盾,演化为解放后的周饶矛盾。这些矛盾的播种者是少奇同志,解放后这些矛盾的效果,收获也是少奇同志。
苏北区书记是黄克诚,实际是陈毅,张爱萍,曹荻秋四川人控制的多一些。苏中书记是粟裕,刘炎湖南人控制。粟裕和陈毅的矛盾是不是与少奇同志也有关系。
总得说,少奇同志虽然瞒不过主席总理,但是对付下面这些斗争经验缺乏的同志,还是绰绰有余。
少奇同志和陈毅同志对我们看不上,自然我们也不会怎么样。周总理就不一样了,去北京汇报工作,说你们在我的家乡工作,是我的家乡人,要到我的家中做客。很多人心里都流泪了,把我们请到他家吃饭。被人踩了这么多年,这么多不愉快,遇到这种情形,能不被感动吗?不跟周总理干,跟谁干,能跟少奇同志和陈毅同志。
周总理很懂得安抚英雄。比少奇同志和陈毅同志强太多了。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4-27 21:51:25
少奇同志和陈毅同志都是有功劳的,不过他们本质是官僚和军阀。与一个彻底的革命者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与主席总理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4-27 22:23:41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32年,中共枣庄持支遭敌人破坏后,中共徐州特委派郭子化来枣庄开展工运工作,在山区发动群众,组织革命武装。l934年,中共党员张学周来城头村,以教书作掩护开展工作。1935年,成立了以郭子化为首的苏鲁边区临时特委,先后派李韶九、丛林、郭致远等人开辟抱犊崮山区党的工作。是年6月,特委派组织委员丛衍瑞来大北庄,主持建立了山亭区第一个党支部。7月,特委又派宣传委员张光中来大北庄。党在大北庄立脚未稳,受到正在蔓延的反动的“圣贤道”的威胁。党支部发动群众,将“圣贤道”挤垮。不久,反动乡长梁继聪阴谋在大北庄设自卫团团部。我大北庄党支部组织力量与之斗争,迫使其阴谋败北。在此基础上,党又在大北庄建起了一支枪枝不多的小武装。
l936年秋,为进一步开辟滕东山区工作,郭子化、王寿山到徐庄,以经营“元德堂”药店作掩护,发展了陈永元等一批党员,相继组建了中共徐庄支部和南泉支部,党的工作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革命队伍的扩大,苏鲁边区特委于1936年冬改为苏鲁豫皖边区J临时特委。至此,特委已成为苏鲁豫皖四省边区革命工作的指挥中心。
抗日战争时期
l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建立鲁南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地,I938年1月,山东省委巡视员王见新、共产党员李乐平、王右池等同志,在山亭镇雪山灵芝寺举办“滕县农民抗日训练班”。抱犊崮周围的500多名抗日骨干分子参加了训练班的学习,抗日战争的烽火随之在抱犊崮山区燃起。
1938年3月,党以大北庄原有的革命武装为基础,组建起大北庄抗日义勇队,由郭致远任队长。旋即与朱道南率领的邹坞抗日武装及李浩然率领的战时服务团宣传队会师于峄县墓山,编为峄县人民抗日义勇总队。
这支活跃在抱犊崮山区的地方抗日武装力量,成为鲁南山区抗日救亡的中流砥柱。义勇总队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同日、顽的战斗中壮大了实力,提高了战斗素质。
鲁南大部地区沦陷后,日军不断向抱犊崮山区根据地进犯,在山亭境内的徐庄、东马庄、马庄、店子等地设立据点,残害我山区群众。此时正值台儿庄战役,我峄县人民抗日义勇总队进入峄滕边山区,破坏敌军运输线。台儿庄会战之后,为阻止日军南犯徐卅I,义勇总队由朱道南率领,在北安阳一带伏击日军运输队,毙伤日军数十人,缴获满载军用品的辎重车2辆及其他战利品。接着又在大甘林取得了伏击日军的胜利。
抗战初期,盘据在抱犊崮山区的土顽势力十分猖獗,勾结日伪,破坏抗战。为肃清伪顽势力,扩大抗日阵地,我义勇总队先后向土顽武装发起攻击。1938年4月将土顽马卫民部300余人全歼,将马卫民活捉后枪决,为鲁南人民除却一大祸患。1938年6月21日,我义勇总队对以申宪武为首的顽部发起第一次攻击,击溃顽军300多人,收编土顽李锦州部200多人。1938年7月10日,义勇总队配合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率领的四支队,向申宪武都发起第二次攻击,战斗持续3昼夜,大小战斗20余次,攻克冯卯、高庄、万庄等申部围寨,毙伤敌人350余名,缴获长短枪百余支。申宪武率残部逃窜。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我抱犊崮根据地和抗日义勇总队,虽遭日伪顽军重重包围,却坚如磐石,巍然不动。1939年6月,日军调集2万多兵力,对抱犊崮抗日根据地和鲁南山区进行大扫荡。根据党中央关于巩固和扩大鲁南根据地的指示,我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在王秉璋率领下。于7月挺进鲁南,打下了孔庄,将盘踞在文王峪的顽军韩乐灏部大部歼灭,我军驻守九女山顶。9月挺进抱犊崮东侧的大炉,与义勇总队会师,拔除了白山、上下石河子等日伪据点,巩固了抱犊崮根据地。随后一一五师对鲁南部队作了整编,将抗日义勇总队改为一一五师苏鲁支队。大部队驻徐庄、山亭、桑村一带。支队驻核桃峪,成为一支近千人的地方部队。1939年l2月,我苏鲁豫支队由队长梁兴初率领,在冯卯西的对头沟伏击日军运输队,歼敌90余人,缴获60余辆四轮大牛车的全部武器弹药。文工团演出自编豫剧《大战对头沟》,热烈庆祝伏击战胜利。
1940年初,为打击封建、土顽势力的骚扰。我一一五师罗荣桓政委令一部主力挺进辛召、徐庄一带,司令都设在西七里河村。罗政委也曾在西七里河、胡芦套村住过,方园30多里的几十个村庄,都驻有我主力部队。鲁南日军为保证津浦铁路畅通,妄图截断尼山与抱犊崮根据地之间的联系。驻城头日伪军600余人分路东犯,遭我主力部队阻击,伤亡近百人。东犯不成,又图南犯,也为我主力伏击。
l940年11月,鲁南专员公署在徐庄乡九子峪村选举产生。
从l941年起,抱犊崮山区军民,在日军和伪顽势力的围困下,经受了更加严酷的考验,渡过了一个十分艰苦的时期。l9d1年4月初,我一一五师主力部队配合地方武装,对山亭东枣树岭等日伪据点发起攻击,一举攻克,生俘日伪军50余人。1942年初,在东王庄公路边设伏日伪送粮队,缴获粮食万余斤。l943年9月1日,我鲁南军区三团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在核桃峪马庄围歼顽军刘宇华部,将刘活捉经审判后处决。拔除了敌人的马庄据点。同月又打掉了马山头伪军据点。1944年5月,我军包围驻冯卯之敌,展开巷战,生俘日伪军50余人。其余全部击毙。
至1944年下半年,鲁南形势转好,山亭一带成立了双山县七区。当时敌伪还占据着山亭、艾湖。11月初,在县敌工部长梁维瑛指导下,我双山县大队攻克艾湖据点。又在军区三团配合下,围攻山亭日伪据点。敌人乘夜逃跑,我军在山亭西门外伏击敌人,毙俘日伪军数十人,山亭宣告解放。11月下旬先后攻克马山头、东凫山、白庄、天喜庄、梁庄、冯卯、九老庄等十几处日伪据点,解放了西集、桑村以东及北庄以北的大片土地,约七万人,为转入对日军全面反攻和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天宝山战斗】
天宝山位于抱犊崮西北方向100里处,当地人称“抱犊崮第二”。其山地势险要,山路回环。当时土顽司令廉德三纠集200多人,占山为王,祸害周围百姓。经做工作,被收编为天宝山团。但旋即又叛变投敌,成为鲁南抗日根据地的一大障碍。消灭廉德三既是为民除害,又是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需要。因此,罗荣桓召集张光中等领导研究决定调集六八六团、苏鲁支队和刚成立的地方武装八大队联合攻打天宝山,拔除这个钉子。在对天宝山实施包围后,八大队勇挑重担,主攻南大顶。土顽仗着地形优势,把山上的石头不停地往下仍,两天下来,部队伤亡七八十人。第三天上午,罗荣桓带领苏鲁大队领导到现场临近指挥,以六八六团和苏鲁支队部分人员组成突击队,以班为单位,采用连续递补的方式,班与班相离10米,紧挨着小河两旁的峭壁,乘土顽抛石头的间隙,跃步、匍匐交替前进。同时,山下部队齐声呐喊,发起佯攻,给土顽造成心理压力,分散其火力。此法果然有效,突击队终于打开通往山顶的道路,后续部队一拥而上,在山顶与土顽展开白刃战。不到半个时辰,廉德三及200余名土顽全部被歼。
1941年4月后,一一五师为集中兵力打击敌人,以适应鲁南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先后将峄县支队、边联支队合编到教二旅五团。1943年3月,五团划归鲁南军区领导。该团与原山东纵队三团成为鲁南军区的主力团,即著名的老五团和老三团。此后,五团在鲁南军区的领导下,曾先后向日伪盘踞的凹子埠、上下户主、林前、车马山、小埠子、云间峪、东柱子、房前、冯场、马宅子、王海子和阎村等据点发起攻击,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1945年9月,山东解放军野战兵团第八师建立,五团被编为该师二十三团,升级为野战部队。1947年1月,鲁南战役之后,该团随八师一起编人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1949年1月,该团编人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六十五师,番号一九五团。同年2月,该团随二十二军南下,在参加渡江战役后,于1949枣庄战事5月下旬,进军浙东,肃清残匪。至1950年5月16日全部肃清舟山一带残敌,随后部队便留驻舟山群岛。
苏鲁支队这支在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部队的基础上仓建和发展起来的英雄队伍,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战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壮歌;她以抱犊睦山区为依托,依靠广大群众的支持,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数移:战峄南、郯码和邹东地区,为开辟抱犊崮山区,苏鲁边区和邹东等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立下了汗马功劳;她创建和领导的铁道游击队,像把钢刀插入敌胸膛;她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积极支持地方武装和党政建设,为兄弟部队和地方输送大批军政人员;1940年10且,她升级为八路军主力部队序列后,为解放山东,决战淮海,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
{抱犊崮又是革命根据地。1935年5月,枣庄地区的第一个山区党支部就成立于此,1938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大北庄抗日义勇队在抱犊崮成立,1939年9月,罗荣桓率领的八路军115师挺进抱犊崮,创建了抱犊崮山区根据地,组建了铁道游击队和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
}
铁道游击队实际是张光中组建的。
{
徐州首任市长曾率部击毙日军少将(2008-08-09 14:41:18)转载标签:历史秋山日军八路军115师张光中鲁南军事 分类:军事
日前,徐州著名文史研究专家李世明先生经过考证:曾任徐州市长的张光中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率部击毙日军少将秋山静太郎。这一消息,《中共徐州历史大事记》、《铜山革命史》等地方党史以及鲁南等地史籍书籍上均无记载。李先生说,这是他研究近代文史的一个重要发现。
日军侵略军秋山静太郎少将,是一个十分骄横的日军将领。他曾说:“过去我把日本人、中国人都看作人,现在我明白了,中国人不是人,而是笨猪。无论采取任何处置行动都是可以的。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只要有反日思想的,都统统杀死,村庄全部烧毁。”秋山静太郎原是日军陆军少将,因受处分在家。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一再要求率军作战。他所带领的秋山兵团,在鲁南地区残酷实行“三光政策”,所到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片废墟。因此引起八路军115师苏鲁支队司令员张光中的关注,决定除掉他。
1940年1月13日,秋山兵团在山东诸王庄一带休整,张光中得到消息后,立即率领部队将其团团包围,双方发生激战。秋山骑马准备撤退,被八路军战士一枪击中胸部。秋山静太郎从马上摔下后,立即被送到日军坊子野战医院抢救,1月23日,因伤势过重而毙命。
徐州地方党史记载,1939年12月,八路军115师挺进鲁南抱犊崮山区后,将鲁南地方武装相继整编为苏鲁支队、鲁南支队、运河大队等。115师政委罗荣桓提出以抱犊崮为中心,向南、向东南发展大块平原,向北、向西北发展连接大块山区。因此115师和当地党组织配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给敌伪以沉重打击,很快打开了鲁南新局面,扩大了鲁南抗日根据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苏鲁支队包围袭击的秋山兵团。这次袭击也是当时扩大鲁南抗日根据地的重大行动之一。
秋山静太郎毙命一事,之所以许多史籍没有记载,就连参加袭击的部队也不知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秋山静太郎被击中落马后只是受了重伤,并没有当场毙命。二是日军对该消息严加封锁,直至秋山静太郎毙命,也没有对外发布。解放军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历史的耻辱柱———侵华日军将帅毙命全记录》一书,有不少资料是取自日本战后公开承认的史实,应该是可靠的。由于这部书新出不久,所以徐州此前出版的有关史籍没有记载,也是十分正常的。
张光中(1901-1984)又名张心亭、张耀华,江苏省沛县宋庄人。193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鲁南人民抗日武装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就是在张光中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只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张光中同志年满20岁时后师毕业。立志教育救国。在本村自办高等小学,自任校长。为推动本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1932年春,经人介绍到微山湖东岸的夏镇民众教育馆任职员。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学习了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从而武装了头脑。 1935年2月,张光中和丛衍瑞一起来到煤城枣庄与郭子化同志接上关系。经他们三人研究,建立了中共鲁南临时特委(后改为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并任特委委员。1936年6月按特委的布置张光中同志又秘密回沛县,恢复了县委并任县委书记。1938年5月下旬任“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总队长。同年9月因国共合作的统战关系,经省委批准,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第一大队改称张里元所属的国民党保安4团。次年又改为保安2旅19团,张光中奉命连任团长。1939年9月,张光中奉命脱离张里元部隶属关系,去掉保安2旅19团的番号,列入八路军115师建制,改编为苏鲁支队,张光中为支队长。1940年以后历任鲁南军区司令、鲁中南军区副司令,徐州警备区司令兼徐州市市长、市委副书记。建国后,他又被选为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84年6月8日逝世。
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就是在张光中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只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
}
作者:linkpad 回复日期:2010-04-27 22:35:27
看了这个帖子,我彻底同意沙梨熊说总理在军队中有桩脚的观点了。总理的势力确实遍布党政军啊。
作者:共和08 回复日期:2010-04-29 21:44:24
文革后,各地都说主席晚年犯了错误,总理违心犯了错误。当时中央有人传话给家里人,说要帮忙把历史问题弄清楚。
结果家里人说:我老了,就想做点贡献,不想再伤害别的同志。而且叮嘱周围同志,不要被别人利用,不要跟风。结果苏北这些人比较团结,比较谨慎。后来影响到江苏。
结果江苏不仅几乎没人说总理犯错误,也几乎没人说主席犯错误。结果后来小平只好在江苏,提拔非江苏的彭冲上中央。
后来说主席错误,总理错误的那些人,比如湖南,比如山西,比如广东,全下台。四川,后来也不行了。江苏人干了两届,大致就是这个原因,比较团结,也比较谨慎,在大是大非上,经受住考验。
井冈山派分南北两派,北派,就是延安的井冈山派还可以。南派,就是新四军的井冈山派成份就复杂了。
延安派,也分两派到三派。延安本地派,还是很好的,长征到延安,也可以。派到延安,和后来投奔的,就成份复杂了。
延安派和井冈山派,还是要区别对待的。
总得说,还是要团结大多数同志。

回复此贴,和 6503 人分享您的高见  |  和QQ/MSN好友分享此贴  |   嘀咕一下

作者:莽莽子
保存到我博客: ====请选择博客====

友情提醒:
1.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
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
3.请遵守社区规则和版规,不进行刷屏、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影响他人阅读的行为。广告发布到分类信息。
4.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社区立场。
5.转载文章请注明出自“天涯社区( www.tianya.cn)” 并署上作者姓名,商业用途须获得作者和本社区授权。
关于天涯 |广告服务 |天涯客服 |隐私和版权 |联系我们 |加入天涯
© 1999 - 2010 天涯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