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医的传统和出路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49:46

中医的传统和出路

——世纪大讲堂访谈陆广莘文稿

 

    陆:《中医的传统与出路》这个题目,社会上非常关注,或者说中医本来是什么传统,本来面目是什么。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我大胆说一句,百年来,实际上我们中医的传统面貌是被扭曲了,被扭曲了,包括我们的教科书,恕我直言。所以我想对《中医的传统与出路》,我换一个题目来回答,叫中医是怎么大难不死的,是不是比较现实一点?百年来我们遭受了什么大难呢?最早就是1912年我们定大学的教程的时候,就把中医排斥出教育系统之外,就包括我们的北大。然后大家请愿,告到教育部,当时教育部长叫汪大燮,就是决心废止中医,不用中药,这是教育界头一个向中医开刀。1929年,南京政府,刚才我说1912年是北洋政府,南京政府居然通过了一个《废止中医案》,从行政上废除中医。那么为什么两届政府对中医都要这么下狠心呢?理由,中医不科学。这个“中医不科学”的命题怎么来的呢?来自于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梁启超当时提个问题,就是说中医“尽能愈病”,尽管你治好病,但是没有人能够把中医的愈病之理,治好病的道理说清楚,这个问题叫“梁启超问题”。然后接下来1915年,陈独秀《给青年的一封信》里边提出来,这是因为中医不知道科学,或者中国的医学不知道科学。理由有三条,第一条不解人体的构造,没有解剖学,没有解剖定位。换句话说,没有现在说的药理的作用八点。第二条,不重视药性的分析,没有药物的化学分析,或者叫成分论,有效成分论。第三条,“菌毒传染更无闻与”,细菌和病毒的传染中医没听说过,符合事实吗?符合事实,因为中医的发生在五千年前就出现了,不是最近五百年的事。最近五百年以来的,从1543年的人体的构造开始,我们中医没有等到,没有,不可能等到人体的解剖,药性的分析和菌毒的传染。接下来,也是我们北大的胡适,胡适说了这么一句话,陈独秀说中医不知科学,胡适说西医能治好,能说清楚他得的什么病,这个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虽然治不好,但是西医是科学的。因为它回答了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是科学的。中医呢,他说中医啊,能治好他的病,就是说不清楚他得的什么病。就是中医说不清楚这个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就是中医没有病因,病理,病位的,没有解剖学,这样呢中医不科学。所以中医不科学,严格说来是中医不认识病,所以不科学。

 

    陆:因此到了1935年,《中华医学》杂志的总编余云岫就提出了“废医存药论”。废,要废掉什么呢?中医的诊疗思想,就中医的阴阳五行,三部九侯之谬,作为废中医的诊断理论而有余,中医的诊断理论没用,中医诊断理论不知道这个病在什么地方,而诊断的是阴阳五行。第二,治病必求本,用药如用兵。这两句话,作为废中医的治疗思想而有余。好了,中医的诊断,治疗思想都没有了,但是中医能治好病,这点也承认。他就说治好病的道理在哪里?就是药物方剂,就在药物方剂上。所以研究国药,使用成方,发扬国产药物而有余,所以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20世纪以来,基本上就是用病因,病理,病位的疾病分类学的诊疗思想来研究中药,研究针灸有效没效,有效在什么地方。

    解放后,第一次药理学会交流了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和研究院所筛选中药的成果,所谓筛选,药理筛选,就是用病因,病理,病位的药理学,就是能不能消除病因,能不能纠正病理,能不能作用于靶点,这样一个药理学观念来筛选中药的结果,很惨,绝大多数的中药是阴性结果,这句话是很客气的,就是没效,。少数阳性结果的,有点效的,比同类的西药大大地不如,有点降压的作用不如一瓶呱乙啶,有点降血糖的作用不如一点胰岛素,有点抗炎的作用,抗菌的作用,不如一点青霉素,完了。1961年,1962年,这个时候中医工作大滑坡,原来进入医院的那些中医大都退出去了。

    但是很奇怪,苏联远东研究所研究我们东北三味药,一个是吉林的人参,一个是辽宁的五味子,一个是黑龙江的刺五加。他们做实验就发现了三个现象,一,血压高的能下来,血压低的能上去,二,血糖高的能下来,血糖低的能上去,白细胞高的能下来,白细胞低的能上去,这三个现象。英国《New 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就引用苏联的研究我们东北的三味药,结果它说,人参在中医里头是作为药中之王,上品,它之所以如此,因为中医强调是内环境的稳定以抵抗疾病胜于治疗疾病,就homeostasis,稳态,胜于直接治疗疾病,这是60年代。

    为什么60年代会出现这样一个命题呢?60年代是一个重大学术转型的问题,这是第一,就是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寂静的春天》揭露了什么,揭露在农学里边农药和化肥带来的祸害,这个不用展开了。医学界向农学进行学习,就发现我们医学界所用的所谓抗菌素什么等等相当于农药,我们的激素,维生素相当于化肥,所以人们就警惕了,说到70年代开始发现药物病,药物公害的问题,现在证明WHO说,全球死亡的三分之一主要来源于药物的不合理的使用,药物祸害。药物祸害带来个什么问题呢?药物大量淘汰,更新,很快新的药,新的药出来没有三年五年又完了,从磺胺到青霉素,一直到万古霉素,寿命很短,就是它的寿命很短,淘汰率很高,因而研究费用也很高,从而不断地提高了医疗费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结果又带来了对社会服务的分配不公,有钱人治,穷人就是因病致贫,因贫反贫,这样的命题就成为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这个医疗危机一直到了93年,有14个国家进行了一个国际研究计划,这国际研究计划的题目叫什么?《医学的目的再审查》,就是医学到底是干什么的?搞了几千年的医学,医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医学的目的再审查》特别提到这个当代的世界性的医疗危机主要来源于近代医学模式的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什么叫针对疾病的技术?无非是侦查技术和治疗技术。什么叫侦查技术啊?是努力找病,我们现在发明的那些仪器,千方百计找病,然后我们发明的药物,千方百计地除恶务尽。

 

    陆:那么这个想法是很好,但是效果呢,效果不行,这刚才说了,带来了世界性的医疗危机。那么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下,从60年代以来到了70年代,就人们提出命题了,就是药物病这样猖獗的情况下,从哪里去寻找健康的钥匙,这个命题来了,就医学要不要承担一个从哪里去寻找健康的钥匙,而不仅是找病,这样一个命题,所以西方实际上不断地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很难,怎么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化呢?这就是给我们中医带来命题,带来一个历史的责任和世界的责任。

 

    陆:跟西医不一样,西医是努力找病,除恶务尽。中医的传统是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两句话是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对中医问题的一个批示,说中医药是我们这个伟大的宝库,是吧,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八个字对我很有启发,中医药之所以大难,就是因为它不是努力找病,除恶务尽,它是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所以中医药的传统是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努力发掘什么,努力发掘你身体自己的防卫抗病能力,有没有,那就说93年,美国邀请我去讲学,给我出了个题目,叫做healing force,就是人的自我痊愈能力,你伤口好了,谁长好的,是你自己长好的,对不对?

 

    陆:所以中医的传统一言以蔽之,就是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那么它的诊疗思想就是养生,保健,治病,必求于本,它是个实践必求于本,并不是认识论必求于本,这是一个重大的区别。所以两首歌曲,一首歌曲就是,你从哪里来,对吧,这是西方的思维。东方的思维是什么呢?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生命是,用中医的说法叫神转不回,回者不转,生命只能往前走,时间是不可逆的,今天是2006年的2月28日,过了这一天,没有了,只能往前走,时间拉不回来。生命也是的,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只能往前走,所以后悔药吃不了。但是西方科学在物质科学的成就上,给我们带来一个思维方法,就是,一,向后看,问这个哪里来的,这个桌子从哪里来的,第二,它是什么东西做的,说是什么原料,什么成分,就是微观实体的本质论,病在什么地方,细胞,分子,往下走。第三,原因是清楚的,现行的因果论,病怎么得的,细菌病毒,病怎么好的,方剂药物,好了,SARS来了,禽流感来了,我们盯住了它的病毒,然后把这个所有该杀的杀,鸟啊,鸡啊,该杀的杀,有病毒啊,但是农业部那天在电视里就说了,现在全球的禽流感,死亡100多,感染者多少,感染者是1000万,1000万里头死亡率100多,它是个冰山现象。那么换句话说,1000万里边,大多数人不得病,只有少数人得病。我们现在,我们现在社会带来的两大问题,一,宣传疾病的恐惧,从而,第二,宣传对药物的依赖,医学有了吗,医学没有了,都是卖药,都是卖药赚钱,医生要靠卖药赚钱,是悲剧,而社会上对疾病恐惧,这是努力找病,除恶务尽的思维方法。

 

    陆:中医的诊疗思想有一句话来归纳,就是寻找健康的钥匙。这个跟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什么关系呢?中国的文化传统叫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天地能够产生生命,这个概念叫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大家可能不太注意,但西方一个哲学家就提到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把中国的哲学翻译成英文的话,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述,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最为复杂的世界,但是他没写原文,没写原文,原文中文是什么?没有。我一看,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就是宇宙演化,宇宙演化的最大的伟大的事件是物质世界中出现了生命了,出现生命,这是个伟大的事件。因此中医,就医生嘛,什么叫医生啊?你的对象是生,因此中医的诊断,阴阳五行,它不是实体论,不是疾病医学,不是病理学,不是解剖学,是什么?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层次上、调节层次上、稳态的层次上去理解生命,健康和疾病,这是个非常高档的东西,一般人,物质思维的人不理解,所以所谓阴阳五行是不科学的,你看看,韩国,他的国旗就是阴阳,咱们中国人撇嘴,对阴阳五行撇嘴,实际上说明你是很粗陋,你仅仅是在物质层次上,你根本不懂生命。

 

陆广莘: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王敬 本报记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资深专家陆广莘教授日前在由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八届中华特色诊疗技术高层论坛上做了“中西医诊疗思想的区别”的专题演讲。陆老是当代著名的医家,学贯中西医学,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而且不断进行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和思想。虽然陆老今年81岁高龄,但神采奕奕,思维敏捷,对百年来中西医之“热点”问题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现将陆老专题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医临床有效但用实验方法证明无效,只能说明实验有问题

 

  近百年来,对中医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问题也一直没有解决。最开始提出问题的是梁启超,他的问题是:“中医尽能愈病,总无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最近那些主张要废医验药或废止中医的人只学了一点西医的皮毛,学识和经验两不足取。几十年来我们用西药的疗效标准来检验中药能不能除去病因、能不能消除病灶、能不能消炎、能不能降血压等等,全国各大中医院校、中医院等做了大量实验,结果多数是“阴性结果”,也就是无效的,即使少数有效的也不及西药。那么问题来了,你实验无效但临床有效,这说明实验有问题。

 

  医学不等于药学,保持健康也不是老得吃药。但是半个世纪以来,这个观念一直没有改变。中医不认识病因,药理学实验认为中药无效,但它却能治好病,说明你药理学有问题。例如SARS来了,西医还没有搞清楚它是什么病毒,到底是支原体、衣原体,还是其他病毒,中医已经有了对抗的方法。还有,过去中医治疗天花、麻疹、乙脑、流行性出血热、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都没有用所谓的抗病毒药物,但都治好了。这个就是诊疗思想的问题。因此,这个讲究病因、病理、病位的医学不可能就是终极真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商讨,但不要对骂,“金刚怒目不及菩萨低眉”嘛!

 

中西医根本不同点在于诊疗思想的不同

 

  西医诊断就是努力找到病因、病理、病位,治疗就是除恶务尽,消除病因,纠正病理,清除病灶,他们认为是科学的,但是效果还是不理想,而且形成了当代的世界性的医疗危机。

 

  第一,病因。例如,治疗糖尿病有胰岛素,高血压也有很多抗高血压的药物,但是到现在为止,糖尿病、高血压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即使血压下来了,但是心梗、脑梗的患者多了,说明它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高血压、糖尿病只是一个现象。第二,病位。解剖定位是不是就定在那一个地方,也值得考虑。比如说肝炎,肝炎就在肝吗?肝炎有胃里的毛病,有肠道的,有胰腺的,还有肌肉的。第三,病理反应。炎症是不是都是坏事,抗炎是不是都对,发烧及白细胞升高是不是都是“敌人”?实际上机体的很多反应都是抗病的反应。医学今后发生质的转变就是把病因、病理、病位的诊断改变成抗病反应的自我调节问题上,也就是人体的防卫功能、抗病机制的调节上。

 

  这个问题是怎么警觉的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个女科学家卡逊写了一本书《寂静的春天》揭示农药化肥的滥用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引发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医学界从农药化学的教训中得到启示:抗生素犹如农药,激素犹如化肥,外源性的替代和补充,对生命健康有不利影响。1970年人们鉴于医药源性疾病的教训,提出“从哪里去寻找健康的钥匙”的问题。拜因豪尔等认为:医学的发展要有质的飞跃,在诊疗思想上,不能专注于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应转到机体的防卫抗病反应及其调节机制上来。1993年我在美国讲学,他们给我出了一个题目叫做“人的自我痊愈能力”,这个命题就很有道理,愈病之理不光是病因、病理、病位,还包括人的自我痊愈能力。例如,伤口拉开又缝合上了,这就是人的自我痊愈能力。1993年十四个国家提出医学的目的再审查,反思当今世界性的医疗问题,指出现在高科技的医疗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只占8%。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其根源就来自近代医学模式的主要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在这以前,他们是把认识疾病作为科学,中医你不认识疾病就不科学。医学自身实践本应是“治向何去”的问题,但却被转换成为疾病对象认识的“病从何来”的问题,这就是现代医学的最大误区,这就是百年来把中医骂得一塌糊涂的原因。

 

  所以这百年来争论的问题是诊疗思想的问题,他们要废也是废诊疗思想。现在谈论半天,不触及这根本的问题怎么行?中医的诊疗思想中,如推拿、针灸、刮痧、点穴等没有药物进去,是怎么治病的呢?扎针可以治疟疾,针灸可以杀疟原虫吗?这只是现象问题,其本质还在诊疗思想上。就是它要发现什么,如何去发现?它要实现什么,如何去实现?早在《汉书·艺文志》中把中医药本质功能归纳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指导中医诊疗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宇宙演化论哲学,不单是唯物质的世界观。因此我们要讨论“生生之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着人类生命的生存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中医的诊疗思想就是要发现生命体自身的自组织演化调节的功能、目标、动力等等,而不单是对疾病本质的结构原因进行的治疗,在病中积极发现机体自身的防卫、抗病和它的控制能力,不光是被动地消除病因、病机、病位。

 

  西医和中医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中医不是疾病医学,而是健康医学;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而是生命科学。第三,中医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而是实践论。中医的思想是“养生保健治病必求于本”,是人本主义的实践观念,是“治向何处”的问题。问题的回答是“治”到哪里去?走什么路?依靠什么?190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医学家、免疫学家欧立希所做的实验表明,用锥虫红治疗锥虫病,在实验室需要全计量,但在感染锥虫病的动物身上只需实验剂量的1/6即可治愈。其余的5/6的差额从哪里来呢?这是医学的重大命题,只能推断说是生物体的自身功能,我们医学的任务就要重点调动这生物体的5/6,而不仅仅是在这1/6上做文章。西医的物质科学的对象思维认识论,把对象定位在“病”上,问题意识是“病从何来”。要回答的是:病在何处?什么性质?什么原因?把疾病分离出病因、病理、病位,这是建立在物质科学的基础上的,扭曲了医学与科学的关系。

 

医学不必拜倒在科学脚下

 

  医学发展到现在,它本身就有着很多不健康的成分,现在中医和西医的吵架,就是医学不健康的一种表现。我们首先回答医学是干什么的?医学是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的目标服务的。科学是一种理论假说,假说经历实践检验,就成为科学,医学是一种实践。近现代西方科学是物质科学,是我们身外之物的物质构成的科学。近代几百年来是医学从属于科学。其实科学应该为医学服务,它必须站在为全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现代医学力求客观化、科学化,而“医学的科学化”却是一个误区,“科学的医学化”才是正道,而我们的危机就在于医学拜倒在科学的脚下。

 

名家讲坛十九:中医需要来一次思想大解放(上)

 

□图/文  本报首席记者  樊克宁

 

陆广莘生于1927年,江苏松江人。全国著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你们广东,开风气之先。中国的第一个中医院是1933年在广州出现的,而且这个中医院现在是全国每天接待病人最多的中医院,目前门诊量一天1.3万人,一年400多万。甚至可以说所有中国的西医院也比不上。这是广东人的一个奇迹。说明广东人对中医的信任,对中医药的喜好。所以我感谢广东,感谢羊城。

 

                                                                 ——陆广莘

 

羊城晚报采访陆广莘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同他一起去小区门口买报纸和水果,他走路是小跑的,上楼下楼是两步一跳的,谈吐是兴奋型的,表情是丰富的,没法想象这是位80岁的老人。他身体力行着中医理念:“上工治未病”,上医重养生。《名家讲谈》栏目将分两期刊登对陆广莘的专访,本期重点介绍他的中医理念,下周三本版继续介绍他的养生之道。敬请关注。

 

羊城晚报:作为中医学界老行尊,您一直呼吁中西医各挑一半担子。这做得到吗?几十年来中医一直不在主流位置。

 

陆广莘:不是几十年来,是百年来。百年来中医备受责难,认为中医不科学。梁启超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中医尽能愈病,总无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意思是中医尽管能治好病,终无人能够把中医的“愈病之理”说清楚。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这个命题提出来一百年了,今天还是没有人能够正确回答。不光是中医没有回答,科学界也没有正确回答。

 

羊城晚报:所谓“中医不科学”,主要是不能说明“愈病之理”。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用中医治病,中医地位就这么容易被撼动了?

 

陆广莘:事实上“中医不科学”是胡适说的。他说“西医,能说清楚他得的什么病,虽然治不好,但是,西医是科学的;中医,能治好他的病,就是说不清楚得的什么病,所以中医不科学”。这就是说,不是你看不好病,而是你说不清楚得的是什么病。得的什么病是个认识问题,治好病是个实践问题。深刻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实践和认识。中医就这样蒙受了不科学的罪名,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都先后要取消它。去年我在《科技中国》发表一篇文章,说医学不能拜倒在科学的脚下。理由,医学是医学,科学是科学,各有各的任务。科学的任务是认识;医学的任务是实践。

 

羊城晚报:您的意思是说,“中医不科学”,是因为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科学”的程度,但不能否认人们已经在很好地实践着它。

 

陆广莘:对。2003年非典来了。这是什么病原体?人们在争论。在不知道它是什么病的时候,广东的中医院把它治好了。到现在还不清楚是怎么把它治好的,因为那些药没有抗病毒的作用。这可奇怪了。中医是存在于现代医学教条之外的一种健康智慧学。

 

羊城晚报:中医既然不能回答“病从何来”,不能把“愈病之理说清楚”,既然如此“不科学”,那么它是如何治病的?

 

陆广莘:中医的愈病之理,就是努力去发掘人自我的健康能力,自我的痊愈能力。

 

羊城晚报:这是一种怎样的理念?

 

陆广莘: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就是没有得病的时候,已经开始帮助治理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这个价值观念是:好的医生,好的医学,应该着重养生。中等的医生,重视保健。下等的医生,才是治病的。也许一块钱,可以治未病;五块钱,预防;等他病了,抢救了,要花一百块钱。“上工治未病”是最高境界。

 

羊城晚报:尽管中医被认为不科学,中医师在国外似乎还是受欢迎的。

 

陆广莘:对!现在世界上有160个国家有中医在开业,用中医的方法为各种肤色的人治病。1993年我去美国,看到报纸上有中医广告,一些人我也认识。其中有个西医,是我北京的同事,他到那以后不做西医,干中医了。这是个好事呵。现在中国以外的中医50万,比我们中国的30万中医还要多。

 

羊城晚报:为什么现在国外能够接受中医的呢?陆广莘:世卫组织说,在人类健康长寿影响因素中,现代医疗只占8%。简而言之,我们用现代医疗,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100%的努力,只在8%的程度上对人类健康长寿发生着影响。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思想,有“提高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这一条。就是说不是什么都由你来包办代替,应该帮助人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中医的理念正好符合这种理想。

 

羊城晚报:对于同一种病,中医的方法同西医的很不同吗?

 

陆广莘:我举个例子。2001年,我在广东省中医院参加会诊,是当时的省人大主任卢钟鹤的儿子,28岁。两个礼拜以来,高烧400C,白细胞一万五,嗓子有脓点。西医用了一流的抗菌素,高烧下不来。我说,这些临床表现都是坏的吗?都是敌人吗?发烧,是抗病能力呵;白细胞,是国防军呵;脓点,意味着它在给你顶住呢……用压的

方法,抗炎、抗菌,压而不服。怎么办?中医给出路。给什么出路,要看它往的方向。它是往上的,不让往下;往外的,不让往里。好,我开了药方,都同意,生效了。过了两天,又烧了。舌苔厚,两边肚子大,拉稀。我说拉了怎样?他说舒服。我说,好!大柴胡汤。他吃了以后,第二次就好了。这是一个发掘人的自我健康能力、自我痊愈能力的过程。所以卢钟鹤就建议把广东省建成中医强省。他有感性体会嘛。

 

羊城晚报:中医的成长困难吗?

 

陆广莘:以这个病例来说,一个医生的高下之分,就是懂得什么时候要给炎症以出路,什么时候用大柴胡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是悟性。中医是实践型的,成长比较难,所以都要老大夫。

 

羊城晚报:重新认识中医,说明在人的健康问题上人们开始接受多元文化价值观。

 

陆广莘:每个人每种民族每个学科都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一部《红楼梦》,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叫作接受美学。科学的认识论,要求客观化,要求标准化,要求量化,要求实体,要求看得见摸得着。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就认为是虚妄的东西。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是现在知道,整个宇宙中的物质,只有4%。

 

羊城晚报:您是说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有限,但并不影响我们在宇宙中和谐生存。

 

陆广莘:这就是中医。中医的理念,有助于新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知道现代医疗模式是,细菌,抗!病毒,抗!血压,抗!炎症,抗!对抗。它跟生物是对立的,是对抗医学。我们长期以来把医学的目的忘了,只知道“努力找病,除恶务尽”。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作为研究对象,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对象。中国的学问是高层次的生命哲学,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讲的是生生之道,生生不息。中医现代化的出发点,应该回归到辩证论治的本来意义,回到养生治病必求于本这个生生之道上来。

 

羊城晚报:有人说,我还是信西医,很多病人是靠着西医的化学药物活着的。

 

陆广莘:西医说我药很好,当时灵,一停药不灵了,这算什么?医生不能居功。

 

羊城晚报:中医的办法是什么?

 

陆广莘:中医的对象是“生”;医生医的是“生”;医学,学的是“生”,是向生命学习。所以,中国的学问: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的文化观念:参赞天地之化育;中国的实践目标: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那就是你活,细菌病毒也得活,不要总是杀、杀、杀。

 

羊城晚报:您是说人与疾病也能和谐共生?

 

陆广莘:对。比如说汪道涵的夫人,她得肾病十几年,去世后解剖,发现两侧肾萎缩得就成两个薄片了。有个病理学家对我说:“陆大夫,我没法想象昨天她怎么活着的?”我说:“不!她去年就是这么活着的。”因为这个萎缩不是一天一夜之间的事情。对不对?我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的服务对象,生命力是顽强的。中医就是要发掘人的这种自我健康、自我痊愈能力。

 

羊城晚报:您认为中医复兴的关键是什么?

 

陆广莘:需要打破现有的医学教条主义,来一次思想大解放。

 

 

名家讲谈二一:上医重养生(下)

 

 

□图/文本报首席记者 樊克宁

 

上周三,本报在“名家讲谈”栏目中重点介绍了著名老中医陆广莘的中医理念,本期则介绍他的养生之道。

 

 

羊城晚报:您走路那么快,我都快跟不上您。这是您的养生之道吧?

 

陆广莘:是这样,健步行走可以把下肢的血液泵到大脑。你看人的头在最上面,最需要克服地心引力。“脑为元神之府”,大脑供血、供氧情况直接标志着人的健康和衰老状况。

 

羊城晚报:我采访的一批文化老人,基本上都在90岁左右,季羡林、饶宗颐、侯仁之、杨绛、文怀沙、任继愈、王元化、钱谷融、贾植芳……为什么知识老人长寿的多?

 

陆广莘:用脑的人长寿。当然,劳动也可以长寿。主要是胸怀要宽广,心态要健康,对世事不计较,追求高远的目标。也许一查,他有三四种病,但他完全可以带病延年。我在1995年做过一个报告,人老了,都会有病。但是你整天在疾病的笼罩之下怎么行?你大致是健全的就行了,也许个别零件完了,但身体的网络是完整的,那你一样是个健康人。所以我说,七十多岁,小弟弟;八十多岁,多来兮;九十多岁,不稀奇。

 

羊城晚报:我发现一个情况,这些高寿的人,很少锻炼的。

 

陆广莘:人年轻的时候要锻炼,高寿老人锻炼没意义,活动活动就可以了。西方概念的锻炼,实际上强调肌肉,但是老了还能身强吗?关键是司令部,关键是脑子。你脑子思考的问题是高远的,你会长寿的。

 

羊城晚报:就是说自我陶冶身心,精神崇高可以长寿?

 

陆广莘:有德者长寿,人要有高尚的道德。第一,当他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时候,他自己充实。第二,我们现在富有不完全是物质的富有,在信息社会,是信息的富有,老人要对新事物持续地保持兴趣。第三,心眼小,老计较,那不行。很多长寿老人都经历过坎坷,锻炼了胸怀。比如我们北大校长马寅初,活到100岁以上。北京有个周有光,102岁……

 

羊城晚报:现在健身运动方法很多,商业健身也很时兴。有的搞得很复杂,一期期学,要学很久。

 

陆广莘:健身运动搞得那么复杂没必要,气功也很简单,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入静、意守、调气,时间可长可短,十分钟也可以解决问题,关键是长期坚持,身体就轻健了,没什么奥秘。

 

羊城晚报:您80岁了,倒像60岁的,您一直身体都很好吧?

 

陆广莘:我有26年的肝硬变,好了20多年了。

 

羊城晚报:中医在这里面起了什么样作用?

 

陆广莘:就是说,你既然身体这样了,你就可以恬淡虚无了,不要那么计较了。我26年肝病,正好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五七干校。如果没有这些,也许我病愈不需要这么长时间。我去干校,我就说咱们安家了。

 

羊城晚报:事事随遇而安。

 

陆广莘:没错。

 

羊城晚报:您怎么看洪昭光他们的做法?

 

陆广莘:好!好!在养生保健问题上,中医在观念上是比较前沿的。人类为什么没有活到像动物那样应该活到的寿命?有两个退化,一个腿,一个嘴。你看我,80多岁了,可是我下楼是跳跃式的,上楼是两步一跨。我是五二年北大足球队的,年轻时代的体育运动,对后半辈子有很大作用。老了反而不要锻炼太多,老人骨头不灵了。杨尚昆当年每顿饭后三千步。好!长寿呵。活动活动,动着活。

 

羊城晚报:您给像我这样的中年人一点忠告吧。

 

陆广莘:这个年龄呵,最容易情感脆弱,最容易感觉到委屈。所谓五十而知天命,这个天命,就是客观规律。这个时候,稍微往后退一退。列宁有句名言:为了更好的逾越而后退。来日方长嘛。八个字:我尽我心,量力而行。这个年龄,生病起于过用。所以我们治疗的第一原则,减负、分流。有句话叫“适者生存”,错了。应该是“稳者生存”,我自岿然不动。关键是量力而行。量力而行的前提是自知之明,不可能包打天下。什么因素对幸福影响最大?健康!它在所有因素中占50%以上。所以中年人保持自我的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

 

羊城晚报:我以为您要为我开几剂药呢。

 

陆广莘:养生不仅仅是医学一部分,恰恰是医学的指导思想。我从养生的角度同你讲,不要误以为医生必须开药,必须非要病人打针不可。

 

羊城晚报:您这样的大儒医,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早上几点起床?

 

陆广莘:如果今天有门诊,或今天开会,我六点多就起来了。现在不开夜车了。明天没事,我睡到8点多起来。我喜欢早上在床上思考问题,清早醒来那个时候思路特别清晰,有些东西就写下来,一乐也。什么叫收获?这就是收获,不一定是财富的收获。

 

羊城晚报:您一天三餐是怎么吃的?

 

陆广莘:很简单。早饭一碗粥,两个鸡蛋。我一天要四个鸡蛋,就是茶叶蛋,也叫菜卤蛋。中午饭,我从1971年从干校回来后,就一直是一个馒头,什么菜也不吃。我中午一个馒头,下午就可以讲三个小时的课。晚上基本不吃饭,就是一盅啤酒、花生米、西红柿、黄瓜、一块鱼,可以喝上半个小时。有时晚饭只吃水果餐,品种没太多讲究,太讲究不好,比如吃桔时要吃桔络,一是粗纤维,二是舒肝理气的,桔络是入药的,解郁的。我的体重到现在还是110斤以内。你看我肌肉,多好。

 

羊城晚报:您认为工作宴会对健康好吗?

 

陆广莘:最好不要了。咱们中国人不是讲究吃嘛,实际上不行,宴会对健康不好。

 

羊城晚报:如果您自己或家人感冒了,您是怎么治疗的?家中常备哪些药?

 

陆广莘:我当然用中医治感冒,中医一般成本比较低,治一个感冒也许十块钱。像我治感冒就三块钱。我的常备药是老三样:加味逍遥丸、防风通圣丸、补中益气丸,一块钱一包。我的家人一感冒,吃两包就好了。

 

羊城晚报:您吃不吃保健品?

 

陆广莘:就是这老三样嘛,最便宜的。吃一包“补中益气”和“加味逍遥”,可以抗抑郁,一个礼拜吃两次,每天吃也可以。华北地区有一个说法,叫有病没病,防风通圣(丸)。感冒了,拉稀了,皮肤过敏了,荨麻症了,防风通圣(丸)。那些应酬多的人,也可以吃防风通圣(丸)。再加一个六味地黄丸,家庭常备就够了。

 

羊城晚报:您看您又吃零食了,您的嘴老不歇着。

 

陆广莘:我1958年做过一个试验,50个糖尿病人,让他们嚼半小时海绵吐掉,结果所有人的血糖、血脂都降了,说明很好地咀嚼可以降血脂、血糖,防止糖尿病。吃饭吃得很快,就会血糖升高,慢慢吃,饭后再活动活动,就不容易造成脂肪积存。其实一个人能够活动活动,并且注意咀嚼,他的大脑退化就可以比别人晚几年。慢慢咀嚼还可以固齿、美容、健脑呢。

 

羊城晚报:难怪您显得这么年轻。桌子上这么多好吃的东西,酸梅糖、金桔糖、盐津葡萄、化州桔红,都是您吃的?

 

陆广莘:对。我还吃姜糖呢。酸梅糖对脂肪肝有好处,葡萄对老人关节有好处。化州桔红,我早上吃两颗。你们广东还有新会陈皮,都是好东西呵。一句话,中医用天然的东西,不用化学的东西。化学的东西对人类带来污染,生态的破坏,包括农药和化肥。

 

羊城晚报:您又抽烟,又喝酒的……

 

陆广莘:抽烟这件事,宁可少些,但要好些,就是要抽好烟。我抽烟,一个人抽的,你给我我也不抽。喝酒,也一个人喝的。就是不跟人家比。

 

羊城晚报:很多子女,在父母七八十岁的时候,要老人戒烟,这个做法对不对?

 

陆广莘:邓小平的保健医生,就不主张让邓小平戒烟。关键是你老了,你自己得掌握。

 

羊城晚报:老年人晚年要不要做点事?

 

陆广莘:必须做。我老伴走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简直没法活了。因为我对她的依赖性大。我的学生把我接到广州、浙江去讲课。我还有看不完的病人呢,一个礼拜一到两次门诊。我还搞点理论的东西,同国外开展交流工作。今年(2007年)的9月10日教师节,人事部让我们中医科学院25位年长的老中医带博士后,形式是博士后流动站。老人老忙,活得就比较充实。

 

羊城晚报:您说中医的复兴关键要解放思想,又说中医是社会科学,这么说,文科学生应该也可以学中医吧。

 

陆广莘:当然了。文科的学生,在中医的文化观念上是有共同语言的。文科的学生学中医也容易呵。古代的中医,很多是大儒,又往往中年才学医,由于自身的需要或者父母的需要,自学中医后成为一代名医。近代最著名是恽铁樵,他在《小说月报》当主编,鲁迅的第一篇文章是他发表的。他们两个反过来的,鲁迅是由医学转向文学,他是文学转向医学,他是我老师的老师。

 

■资料链接

 

陆广莘

 

生于1927年,江苏松江人。全国著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