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强:恩赐的自由与民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10:13

   恩赐的自由与民主  

/徐强

 

美国独立战争的前夜,弗吉尼亚州议员帕特里克·亨利在该州议会上发表演讲,呼吁民众“丢掉幻想,准备斗争”,通过武力来谋求美国的独立。这次演讲后,不到一个月时间,莱克星顿的枪声就打响了,由此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应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演讲,激情澎湃,震撼灵魂。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段落,试抄两节如下:

 

“我们请愿过,我们抗议过,我们也乞求过,我们曾跪倒在国王的御座前,哀求他制止政府和国会的专制暴行。我们的请愿遭到蔑视,我们的抗议带来的是变本加厉的暴力和侮辱,我们的乞求换来的是不屑一顾,我们在天子脚下被轻蔑地一脚踢开!事已至此,我们还能沉迷于和平友好的美好幻想之中吗?已经不再有任何希望了!”

 

“我们的弟兄们已经奔赴战场!为何我们还在此袖手旁观?各位先生究竟想要什么?又能得到什么?莫非生命如此珍贵,和平如此美好,竟值得我们以镣铐和奴役为代价来获得?……我不知道别人将选择怎样的道路,但对我来说,不自由,毋宁死!”

 

这篇著名的演说词,后来即以《不自由,毋宁死》为题,成为美国历史上广为传诵的经典文献。

 

我最近闲来无事,查了一下这篇演讲的英语原文,发现“不自由,毋宁死”是这么说的:“give me libertyor give me death!”如果按字面直译,就是:“给我自由,或者给我死亡!”这恐怕可以视为帕特里克·亨利在用词上的一个瑕疵。因为自由从来都不是别人“给予”(give)的,而是靠自己“争取”(take)得来的;如果自由可以“恩赐”,当然也可以“剥夺”,这种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帕特里克·亨利的演讲,通篇都是鼓励人们去争取自由的,如果把“给我自由,或者给我死亡”改为主动意义的句式:to be freeor to be dead(自由,或者死亡),无疑更为符合他的本意。

 

由此,我想起了黄炎培与毛泽东之间的“窑洞对”。黄与毛讨论执政者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一历史周期律,毛泽东的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走了不少弯路,详情可参阅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此处不赘。为什么会走弯路呢?牧惠先生从毛泽东的话里找到了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这句话中的‘让’字,是一个很关键的、也许黄炎培本人也忽略的字眼。……既然是‘让’,主动权全在听者即执政党手上,可以让,也可以不让。”(《风中的眼睛——牧惠杂文精选》,兰州大学出版社)“让”的民主,和“给”的自由一样,都是拜人所赐,这种民主,并不是什么“新路”,而是唐太宗之类的“开明君主”求言纳谏所惯用的“老路”。心情好的时候,谏是可以纳的;一旦“事情正在起变化”,那就对不起得很啦,要么“夹紧尾巴”,要么“自取灭亡”!

 

主动还是被动,法治还是人治,治权在民还是治权在官,一字之差,天渊之别。我们要争取什么样的自由,我们要走什么样的“民主新路”,实在容不得半点含糊,因为这关系到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历史周期律的问题。

 

牧惠先生辞世将近6年了。我从帕特里克·亨利的演讲,想起了他老人家的醒世恒言,以此寄托我对他的深切怀念。[夜读感怀]
 发表于 2010-4-16 1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