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阳龙标山普明寺古源禅师语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02:35

 

作者 : 不详

  黔阳龙标山普明寺古源禅师语录
  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崇照明夷编
  前言
  上堂
  小参
  颂古
  佛事
  年谱

  前    言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古源海鉴禅师(1634—1700),清代临济宗破山派禅僧,成都人,俗姓余。明永历四年(1650)庚寅,年十七岁,礼沧海剃度后,曾经隐居云南鸡足山数载。之后相继参谒灵隐印文、灵药慧宗、渠山妙随、大咸本咸等诸名宿,饱受钳锤。最后在清康熙四年(1665)乙巳,自金陵大咸本咸处返黔,往石阡中华山参天隐道崇,得印证。为临济宗第三十四世,破山海明禅师三传弟子,敏树如相禅师法孙,天隐道崇禅师法嗣。
  古源海鉴禅师在石阡中华山参天隐道崇得法后,于清康熙六年(1667)丁未,开法楚之辰州沅陵龙泉寺。清康熙八年(1669)己酉,出住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清康熙十三年(1674)甲寅,出住洪江回龙禅院。之后,又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丁巳,开辟岑山。清康熙二十年(1681)辛酉,开辟定番九龙山。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丙寅,复兴普阳天龙山普德禅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乙亥,善权达位法嗣善一如纯禅师远游十载,自浙江回黔,挂锡天台,师命其接管普阳天龙山普德禅寺,分半座与之。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仍回定番九龙山示寂,世寿六十七岁,僧腊五十夏。
  古源海鉴禅师在湘、黔两省,六坐道场,弘法接人,不遗余力。对湘西佛教,有很大影响,而对于贵州佛教贡献更大。康熙十六年开辟岑山后,又在康熙二十年开辟定番九龙山。
  康熙二十五年,又复兴普阳天龙山普德禅寺。在复兴普阳天龙山后,没有居功自守,而是寻觅合适的继承人。所以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乙亥,善权达位法嗣善一如纯禅师远游十载,自浙江回黔挂锡天台时,师命其接管普阳天龙山普德禅寺,分半座与之。
  古源海鉴禅师在湘西弘禅,三坐名刹,前后十载。从康熙六年(1667)丁未,开法楚之辰州沅陵龙泉寺始,两年后在康熙八年(1669)己酉,出住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五年后,又于康熙十三年(1674)甲寅,出住洪江回龙禅院。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丁巳开辟岑山时才结束。
  古源海鉴禅师深得明心见性法要,昭示学人一切自在,不从他求。如他在康熙六年丁未住沅陵龙泉寺上堂时的开示:“五千四十八经卷,是闲故纸;三千七百则公案,似烂葛藤。直饶临济德山棒喝交弛,到这里也只看即有份。何故?”良久云:“三边不用安戈甲,万里歌谣贺太平。”又如康熙十年冬,住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时结制上堂:“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言而万物生,圣人不言而万邦宁,且衲僧不言,又作么生?”良久云:“东方日出卯,因缘时恰好。虚空绝遮拦,大地光皎皎。此事甚分明,切忌外边讨。”
  古源海鉴禅师住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有五年之久,影响所及,上至县令张扶翼,中至文学向文焕、黄飞远,下至平民百姓。在湘西地区,大部分寺院是破山派灵隐印文一系的势力范围,而古源海鉴禅师能够在灵隐印文一系的势力范围内扎根,并且曾一度在灵隐印文的大本营洪江回龙禅院住持弘法,可见其影响不小。当然,这也与他曾经两度参谒灵隐印文和尚有关。他对贵州佛教的贡献巨大,所以善一如纯禅师撰的《黔南会灯录》记载他事迹颇多。

  上    堂
  清康熙六年丁未住沅陵龙泉寺
  清康熙六年(1667)丁未,应众檀越请,出住楚之沅陵龙泉寺,继席莲月印正法嗣悦可道严。进院、据室、上堂。拈贴、说偈、升座。拈香云:“此一瓣香,参天地玄化,夺日月光华。爇向炉中,祝延今上皇帝万岁万万岁。伏愿龙基永固,弘开亿万皇图;圣化流芳,普润三千世界。”次拈香云:“此一瓣香,根深蒂固,浩劫培来;叶秀枝昌,多生种就。爇向炉中,奉为满朝文武、阖国公卿,当为架海津梁,永作擎天玉柱。”复拈香云:“此一瓣香,回龙寺里,频遭毒手;中华山中,屡遇钳锤。当年种就祸胎,今向人天吐露。爇向炉中,供养传临济宗第三十三世本师天隐老和尚,用酬法乳之恩。”敛衣就座。上首白椎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僧问:“法座高登,四众归崇。法令初行,愿乞垂示。请问:如何是第一义?”师挥拂子云:“若论此事,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一任开虚空口,掉江海舌。到这里,也不能措得一辞。何况轻举妄动?早是笑杀旁观。”
  上堂:“五千四十八经卷,是闲故纸;三千七百则公案,似烂葛藤。直饶临济德山棒喝交弛,到这里也只看即有份。何故?”良久云:“三边不用安戈甲,万里歌谣贺太平。”

  清康熙八年己酉住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
  清康熙八年(1669)己酉,应黔阳县令容园张公扶翼、攸县训导介子黄公飞远、前明孝廉亦庵向公文焕等众檀越请,出住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
  师至山门,拈拄杖直指山门云:“山坐远古,梁代始名;寺建熙宁,月蓬多事。今番山僧来到,指叫龙吟虎啸,月落星沉。”顾左右云:“直捣黄龙夸岳帅,横冲此寺看山僧。”
  至弥勒殿,拈拄杖,卓一卓,云:“不在天上享福,却来人世度生。试问:有何生可度?看老僧将尔一棒打杀,还能坐此直等龙华也未”?拈香,礼拜,遂起。
  据室:“当年维摩当道,山僧未得其便。今朝维摩隐遁,让却山僧坐镇。”拈香次,上堂,拈贴,说偈。升座,拈香云:“此瓣香,根培地久,干挺天长。爇向炉中,恭惟今上皇帝,祝延圣寿。伏愿皇基如南山,帝德齐北极。”次拈香,云:“此瓣香,久沾玉露,常润甘霖。奉为黔阳大令容园张公扶翼及合府官员,文学介子黄公飞远、亦庵向公文焕及众檀越等,伏愿功高上古前贤,名垂万代后昆。齐沾法雨,共听妙音。”复拈香云:“此瓣香,大炉鞲中,几回锻炼;智竭情枯,一朝契证。恶辣手中得来,逢人触发生焰。此是第二回拈出,专申供养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世天隐和尚,以酬法乳之恩。伏愿生生为人天眼目,世世作佛祖钳锤。”摄衣,就座。维那白椎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挥拂子,云:“古人道:‘有一人长不吃饭,一生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一生不道饱。’诸仁者,且道即今此人在么处?若道现前方是,未免指鹿为马;若道不是,又是斩头觅活。正恁么时,还的当么?分明月在梅梢上,看到梅梢早已迟。”喝一喝,下座。
  太史张公扶翼营斋,请上堂:“眉头额底,眼横鼻直。上智下愚,阿谁无分?到这里,因什么十个五双,不能领会得?且道他过在什么处?”击拂子,云:“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
  清康熙九年(1670)元旦,文学向文焕营斋,请上堂。师挥拂子,云:“山僧有个千圣不奈何的句子,要与众人吐露。惟恐诸人不识好恶,当面错过,空起劳攮,不自宁静。所以不敢相报。但未审诸人还有直下委悉的么?若委悉得,便见山僧无事多事。其或未能,莫道不疑好。”
  清康熙九年(1670)元宵,文学黄飞远营斋,请上堂。师拈香云:“明珠在掌,随物色以分辉;宝月当空,临水际而影现。”卓拄杖一下,云:“会么?释迦老子降生了也,九龙吐水沐金躯,地涌金莲捧双足。恍然八万四千毛孔,孔孔说无尽法忍;独露三百六十骨节,节节放大宝光明。光光照彻无边世界,微尘刹土。若凡若圣、若草若木、若僧若俗、若男若女,并有情无情,无不尽皆睹其光彩。于其光中,得大利益、得大安乐、得大神通、得大受用。正恁么时,还有恁么者么?若有,不妨捉败释迦老子,将无尽三际净戒,不假文词,一时受具。如无,则听颂曰:‘天雨四花呈瑞彩,地摇六震起云龙’。”喝一喝,下座。
清康熙九年(1670)春,解制,咐嘱向文焕、黄飞远,因营斋,上堂:“祖师心印铁牛机,举似现前大众知。不是见闻生灭法,等闲慎勿别寻思。”
  清康熙十年(1671)冬,结制,上堂:“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言而万物生,圣人不言而万邦宁,且衲僧不言,又作么生?”良久,云:“东方日出卯,因缘时恰好。虚空绝遮拦,大地光皎皎。此事甚分明,切忌外边讨。”
  清康熙十年(1671)腊八,上堂:“时临冬正寒,大地雪漫漫。鼻祖西来意,分明无两般。若与么会,十万八千;不与么会,辜负现前。敢问诸禅德,且毕竟如何体究得不辜负现前法?还会么?咄!雪消清涧水,海吐玉枝香。”卓一下,下座。
  清康熙十一年(1672)元旦,上堂:“天寒地冻,水滴冰生。释迦老子,夜睹明星。摸著鼻孔,打失眼睛。冤沉度海,累及儿孙。且道:‘累及个什么’?”良久,云:“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清康熙十一年(1672)元宵,上堂:“朔风凛凛透疏篱,寒威彻骨忆初时。六年功毕遭涂炭,直到而今几得知。且道:‘哪里是释迦老子遭涂炭’?若也会得,不妨出手共整颓纲,堪报不报之恩,用作无为之化。如或未然,直饶语透威音外,眼底青黄天地悬。”喝一喝,下座。

  小    参
  小参:“若论个事,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争奈十二时中,业识茫茫,致使当面错过。若是鼻孔端的底,管取开眼合眼,时时明见;脚跟点地底,一任东行西行,自然步步踏著。所以道,舍之不离,求之即错。错错错,佛祖到头难摸索。”
  小参,喝一喝,云:“天自高兮地自厚,日月无私照林阜。堪笑一等丈夫儿,只管随人背后走。直饶足迹遍天涯,到头依旧还依旧。”

  颂    古
  颂《女子出定》:“夜冷霜寒明月天,都来帘外打秋千。更阑沽酒不知醉,误赚婴痴入倒悬。”
  颂《赵州访二庵主》:“船到江干任放行,高低深浅浪花生。纵横两岸歌声疾,风叶满蓬听不真。”

  佛    事
  善一如纯应九龙山、天龙山信众请,为古源海鉴禅师对灵,小参:“我九龙法叔古源和尚,数十年来,行悲切令,用老婆心,摇三寸舌,簸两片皮,横说竖说。虽是方便为人,亦未免随群逐队。幸尔今朝化缘已毕,到此难瞒。只得改声换调,弃虚抵实。将此这段大事因缘掀翻,普示诸人去也”。
  善一如纯《发法叔古源和尚灵骨上天龙》云:“真性圆明无动转,幻住业缘有变迁。清净法身藏不得,杖头掉转上龙山。”又其《发法叔古源和尚灵骨入塔》云:“平生伎俩尽收拾,末后风光别洞天。无缝塔中安身静,闲看绿水绕青山。”

  年    谱
  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崇照明夷编次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古源海鉴禅师(1634—1700),清代临济宗破山派禅僧,成都人,俗姓余。诞生明崇祯七年(1634)甲戌。
  明永历元年(1647)丁亥,值乱入滇,寓曲靖圆通寺。
明永历四年(1650)庚寅,年十七礼沧海剃度。
  明永历六年(1602)壬辰,隐居云南鸡足山。
  明永历十二年(1658)戊戌,参灵隐印文于滇城新兴云集寺,不契。
  明永历十三年(1659)己亥,次参灵药慧宗于富民九峰山,亦不契。
  明永历十四年(1660)庚子,又参渠山妙随于开州永兴寺。
  明永历十五年(1661)辛丑,偕渠山妙随至楚。渠山妙随得武冈知州吴从谦资助,开创武冈双峰山洪觉禅寺。
  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闻灵隐印文应众请出住靖州会同洪江回龙禅院,复参灵隐印文于洪江回龙禅院,仍不契。遂离洪江,游江南。于金陵参大咸本咸,充知藏。
  清康熙三年(1664)甲辰,复充维那。
  清康熙四年(1665)乙巳,返黔,往石阡中华参天隐道崇,得印证。
  清康熙六年(1667)丁未,应众檀越请,出住楚之沅陵龙泉寺,继席莲月印正法嗣悦可道严。
  清康熙八年(1669)己酉,应黔阳县令容园张公扶翼、攸县训导介子黄公飞远、前明孝廉亦庵向公文焕等众檀越请,出住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
  清康熙九年(1670)元旦,文学向文焕营斋,请上堂。
  清康熙九年(1670)元宵,文学黄飞远营斋,请上堂。
  清康熙九年(1670)春,解制,咐嘱向文焕、黄飞远,因营斋,上堂。
  清康熙十年(1671)冬,结制,上堂。
  清康熙十年(1671)腊八,上堂。
清康熙十一年(1672)元旦,上堂。
  清康熙十一年(1672)元宵,上堂。
  清康熙十三年(1674)甲寅,出住洪江回龙禅院。洪江回龙禅院为古源海鉴禅师多次参谒的临济宗破山派禅宗大德灵隐印文禅师在楚住持的道场,亦为灵隐印文禅师法嗣密印真传禅师住持弘化的道场,继灵隐印文禅师、密印真传禅师之后,古源海鉴禅师又来住持弘化。
  清康熙十六年(1677)丁巳,开辟岑山。
  清康熙二十年(1681)辛酉,开辟定番九龙山。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丙寅,复兴普阳天龙山普德禅寺。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乙亥,善权达位法嗣善一如纯禅师远游十载,自浙江回黔,挂锡天台,师命其接管普阳天龙山普德禅寺,分半座与之。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仍回定番九龙山示寂,世寿六十七岁,僧腊五十夏。
  善一如纯应九龙山、天龙山信众请,为古源海鉴禅师对灵,小参:“我九龙法叔古源和尚,数十年来,行悲切令,用老婆心,摇三寸舌,簸两片皮,横说竖说。虽是方便为人,亦未免随群逐队。幸尔今朝化缘已毕,到此难瞒。只得改声换调,弃虚抵实。将此这段大事因缘掀翻,普示诸人去也”。
  善一如纯《发法叔古源和尚灵骨上天龙》云:“真性圆明无动转,幻住业缘有变迁。清净法身藏不得,杖头掉转上龙山。”又其《发法叔古源和尚灵骨入塔》云:“平生伎俩尽收拾,末后风光别洞天。无缝塔中安身静,闲看绿水绕青山。”
  古源海鉴禅师法派源流表
临济义玄—兴化存奖—宝应慧颙—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石霜楚圆—
  杨歧方会—白云首瑞—五祖法演—圆悟克勤—虎丘绍隆—应庵昙华—密庵咸杰—
  破庵祖先—无准师范—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千岩元长—万峰时蔚—
  宝藏普持—虚白慧旵—海舟普慈—天奇本瑞—无闻自聪—月星德宝—幼有正传—
  密云圆悟—破山海明—敏树如相—天隐道崇—古源海鉴—月恒真升

  古源海鉴禅师法嗣定番九龙山月恒真升,贵阳章氏子。于本邑圆通寺,礼冰雪和尚披剃。始参慧林和尚,缘不相契。又参莲月印正,得示偈:“松老枝横疏影到庭,苍龙鳞即似龙形。祁寒溽暑频相易,霜雪万年不改青”。后参古源海鉴得发明,亲承印证。
  古源海鉴示寂后,大众勉其继席九龙山,不允。遂掩关于卧云室内。

  古源海鉴禅师法嗣黔阳县令容园张扶翼,字容园。安徽霍邱人。
  康熙初任黔阳县令,引导大众植树造林,广栽梧桐、橘树等,造福黔阳人民。平时关心百姓生活,任职期间减免赋税,兴修水利,修建驿道,是黔阳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学问渊博,爱好广泛,礼贤下士,聘请前明孝廉文学大师向文焕佐理政务,治理百姓,为当时交口称誉的贤令。
  康熙五年,张扶翼《游蟠龙山诗》曰:
  石磴盘空入翠微,凭山佛阁静朝晖。洞深壁合泉流细,径僻云闲客至稀。
  历历川原依草树,飘飘蚱蜢傍渔矶。升高望远双眸豁,烟火城闉秋四围。
著有《望山堂集》。

  古源海鉴禅师法嗣黔阳烟溪孤云亭主向文焕,字亦庵,黔阳山门人。
  明末孝廉。幼孤贫,嗜文学。得烟溪南明招抚使邱式耔助以良田三十亩,遂家于烟溪,筑孤云亭。诗文卓然成一家,生性孤傲,不随流俗。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烟溪。
  康熙初,安徽霍丘蓉园张扶翼任黔阳知县,请其出山,辅助治理县事。曾参与编辑张扶翼主修的《黔阳县志》,《黔阳县志》载其序、跋、散文、游记以及五言、七言作品甚多。
  喜游山水,访寺僧。诗文皆有很高造诣。《游蟠龙山记》、《游赤宝山记》、《复修株山碧泉庵记》、《复修龙标山普明禅寺记》、《复修托口归化寺记》等散文、游记作品,风格清新。诗作《宿鳌山寺僧房》、《香炉岩》等以及《黔阳八景》系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其五言诗成就最高。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大家之一。
  著有《孤云亭》四卷。其中《孤云亭文集》二卷、《孤云亭诗集》二卷。今版存湖南出版社、湖南图书馆。

  古源海鉴禅师法嗣黔阳紫霄居士黄飞远,字介子,曾任攸县训导。诗文俱佳。喜佛学,乐与僧交,与古源海鉴禅师、紫霄老僧行普禅师相过从,并嗣法古源海鉴禅师。
  在康熙丁亥岁春作《募修紫霄山寺引》,赞扬戊寅年来此修行的老僧行普,担瓢攲笠,锄山而食,汲泉而饮,十年于此的精神。云“邑中人莫或知之,老僧亦不乐人知。故蓬蒿满径,键户焚修,晏如也。今承平日久,时和年丰,若邑之精蓝禅宇,星列而棋布者,大都皆数数修举,是诸檀越乐善好施,其俗然也。何独吝于紫霄山,而听其颓落若是。老僧以日暮途穷,将有志于丹碧,以俟来者,俾兹山胜概,不终于湮没而弗彰一日者。”以劝人修复紫霄山寺。
  著有《椒麓堂集》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