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风险与企业理论——经典企业理论述评_战略管理_企业领导力课堂-清华大学总裁研修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3:51:13

专业化、风险与企业理论——经典企业理论述评

2009-08-31 22:53:23 作者:佚名 来源:-- 浏览次数:4 网友评论 0 条

清华大学金融危机与企业应对高级研修班 清华大学卓越企业CEO(总裁)高级研修班 清华大学金融危机与企业应对高级研修班 清华大学卓越企业CEO(总裁)高级研修班     企业理论是二十世纪经济学理论产生丰硕成果的一个分支,但浩如烟海的文献使得任何试图评述企业理论的努力都面临极大的困难,往往由于过于繁杂而无法突出理论发展的主线。因此,本文选择...    企业理论是二十世纪经济学理论产生丰硕成果的一个分支,但浩如烟海的文献使得任何试图评述企业理论的努力都面临极大的困难,往往由于过于繁杂而无法突出理论发展的主线。因此,本文选择“经典的”企业理论加以讨论,这些被选择的理论之所以经典在于那些没有展开讨论的理论都是由此获得灵感,并作为理论构建的基础。

在讨论之前,首先说明两个可以表明本文叙述特点的方法论问题。评述理论遇到的首要的方法论问题是对于理论产生的背景的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可以考虑经济学家所处的社会状况,也可考察其个人因素,本文强调的则是这些经济学家所接受的的学术传统。任何理论创新都不是从零开始,学术传统确定了理论工作的学术背景和理论创新的思想渊源。

不同的学术传统来自于对于复杂的现实世界的不同简化。理论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利用简化的概念和关系构造“理想的”世界图景。在这种理想的世界中,只保留了那些用于解释或预测的少量因素。对于这些因素的选择就构成了理论者的世界观。因此,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每一经济理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不同的学术传统来自于不同的世界观。因此,对于具体的经济理论的产生背景的理解就是对这个或这些经济学家的基本的世界观的理解。

现代企业理论存在多种模型,不同的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不同的影响因素来解释企业问题。对于它们的评述可以采用弗里德曼(中译本,1991)的方法,但也可以采用本文所采取的方法,即追溯不同的企业理论的学术传统,或者说,考察产生不同的企业理论的世界观。本文后面的讨论将表明,企业理论产生于两大学术传统,而且这两大学术传统又与整个经济学理论传统相统一。

第二个方法论问题涉及到企业理论的内容。一般把企业理论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企业的性质问题,或者说企业的存在问题(德姆塞茨,中译本,1999);一是企业的组织结构问题。而有关企业的竞争和利润最大化的决策问题则主要包括在新古典和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企业的性质和企业的组织结构问题的划分在本文当中并不重要,本文的方法论思想是,可以把企业的性质理解为企业理论的假设内容,而把企业的组织结构问题理解为企业理论的核心推论部分和具有可以检验的经验意义的部分。正因此,下述的企业理论都包括这两部分的内容。而且可以据此判断一个企业理论的系统和完整性,因为系统的理论必然表现为假设和推论内容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企业性质和企业组织问题应该具有逻辑上的统一性。

一、专业化与企业理论

        1、交换经济中的企业:新古典世界中的企业

生活在经济社会中的人们满足欲望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像鲁滨逊那样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一是通过交换的方式。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观抽象掉了自给自足的经济现象,而使得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处在分工交换体系当中。这样以来企业这一概念的突出含义就是专业化的生产,即为了交换的生产。这种专业化的生产的效率性来自于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这时企业作为生产者会对价格的变化作出反应,调整产量决策,并进而导致要素的流动。

企业作为要素的组合而存在,企业的行为可以由要素所有者的效用最大化决策说明。作为专业化的生产组织,企业的结构可以是简单的,由一个人组成,也可以是复杂的,由多个人组成。但不同的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差别被抽象掉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全由技术因素所决定。由此,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这一问题就被“黑箱化”了。这样的处理能够突出专业化生产世界中交换的意义,但对形成企业的要素的组织方式问题却被割裂出去。正因此,在新古典世界中,企业这一概念并不具有分析上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从新古典出发,对于企业的理解的最可能出现的逻辑发展是从把企业作为一组要素契约来发展企业理论。由此出发,要素组合的效率性可以成为解释企业存在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合适的逻辑内核。要素组合的效率性的两个解释构成了企业理论的两个源泉:一是从企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解释,一是从风险配置来解释。但为了能够向新古典世界中加入企业内部分工和风险因素,必须首先批评新古典世界存在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走向更为现实的经济学的科斯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交易费用理论。

2、  交易费用与企业:科斯世界中的企业

新古典经济学可以有效地解释企业生产的专业化的好处,但问题是如果这种专业化是有生产率的,而且如果假设产品种类是可以无限细分的,那么企业的数量将取决于可以细分的程度,或者说,社会生产的分工会细化到技术可以支持的水平。因此,现在可以提出两个与新古典世界不相容的事实,一是如何解释在技术可分的前提下,企业同时生产产品和投入品的选择的合理性,二是如何解释多个利益不同的人组成的企业,因为如果分工可以无限细分,那么一个企业最终只会包括一个生产者。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释导致了不同的企业理论,但是它们都来自于新古典的交换经济学传统。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解释的代表是罗纳德·H·科斯。科斯(1937)把自己的企业理论植根于新古典世界基础上,但科斯的世界中资源的配置制度具有替代性选择,除了价格制度外,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制度。这样以来,为了说明企业这种资源配置制度的存在,科斯必须说明新古典世界中的市场制度的运行存在某种障碍。这种障碍被科斯称为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存在和降低交易费用的生产性功能成了企业存在的理由。而交易费用的概念进一步拓宽了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是拓宽了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的决策范围。利用交易费用可以解释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行为的效率性。沿着这个方向的努力包括很多人,威廉姆森(1971,1979,1988)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不仅深入考察了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而且丰富了科斯世界。在科斯那里,主要是企业和市场的替代选择,而威廉姆森还提出了古典契约和长期契约。不仅使得科斯的理论分析方法贯彻了连续性,而且扩大了解释范围。二是拓宽、展开了企业内部结构的分析。为了能够获得降低交易费用的好处,企业必须能够克服由此导致的组织费用。企业的内部结构则主要取决于降低组织费用的考虑。

即便交易费用成了解释企业存在的一种传统,这种传统的确立可以通过对科斯的广泛的引用得以证实,但交易费用在解释企业内部结构上的作用则意义甚微,因为科斯理论只是提供了一个用于解释企业的内部结构的组织费用的概念。如果试图用交易费用概念解释降低组织费用的制度安排,就只有把组织费用一般化,并且消除企业内部配置资源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差异。这样以来所有的资源流动所导致的非生产性费用皆可归入交易费用概念当中。这时交易费用可以解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了。这样的研究方向导致了所谓的企业的契约理论,把企业内部也作为一种交易关系看待(斯蒂格勒,詹森&麦克林,1976,张五常,1983)。从而交易费用概念可以用于解释企业内部结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企业的契约理论产生于科斯的企业理论传统。但我们知道这种对企业的理解可以直接由新古典传统当中放松假定而得到。而且这种契约的特性一方面取决于降低交易费用的考虑,另一方面则决定于如何获得分工和专业化收益。也就是说,单纯依靠交易费用并不能解释企业内部的组织特征,降低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的问题必须建立在对于企业内部复杂的分工结构的分析基础上。

3、  亚当·斯密——杨小凯世界中的企业

为了理解企业内部复杂组织的收益,必须区分两种分工和专业化,一是企业间的社会分工,分工水平表现在企业产品种类的选择,一是企业内部的分工,分工水平表现在企业内部的工序安排和管理。系统的讨论企业内部分工的意义的是斯密。斯密(1776)讨论了企业内部分工的两个收益来源,一是节省转换工序的时间,这一思想被德姆塞茨(中译本,1991)发扬了。二是有利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除此之外,在劳动生产率给定的前提下,分工还可以获得配置收益,这一点突出表现在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专业化上。杨小凯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且构造了不同于科斯的企业理论。科斯强调了虽然分工的细化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企业内部分工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通过市场获得投入品的交易费用。而按照杨小凯(1994)的解释,企业内部分工的好处在于可以获得专业化的收益,这种收益来自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特征。技术上的原因在于不可分性,而知识上的收益主要来自于管理和决策知识在企业内作为共用资源的范围经济性质。

但问题也由此而生,企业内部分工的好处如果主要来自于管理和经营知识的不可分性和专业化,那么一种特殊的问题产生了。这一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融资结构的复杂化而变得更为突出。即委托——代理问题。

自然,委托代理作为一种技术结构,由于其专业化而具有效率性(伯利,米恩斯,1932),但同时因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不同的效用函数和利益差别而带来问题,问题的严重性建立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假设基础上。

因此,如何获得专业化收益和降低代理问题就决定了企业内部结构。由此导致的理论发展是机制设计理论和不完全合同理论(Grossman—Hart—Moore,1986,1990,Hart,1995)。机制设计理论强调通过一定的报酬制度设计改变对于企业生产参与者的激励。而不完全合同强调的是委托代理合同的不完全性,由此导致的企业契约安排的结构的内容主要是剩余权力的配置。需要注意的是,沿着此思路的理论发展会遇到的最大的陷阱来自于过多的强调代理问题的严重性,而忽视了一个更为重大的理论背景,即委托代理因专业化而具有的效率性。例如内部人控制理论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委托代理的低效率性,而忽略了内部人的信息和经营才能优势是其获得剩余控制权的重要基础。

企业作为要素组合的效率提高可以不依靠专业化解释,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ain and Demsetz,1972)提供了团队生产的解释。如果团队生产比分散的生产具有效率性,这种效率性并没有引出重要的有价值的理论意义。相反,它同专业化理论一样,导致了相同的问题,即团队生产的效率性必须建立在如下的前提下,必须能够核算不同的个体的贡献率,否则会由于搭便车行为而消耗这种效率性,从而引出的仍然是激励和约束的契约设计理论。正因此,我不把团队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企业理论的学术传统。

二、              风险与企业:奈特世界中的企业

分散的要素为了获得分工收益而组合在一起构成企业,这只是把企业作为要素组合的一个可能的解释,另一种解释建立在对要素所有者效用最大化选择机会的理解基础上。要素所有者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机会,自己组织要素进行经营,还是出售或出租要素以获得固定的收入。在新古典世界里,这主要取决于不同的人使用要素的收益大小。即要素所有者根据要素的各种用途的收益和机会成本进行选择。但新古典世界是一个没有风险的世界,当引入风险之后,要素所有者必须考虑把自己经营的收益进行风险换算,测算预期收益。并依据他对风险的偏好进行选择。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而且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风险承担能力,因此,会形成风险供给和保险供给。由此出发,不同风险偏好的要素所有者可以组合在一起,并且通过经营和控制权的配置形成一种不同于市场契约的企业契约。这一理论传统的建立者是奈特。

奈特(1921)的企业理论是其利润理论的一个副产品。在他看来,风险不是利润的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风险可以估算,并且存在着消除风险的各种制度,不仅存在着风险市场,而且企业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风险交换和分摊的组织。在企业里面,承担风险的人获得剩余收益,而不承担风险的人则获得固定的契约收益。风险降低的代价是放弃了对要素的控制权,因此那些承担风险的人获得了对企业内要素的控制权。经营权的产权基础,或者按科斯所说的企业内不同的配置方式的产权基础就是这种风险交换制度。

承担风险的人必然努力降低风险,降低风险可以通过提高对市场的预测的准确性实现,但也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设计。因此,企业内部结构就可以用降低风险的原则来解释。这种解释同源于专业化的代理解释具有一致性。企业内部的风险来自于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既取决于专业化条件(因为专业化带来了信息问题),也来自于企业内部的风险配置机制,风险的专业化配置降低了对零风险者的努力激励,但同时却增强了对道德风险和逃避责任的激励。

降低风险主要通过采用监督方式,为此风险承担者必须获得控制权,显然风险交换思想保证了这一点,那些获得固定收入的人通过转让控制权而获得保险。之所以采用监督方式是因为激励方式和奈特的理论前提相矛盾,因为激励的主要方法是使被激励者的努力和剩余收益相联系,即实现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统一。而我们知道那些不愿承担风险的人是风险厌恶者,剩余收益的风险性带给他的效用水平较低。因此,在我看来,无法在理论模型中讨论激励机制,是奈特理论结构的最大缺陷。

虽然存在上述的缺陷,但由奈特的理论引出的风险承担问题则促进了对企业内要素所有者契约关系的讨论。本文首先由此解释现代大型公司里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伯利和米恩斯,1932)。古典企业的特征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或者说用现代企业理论的术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统一(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不仅如此,所有者不仅在收益的剩余性质上承担风险,而且还承担无限责任。但随着一些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的行业的发展(钱得勒,1977),单纯依靠内部资金积累无法满足这些特殊行业的资金需求,这时产生了外部融资的需求。但由于企业自有资本的有限规模无法为大量的借入资金提供保险,因此必须依靠股权方式筹集资金。但当大量的投资者向企业住入资金时,这些股权方式的投资者承担了企业经营中的风险,也就应获得直接影响企业风险大小的经营决策参与权。但大量的投资者形成共同的决策费用高昂,甚至根本无法达成,而且由于这些投资者具有不同的经营才能,共同参与决策无法获得专业化收益,于是要求一种委托代理结构,那些具有较高经营才能的投资者掌握企业的经营决策权。这些结论虽然可以从专业化理论推出,但从风险出发,我们可以实现认识深入。当大量的投资者授权给代理人时,就降低了对风险的控制,因此,相应的也应减少他们承担的风险,这就是企业发展中无限责任向有限责任转变的经济原因和实际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的结果是在现代公司中出现了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的分离。企业所有权指的是在要素所有者达成的契约中,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

上述分析的结论是承担风险的人获得控制权,那么什么决定风险承担能力呢?这就引出了从要素特征解释企业所有权的理论分析。哈特提出资产的流动性特征,即不同流动性的资产会由于企业经营状况变化具有不同水平的风险。那些流动性低的资产,也是专用性更强的资产的所有者实际上承担着更大的风险。沿着这一方向,中国的企业理论家重点讨论了企业内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关系。物质资本雇佣人力资本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本实际上承担着较小的风险。但一些特殊的专用性非常高、亦即退出成本非常高的人力资本却可能发生对物质资本的雇佣。这种分析的一个发展是企业家理论。企业家的首要职能是承担风险并以此成为企业契约的中心,企业家的另一条件是能够应付市场的不确定性,即具有经营才能,负责企业的经营决策。把这两方面联系在一起,就产生了张维迎(1995)的企业家理论。值得一提的是奈特的理论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相联系。实际上熊彼特定义的创新的内容就包括在奈特和张维迎的经营决策当中。

三、              小结

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复杂性。一是一个理论建立在两个甚至是更多的理论渊源上,二是建立在一个理论渊源上的企业理论把讨论的范围扩展到这一渊源之外。因此,清理企业理论的学术传统,有助于对于复杂的企业理论整理出一个线索,本文的讨论证明了所有的企业理论模型都可以归入专业化世界和风险世界当中。

本文的分析支持这样的企业理论发展方向,即在把企业理解为要素契约的理论结构中,利用专业化和风险理解企业的契约结构,这样的处理也同时贯彻了新古典交换经济学的传统,即不是把企业的治理结构作为一种可以任意改造和移植的外生变量,而是用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交易来解释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内生性和均衡安排。

最后想说明的是,虽然可以把不同的企业理论归入两大传统之下,但并不意味着把这些理论进行一般化处理是合适的,例如可以把风险分摊理解为风险承担的专业化。原因在于概念的细化本身即可带来分析的深入,而输理学术传统的意义在于解释不同的理论的优缺点和各自的理论生命力,并且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理论企业经典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