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网上学习的发生及条件—————兼与黄荣怀《网上学习:学习真的发生了吗?》商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15:49
作者:吉 喆 邱崇.. 发布日期:2010年04月02日来源:开放教育研究
【摘要】网络教育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远程教育良性发展的障碍,有学者就此对“网上学习是否发生”及“网上学习发生的条件”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对网上学习是否发生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再探讨,结论认为:网上学习不是没有发生,而是没有有效发生。进而通过对学习发生条件的分析和梳理,对原有的五条件进行了必要的删除、修正和补充,并提出了一些可供深入探讨的有益观点。
【关键词】 网上学习;学习理论;学习的条件;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09)04-0057-05
网络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影响甚至制约远程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为了提升网络教育的质量,大批学者从资源、方法、环境、服务、政策等各个微观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对于“网上学习发生过程”这类网上学习的本质、原理与规律却鲜有涉及。在《开放教育研究》杂志2007年第六期上,黄荣怀等以《网上学习:学习真的发生了吗?》(以下简称“是否发生”)为题,提出了网上学习发生的五条件,并以“五条件”作为判断标准得出结论:当前我国网上学习并没有发生。(黄荣怀等, 2007)黄荣怀等能够直面国内网络教育质量不理想的现实,研究直指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并以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对网上学习的本质问题产生质疑,实属难能可贵。该文既出,引发了国内众多远程教育从业者的深刻反思。在此,笔者也想通过另一个视角对网上学习是否发生及发生的条件进行讨论,进而提出一些可供深入探讨的有益观点。网上学习没有完全、有效和持续地发生《是否发生》一文通过对国内网上学习的方式、学习材料、导学方式、课程形态四个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以所总结的“五条件”作为判断标准,认为我国网上学习并没有发生。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上学习是否发生”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一)讨论的基础是狭义的网上学习
“学习”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其内涵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理解有所不同。对学习的定义和解释,各学习理论流派也众说纷纭,主要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从不同视角对学习过程的解释。施良方(1994)认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引起的行为、能力或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是目前比较能为人们所接受的广义的学习定义。而狭义的学习则专指学习者在教育情境中通过经验引起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发生的行为或心理的相对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皮连生, 2004)。可以看出,广义和狭义的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网上学习”作为“学习”的下位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要回答“网上学习是否发生”的问题,应首先明确“网上学习”究竟立足于广义层面还是狭义层面。我们对学术界存在的多种“网上学习”术语的界定进行了总结,张伟远(2006)认为,所有“网上学习”的定义都强调网络和学习两大要素,属于同一对象的不同表达方式。其区别在于各个定义对技术的层面或学习论的层面的偏重有所不同。因此,无论从研究网络教育的实践意义来看,还是按照目前学术界通行的理论定义来看,网上学习是“学习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符合网络教育目标的学习活动”,是指狭义层面的网上学习。《是否发生》一文并没有对“网上学习”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因而在讨论网上学习是否发生时没有论述其发生的层面是广义还是狭义,忽略了网上学习双重属性,因此“网上学习没有发生”的结论不可能准确。从原文对网上学习过程的论述来看,应该指的是狭义层面的网上学习,即符合网络教育目标的学习活动。反过来说,如果是指广义的网上学习,更没有不发生的可能,结论只能是更为不妥。因此,以下只就狭义的网上学习进行讨论。
(二)网上学习发生条件面面观
有效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发生的状态分为有效学习、无效学习和机械学习三种(邵瑞珍等, 1990)。有效学习是学习者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加工,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获得自身发展的过程(鲍银霞,2006)。根据有效学习的观点,有效的网上学习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关键条件:学习者主动建构、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是具备的,因此不能武断地说网上学习没有有效发生,更不能错误地说“网上学习没有发生”。《是否发生》一文认为:经验引起、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结构的持久变化这三个学习发生的条件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学习发生条件的选取上综合了罗杰斯等多位学者对于知识传递特点、学习动力保持等学习条件的表述。然而,学习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信息的获取;另一方面,原文的判断是以“学习的结果”作为判断学习发生的条件,这不符合学习的“过程观、结果观”的推理逻辑,加之对网上学习本身和发生层面的考察都不准确、不清晰,由此产生的发生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结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总而言之,我们认为以知识传递、学习动力等特点总结出发生的条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学习本身具有无法直接感知和自觉的特点,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非一定按照某种特定的学习方式、学习材料、资源以及一定的课程形态来进行。简单来讲,学习者网上学习究竟有没有发生,不依赖于采用哪种学习方式,不依赖于学习材料的组织形式,也不依赖于网络课程的形态及导学服务的提供方式;发生与否只由学习者自身是否产生相对持久的行为、能力或心理变化而决定。可以这样认为,尽管按照一般学习理论,有关学习发生的条件难以测量,但事实上学习并不会由于其发生条件难以测量而没有发生。按照事物因果关系,条件在逻辑上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分必要条件”之分。原文对于网上学习发生条件的选取及考察缺少对这一逻辑过程的考虑,这也是其“五条件”另一局限性所在。
(三)网络教育实践的启示
在宏观层面上,近年来我国网络教育呈现出试点规模不断扩大、机构逐步健全、学科门类日益丰富、办学层次多样化的趋势。尽管多年来困扰网络教育的质量和学历问题依然存在,但是调查表明,网络教学质量仍然有所提升。经过将近10年的发展,中国网络教育市场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一个良好竞争的市场环境,无论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都有新的发展(艾瑞咨询集团, 2008)。这些表明,国内网络教育的学习不是没有发生,只是发生的效果不理想。在微观层面上,大量研究表明,我国网络教育在学习者层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业不良及其影响。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中网络教育学习者完成学业的最大障碍是学生沉淀、流失及辍学等学业不良现象(罗发奋, 2007)。一项针对远程学习者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的网络教育学习者在远程教育中有较大的收获,这些收获来自知识技能的掌握、学科能力的发展、一般能力与素养的形成等;但他们也遇到了诸如交互不充分、缺乏有效支持服务等方面的困难(张建伟等, 2003)。另外,学习支持服务的相关研究表明,学习支持服务对解决网络学习者存在的学习困难和学业不良等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网络教育的各个环节,是网络学习质量的重要保障(周蔚, 2005)。因此,微观层面的实践活动也表明网上学习确实发生了,问题存在于学习过程的其他环节。但是也应该看到,尽管学习发生了,但效果并不理想,网上学习的各个环节还存在诸多困难。
诚然,目前国内的网络教育问题确实不少,正如《是否发生》一文所述:从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到课程形态、导学方式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据此并不能说明网上学习没有发生。笔者认为: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表明,国内的网上学习不是没有发生,而是没有完全地、有效地、持续地发生。这里,“完全地”是指网上学习的宽度,“有效地”是指深度,“持续地”是指时间过程。对网上学习发生“五条件”的修正在《是否发生》一文中,黄荣怀等通过对学习观演变历程的分析,结合对信息时代知识观的再审,提出网上学习发生应当满足的五条件:即以真实问题为起点,以学习兴趣为动力,以学习活动的体验为外显行为,以分析性思考为内隐行为,以指导、反馈为外部支持。笔者十分赞同从学习发生过程的多元要素出发,考察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发生条件。然而该文错误地认为国内的网上学习并没有发生,除了出发定义和判断视角有所偏失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这“五条件”没有充分考虑到网络环境下学习的特殊性,同时在条件的选取上具有局限性。下面笔者对这五条件分别进行分析,并尝试进行修正。
(一)以真实问题为起点
通过该文对网上学习发生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出,网上学习发生的过程是一个有顺序和循环的过程。首先学生遇到或发现真实的问题,这个问题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强调必须由此真实问题为“起点”。然而该文所论述的这种“起点”并非真正意义上学习的起点,而是学习活动的开始,因此对“学习起点”的概念有必要澄清。所谓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布兰斯福特等, 2000)。笔者认为,网上学习的发生其首要条件是学习者产生学习需要,学习是为了解决学习者学习需要而发生的。广义的学习需要是指个体从事学习活动时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学习需要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斯特弗等, 1995)。按照广义学习需要的描述,发现问题仅是学习需要的一种;另一方面,由于网上学习者大多属成人,因此其学习需要不单是发现或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还有更多复杂的心理因素,因此网上学习发生的起始条件描述为“以产生学习需要为起点”更为恰当和准确。
(二)以学习兴趣为动力
学习动力是个体的一种自觉的驱动力,主要强调的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发生的诸如学习需求、学习情感等等非情感、非智力的因素(施良方, 1994)。按照来源不同,学习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而学习动力的形成过程则是动力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的统一(陈平, 2001)。中国网络教育研究报告(2007-2008年版)的调查数据显示,成人学习者在进行网上学习的过程中,其目的不单纯是知识、技能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39. 3%的学习者认为参加网络教育的最大动力来自自我价值的提升,另外还有28. 8%的学习者认为最大动力来自学历需求或工作压力。学习兴趣仅是学习动力的一种,是学习者具备学习意愿的最原始的内在动力。然而,网络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者满足学习兴趣的一种选择,它更多的是学习者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一种信息化学习手段和方式。在这一层面上,如果单以学习兴趣作为网上学习发生的动力并不能反映网上学习的真实情况,还应该考虑学习者在网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外在动力。
笔者认为,网上学习发生的动力条件,应该是能够激发学习活动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是自我价值提升的心理满足,也可以是激励机制等外在刺激下的满足,也可以是一种学习兴趣的满足。只有将学习动力的内外在表现两方面同时考虑,才能作为判断网上学习是否发生的动力条件。
(三)以学习活动的体验为外显行为
首先,如前所述,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无论在广义层面还是狭义层面上的学习,都不一定外显。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行为有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之分。所谓外显行为,就是能够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打球、写字、弹琴等各种外部活动;所谓内隐行为,就是不借助于仪器或实验的帮助就不易观察的行为,如思维、各种腺体和不随意肌肉的活动等(车文博, 2001)。按照有效学习理论的观点,网上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完成学习活动并最终获得个体发展。因此网上学习活动同样不具有明显的外显行为。时空分离的特性使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更难具有外显行为,网上学习时伴随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导致知识、经验或能力等方面的提升,都不一定表现得出来。其次,学习活动体验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生理接受感知的过程,并非只是某种可观测的外在行为,它主要是一种情感和心理上的变化(转引自:心理学百科全书, 1995),应该属于学习的内隐行为。因此,就算网上学习有外显行为的表现,也不是“学习活动的体验”。
综上所述,以“学习活动的体验为外显行为”作为网上学习发生的条件,无论从网上学习自身的特点还是体验的属性,都是不成立的。因此,网上学习的发生不应以外显行为作为必要判断条件。
(四)以分析性思考为内隐行为
内隐行为是能够反映来自学习者自身需求的,包括思考、体验在内的一系列不易观察的心理过程。网上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要的心理过程除了学习需要之外,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思维的活动,它可以是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也可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并且,分析性思考作为一种学习者较为主动的解决问题方式,具有较长的持续性,能够促进网上学习的发生。因此,笔者对“以分析性思考为内隐行为”作为考量网上学习是否发生的条件之一表示赞同。
(五)以反馈为外部支持
加涅以“有效学习条件”为核心,构建了著名的学习条件理论,他认为只有当有效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并作用于学习者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时,学习才得以发生(徐晓雄, 2004),学习的发生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网上学习效果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个性、认知策略、知识迁移能力、信息素养等学习者自身所具备的条件;而网上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包括动机、注意刺激、信息编码、记忆和迁移、作业与反馈等学习者所处环境中的相关事件(周娟, 2008)。因此,网上学习发生的条件不应只包含外部的支持,还应包含学习者自身的内部条件。由于网上学习基于互联网且时空分离的特殊性,因而相对于个性、认知策略、知识迁移能力等内部条件,学习者自身所具备的信息素养是决定网上学习能否发生的首要条件。新时代的信息素养内涵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桑新民等, 2000)。这些已涵盖了网上学习的过程,因此网上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便是学习者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外部条件,指导和反馈是保证网上学习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由于时空分离,仅仅依靠指导和反馈已不能保证网上学习有效发生,还必须包括文化、氛围等外部环境在内的外部支持系统。有学者探讨了文化因素如何影响网上学习的体验及效果,结论表明文化和价值观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王海东, 2008)。对David Kember的远程教育学生进步理论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教育机构支持和家庭支持三方面的社会融合因素对学习者的学业进步存在积极影响(吉喆等, 2008)。另外,对学习支持服务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对学习者进行持续的关注和支持,才能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而远程教育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则是关注的连续性(武丽志等, 2008)。对于网上学习的外部环境支持,从范围上可以划分为宏观环境支持和微观环境支持。其中宏观环境包括学习氛围和持续的人文关怀;微观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及学习集体对学习者的支持。从支持类型上来说,外部支持条件划分为硬条件和软条件。硬条件包括必备的信息技术及设备;软条件包括学习者与教师、内容、教材及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这也包含了指导与反馈在内的学习支持服务。
综前所述,通过援引有效学习等学习理论群,在原有“五条件”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部分修改和扩充,形成了网上学习真正有效发生的“八条件”,分别是:①以产生学习需要为学习活动的起点(修改);②以学习需求为动力(修改);③以分析性思考为内隐行为(保留);④以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为内部条件(新增);⑤以校园氛围和人文关怀为宏观环境支持(新增);⑥以家庭和学习组织的支持为微观环境支持(新增);⑦以必备的信息技术及设备为外部支持硬条件(新
增);⑧以信息交互为外部支持软条件(新增)。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五条件”,还是“八条件”,作为一个条件集,只能作为网上学习更完全、更有效发生的基础,却无法代替学习者自身参加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否发生”讨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这一本质层面的问题关注不够。这主要是由于相关学习理论的缺失所导致研究取向的偏移。
另外,由于我国当前的网络教育发展已从最初量的扩张开始逐步转向质的提升,因此研究者应更加关注网上教与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一)理论意义
目前,对于一般的学习过程,国内外学习理论和学习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已较为成熟,理论较为完备,然而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这种较传统学习方式更为特殊的学习过程,还没有相关的理论能够直接指导实践。由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和传统学习过程最大区别是时空分离,同时网上学习的主要群体是成人学习者,其学习方式也更加灵活和多变,而一般的学习理论缺少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的专注性及特殊性的考虑。“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理论”涉及学习科学及学习心理学的相关领域,对这一较为特殊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入地研究可以填补学习理论的空白。要构建一套适用于网络教育自身的学习理论体系,依据学习理论研究一般学习过程的思想,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理论除了研究解决“网络教学实践中学习者如何在网上进行学习”这一根本问题外,还应具体解决这一过程中“学习是否真的发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怎样进行有效的网上学习”等问题。黄荣怀等的研究与探讨,表明了当前网络教育的理论研究开始回归学习的本质;对于网上学习基本规律的重新探索与再认识,说明基本理论研究更加趋于理性;同时也说明,构建一套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理论体系,对于研究网上学习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并且紧迫。
(二)实践意义
随着本讨论的深入,对如何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和网上学习的效果,一定可以提供很多可操作的建议;对于指导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如何创造更好的条件,如何用更好的服务使学习者的网上学习更加顺利、有效,也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启示,从而推动我国网络教育走上新的台阶,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全民终身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BaoYinxia(2006). Premise, Feature and asptects on Effictive Learning( in Chinese ) [J].Modern Education Collections, (2): 54-56.(鲍银霞(2006).有效学习的前提、特征和旨趣[J].现代教育论丛, (2): 54-65)
[2] Bransford J.D., Brown,A.L., & Cokin,R.R. (2000).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in Chinese ) [M].Translated by ChengKela, Sun Yaling&WangXuqing. Shangha:i East ChinaNormalUniversity Press: 113-118.([美]约翰·D·布兰斯福特,安·L·布朗,罗德尼. R.科金(2002).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3-118)
[3] CheWenbo(2001). Encyclopedia ofPsychologicalConsultation ( in Chinese ) [M]. H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2-13 (车文博(2001).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科学技术出
版社: 12-13. )
[4] Chen Ping(2001). Discuss on LearningMotion( in Chinese )[J]. Curriculum, TeachingMaterial and Pedagogy, (7): 24-28.(陈平(2001).论学习动力[ J].课程·教材·教法, (7):24-28. )
[5] EditorialBoard(1995). Encyclopedia ofpsychological( in Chi-nese ) [M]. Hangzhou: ZhengjiangEducation Press: 64 (编委会(1995).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64. )
[6] Huang Ronghua,i Zhang Zhenhong, Chen Geng,& Xu Zhen(2007). Online learning: Does learning really happen? Comparison ofChinese and British online learning in intercultural context( in Chinese )[J]. Open Education Research, 13(6): 12-24.(黄荣怀,张振虹,陈庚,徐铮(2007).网上学习: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跨文化背景下中英网上学习的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13(6): 12-24. )
[7] iResearch Inc. (2008). China Online Education Market Re-search Report: 2007-2008 Sample Edition( in Chinese ) [DB/OL]. ht-tp: //market. ccidnet. com /report/content/8 /200811 /102432. html(艾瑞咨询集团(2008).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研究报告2007-2008年简版[DB/OL].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 http: //market. ccidnet. com /report/content/8 /200811 /102432. htm.l )
[8] Ji Zhe,& Luo Fafen(2008). Demonstration research on factors affecting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distance learners( in Chinese ) [ J].Open Educaiton Research, 14(1): 86-91.(吉喆,罗发奋(2008).远程学习者完成学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14(1): 86-91. )
[9] Luo Fafen(2007). Factors affecting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distance learners( in Chinese ) [D]. Guangzhou: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罗发奋(2007).远程学习者完成学业的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PiLiansheng(2004). Pedagogical psychology( in Chinese )[M]. Shangha:i ShanghaiEducation Press: 31-36.(皮连生(2004).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31-36)
[11] SangXinmin,& ZhangQianwei(2000).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age( in Chinese ) [J]. Beijing:China Broadcasting and TV University Press: 19-22.(桑新民,张倩苇(2000).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22. )
[12] ShaoRuizhen, PiLiansheng,& Cui Liushu(1990). Psychol-ogy on earning and teaching( in Chinese) [M]. Shangha:i East ChinaNormalUniversity Press: 29-33.(邵瑞珍,皮连生,崔柳舒(1990).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9-33. )
[13] ShiLiangfang(1994). Learning thoery( in Chinese ) [M].Beijing: People Education Press: 3-5.(施良方(1994).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5. )
[14] Steffe,L. P., &Gale, J. (2002).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 inChinese )[M]. Translated byGaoWen, Xu Binyan&ChengKela.Shangha:i 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 Press: 24-27.([美]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2002).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徐斌燕,程可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4-27. )
[15] Wang Haidong( 2008 ). Chinese oversea students’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The impact from culture( in Chinese ) [ J]. Open Education Research, 14(3): 68-73.(王海东(2008).中国留美学生的网上学习体验:文化的影响[J].开放教育研究, (6): 68-73. )
[16] Wu Lizh,i& DingXin(2008). D. Sewart’s theory of student support in distance educ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inspiration( in Chinese) [J].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1): 25-29.(武丽志,丁新(2008).学生支持服务:大卫·西沃特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 (1): 25-29. )
[17] Xu Xiaoxiong(2004). On RobertM.Gagnés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Chinese ) [D]. Doctoral Thesis, South ChinaNormalUniversity.(徐晓雄(2004).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18] Zhang Jianwe,i WuGengsheng,& LiFei(2003). The current state of e-Learning under implementation: A survey ofdistant learners( in Chinese ) [J]. Open Education Research, (4): 7-11.(张建伟,吴庚生,李绯(2003).中国远程教育的实施状况及其改进:一项针对远程学习者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 (4): 7-11. )
[19] ZhangWeiyuan,&Wu Tingjian(2006). Development of on-line learning and formation of three theoretical sects( in Chinese [ J].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9): 9-14.(张伟远,吴廷坚(2006).网上学习的发展和三大理论派别的形成———“网上学习理念变革的国际研究”系列文章之一[J].中国远程教育, (9): 9-14)
[20] Zhou Juan(2008). Study on influence factors from learningconditions( in Chinese ) [J]. SoftwareGuide, (7): 5-7.(周娟(2008).从学习条件看影响远程学习效果的因素[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7): 5-7. )
[21] ZhouWei (2005). Research on the tate ofdistance-educationlearning supportservice system( inChinese ) [J]. DistanceEducation in China, (3): 43-65.(周蔚(2005).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现状研究:一项针对学习者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 (3): 4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