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思路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50:50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及未来: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在干什么?教育该怎么干?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教育是干什么的?由于我的切入点是中国农村,所以对此问题的回答也就必须先来源于在中国农村中跟教育相关的群体。这群体大致可分为三类:农民,学生,教师。那么在农民眼里,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呢?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恐怕都不会忘记,尤其是在父辈的万千教诲中,他们最大的希望便是你可以通过教育而“跳出农门”,为甚会有教育“跳农门”的观念呢?这种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分析这些疑问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跳农门”所表现的字面含义吧:第一,它至少说明待在“农门”里是不好的,所以才要跳出去!在他们眼中,务农这种职业相对其他而言是比较低贱的;第二,“跳出农门”后意味着不再当农民,所以它也暗示了农民对于其自身地位的担忧和不满;第三,只有生在农村里才会有“农门”之说,所以呢,“跳农门”实际上表达了农民们想走出农村的一种强烈愿望。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跳农门”教育观的形成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有着莫大的联系:一,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贱有序,门第等级观念影响;二,现代化进程中所逐渐显现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较为严格的户籍限制。当然了,我们的重点不应该仅仅停留于发现问题这个阶段,如果擦亮了眼睛继续追究下去的话,你就会看到:贵贱门第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户籍制、二元结构的打破产生了消极作用,而户籍制等又反过来加深了腐朽落后观念的扩散。所以说,要使“跳农门”的教育观念被打破,就必须先取消户籍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有这样,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思想才有在农村中根除的可能性。再来看看第二个相关群体:学生。在“跳农门”思想的指导下,他们的受教育观基本上是秉承了自己父母的意志,教育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就是为了找到份体面的工作,然后可以养活家长,使其不再受苦受累。如若我们懂得分解,这种观念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要是教育不能使自己找到份体面的工作,那么不受教育也可以;第二层,养活父母的本质乃尽孝,而在他们看来,尽孝的最佳方式乃挣得大钱,出人头地。先不去评判这种观念的正确与否,因为每种观念的成长都有其特定的土壤培育,那么这种土壤培育的观念究竟会结出怎样的果实呢?既然不接受教育也可以找到工作,或者在他们看来提早得到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话,那么打工仔和学生又有什么区别呢?况且当前农村又盛行一种“读书无用论”。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可是我想说:当判断是否孝顺的标准已然变成能否赚到大钱、能否找到体面工作、能否出人头地的时候,人类灵魂中最纯粹的亲情岂不是被玷污了吗?我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存在于农村教育观念上的矛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教育如果要良性发展,就必须与传统儒家文化和现代重商文明里的糟粕彻底决裂,但我们看不到这种趋势。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教改只追求一味的向前走,竟忘却了应该时不时的回过头去看看。说白了,当前农村的教育便是残存了千年的传统糟粕观念与现代市场文明的混合体。接下来该谈谈第三个群体了:教师。农村的教师们似乎都在做着这样一件事情:相互拼比及格率、升学率、优秀率、、、、、在他们看来,教育就是教出高分数的学生,就是教出足以使其晋升职位、拿到高额奖金的人数。虽然不会明说,但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或许大家应该从这里面看出些端倪来:以利益为导向、拿及格率、升学率做竞赛的教师和拿产品合格率、质保等赚取利润的商人有本质的区别吗?很明显,没有!当学生跟流水线上的汽车无异时,教育也就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市场,那么所有我们今天能够在市场上看到的各种龌龊行为,也会一一发生在最纯洁最神圣的教育殿堂。中国的官僚化体制固若金汤,为什么呢?因为它在教育界产下了卵。在这一切一切的指导下,农村教师们便不得不照本宣科,举些简单的例子吧:凤头、猪肚、豹尾,高考作文的一般技巧,背题型,套结构,部分同学为了考上高中而补习三五年,为了考上大学再补习三五年,这跟八股有多大的区别?莫非旧文化复辟?当然了,我们应该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客观看待这些问题,毕竟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复杂特定的文化特征,正如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的:“技术变革因为能够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通常很受欢迎,所以马上就会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通常也就遭到抵制。”中国的农村教育改革,其实正在面临这一挑战。随着现代重商文明和技术革命的发展,传统文化中所保留的糟粕部分必须铲除,现代文明也要做出不断的调整,教育应该对此负责。
教育该付的责任不能够仅仅停留于道德层面,这在社会变革时期会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力源是教育,是人,那么单单靠传统的道德来维系教育的发展就必然会显得举步维艰了,法治是现代社会的精神集中体现,那么农村的教育如何才能实现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又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做到既能保留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优秀成分,又可以抵制住现代商业文明对教育负面冲击呢?这是个重大课题。
接着来回答第二个疑问:农村的中小学教育正在干着什么呢?我将通过对以下三个阶段,即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理念分析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在探讨之前,请允许我把各位带到十多年前的小学时代。爱玩和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但在咋们的小学里,却制定出了各种各样约束这天性的规则,还有各式各样的标准,比如上课的姿势,上课不能说小话,下课回家不能插队,不能乱涂乱画,不能摸女生的手、、、、、人是高级动物,故而动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羁之态也会发生在孩子身上,面对此,我们只能选择驯化的方式,强制的规则只会约束掉他们的天性。农村小学教育最大的悲哀也莫过于此,它将孩子们那似大山般自然、似马驹般不羁的野性给封杀了。不知大家还能否记起那段背诵古诗课文的美好年华?那段由于朗读优秀而得到大红花奖赏的灿烂时光?我们动口动笔的能力还算可以,但动手操作的能力如何?连女生的手都不许以致于不敢摸,我们还能用手干什么?或许大家会觉得这样的逻辑很幼稚,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基础教育灌输给了学生们不敢突破规则的意识。分数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正如价格在商品中扮演的角色一般,它成了一个标尺,即是否优秀的标尺,大家不妨回忆一下,“三好学生”的获得者有多少真的三好了?以束缚天性为代价的农村小学教育真的很不值!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过度干扰现代教育;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性冷漠及其思维上的机械化。学而优的判断标准是分数,还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通,人情冷漠使得教育缺乏了对“人”的自然本性关怀。所以,农村的小学教育思维便是规则教育,而规则教育带来的就是压抑天性。对于如何改革的看法,我将在第三个部分加以阐述。再说说初中教育,这个阶段是青年个性培养的关键时期,而外部环境对个性的形成有着颇深的影响,当整体教育环境是单调枯燥甚至高压的时候,青年的个性要么被压制而死,要么就是畸形变态的。为了验证这一论断,我们不妨先去看看农村当代中学生的个性状况。孤独、冷漠、暴力、喜欢抽烟打群架,基本上看不到独特者,庸庸碌碌者居多,埋首纸堆者居多,为了考上高中而日夜拼搏,哪里还有时间去发展个性啊?在初中教育的所有错误理念中,当以重理(工)轻文(史)观念的培植为罪魁。为什么这样说呢?可能大家都知道,这种思想是建立在未来找工作的难易基础之上的。暂且不论这种观念所带来的社会文化恶果,单单看它给中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和性格压抑就足以让我们无比震撼了。由于农村中学教育理念在出发点上的偏差,使得学科歧视也就逐渐蔓延开了,我们知道,学科歧视跟现实主义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学科歧视最大的危害在于文化断层,而现实主义价值观却带来了青年普遍缺的乏浪漫色彩,缺乏感性,缺乏人文修养,少年老成,整个国家没有活力,没有朝气。毛主席说青少年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太阳就是像中学生这样的吗?我们在批判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种以现实教育为切入点的培养模式有着怎样的社会土壤?这也就是我一直所强调的,应该把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大系统当中看待,但又必须保持教育的独立性,如若这个矛盾解决不好,那么在农村的中小学教育便会陷入一种恶性的循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社会环境必须要对教育负责,那么如何才能创造出好的社会环境呢?这个问题值得社会学家深思。农村在高中时的教育又怎样呢?这个阶段所体现出来的优胜劣汰原则,还有只为求得高分而坚持的大学命运论观念,继续发展了小学的规则性教育和初中的现实性教育,文理分科的意义也就变成了关于就业和大学的“岗位竞争”。事实上,这种观念已经把考上大学作为评价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了。在这个标准的影响下,年青人便缺乏了培养理想和信念的土壤,那这又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看看当代的学生们就明白了:没有使命感,没有历史责任感,更可怕的是没有野心,试想,一个没有野心的民族,她还能在这丛林之中生存吗?我早说过了,这也是我一直所强调的:社会必须对教育负责,尤其是对农村的教育,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理应秉承一个原则,那就是无论何时,都必须以老百姓的意愿为最基本的出发点,然后得从历史的角度去纵向看待当前的改革,事实上一切社会问题的总根源,包括教育,都是人的问题,如若解决不好人的问题,其它的一切所谓改革都是空谈,而在解决人的问题时,必须得抓住重点,紧纂要害。不妨举例说明:农村中小学教育为什么会走向偏差?因为它的改革思路出了问题,那么思路究竟错在哪里呢?错在它不了解当前农村在接受现代文明时会很脆弱的现状,那么如何提高他们面对挑战时的能力呢?很简单,让他们感受到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快乐,让他们与传统腐朽思想彻底做决裂,那么怎样才可以达到这一点呢?也很简单,就是让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宿有房,活得有尊严,但我们有在这样做吗?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口头化,拆迁所带来的民愤冤屈、、、、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普遍呈现出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以优胜劣汰的商业化体制为导向的教育过分关注考试和分数;第二,以考试和分数为主的政绩型评价容易造成教育的官僚化。
在我看来,这儿有两个前提条件,乃是进行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配套保障设施”。第一,应该把教育体系放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使其真正成为能够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动力源。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讲白了,就是说我们的改革要在目光上放长远,一定得看清楚:今日教育培养出何种人才,则未来中国有何种人才,则未来中国走向何种道路。故而教育并非教人如何赚钱,如何当官,理应灌输给学子们积极向上的求索精神,青年有精神,则未来中国有精神,此乃教育第一要务。如若连这个最基本的改革思维都没有,那么无论你怎样改,结果都必然是走向失败。譬如商人的自由精神、政客的服务精神、学者的儒侠精神,这些才是教育真正需要传达的东西。第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应当与其政治、经济改革同步进行,相互推动,协调发展。农民为甚会有教育“跳农门”的观念?孩子为甚会有教育“出人头地”的观念?想必来自农村的孩子们心里都有些数:还不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政治呼声等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在现代工商文明的冲击下,农民付出了太多太多,当他们不能够从现代文明中获得所谓的幸福和快乐时,便只能依靠传统旧文化了,其实这也正好解释了为甚等级门第观念依然在农村不断滋生蔓延的原因。试想,如果现代文明给予农民的只是拆迁之痛楚、占地之愤懑、医疗之欺诈、民主之幻想、打工之血泪,你还能要求他们什么?当然了,我在这里并非指责改革有错,而是想说:改革之痛当由华夏儿女一起来承担!一起来度过!说到这里,我想各位应该明白了,如果我们的改革不是在追求社会公平的基础上运行,那么有关教育的一切便只是空谈。以抹杀公平为代价而换来的效率必然会导致不良的竞争,在教育界,高职跟技校、独本和重点、本科与专科、、、、它们在地位上应该是平等的。这种教改思维也是我要在此着重强调的。以上两点必须始终贯穿于农村中小学的教改,它既是改革能否奏效的外部条件,又是其内在要求。
那么农村的中小学教育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对于这个问题,很显然,出发点便显得特别重要了。若按照我的分析思路来看:第一,中小学教育改革决不能以增加农民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为代价。为什么呢?其实我在上面已经论证过了,经济状况的差异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加剧,二元结构的加剧反过来又导致农村传统门第等级观念的加深。如果不重视、不解决现有政策(诸如分配、户籍)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那么就很不利于推动农村的教育改革了。根据我在寒假期间的走访,发现很多农民对于初高中取消补习班、取消偏远地区零散小学校的政策表示不理解。为什么呢?大家不妨站在一个农民的角度去想想看,取消初高中补习班的政策,一来阻断了无数连做梦都希望通过高考而改变命运者的求学路,相信各位生在农村的孩子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心情;二来加剧了教育腐败,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谁甘心就因为一次失败而中断传统求学之路的现实?不甘心怎么办?只有走后门、送礼。再看看取消偏远地区零散小学校的做法。即使改革者整合教育资源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有没有想过:住校不需要花钱?食堂不愿意赚钱?那些孩子只有八九岁啊!他们的心理如何正常发育?家长(父母中的多数都是外出打工的)难道不会担心他们吗?所以,教改必须关注各方面的问题,农村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在没有妥善安置好这些问题之前,请不要盲目的改革,务必慎重,因为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第二,中小学教育改革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现实,即农村在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时的脆弱性。所以优化改革的内外部环境就显得至关紧迫和重要了。什么是内部环境呢?直白地讲,就是内因,就是高水平教师的来源与比例。怎样才可以促进公平,缩小差距呢?那并非是在农村修建两栋大楼,也不是盲目扩大教师规模所能够解决的,或许那样对就业有帮助,但从长远看,农村依旧是牺牲者。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大师之谓也!中小学也是如此。然而很不幸,据我在家乡的调研:小学跟初中的教师队伍里基本上没有本科文凭者。我并非有贬低农村教师资源的意思,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条件好的地方资源好,条件差的地方资源差,如此配置资源,何时才能够实现教育公平?国家是有助学西部的计划,但那能够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吗?不能!外部环境的优化也很重要。所谓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外部环境,是指那些对教育起到了间接影响的要素。包括家长跟学校的互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乡政府对教育的宣传支持,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经济状况、、、、总之,内外部环境的优化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三,市场化机制不可轻易进入教育。这个我在前面已经有过阐述,不再赘言。第四,以高考成绩为标准的选拔机制必须得到变革。在我看来,这场变革应该从小学的“大红花”开始。(故而探索新机制的问题就显得异常棘手了)
不管怎样,只要其能够使农村孩子的天性、个性、野性得到全面发展,那便就是好的改革思路,就应该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