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师校本研究模式 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持续发展》实验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8:20
沈北新区中学教研室
一、           问题的提出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研究的类型或取向,它既有别于学术研究者进行的质性或量化的专业性研究,也不同于完全的行为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过于追求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所谓的教学改革往往停留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这种浅层次上。因此,随着课改实验的逐步展开,我们会发观,虽然上岗前的通识性培训,为广大教师参与实验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但面对这次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大多数实验教师感到很不适应,出现了许多难以消解的困惑。的确,新教育理念的建立是一个痛苦的、漫长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培训就可以完全解决问题,要靠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反省与矫正来逐步完成。同时,尽管在课改实施前,我们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了认真的解读,初步了解了它的特点及实施要领,但这无疑是表层次的。课改实施中,我们会遭遇原先估计不到或者是估计不足的困难。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指导?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比教育观念的转变轻松多少。目前,教师的素质已经遇到了挑战,他们需要非常实际的、具体的指导,需要教研工作的有效跟进。
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工作显得很不适应。长期以来形成的完全自上而下的课程运转模式,使得教研员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单向地向一线教师诠释国家课程与教学大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的具体意见。教师不是作为有目标、有计划的研究主体,而是作为国家课程意志忠实而被动的附属者而存在。在指令性课程范式中,教研员常常通过课堂现场的听和看而进行“教学临床诊断”,其鉴定依据是统一的标准,其鉴定结果被纳入校长的行政管理,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并与教师的晋级息息相关。教师教研主体地位的缺失,抑制了教师自由创造精神的有效释放,阻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要求我们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我区在面临新课程实施的严峻形势下,急需高效实用的培训及教研方法,目的是使全区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新课标。但是以往的教研培训作用不是很明显,往往事倍功半。在总结了前几年我区教研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区将在校本教研研究模式上、途径上进行探索。从而达到全区教研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校本教研真正发挥其作用,使校本教研成为学校 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二、实验假说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说。
如果按照提出问题 → 分析假设  →收集资料 → 拟定计划→  设计实施 →总结反思的校本教研模式,通过教师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途径开展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新教材实施的研究活动,并辅之以跨学科综合教研、联动式教研、跨区域的交流式教研,从而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本教研的实效性,达到扎实推进课程改革与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理论依据。
1、第三次全教会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师资要求。
2、国家学科课程标准。
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三、实验目标
(一)理论研究目标。
探索实用、高效的校本研究模式、研究途径及方法,确定校本研究的目标,构建校本研究的理论。
1、提高教研人员理论素养,提高教研人员指导与研究能力。
2、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教育质量观、人才观,提高教师研究、了解和指导学生的能力,切实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3、使教师能够具有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计划与研究方向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和能力、自我反思的精神和能力。
4、使各校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校本教研模式和方法途径。
(三)教育发展目标。
1、促进本地区“十五”期间中学教师提高工程高效地进行,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师资素质提高的主阵地。
2、为教师岗位培训即全员培训提供适宜的内容与有效模式。
四、实验原则
1、实效性原则。即研究内容是实效的,研究方式是实效的,研究效果是实效的。
2、人本性原则。充分发挥教师主体地位,通过校本研究不仅要提升其教学能力,更需促进其自身全面、健康的发展,激发教研人员、校长、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整合性原则。即现代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科本身内部的整合。
4、针对性原则。针对教师的现状,针对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针对教师学科发展的需要,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5、超前性原则。研究理念要超前,研究内容要超前,研究手段要超前。
6、长效性原则。校本教研的直接效能和潜在效能相结合,教师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相结合。
五、实验内容
(一)实验对象。
本实施的周期为二年。从2004年3月开始,以部分学科教研人员、部分学校校长及其学校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实验方法
以实验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和比较法。
(三)实验手段
设计提出问题 → 分析假设  →收集资料 → 拟定计划→  设计实施 →总结反思校本教研模式的实施方法和策略,通过教师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途径指导各校校本教研工作,调研并记录各校校本教研的实际效果,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考核。
六、实验过程
(一)、课题的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组成员
课题主持人由教师学校副校长邢丽梅担任,她负责全区的教研工作,具有很强的科研管理能力。其他的成员为中学教研室的教研人员和中学校长,他们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指导能力。
2、收集资料,充分论证,形成实验方案。课题组成员以其研究学习了校本教研有关理论,学习了《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研究了省、市级等有关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文件。通过实地调研起草并通过了《构建教师校本研究模式 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实验方案。
3、申报立项,开题报告。在论证、通过了《构建教师校本研究模式 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实验方案后,我们积极向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立项,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确立为辽宁省“十五”期间科研课题。
在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之后,我们进行了《构建教师校本研究模式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持续发展》课题的开题报告论证工作。课题主持人就课题研究的目的、课题价值、课题研究条件、过程分析与结果预测、可能产生的问题与对策,向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报告。然后,课题组成员就报告可行性进行下详细的分析和论证,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同时课题组就实验模式、校本教研模式、方法、途径、策略及评价进行了充分的分析。
(二)课题实施阶段
1、研究思路:
(1)“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融为一体,逐步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在实验的进程中,每位一线教师都会不时地面临一些具体的、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个体间的教育经验与教育环境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以个体自主活动的方式开展研究,自觉地针对面临的教学问题,进行教改实践尝试与理性反思。实践证明,这种自主性研究,对教师教学智慧的不断生成及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要阵地,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要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的状况,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研究、分享经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校本教研”是对多年来教研活动实践经验的自我扬弃、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例如,学科教研的主要内容将不再仅仅是统一教学进度、研究怎样教教材等,更多的应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开发教材,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不断发展。
(3)课改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必须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应用性课题研究来解决。课题化的教学研究活动方式,能体现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性、计划性、实效性,促进实验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理性地回答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由于课题研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而这些内容大多是各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各校分头开展课题研究,可以相互提供经验借鉴,实现资源共享。
(4) 教研队伍是实施专业引领的一支重要力量。“校本教研”要求教学研究人员进行职业角色创新,尽快成为课改探索的组织者、合作者、研究者、指导者。我们的教研员如果不抓紧理论学习,下工夫变革工作方式和方法,就会落伍掉队。
教研员要由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转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将教研工作方式由自上而下的鉴定式转变为与教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探讨式;更新教学评价的操作要领,变简单化的课程约束为促进教师特长和教学特色的发展,不以教学方案的详尽、课堂结构的完整、教学容量的饱满、板书设计的精致等传统观念,限制教师教学个性的充分展示,使形式化的检查、观摩朝有内涵、有品位的制度化方向完善;同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鼓励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
毫无疑问,教研员仍具有教学管理的职能,只是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有了变化,交流、沟通、评价本身既是一种服务、指导,也是一种管理。如何正确处理研究、服务、指导、管理之间的关系,将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2、实施方法:
(1)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模式为:提出问题 → 分析假设  →收集资料 → 拟定计划→  设计实施 →总结反思六个环节。在实验实施中我们要求各实验学校灵活运用这一校本教研模式,在活动中有所创新。
(2)各校内部校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
所谓行动研究法,创始人勒温1944年的定义是:“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行动研究的主要特性是:研究课题来源于实际工作者主动变革的需要;研究目的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现实;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的主体是教育实践者,以研究人员、教师、校长乃至学生家长间相互合作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的动态性、发展性和螺旋式上升等。
具体操作为:
a、多角分析。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对学校学科建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召开由学科教师、学生、研究人员、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校长参加的多角分析座谈会。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改方案。教师通过自我反思,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研究人员、教师通过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感受、变化和想法。
b、访谈。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包括学生访谈、家长访谈和教师访谈,了解和征求各方意见。
c、问卷调查、态度量表和能力测量表。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设计相关量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态度调查和水平测试。
d、日记/教学反思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研究人员和教师坚持写试验研究的日记/日志,记录每次研究活动的情况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e、课堂观察。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记录。
f、录像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运用录像机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全程实录。
g、个案研究。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教师/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3)实施区域性校本教研
一是构建了区级学科教研网络。相邻乡镇学校按学科成立区片联合教研组,全区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定期就课改中的共同问题开展讨论与研究。对于势单力薄的农村学校,将会有效地改变教师个体孤立天援的教学研究状况。
二是跨学科的综合式教研。要打破学科封闭状态,走出画地为牢的怪圈,针对各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研究。不同学科之间联合攻关,效果会更好。
三是开展联动式教研。为了有效地避免校本研究中的低层次重复,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优势,提高教研的效益,很有必要在学校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按研究意愿与课题类型成立联合课题组,由参与学校确定课题负责人,教研室安排教研员进行跟踪指导。这样可以达到智慧共生、成果共享的目的。
四是跨区域的交流式教研。通过参加国家、省级课改培训与研讨会议,交流碰撞,进而形成共同控进的良好局面。同时,这也是一线教师寻求专家引领的极好机会。
五是通过上述途径形成适合自己学校自身特点的校本教研模式与方法。达到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与高效性。
3、开展活动
(1)定期对教研人员、教师进行有关教研方法的培训。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教育理论。
(2)定期组织教研人员到各校组织教研组活动,定期调研教研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3)定期组织校际间、学科间教研活动。
(4)定期组织校本教研进展情况反馈活动。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5)开展全区优秀教研组评比活动。
4、跟踪调研,为各校搭建校本教研成果展示的舞台,鼓励教研人员、学校、教师在实践中探索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跟踪,对突出的教研组(学科)在全区推广,促进校本活动校际之间的交流,实现教育资源的全区共享。
5、开展阶段总结,调整充实实验方案。
6、组织档案整理,开展教师论文评比。
(三)课题总结阶段
1、认真分析,反思得失。
校本教研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从校本教研的模式、方法到校本教研的策略再到校本教研的形式、内容都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所以,关于校本教研内容的选择,也体现着阶段性的要求,本课题也只是就现阶段的校本教研现状,提出了一些设想、方法和模式,研究中还存在着局限性。
2、整理材料,收集成果
2005年6月至2005年11月,我们进入结题阶段。课题组成员一方面按课题要求开展好常规研究活动,一方面积极开展总结活动,汇总研究成果。课题组对所有材料整理归档,对研究过程、成果等进行总结。
七、实验成果
1、确立了教研室→学校→教师→学校→教研室(即教研人员→校长→教师→校长→教研人员)三级互动式区域校本教研管理模式。
2、实施并验证了提出问题 → 分析假设  →收集资料 → 拟定计划→  设计实施 →总结反思六个环节的校本教研模式。
3、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树立了“为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突破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促使领导由管理型向研究型转变,促使教师由教学型向科研型转变,教学活动由传授灌输型向交流研讨型转变。我们所一直期望的——领导处于谋事做事状态,教师处于研究探讨状态,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已经形成。
4校本教研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如全体教研教研人员和基层教师共同开发了各学科校本教材13套。
5、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间的有效合作。
由于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之间打破了学科界限,他们需要对学生的问题随时进行交流探讨,共同使用教育资源的过程也加强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过去的那种人自为战的局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之间的融洽沟通与齐心协力。
6、校本教研促进了学科的整合。
校本教研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多学科的整体互动,这就为学科的整合提供了基础。如在我们征集的课例集中由很多典型的课例充分体现了学科的整合。
7、校本教研促进了教研人员、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在研究期间,教研人员与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有多节教研人员指导的课获得了省市区级奖励,同时教研人员、教师撰写了多篇校本教研和学科教学方面的论文。
8、校本教研提高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校本教研贯穿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多方面,极大的触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校高质量实施新课程、进行新课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校本教研,为教师们搭建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找到了突破口,为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八、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特别在以下几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1.进一步提高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思想认识。
经过实践证明,校本教研工作对于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对于解决教学改革中的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中心工作,各学校要引起高度重视。现在还没有开展起来的,要奋起直追,争取迎头赶上。活动开展不规范的,要借鉴先进单位经验,力求使活动规范化、系统化。在活动中,效果不明显的,要查找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
2.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要想把校本教研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起来,没有完备的制度是不行的。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尽快地把校本教研工作融入到教学管理中,融入到学校的中心工作中。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使规章制度切实可行,为校本教研提供强大的保障。
3.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
各学校要把校园网建设以及对网络的使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通过网络建立起与先进学校的沟通与联系,使之成为发挥专家引领作用的桥梁,成为教师学习提高的工具,成为校本教研工作的强大的资源库,成为教师信息交流的绿色平台。
4.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本教研工作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是因为它的特点之一就是问题性,所以我们各学校今后在开展校本教研的时候,一定要多做一些诊断性研究,要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一些专题性研讨;要针对教师们所急需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辅导;要针对教师提高过程中的困惑,开展一些深入的探索。努力使校本教研工作在不断地与问题的研究探讨中得到升华。
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的工作还仅仅是刚刚起步,各单位的发展还不平衡,我们有决心在上级的领导下,坚持“人才兴国”的战略,努力创造民主、开放、高效的校本教研机制,努力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的组织,用我们不懈的奋斗与追求去迎接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