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实验研究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13:08

“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实验研究报告

作者:蔡长梅  来源:http://www.xmlhx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1

摘要: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审美素质对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养成,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为切实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实验课题形成的背景
    21世纪将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重点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其实质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发展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进程。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此认识深刻,纷纷研究对策,制定计划,改革教育。我国也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的大政方针。从那时候起,教育就承担着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技术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
    厦门作为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 在引进先进技术,引进人才,招商引资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头。然而,厦门的教育却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仍占一定地位,学生学得苦学得累,教师教得苦教得累,培养出来的却是只会死读书小书呆子。厦门开元区教育局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率先提出了“以生为本,激活课堂、讲求实效、不断创新”的教改任务。区属各小学纷纷响应。我校领导、教师也在积极思考:我们应从何入手,创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开展素质教育,为培养能促进时代发展的新世纪人才做贡献呢?我们不禁对本校的现状进行一番审视。
    我校座落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建起来的莲花社区。社区的前身是吕厝、乌岭等村庄,周边环境比较复杂,社区闲散人员、外来人员较多。我校亦于1991年在一所比较薄弱的吕厝小学的基础上新组建而成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育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另一方面,我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当地的农民子弟和周边地区新迁入的个体户子女。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家庭文化底蕴不足,家长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之间存在着攀比现象,在他们华丽外衣包裹下的心灵是苍白的。再加上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拼命抓学业成绩,忽视了德、体、美、劳素质的教育,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精神风貌不佳,甚至个别学生美丑善恶不分,出现了清钱、偷窃现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审美教育引起了我校的重视。全体教师开始大量查阅国内外有关美育的理论和成功案例,还聘请专家开设“美育”讲座。此时我们已了解到,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全国许多地区、许多学校已在扎扎实实的地开展着审美教育。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审美素质对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养成,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为切实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经过反复的研究,1996年底,我校确定了以审美教育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并于2001年正式成为厦门市“十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
二、“审美教育”模式实验的研究设计
    1. “审美教育”模式的定位
    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它不仅仅局限于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也不是针对个别尖子生的教育,而是面对全体学生,实施全方位、全时空的教育。它几乎覆盖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为宗旨,使之自然地渗透于各学科、各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我校把审美教育模式看成是素质教育的下位模式。
    2. “审美教育”概念的界定
    “审美教育”指的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美的事物或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表现力、审美评价力和审美创造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启迪智慧,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3. 实验的目标体系
    (1)育人总目标
    构建“轻松愉悦、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这个美的体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体验,形成美的知识、观念、技能,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完美人格,达到“以美育启智,以美育德,以美激创,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2)实践成果目标
    A、培养教师的审美能力,建立一支人人参与审美教育模式实验的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B、调动学生乐学情绪,发展学生的认知、审美、实践与创新能力,初步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C、营造轻松愉悦、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
    D、完善校外美育基地建设。
    (3)研究成果目标。
    A、构建审美教育实践操作模式,重点在“学科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B、构建出一套适合本校特点的各学科渗透美育的教学模式。。
    C、形成课题实验研究的总报告。
    4. 审美教育的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
    马克思提出人全面发展学说,揭示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我们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都曾根据它制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方针。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的大政方针。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的颁布,为我们制定教育目标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审美教育正是为实现以上是目的而进行的“美的教育”。
    (2)心理学依据。
    从心理学角度讲,素质是指人一贯具有的基本品质,或是潜能。素质是长期起作用的,并贯穿于人的思想、行为的各个方面。人的素质包括知、情、意、德、体五种结构。“知”即知识结构,情即情感审美结构,意即意志品格结构也即是心理结构。这五种结构缺一不可,否则,作为个体素质就不全面和健全。作为与人的情感心理结构紧密联系的审美素质,与人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共同构成人的五种基本素质。现提倡的素质教育,主要是这五种素质的教育。所以开展审美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生理学依据。
    人脑的左半球处理语言信息,抽象地思维;右半球处理非语言信息,形象地思维。人类的任何发现和发明创造都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但是,人脑的右半球普遍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形象思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美学,注重形象因素、情感因素的研究。美育能弥补右脑发展的不足。这对开发右脑、协同全脑、提高创新能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5. 审美教育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其特点,制定审美教育的行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获取反馈信息,并征求教育专家的意见,细致分析产生各种情况的原因,然后调整行动计划,力争较好地实现本课题研究目标。
    6. 审美教育的实验原则
    (1)形象直观原则。
    由小学生心理特征和美育的感性特征所决定,审美教育必须实行“形象直观”原则。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发展阶段,逻辑思维刚在萌芽生成,而对美的直接体验不是很丰富,美的感悟能力较弱。所以小学审美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动觉等感官功能,充分利用实物媒体、影视、真实场景、录象、幻灯、投影、录音、广播、动画课件等多种教育教学媒体,增强审美教育的直观性,尤其是发挥视觉教育教学媒体较强的信息冲击力和综合性教育教学媒体的高效度,实施多通道审美教育,用动作、画面、声音、旋律、节奏、味道等多种形式活化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审美活动中较好地萌发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感,获得审美知识,受到美的熏陶,逐步走进审美的殿堂。
    (2)情感优化原则
    美育的主要特征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美育的主线,它渗透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生的感知、欣赏、理解、表现、综合、评价和探究、创造的一切学习过程之中。
    美育情感优化首先要选准情感激发点,关键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挖掘或设计相关的教育教学情感激发点,点燃起学生审美性学习的感情和欲望。
    其次是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要以情动人,以情激情,用动情的体态、神态、语言、动作等,把学生带入审美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强烈的感情“场”中获得深刻的审美情感体验,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第三是通过美育活动评价优化学生的情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速度不快,在很大的程度上,他们通过教师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教师在学校审美性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对学生的情感表现及其“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情感得以优化,认知得以内化,审美素质得以发展。
    (3)主体实践原则
    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谁也不能代替他们学习。主体性也是审美教育必备的原则。但是,小学生的审美性学习不能局限于一般的认知,即不能只是一般的思维,否则就会局限于一般的鉴赏,而缺乏更深入的审美发展;而应该进行亲身体验和实践。即学习过程中的品味、朗读、表演、绘画、歌唱、美化教室、写作、组合……而且,这种体验与实践还要带有情境性、合作性与探究性,以便在主体之间良性互动、互补,较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样,审美认知才能真正内化,审美情感才能不断发展,审美素质才能不断形成。
    7. 本研究课题的管理
    首先是成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若干科研骨干教师组成。其次是建立课题学习制度,有计划地围绕审美教育课题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邀请专家来校开设理论讲座,并给教师印发或推荐有关审美教育的理论资料。第三,聘请专家担任本课题的顾问。第四,建立科研化的教研制度。改革传统的教研、备课制度,使教研时间成为各教研组、备课组研究审美教育课题的时间。第五,建立审美教育实践制度。除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实践外,还要求教师每学期开设一堂在学科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观摩课或审美教育专题研讨课,每位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课题研究论文。第六、建立课题研究的奖励制度。
    8、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时间
    审美教育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一至六年级各班级学生。
    研究时间:2001年5月至2003年9月。

三、审美教育实验过程。
    我校的审美教育是从2001年底开始的,着重研究素质教育中的“美育”理论体系和审美教学模式的构建。该实验历时两年半,采用“行动研究法”,总体设计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重点研究:挖掘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尝试以生动形象的情感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的文道结合,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初步创设美育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二阶段 “学科教学中的美育”,重点研究:建立各学科美育教学模式,营造美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学习求知,实践创新,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深化美育施教工作。
第三阶段 “社会实践中的美育”,重点研究:开辟美育课外活动阵地,构建富有鲜明特色的“社会实践美育”的系列活动。现将我校审美教育实验过程和主要特点陈述如下:
    1、培养实施审美教育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美育的实施者。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古人云:“欲齐其家,先修其身。”前苏联教育学家赞柯夫也说:“教师本身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因此教师应具备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这是一种审美综合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教师才能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审美性教育教学活动中,才会越学越好,越学越乐,美在其中,其乐融融,如浴春风、如饮甘泉。一句话,没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便不可能进行审美教育。
    为此,我校按照“宣传发动、学习培训、教研探讨、总结提高”的程序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1)校领导采用全体动员与个别交谈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细致地开展“美育”宣传工作;教导处分阶段聘请师范、市教育学院、市教科所的专家、学者开设“美育”专题讲座;年段长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文件与政策、法规;工会充分利用社区、家委会以及共建单位的人才资源,举办各种培训班,如,形体健美班、交际舞班、书法艺术班等;学校还对全体教师进行电脑上机操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培训,每年教师的继续教育课时数均超额完成。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在思想上统一了认识,消除了消极情绪与畏难心理;把握了国家现行的教育方针,明确了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转变了教育观,树立了新的教学观、人才观;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初步掌握了审美教育的理论知识、辨证关系以及美育渗透原则。为开展审美教育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学校购买了大量书籍,订阅多种美育杂志,供老师们借阅;发现好的文章及时印发给老师,让他们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美育素养;同时还积极创造条件,拨出专项经费,选送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回来再给其他教师汇报学习心得。此外,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骨干教师常开示范课,供青年教师观摩、借鉴。教导处建立并完善“导师制”,“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年段备课制”,把“美育”中有效经验推广开来。学校还经常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创设美的课堂氛围,把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学生自觉的审美过程,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3)在此基础上,全体教师热情高涨地参加学科美育教学研讨活动。师徒每周分别开设一堂示范课、汇报课;骨干教师每月开设一堂不同类型实验课;每位教师每学期开设一堂精心准备的观摩课,写一份有关美育的经验总结或论文。研讨活动逐步规范,建立了“备课有记录,听课有反馈,教者有总结”的审美教育研讨活动的运行机制。我校还制定了骨干教师的培养方式:“给其施压,催其奋进,创造条件,促其成功”,并邀请市教科所的专家到校随班听课,提出建议,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提高。
    (4)在课题实践研究的高潮中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我校先后举行了三次美育阶段汇报,形成课题研究的阶段高潮,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筹备工作,与任课教师一起备课、一起研究、制作课件,一起调整教学方案……我们齐心协力,把美育活动推向高潮。 在第二、三阶段的美育研讨日活动中,我校邀请了省、市、区同行、专家,厦门市多家新闻媒体单位记者共一百多人前来参加。他们参与了听课,参观了美育资料展示,给予较高的评价,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供我们总结改进。我校还与区教研室合办“美育论文专刊”,为老师交流经验,展示研究成果提供宝贵的园地,提老师科研的积极性。
    我校正是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有效途径,建立了一支团结拼搏、积极进取的审美教育的师资队伍。
    2、美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自然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挖掘与把握学科教学活动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审美因素,把审美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是我校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方法是
    (1)创造具有审美性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具有一定的审美性。这种氛围宽松民主、幽默活泼、协调有序、亲切美好,具有一定的审美意味。这种氛围会使学生精神舒畅愉悦、情绪活跃,思维富有张力,学习积极性高涨,从而促进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要创造这种具有审美性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教学观,在具有良好教学组织能力的前提下,态度应大方亲切,语言应准确、生动、简洁,用美好的教学语言生成美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蹲”下来,在精神上与学生平视,建设一种民主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交流、论证、讨论、质疑、碰撞、互激、互补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增强自信心和审美趣味。其次,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评价观,对学生的进步、长处、亮点要多鼓励、肯定、表扬;反之要热情启发,给予指导点拨,承认差异,分层发展。
    (2)把握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小学各科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蕴藏有诸多美育的因素。要注意用审美的眼光审阅教材,感知与寻找教材中的审美点。各科教材特点各异,但是,只要教师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就可以把握住教材中的审美点。教师要有渗透审美教育的意识,抓住教材中的审美点,精心准备,教好教活,发挥其审美价值。如语文教材中的景物美、人物美、情感美、节奏美、言语美等、数学几何图形中的图形美、自然与科学学科中的自然美、思品中的情景美等……都是我们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所必须把握住的。
    (3)美化”教学活动过程
    首先是教师的教态美。教师的教学体态、神态、语言等要表现出足够的审美意味。这不但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必要的,也将对学生的审美知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是教学方法美。教学过程要注意审美的渗透。教学内容中的审美点本身是静态的,需要教师的动态教学来使它产生审美的价值。老师要善于就审美点的学习进行铺垫、衬托、设问、阅读体验、讨论、多角度认知、想象、模仿、运用……由此形成一个充满学习与审美愉悦的学习“场”,使学生不仅能通过教材审美点的学习获得美感,也能通过其它教材内容的学习获得审美体验。
    第三是教学节奏美。教师的教学节奏要有张有弛,有快有慢,有平地有高峰,形成美好的教学节奏的规律性运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生活的愉悦。这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也会有间接的影响。
    3、美育在活动课程中的渗透
    多彩的校内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我校特别注重校内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内外活动中接受一种更感性、生动的形象教育和更自由、愉悦的情感教育。
    (1)校内活动。
    校内活动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们主要通过德育处、少先队、体育组这三个途径来开展校内活动的。
    德育处首先组建舞蹈、古筝、打击乐、电脑、书法、田径、英语、合唱、编织、剪纸、美术、小记者、摄影等十几个兴趣活动小组,学校从校内外选聘有专长的教师任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活动项目,每周四下午安排一个小时和“五加一”时间保证学生参加活动。在活动课上我们做到了:活动计划、教学内容、活动记录、指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参加人员七落实。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孩子们用自己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孩子们弹奏的优美乐曲在校园上空回荡,带着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和童年的梦想;一幅幅书法作品抒发了孩子们的凌云壮志。丰富多采的课内兴趣小组活动无不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和未来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少先队经常举办讲故事比赛、小琴手比赛、歌咏比赛、绘画比赛、种植比赛、家务劳动比赛,定期开展主题队和会文艺汇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技能技巧。各中队利用晨会课,介绍审美知识,利用午休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利用下午放学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利用班队课举行朗诵会、阅读交流会等,扩大知识面,培养他们爱美情操。
    体育组组织开展各项体育运动,尤其创编了一套大型扇操最具特色。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增强了乐感,体验了美感,协调了肢体动作,还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这套自编操,曾在区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并得到领导与师生的一致好评。
    校内活动课程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特长,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启迪了积极向上的思想,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示了才华,体现了自身价值,磨炼了意志和品格,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校外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美育的“绿色课堂”。为此我们特别注重校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美的教育。我校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六个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至六年级的主题依次是“行为养成中引导美”“动手制作中展示美”“设计活动中鉴赏美”“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社会环保中守护美”“服务社会中撒播美”,这六个主题面向全体,分段施教。各年段根据主题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并根据计划自主地开展活动。
    一年级:行为养成中引导美。活动目标:A、通过行为养成教育,让学生知道从小讲文明、讲礼貌是人的一种美德。B、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美好的心灵。为达到目标,该段教师开展了系列活动:利用早会、队会进行“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五有五无”等文明礼仪的教育;收听有关文明礼仪的电视、VCD和广播节目;进行“文明礼貌用语”的评比活动;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以及课本剧、小品表演。一年级的学生在这系列活动中良好的行为得以养成,美好的心灵得到塑造。
    二年级: 动手制作中展示美。活动目标:A、结合生活实际,开展美的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B、让学生知道劳动可以创造美的生活,感受劳动的乐趣;C、展示实践成果,让学生感受美,初步培养审美能力。该年段开展的相应活动是:“小小农艺师”比赛;“校园秋色美”绘画展;自制贺卡大赛;水仙花雕刻展;拼贴画作品展;我是小小服装设计师“比赛;自制一本童年画册。二年级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了创造的乐趣,培养了美好的情操。
    三年级:设计活动中鉴赏美。活动目标:A、以教室、卧室为主要实践阵地,让学生动手之中创造美的氛围,提高艺术审美力;B、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树立自我服务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培养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该年段开展的相应活动是:组织学生到家具厂参观,到图书馆借阅有关家具方面的书籍;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和自己的卧室;拍摄卧室录象,参加“最美的卧室”评比;“未来二十一世纪的家”绘画、征文、模型制作展示会。三年级学生在动手设计活动中创新、创美能力得到提高。
    四年级:劳动实践中创造美。活动目标:A、通过劳动实践,进一步加强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教育;B、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进一步体会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劳动可以创造美;C、让学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中,懂得劳动可以为他人创造更多的美。该年段开展的相应活动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参加福利院义务劳动,参加太古可乐厂生产劳动,树立劳动创造美的观念;组织学生参观农科所、前埔花卉基地,学习植物栽培的相关知识;开辟“红领巾小花圃”园地,用自己的劳动创建美丽的校园;参观32519部队指挥连,学习军人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作风;开展“小队到我家”的活动。四年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五年级:社会环保中守护美。活动目标:A、利用广泛的手段,让学生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树立自觉保护大自然的意识。B、让学生走进社区,在实践中爱护环境、保护环境;C、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小主任翁意识,争当美的使者、美的护卫者。该年段开展的相应活动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片《人与自然》《地球的故事》;结合秋游,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海沧大桥;开展“变废为宝”评比活动;走入社区,从我做起,当好环保小卫士;指导学生给环保局长写一份建议书。五年级学生在这系列活动中了树立了环保意识,增强热爱大自然之情。
    六年级:服务社会中撒播美。活动目标:A、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提高美的鉴赏力,塑造美的人格;B、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激发学生更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该年段开展的相应活动是:组织学生到鹭江新城、莲前派出所、江头邮局等机构进行访问,了解它们的过去与今天,激发学生热爱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莲花小记者在行动----参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组织学生设计“我理想中的校园”;服务社区,人人争当美的使者;城市建筑模型展;参观敬老院,为老人送爱心。六年级学生在服务社会中陶冶情操,升华人格。
    少先队还组织学生春游、秋游 、夏令营、远足、带孩子爬山、游泳、采集标本、摄影、创作诗文、撰写游记……在活动中给学生讲名胜古迹、科学知识、风情人土、神话传说、名人诗词、历史故事等,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然,加深美感享受,提高审美、创美能力。
     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了解了改革开放后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学生“从小窗口看大世界”,使他们在实践中学本领,长才干,促进了审美教育向纵深发展。
    4、创建良好的审美育人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风在教育教学中会产生一种有形、有情的感染力,具有教强烈的审美教育作用。因此我校注重创建良好的审美育人环境。走进这个花园式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一应俱全,校园四周绿树成阴,绿地上小草茵茵,花坛里花卉竞艳,使学生一入校便有美的体验。
    我们全校师生在享受美的同时还自觉主动地参与维护美创造美的活动。我们组织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环境美化建设,如:植树节种植花草活动、洁净环境的卫生大扫除活动,净化美化每片包干区等等,使校园既美丽,又洁净,广大师生看到这种美与自己的劳动密切联系,就会产生对环境美的呵护之情。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先后投资80万余元把旧的煤渣跑道改造成塑胶跑道,在一切可绿化的地方种植花草,一二年级的桌椅全部更新,“三机”进入每间教室,还添置了三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审美教育提供了物质的保障。今年暑假,教学楼要全面装修,新的综合大楼亦在规划设计中。
    在德育方面,我校亦加强了基地建设,教学楼大门两侧分设四个固定宣传栏,经常展出师生的优秀作品。看到自己的才华在这里展露,师生们信心倍增,激发了努力拼搏的情感。大厅两边的墙上分别绘制了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正面的屏风上写着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的内容,让我们放眼世界,胸怀祖国,把“三个面向”作为师生奋斗的目标,树立为祖国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每一层的走廊空间均被充分的利用起来,分别挂上了名人名言,设立了玻璃橱窗和素质教育成果展板,使学生可以在走廊内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此外,为创建“乐学、健体、自力、创新”的校风,我校还坚持开展“五有五无”,“六项评比”,“明星班队评比”等活动,为美育的实施创造了极其广阔的空间。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校风有力地支持着学校审美教育的开展。

四、实验的初步成效
    1、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促进了教学改革
    五年来,围绕美育教育专题,我校采取了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教研活动,健全教研制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纷纷确立科研教研子课题,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涌现出一大批教研骨干。教师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方式。特别是语文教研组在第一阶段的美育专题研究中勇挑重担,刻苦钻研,大胆改革现行课程,把课外阅读指导带入课堂,努力探索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新模式。在第二、三阶段中,《遨游安徒生童话世界》、《古诗欣赏---漫步诗苑》两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深受赞扬和肯定。五年来,全校教师举行学区以上的公开教学30多节,均受到听课者的好评。教师共撰写美育论文近60篇。有三篇论文分别获福建省第七界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评比一、二等奖。两篇分别获市优秀论文一、二等奖;10篇论文在区小报发表,其他大部分参加省、市、区的论文汇篇。有3篇教学实录、六篇活动教案被市教科所征集采用。教师的研究,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2、学生的素质获得全面的提高
课堂氛围的活泼,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新颖,校园审美氛围的形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书面作业少了,学生动手动脑、发挥特长的活动多了,学生带着良好的审美心境和情绪投入充满吸引力和审美情趣的创造性学习中,效果是显著的。学校秩序井井有条;学习风气蔚然成风;绝大多数学生讲文明、懂礼貌,清钱、偷窃现象明显减少,而且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还涌现了一批特长生。至今为止,全校学生获全国比赛奖四十多人次;获省比赛奖 二十多 人次;获市比赛奖二十多人次,获区比赛奖四十多人次。还有  二十多人次在市、区各种刊物上发表作品、文章。
    3、社会与家长的大力支持,使我校美育产生广泛的影响
我校的美育活动得到了社会与家长的支持与肯定,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影剧院、博物馆、植物园、图书馆、书店等一些社会机构无偿给我们提供活动场所;家长主动老师请教在家庭教育中美育的实施方法,密切与老师配合,共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的家长还为我们活动无偿提供车辆,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市教科所的专家对我校的审美教育,给予的充分的肯定。厦门电视台、《厦门晚报》还多次对我校的美育活动进行报道,第二阶段的美育汇报获省科研论文一等奖,第三次阶段汇报获区教改成果三等奖。我校的美育效果是显著的,影响是较大的,这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存在问题
    我们在美育研究中也发现,要进一步完善美育研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须继续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1、评价体系的问题
审美实践效果的评价体系是个复杂而又综合的问题,如何做到定性与量化的统一,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统一,局部评价与整体评价的统一,还须进一步研究探索。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
    美育的目标必须课程化,必须对现行的课程有所调整、有所增减。例如,课外阅读指导课如何在语文课中开展,一周需要多少课时等等;活动课如何更有效的开展,占所有课程比例的多少;环境课程如何开发,让每一寸空间都渗透美,让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这些都是我们急待研究的问题。

附:
参考文献
1、《学校审美教育丛书》 高长梅  袁祖含  吴长江主编 经济日报出版社
2、《学校教育科研全书》 周宏  高长梅  白昆荣主编  九州图书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3、《学校德育工作全书》  高长梅   赵承志  白昆荣  左昌伦主编  九州图书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课题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蔡长梅
副组长:张达沙
骨干成员: 谢晓红、陈江燕、黄秋、郑爱娥、王菁华、周丽彬  李丹华 范灵聪、王文雅、杨溪东、廖世玲陈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