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教育和课程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39:31
白 平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摘 要:教师教育自身发展,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教师教育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从规模结构功能调整到目标实现、质量水平效益提高到价值追求、模式途径方式改革到科学发展观,在当前无一不围绕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断拓展和定位。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反思中给教师教育提出了很多新课题,通过教师教育发展研究对课程改革施加的影响同样十分必要。课程改革需要理论支持和实践,教师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明确教师教育在整个课程改革中的价值取向、目标和定位,是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课程改革;目标定位;教师发展
课程改革在整个教育发展系统中的基础核心作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课程改革规范教学内容和方式,影响专业结构系统和教育观念更新,引领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方向和途径,牵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经历了一个过程。首先学科中心系统下建立起的课程逻辑体系不会无动于衷,传统惯性拉力持续有效。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课程观念更新逐步凸显,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接下来围绕课程改革标准引发了一场哲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管理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深入探讨,试图廓清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机理、机制,解决教师教育发展落后于基础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回应“小鸡走在大鸡前面”的尴尬局面。新课标修订在理论联系实际、调整修改充实课程标准方面作了积极回应,教师教育发展又一次被摆上突出的位置。不难看出,教师教育的和谐发展对课程改革举足轻重。
教师教育的和谐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从其自身的结构指的是构成专业的学科课程之间的科学合理的配置,以保证专业设置的价值取向,培养能够胜任本专业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按照服务对象要求,教师教育一方面要承担教师继续教育任务,不断提高在职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教师教育的和谐与发展追求动态平衡、自我完善、与时俱进,在自身发展和服务教育的过程中,和谐内在表现为系统结构科学、配置合理、机制协调,和谐的外部特征是服务教学。教师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教师的发展,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这里和谐就是落实以人为本。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教师教育又是基础的基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尤其要重视和发挥教师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真正实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战略。
本文侧重从教师教育自身发展,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教师教育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等方面探讨,从规模结构功能调整到目标实现、质量水平效益提高到价值追求、模式途径方式改革到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论述教师教育的和谐与发展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并就正于方家。
一、从教师教育的系统、规模、结构和功能发展过程与课程改革看和谐发展
研究表明,学校发展总是和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我国从私塾到学堂再到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与之伴随的是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过程。无论八股取仕的科考,还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造,对教师教育的要求都是具体明确的。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系统地看问题,发展定位最能反映要求。教师教育的要求直接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体可以从发展的规模、结构和功能中窥见一斑。
私塾教育和八股取仕的要求是相一致的。虽然其中也有变化,出现过文状元和武状元、从读经取仕到增加数理科目,无论是弟子三千贤者七二,还是从乡试到殿试,由于师承关系,教育不可能形成规模,圣贤成为追逐的目标,书塾的形成与发展相对稳定,科举的不是学科专门人才,而是官员。教师教育成为培养秀才举人状元的阶梯,国子监的师从关系与师徒无异,谈不上规模。就连有文字记载隆重而又有场面的考试,充其量也是凤毛麟角。封建统治阶级的取仕制度折射出来的是结构单一、功能狭窄、目标定位明确的师从关系,成为学子平步青云的阶梯,师道尊严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官本位的凶险,教师教育既形不成规模又紧紧依附于封建官僚体系。
学堂的出现是社会的进步。它适应了社会变革需求,把唯官是举变为唯才是举,要求人才培养批量化、标准化、社会化,这是我国社会由封建制走向共和制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社会生产从手工作坊改进为技术工场,简单的全过程、单一的手工个体行为进步为复杂的过程、单元标准化的工人协作行为,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专业化、标准化、批量化的人的技术要求有可能把教育分工细化、程序化,学堂的出现成为必然。这时的教师教育经历了由学堂到学校的发展变化。专业化、学科化、序列化的现代教育制度逐步应运而生。教师教育发展成为独立专业学科,尽管其运作形式发展为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独立建制的师范学院两种,但功能是一致的,就是培养专业学科型教师,服务于各类各级教育。标准化适应了机械化,程序化适应了批量化,学科化适应了专业化。
当代的教师教育改革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从结构内容来看,私塾教育经典目标明确,基本上不以专业学科为系统,课程设置以诸子百家之说为例,据此形成教师教育师承师徒的初步形态。学堂改变了旧制,出现学科,引进科学,学校雏形显现,教师教育成为现实,现代学校制度发展并形成规模。尤其是新中国成立,我国受原苏联教师教育的影响建立起来的专业体系,学科中心思想的树立,推动了现代教育发展,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专业化程度逐步加深,学科逻辑系统逐步建立。随着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分工合作,市场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发展,人才战略凸现。专业和学科出现融合,广域课程、综合课程为代表的学科交叉发展、边缘学科出现拉动了教师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人为本冲击知识本位,交互改变单边,通过学习过程体验科学精神等等。素质教育成为教师教育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教育发展空前。综合性师范大学通过专业学科众多、学科功底深品位高等优势互补发展,新专业新学科出现满足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专门的师范院校为各级各类教师教育发展提供师资,教师教育资源配置趋于合理管用。
协调好教师教育发展的系统、规模、结构和功能对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首先教师教育系统建立模式是关键。西方国家崇尚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置教师教育专业(或专门学院),在专业和学科发展中。这种模式与其他文理工医等等专业相互影响和渗透,使教师教育专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专业交互作用,造成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紧跟时代的节奏和脉搏,从而实现教师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的实际效应,并适度超前。受原苏联的影响,教师教育在许多国家实行独立师范大学,按教师教育自身的逻辑和系统发展,虽然也涉及到与其相关的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就其系统而言是相对独立的。这种模式对建立专业自身的科学体系的作用十分明显,对象关注十分有效,师范大学被誉为教师的摇篮,师范专业也被称之为未来工程而充满希望。通过发展审视,不难看出两种模式的利弊得失。强调综合,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制约较大,难怪学术界对教育学心理学的认可程度有限,被称之为准科学。专业建设和学科逻辑系统建立受制于其他专业学科,甚至认为非教师教育专业研究好了,教师拿去教书就足够了,不用专门发展。教师教育被边缘化,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域。很多院校专业学科发展依赖理工学科的现象十分普遍,就连教育学也从属于社会学或管理学,成为下位学科。再看独立设置的师范大学,它们有与教师教育相关的学科群,定位鲜明突出,培养的学生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受到尊重,在相当长的时期,教师教育享有国民免费教育。这种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得以维继,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就困难了。现实情况是师范院校综合化,师范教育不再是“免费的午餐”,教师教育被冲击的情况非常严重。如果说这是大环境、外部环境,那么师范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也不乐观。相对封闭的系统连服务对象都不了解、或了解不多,各种层次的教育需求和发展它跟不上,各个学科改革和建设它不了解,培养出的教师与现实教育脱节,教师继续教育压力很大等等。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例,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评价这是“小鸡跑到大鸡前面去了,还说什么大鸡不吃小米”。这种脱节将直接导致后继乏力、后继无力,基础教育发展缺乏高等教育的支撑,改革异军突起是不能持续的,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出的老师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发展下去教师教育质量就会受到置疑。很清楚系统协调很重要,国家正在调整中,两类模式的选择、重组、调试已经引起世人关注,因为教师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关乎国计民生,协调系统才有和谐,系统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和谐社会实现。
教师教育的规模受制于社会人口规模、社会经济需求、学校发展规模等因素。适度超前发展不是超规模发展,教师教育在社会子系统中具有适应性和前瞻性。盲目扩展就是浪费,效果是消极滞后的;发展不足就会贻误机遇,造成上学难、上不起学,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引起动荡。我们现在遇到的是两难问题,一方面师范毕业不愿意下去基层和农村当教师,原因是师范免费教育改革,虽然学生缴费不足培养费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多,但是学生选择就业、自主择业已成现实,配套政策跟不上。一方面基层和农村教师不够用,缺额、缺课现象十分普遍,直接影响到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就连城市内部学校发展和城市适龄入学人口问题也比较突出,大班额度影响教育质量,上学难比较普遍。虽然说教育投入不足和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还会继续存在,但是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这也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如果我们能拿出规划经济发展的态度来规划教育发展,用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认识教育、推进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的问题、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保障等问题都不难解决。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坚持教育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新的机遇期,应该有新思路和新视野,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处理好规模和需求、规模和质量、规模和效益的关系,实现和谐。
结构是个机理问题,教师教育结构从整体讲要与教育发展各部分的需求相联系,从学科讲是一个需求匹配。结构不同功能就不同。结构也有个协调问题,用科学的眼光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就要与时俱进。要深入实际,科学测量和规划,合理配置人力和资源。我们要想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实现穷国办好大教育,就不能不斤斤计较、精打细算。教育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结构的创新,要讲求实际,勇于改革,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用设计规划的头脑和改革发展的眼光解决好结构问题,匹配合理、结构完善才能和谐。结构有整体结构,比如一个专业的建设结构,解决好学科设置合理,比例适当,满足功能,符合培养设计规格,需求效益好等问题。学科局部也讲就结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改革、课程评价反馈与矫正都是在结构层面解决的问题。布局结构调整、结构改造设计、结构功能与检测又与规划有关,所以结构预设具有过程性,从规划、实施到评价都要关注。
二、从教师教育质量、水平、效益的提高与课程改革看和谐发展
教育部在制定《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教育事业牵动千家万户,关系子孙后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很高,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从中职、农民工到大学、研究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要以现代化标准来要求。但是,实际上现在中国人均GDP仅1200美元,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很少能够有这么高的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也很少能够做到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教育实际上是超前发展,不然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就可能放慢。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国家确定了教育发展的四大战略重点:第一,发展基础教育,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与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紧密结合;第二,发展高等教育,以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为重点,与提高人才质量、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紧密结合;第三,发展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及劳动力转移转岗培训紧密结合;第四,建设终身学习体系,使之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哪个层次的教育,教师教育首当其冲,教师教育的质量、水平、效益直接影响到教育整体发展的前景。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教育现代化,根本上是教师现代化。建设一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民教师队伍,吸引和保持社会上优秀的人才担任教师,使教师群体是成为终身学习的表率,是教师教育的神圣使命。
规模发展得以持续要靠质量保证,质量是用标准来衡量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质量对标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不同阶段教育发展的需求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保证。当我们由温饱型社会转入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发展到富裕型小康社会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出现了转型。在基本脱贫进入温饱型社会阶段,“三来一补”、“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高,“农民工”充斥到开发区的现象比比皆是,原始积累阶段的体能辛苦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含量,在学校不讲学历或学历不达标的“代课教师”的现象出现不足为奇。社会二次转型,由温饱型转入小康型社会,进而发展到富裕型小康社会,规模经营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资产规模扩张开始向金融资本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融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知识经济雏形初现。过去企业产品推销时髦的情景让位于产品设计开发,高智能的人才战略成为企业转型的关键,民工潮变为民工荒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的素质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在学校进人的门槛要求越来越高,博士在中小学任职教书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教育出现三级教育向二级教育转型,发达地区甚至向一级教育转型。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向教师教育转岗,保护和开放师范院校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现阶段教师教育发展的质量指标。事实说明,现代化建设科学技术领先,教育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师教育是根本的根本。教师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也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
教师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不同阶段要求的指标与适应该阶段教育发展的观念、方式、途径密切相关。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以前的教师教育推崇“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教师教育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中心,“学科中心”逻辑日臻完善。尤其受原苏联教育的影响,教师教育基本上是师范大学的专利,“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这一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我国从上世纪初出现学堂以后专业体系不健全的状况,第一次系统地构建专业,形成专业学科自身发展的逻辑理论和途径,对建国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两弹一星”专家成就是对当时教育的最好肯定。这一时期的教师教育着重突出的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发挥,学校创造了一整套的学习技能技巧,训练活动搞得如火如荼。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建国20多年百废待兴,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当时我们的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选拔淘汰为特征的教育发展模式使高等师范教育更是殿堂塔尖,用神圣二字描述毫不夸张,大学培养的教师奇缺,农村师资只能“瓜菜代”,三级教育中师毕业教师也是凤毛麟角,他们在乡下已是“秀才”大派用场。文革耽误了国家发展的大好时机,教师教育一度搁浅,文革结束后出现的教育学院是对耽误的教师教育的弥补。
当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并逐步融入世界发展格局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打破了计划经济的藩篱,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解放,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精英教育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大众化教育应运而生。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其相适应的教师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衍生为“以学生为本”,由此引发的改革非常深刻。“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两基”攻坚战的收获,发达地区高中教育的普及,高等学校迈入大众化教育门槛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培养模式的变化,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大众化教育更关注教师教育覆盖的程度,关注人的普遍素质的提高,关注教育的贡献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教师教育,它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把教育实践中新鲜的改革成果充实到教师教育过程中,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教学实际能力,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形成互动学习过程。“以学生为本”特别关注学生自身的潜能和个性,尊重学生的经验和已形成的知识能力,强调过程与体验经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构起知识和能力结构。学习的动因是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有所发现,归纳和结构知识,形成学习能力。“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模式是一个三维结构:第一是知识技能基础(数量维),第二是过程与体验(时间维),第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向维)。这样一个具有共同基础、发展过程、运动方向的矢量立体结构,准确地描述了新课程改革的轨迹,对教师教育的影响是深刻而主动的。它继承了传统学习的一维基础,打破了它的单一结构,把教师教育作为一种有方向、有过程的动态立体结构,符合教师教育发展的实际。很清楚,把质量标准放在一个动态模型中操作,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是勿庸置疑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标准,第一次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对教师教育的贡献。
质量和水平产生的效益是可靠的,相对于规模、结构产生的效益更具有可持续性。一定条件下规模和结构对质量和水平拉力也不可忽视,因为一定的规模和结构正反映了质量和水平。广东省教师教育发展在还没有完成三级结构的情况下,就跨入了二级结构,我们看到一方面农村教育覆盖缺乏教师,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必须实现跨越,教师教育也不例外。舍弃了一部分低层次规模,会出现暂时困难,从长远看,二级教育结构提供了更优质的教师,这种跨越缩短了与内地教育发展强省距离,率先跨入普九先进省的行列,为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广东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可能。发展到今天,我们又看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在广东成功实现了规模扩张,广东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适应的局面彻底被扭转,成功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接下来的发展就容易协调,进一步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就成为可能和必须。质量出效益水平高,规模出效益发展好,结构出效益根基牢,这些一一在广东得到了验证。小学教师大专化,中学教师本科化,大学教师研究生化已经成为现实,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三大任务:一是人才培养,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二是知识贡献,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科技创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构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包括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还是数量规模、质量水平、体系结构,教师教育任重道远,不负重托,前途无量。
三、对教师教育与课程改革和谐发展机制的思考
对教师教育发展机制,联系课程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建立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校的联系机制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
建立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校的联系机制,培养适应、对路、好用的基础教育人才;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优势作用,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对于中小学既是服务也是汲取,说服务是因为为中小学培养教师,说汲取就是要不断从教学第一线汲取教学成果和经验,充实教师教育的内容。这种机制应该长期以往,相互依存,成为和谐发展的机制。现实是,中小学课程改革搞得热火朝天,师范院校反应迟钝,有的甚至无动于衷。就其原因有两点:一是课改行政机制脱节。由于条块分割,没理顺关系,部门之间扯皮,整体协调缺失。课改这样一件牵动全中国千家万户的大事,只靠一个或少数几个部门是很难协调的。说得是课改重中之重,一到考试改革就拖延,说得是素质教育,行的是应试教育,中小学负担肯定加重。又比如课改中教材改革是突破口,课程标准编制组的专家又是教材主编和教材审订委员会成员,只是审自己主编的教材时回避,这与教练员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一样,违规。结果科学的课改理念在利益面前斯文扫地,不少参与教材编写、出版和发行的人员禁不起利益的诱惑纷纷落马,什么原因?机制不健全,没有法治观念。各种教参层出不穷,乱编乱印铺天盖地,这与课改背道而驰。还有,课改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利益,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大事,研究中的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是正常的,有利于改革和发展,有利于明确目标统一思想,不能听不进不同意见,进而在工作中排除异己。搞惟我独尊的小圈子对课改有百害而无一利,与课改初衷背道而驰。二是师范学院教学科研和中小学课改脱节,只有少数师院的部分专业参与,造成中小学课改走在高等师范教育的前面的被动局面。师院培养出的学生到中小学工作,不了解课改,还要重新培训。同样,中小学课改缺乏高等师范学院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两方面的支持,经常陷入盲目并感到无奈。当然,高等院校对中小学课改接受程度有限,其主观原因还是观念跟不上,学科主义倾向严重制约教改积极性。综上所述,分析原因不难看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机制还很薄弱,应试教育惯性不能无视,必须从观念上、机制上、体制上真正重视起来,组织专门结构协调统筹,加大力度研究、引导和规范,实实在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二)建立教师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和研究机制
建立教师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和研究机制,吸引其他专业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转岗教育,发挥专业交叉、学科学缘优势,促进教师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课程改革宽广的视野和丰厚的跨学科基础,为广域课程或融合课程提供可能。单一师范大学培养教师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教育发展,满足不了师资需求。高等教育经费分担机制的实施打破了免费的教师教育统一分配工作的格局,转岗教师有力补充教师教育的不足,竞争教师岗位形成机制,并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之间缺乏沟通和研究,相同学科间研究发展滞后,不利于教师教育拓展。非师范大学具备条件的可以办师范教育,同时要鼓励师范大学要把教师教育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不能因为利益驱动,舍弃或大部分舍弃教师教育,而来发展非教师教育。建立高校间的沟通和研究机制,可以共享资源、学科渗透,有利于教师教育发展。
(三)建立教师教育自身发展的机制
师范大学定位要十分清楚,党中央、国务院带头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公费教育,对教师教育给予重点扶持,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师范大学自身发展机制不健全,就会影响教师教育。要鼓励教师和学生终身从教,鼓励和支持学生毕业后到基层到农村到学校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成长,要给足相关政策体现关怀。和谐教育没有几代人前赴后继、坚持不懈的努力,没有奉献教育的精神和行动,没有政策倾斜和制度保障是难以实现的。建立教师教育自身发展机制,除了专业学科内部和谐发展,就是与服务对象的和谐,只有把基层和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起来,才有实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现代化,才能实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育自身发展机制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这才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际行动。
(四)建立教师教育服务社区发展的机制
建立教师教育服务社区发展的机制,这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的重要环节。学校是最有理由和资格成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场所和基地,向社区教育延伸是新时期教师教育的光荣使命。建立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又是和谐社会的需求,这一新生事物要满腔热情去关怀,去扶持,去发展,真正把学校发展为社区文化、教育、活动中心,引领社会文明发展。
(五)建立健全督学机制,促进教师教育发展,把课程改革纳入督导和教育质量监控系统
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从体制上讲基本上是督政,从人员结构上看也只能是督政,从督学条例上看能够落实的还是督政。督政应该是督学的行为,但现实的督学很少能够真正督教促学,不是因为他们不懂督学,而是督学机制不完善,依法办学在人们头脑中没有完全树立,督学过程和手段有失偏颇,认同不全。评估不能搞运动,而是常规督察;评估要讲究方式方法,最好采取观察法、调查法或抽样检查的方法,方式是双盲,在常态下检查,不用兴师动众;评估指标要简练明确操作性强,能够记住并对照实行;评估指标抽样要有指向,对学校办学情况比较清楚,有针对性。虽然只是几个抽样指标,对学校改进工作确有指导帮助,不会认认真真走过场;督导除了督政以外还要督学,保证办学质量;督导有独立行政权,可以对评估后无改进或改进不大的学校实行制裁或裁判,限期整改。对执行不利的学校有权终止其办学资格。对督学实行认证上岗,建立专职督学制度,加强对督学的管理,提高督学能力和水平。督学的选拔和认证要坚持公开、公正,提高公信度。督学不是行政领导职务的延续。
(六)建立健全教师教育保障机制
教师教育应当立法,不能因人而异,时过境迁,要有连续性和制约性。教师教育投入保障要纳入法制轨道,公费教育制度必须坚持,确保教师教育的公益性性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薪酬要纳入财政,同工同酬,异地同酬,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为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创造条件。支持支教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财政要予以专项支持。要创造条件,使教师教育工作成为全社会羡慕的职业,吸引其他专业有志从事教师教育的优秀人才转岗,努力发展教师教育。
总之,教师教育的和谐与发展是全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部分,只要建立健全机制,教师教育是大有可为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相信教师教育一定能够和谐发展,课程改革能够健康可持续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有效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