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人民币汇率与大国竞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58:42
作者:杨帆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543    更新时间:2010-3-24   顶    荐  ★★★ 【字体:小大】
人民币汇率与大国竞争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
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杨   帆
一 。人民币汇率被政治化:
大背景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浪潮
2000年开始以日本首难,美国跟进,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直未断,这种压迫产生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引导国际投机资本大举进入,造成中国外汇储备激增,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房地产泡沫出现。2005年中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以浮动方式从1:8.27升值到2009年底的1:6.8,升值18%左右。其中2008年升值最快,2009年基本未动。
美国方面主张人民币一步到位升值到1:5,理由是中国对美大幅度贸易顺差,这是站不住脚的。如果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太便宜,美国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那么提高价格就是了,买者要求卖者提高价格,倒是少见。但出口商品的提价机制应该是补偿成本。第一,增加农民工福利提高劳动成本;第二,补偿环境损失,征收环境税和资源出口关税。这是改善中国自身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政策,应通过财政手段,不需动用汇率这样的货币杠杆,来调节经济总量。
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弹性低,即使提高了价格,出口数量减少,但出口金额未必减少,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应通过扩大进口来解决,特别是美国应该放开对中国出口高科技的限制。美国以贸易逆差为名压迫人民币升值,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经济没有恢复,国内矛盾激化,以贸易保护主义转嫁危机是必然的。美国国会是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本营,每年5月开会批评中国已成惯例,从十几年前的最惠国待遇,加入WTO,到中美贸易逆差,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等等,2010年如果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全面制裁中国就进入了程序。美国商界宣称这次不会帮助中国,欧洲亦以“碳政治”制造一套凌驾于WTO之上的国际贸易新规则;美国还呼吁发展中国家一起制裁中国。一场全球贸易战即将兴起,主要是针对中国的。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率还有8.7%,2009年虽然出口下降了16%,但由于德国下降更快,中国出口跃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贸易顺差虽下降但仍旧有1960亿美元,于是就成为众矢之的。
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理论由中国学者
最早提出,是中国政府自主决策
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无论是升是贬,都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政府自主决策。
1978---1994年从1:1.7贬值到8.7,是计划,财政,价格,外贸,外汇体制改革的综合表现,也是出口创汇的需要。1986年以后出现贬值与通货膨胀的循环;1992---1993年经济过热压迫汇率贬值,人民币在1994年以“向市场并轨”的名义,从1:5.7一次性贬值到8.7,已属超额贬值,从此中国贸易顺差大增。
我1994年在《金融研究》上发表长文,提出人民币汇率将结束连续16年的贬值,进入历史升值期。汇率机制将发生根本变化,由计划经济的综合出口成本决定,变成开放市场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杠杆;其作用由保证出口创汇变成调节国内外经济平衡;调整汇率的决定权出口利益集团向中央货币当局转移。只不过由于贬值思维惯性,出口导向战略和亚洲经济危机,使这一过程推迟了12年。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建议是中国学者最早提出来的,对中国经济有利,可改善贸易条件,促进我国以比较低的价格进口国际资源,设备和技术,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和产业结构升级。2005年7月人民币以浮动方式升值,实质是中国政府的自主决策,并非外界压力之结果。
人民币升值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购买力平价是决定长期汇率的依据。理论上说,货币国内购买力决定对外购买力,同一商品在同一国家应该有相同的价格。如果以400种商品为一“标准品”样本,在中国值4万元人民币,在美国值1万美元,人民币对美元比值应是1:4。这个比值在1990年是1:1,以后由于物价上升,人民币购买力下降,长期保持在1:4,以后可能上升到1:5---6,就是说,人民币汇率是由1:8.7向1:6升值的趋势。
名义汇率扣除物价变动,称为实际汇率,20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已升值,采用不同物价指数,大约在20---40%之间,这是决定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的非货币因素。实际汇率又是可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价格之比,可贸易品即可以移动并参加国际贸易的商品,其价格不断下降,非贸易即房地产旅游医疗等不可移动的商品与服务,其价格不断上升。决定价格涨跌的非货币因素,称为“生产率比工资弹性”,在可贸易品部门,由于引进外国先进设备,生产率提高速度非常快,而工资基本不涨,所以可贸易品价格年年下降;在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难以提高,但工资却在提高,非贸易品价格年年上升。这样,用可贸易品价格去除以非贸易品价格,分子越来越小,分母越来越大,实际汇率的值就越来越小;人民币采用直接标价,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越来越少,就说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
名义汇率如不随实际汇率升值,称为“汇率错位”,就产生升值预期,引导国际投机资本进入,国家被迫收购使外汇储备剧增,人民币基础货币过度发行,再使用货币政策予以冲销,这就是10年以来中国发生的实际情况。
理论上还可计算人民币“实际有效均衡汇率”,我研究所的结论是:在均衡发展的条件下,2010年人民币还有5%的升值空间,到从1:6.8升值到1:6.46;到2010年还有1.2%的升值空间,升值到1:6.38。
如果2011年美元对欧元贬值20%,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再升值7.7%,升值到1:5.9,不能再高。根据方程,贸易条件从2008年的1.2624,到2012年下降为1,为保持人均GDP增长率不变,须将投资率提高4.86个百分点。
三.控制货币升值和资产泡沫
围绕汇率问题的中美大国博弈
最新理论研究表明(张斌,2009):货币升值预期必定引起股市房地产泡沫,即使严格控制外部资金流入也不能避免,深层次原因是:货币升值预期引起了非贸易品价格上升预期。只要国内储蓄大于投资,政府采取积极财政货币政策,资产泡沫就会发生。
人民币升值有助于缓解内外经济矛盾,但一定要注意:如迅速升值到1:5,有可能突然转为贬值预期。此时如果美国宣布加息,等于一个动员令,号召投机资本和腐败资本外逃,此时股票房地产泡沫破灭,将引起金融危机。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 中国必须做到“三个控制”:控制升值速度,控制资产泡沫,控制投机资本进出。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应指人民币在亚洲地区出境,不急于宣布自由兑换。30年来人民币在法律上都没有宣布自由兑换,这在最大规模上限制了投机资本对国内经济的冲击,限制了腐败资本外逃。同时我们巧妙地利用了香港,通过两种货币同时流通,一种商品两种标价,默认特区的外汇自由市场和市场汇率,并没有影响涉外经济效率,这是中国国际化过程中最有智慧最成功的案例,完全可以再实行一个时期,不必急于在法律上宣布自由兑换,以丧失我国维护经济安全的杀手锏。我要警告:如果在国内经济过热,大量国际游资进入,泡沫经济盛行时贸然放开人民币自由兑换,那么金融危机离我们就不远了,有没有“阴谋”,结果都是一样,“市场”自然规律也足以造成经济崩溃,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其本质是非均衡的而不是均衡的,非均衡发展必然导致金融泡沫和崩溃,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均衡假设,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而已。
长期稳定人民币,可以考虑与美元脱钩,改为与货币篮子挂钩,按照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调整名义汇率,以减少美元不稳定和持续贬值的影响。这需要各种政策配套,比如在大宗进出口贸易中,特别是在中国周边贸易中减少以美圆计价;增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话语权,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不再用美元定价,积极推动亚洲自由贸易区与货币合作。只有削弱美元霸权,中国经济和人民币汇率才能真正稳定下来。
四.加快国内经济转型是关键
不能再说空话必须加速进行
如果中国坚持人民币小幅度升值,不可避免的是美元单方面对欧元日元贬值,欧日经济还不如美国,如果其货币与美元轮番贬值,人民币还是要被迫升值,一直到贸易顺差消失,这可能就是美国让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含义。人民币在三年内正常升值6%,在美元大幅度贬值的压迫下再升值8%,这样的幅度肯定不能满足美国的胃口,很有可能动员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全面制裁。无论如何,中国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战略导向维持不下去了,那些鼓吹“静态比较利益”,误导中国发展战略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不能再误导中国。
国内军方学者发表一些“鹰派”言论,主张抛售美国国债以抗议美国向台湾军售。美国人说不怕,有许多人等着买呢。实际上恰恰相反,如果中国抛售美国国债,的确没有人接盘,这就意味着中国卖不出去,美国有手段控制自己的国债市场,比如做市商不承接,中国也没有办法。此时我们才真正领受到什么是“国家干预”。以前卖的国债是无法收回的,中国不应再买美国国债。
现在是美国联合国际社会向中国转嫁矛盾,对我们形成巨大压力,如果中国不肯就范,压力还会增大,这是“非意识形态化的大国竞争”,再韬光养晦也没有用。正确选择应该是变压力为动力,外抗霸权,内修人权。应该看到美国的压力在客观上,与我们本来就应该实行的经济社会调整,有一部分是一致的。本来我们应自觉转换,可惜我们不自觉,现在是人家压迫我们转换。
中国净出口不断下降已成定局,2009年还有1960亿美元,在全球贸易制裁的情况下,最坏的可能是,到2010年顺差为零,总需求缺失1906亿美元即20000亿人民币,必须从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中补上。中国投资率已到了吓人的程度,未来时期真正的有效需求是消费拉动。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还有极其庞大的内需潜力,可惜在现行既得利益格局的压制下不能发挥出来。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高速度增长,依靠市场化改革,引进外资,宽松的货币政策,依靠股市和卖地,依靠廉价劳动力,以环境资源破坏为代价的出口,都已没有空间。
中国离人口老化还有15年,依靠国债和城市化,发展潜力还可维持10年。我们必须利用这15年时间,使中国真正跨上新的历史台阶。对外打破国际霸权实现产业升级,对内限制利益集团启动内需。这意味着缩小两极分化,改变30年来形成的利益格局,这需要一系列政治与社会改革,不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不依靠民主与法治,不能奏效。如果两个方面我们都做不到,就不能奢谈中国崛起。
美国是如何把日本导入泡沫经济的?
------读黄树东先生〈选择与崛起〉一书有感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
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杨帆
我在硕士期间专攻日本经济18年高速增长,当时国内外舆论把日本捧上天。后来泡沫兴盛,美国出版《日本第一》,惊呼“日本买下了美国”。曾几何时泡沫破灭,日本停滞20年。黄树东先生近期著作,论述了美国从国家利益出发,把日本导入泡沫经济的历史。
贸易摩擦,产业控制与高科技争夺
国家利益和世界霸权是美国政策的核心
日本与美国是二战期间的敌人,战后的政治军事外交盟友。美国先占领日本,又扶植日本,是出于朝鲜战争和冷战的需要,以后则是围堵中国的需要。
美国一直以新自由主义改造日本。战后日本陷入恶性通货膨胀,杜鲁门总统派特使,银行家道奇去推行“休克疗法”,说日本是“高跷经济”,要砍掉美国援助和财政补贴这两条腿,造成经济衰退和严重失业,依靠朝鲜战争才解脱出来。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18年,离不开美国的扶植,美国替日本承担了军费,把力量集中于发展军事工业,向日本廉价转让民用技术;对日本实行5%的优惠关税,而默认日本单方面对美国征收15%的关税,保持对美大幅度贸易顺差。日本则在政治军事外交技术市场方面全面依赖美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冷战基地。
日本的半导体和汽车,在60年代以后成为美国强劲竞争对手,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整治日本。早期逼迫日本“自愿限制出口”,从1956年的纺织品,到后来的钢铁,汽车,计算机,层出不穷。1977年美国半导体协会指责日本违背市场规则,滥用倾销方式。美国政府帮助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包括政府间协议限制日本,培植台湾韩国作为竞争对手,至1993年终于取代日本再度成为最大的晶片出口国。日元资本外流出现了产业空心化,日本政府没有魄力和能力推动产业升级,至21世纪日本在高科技产业上已完全输给了美国。
出口导向,货币升值,金融自由,宏观失控
是催生泡沫经济的四大因素
1946年为扶植日本,美元对于日元大大高估,出口导向恶化了国内的二元经济关系。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日元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升值到了250日元。日元在1965年就宣布可自由兑换,但金融体系没有放开,国家控制相当严密,国际资本无法自由进出。美国压迫日本先开放金融市场,再把日元升值,一直持续了14年,日本节节抵抗,节节败退,最后全盘放开,顷刻瓦解。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明了一种理论:日元低估是万恶之源,日本政府操纵汇率,背离市场,导致美国双赤字。美国联合西方各国联手,在1985年达成“华盛顿共识”,联手压迫日元升值,一宣布就造成严重升值预期,投机资本进入日本,1985年底就数使日元迅速升值到1:200,最高升值到1:80;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日元曾贬值到1:150,后来就在90----130范围内波动。
仅仅是货币升值,并不会产生严重的泡沫经济。
华盛顿共识不限于宣布日元升值,而是一个一揽子新自由主义改革计划:开放国内市场;充分发挥私人行业的生命力;实施弹性的金融政策,使之充分考虑到日元的汇率;更有力地推动金融体系和日元的自由化,使日元反映日本经济的实力;允许地方政府进行追加投资;刺激国内需求,扩大消费信用和住房按揭等。
在货币升值期间推行金融自由化,加速泡沫经济形成。日本传统金融体制是主银行体制,银行与企业相互持股,以银行为中心形成企业集团,政府规定存贷款利率差,保护银行和居民的利益。资本市场极不发达,银行隶属于财政部,主要目标不是利润,而是政府经济目标和财团整体利益。
这种银行体系被指责为“封建体系”,逼迫日本实施金融体系和外汇市场自由化:扩大资本市场,放开利率。允许银行业以利润为中心,从事创新业务,发展房地产按揭和资产证券化,银行参与债券发行,交易外国金融期货,进入养老信托,向企业出售证券化贷款,将银行完全推向市场和国际化,改造成“现代银行”,废除政府对银行的保护。
金融自由化在相当程度上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利率上限取消以及降低进入壁垒,引起银行特许权价值降低,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为扭曲;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日益融合,银行过度介入证券市场。日本在1960一1980年企业借入资金为30%,80年代后下降到10%,进入90年代下降到5%。银行收益减少,从事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加大了金融系统存在的道德风险。
日本政府保持高增长思维惯性
进退失据决策屡屡失误
日本政府在经济转型期追求GDP高速增长的思维惯性,在改革过程中忽略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风险,宏观政策屡屡失误。
为缓解日元升值压力,鼓励银行和企业向海外投资。1980---1984年逐步放开外汇管制,外国企业可在日本发行以日元和外国货币为基准的债券,日本金融机构可用任何货币在海外发行债券,把得到的资金对置成日元,日本成为世界主要的资本供给者。80年代中期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1996年16。7%的GDP是外国资产。日本外流的资本有40%到了美国,25%到了亚洲。日本银行在美国发放的贷款曾达到美国新增贷款的17%,大量购买美国的房地产,此时正是美国房地产泡沫时期,日本资本接盘后,美国房地产就崩盘,日本投资巨亏,相当于10年对美贸易顺差。
为缓解日元升值压力,保持企业竞争力,日本实行低利率,把经济资源引导到资产投机和信用扩张,刺激了房地产泡沫形成。日本银行在吹大资产泡沫的同时,也吹大了自己资产和利润。金融自由化促进信用极度扩张,银行业资本极度膨胀,银行股票价格迅速上升,“解放资本”的奇迹就是资产泡沫。股市从1986年的12000点飙升到39000点,东京房地产总市值超全美国房地产总值,资产泡沫吸引了巨额银行贷款。1980年日本银行在世界前10名当中只有一家,1988年囊括了前10名。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纽约股票市场暴跌引起全球连锁反应,各国在1988年紧缩银根,日本仍沉浸于金融自由化带来的“新鲜而自由的空气”,增大现钞供给,到1989年紧缩银根为时已晚。1990年日本资产泡沫破裂,日本当局直到1995年才承认经济衰退,采取措施已晚,经济泡沫最终破灭。
日本银行积累了巨额不良资产,1992年达到40万亿日元,日本政府寄希望于经济回升消化不良资产,结果1998年增加到87万亿日元,占银行业贷款的15---20%,国内生产总值的30%。
在经济大萧条环境下,日本政府在1996年实施“大爆炸”式的全盘自由化改革。2002年推出“金融再生计划”,受此冲击2003年股指跌破8000点大关,回到了1983年的水平。经过长期的改革,健全了法律监管,至2005年银行不良资产下降到16万亿日元。
理论上讲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是必要的,但也充满着风险。初期改革与货币升值,经济高速增长并行,引发了资产泡沫。泡沫崩溃以后,市场力量无法使日本走出通货紧缩,零利率和改革都不能解决问题,出现“流通性陷阱”。2008年受美国影响,日本的出口和GDP又出现下降,经济没有走出衰退。
日本的挫折根本在于,第一,没有完整的主权,在外力压迫下被迫升值和改革;第二,错误地应用新自由主义理论;第三,没有处理好货币升值,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的关系;第四,沉浸于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思维中不能摆脱,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在经济转型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
我一直认为中国不会走日本老路,因为大家对此已有警惕,现在看来有必要旧事重提。中国目前形势与日本非常相似,理论欺骗仍旧有市场,中国有强大的势力在阻挠我们深刻反思新自由主义,自美国金融危机以来,我们的主流媒体一直有意识地回避实质问题,而把反思限制在技术层面。如果美国使用硬的一手,施加更大压力迫使中国就范,还是有可能的。毕竟中国的发展对美国有依附性,“精英”吃美国奶长大,被美国洗了脑子,他们害怕与美国对抗,也与美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中国仍是“主流”。他们已形成利益集团,有一整套思想理论政策,掌握了许多部门的领导权。在外部压力下,我们内部会可能起分化,走泡沫经济之路的可能性是有的,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从国家利益与安全角度谨慎对待升值等问题,绝对不能让泡沫经济等问题葬送30年的改革成果。
关键字:人民币汇率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