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人民币汇率与大国竞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2:05

人民币汇率与大国竞争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

           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一 。人民币汇率被政治化:

大背景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浪潮

 

2000年开始以日本首难,美国跟进,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直未断,这种压迫产生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引导国际投机资本大举进入,造成中国外汇储备激增,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房地产泡沫出现。2005年中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以浮动方式从1:8.27升值到2009年底的1:6.8,升值18%左右。其中2008年升值最快,2009年基本未动。

美国方面主张人民币一步到位升值到1:5,理由是中国对美大幅度贸易顺差,这是站不住脚的。如果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太便宜,美国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那么提高价格就是了,买者要求卖者提高价格,倒是少见。但出口商品的提价机制应该是补偿成本。第一,增加农民工福利提高劳动成本;第二,补偿环境损失,征收环境税和资源出口关税。这是改善中国自身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政策,应通过财政手段,不需动用汇率这样的货币杠杆,来调节经济总量。

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弹性低,即使提高了价格,出口数量减少,但出口金额未必减少,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应通过扩大进口来解决,特别是美国应该放开对中国出口高科技的限制。美国以贸易逆差为名压迫人民币升值,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经济没有恢复,国内矛盾激化,以贸易保护主义转嫁危机是必然的。美国国会是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本营,每年5月开会批评中国已成惯例,从十几年前的最惠国待遇,加入WTO,到中美贸易逆差,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等等,2010年如果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全面制裁中国就进入了程序。美国商界宣称这次不会帮助中国,欧洲亦以“碳政治”制造一套凌驾于WTO之上的国际贸易新规则;美国还呼吁发展中国家一起制裁中国。一场全球贸易战即将兴起,主要是针对中国的。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率还有8.7%,2009年虽然出口下降了16%,但由于德国下降更快,中国出口跃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贸易顺差虽下降但仍旧有1960亿美元,于是就成为众矢之的。

 

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理论由中国学者

最早提出,是中国政府自主决策

 

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无论是升是贬,都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政府自主决策。

1978---1994年从1:1.7贬值到8.7,是计划,财政,价格,外贸,外汇体制改革的综合表现,也是出口创汇的需要。1986年以后出现贬值与通货膨胀的循环;1992---1993年经济过热压迫汇率贬值,人民币在1994年以“向市场并轨”的名义,从1:5.7一次性贬值到8.7,已属超额贬值,从此中国贸易顺差大增。

我1994年在《金融研究》上发表长文,提出人民币汇率将结束连续16年的贬值,进入历史升值期。汇率机制将发生根本变化,由计划经济的综合出口成本决定,变成开放市场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杠杆;其作用由保证出口创汇变成调节国内外经济平衡;调整汇率的决定权出口利益集团向中央货币当局转移。只不过由于贬值思维惯性,出口导向战略和亚洲经济危机,使这一过程推迟了12年。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建议是中国学者最早提出来的,对中国经济有利,可改善贸易条件,促进我国以比较低的价格进口国际资源,设备和技术,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和产业结构升级。2005年7月人民币以浮动方式升值,实质是中国政府的自主决策,并非外界压力之结果。

    人民币升值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购买力平价是决定长期汇率的依据。理论上说,货币国内购买力决定对外购买力,同一商品在同一国家应该有相同的价格。如果以400种商品为一“标准品”样本,在中国值4万元人民币,在美国值1万美元,人民币对美元比值应是1:4。这个比值在1990年是1:1,以后由于物价上升,人民币购买力下降,长期保持在1:4,以后可能上升到1:5---6,就是说,人民币汇率是由1:8.7向1:6升值的趋势。

名义汇率扣除物价变动,称为实际汇率,20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已升值,采用不同物价指数,大约在20---40%之间,这是决定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的非货币因素。实际汇率又是可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价格之比,可贸易品即可以移动并参加国际贸易的商品,其价格不断下降,非贸易即房地产旅游医疗等不可移动的商品与服务,其价格不断上升。决定价格涨跌的非货币因素,称为“生产率比工资弹性”,在可贸易品部门,由于引进外国先进设备,生产率提高速度非常快,而工资基本不涨,所以可贸易品价格年年下降;在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难以提高,但工资却在提高,非贸易品价格年年上升。这样,用可贸易品价格去除以非贸易品价格,分子越来越小,分母越来越大,实际汇率的值就越来越小;人民币采用直接标价,1美元兑换的人民币越来越少,就说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

名义汇率如不随实际汇率升值,称为“汇率错位”,就产生升值预期,引导国际投机资本进入,国家被迫收购使外汇储备剧增,人民币基础货币过度发行,再使用货币政策予以冲销,这就是10年以来中国发生的实际情况。

理论上还可计算人民币“实际有效均衡汇率”,我研究所的结论是:在均衡发展的条件下,2010年人民币还有5%的升值空间,到从1:6.8升值到1:6.46;到2010年还有1.2%的升值空间,升值到1:6.38。

如果2011年美元对欧元贬值20%,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再升值7.7%,升值到1:5.9,不能再高。根据方程,贸易条件从2008年的1.2624,到2012年下降为1,为保持人均GDP增长率不变,须将投资率提高4.86个百分点。

 

  

          三.控制货币升值和资产泡沫

           围绕汇率问题的中美大国博弈

 

最新理论研究表明(张斌,2009):货币升值预期必定引起股市房地产泡沫,即使严格控制外部资金流入也不能避免,深层次原因是:货币升值预期引起了非贸易品价格上升预期。只要国内储蓄大于投资,政府采取积极财政货币政策,资产泡沫就会发生。

人民币升值有助于缓解内外经济矛盾,但一定要注意:如迅速升值到1:5,有可能突然转为贬值预期。此时如果美国宣布加息,等于一个动员令,号召投机资本和腐败资本外逃,此时股票房地产泡沫破灭,将引起金融危机。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 中国必须做到“三个控制”:控制升值速度,控制资产泡沫,控制投机资本进出。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应指人民币在亚洲地区出境,不急于宣布自由兑换。30年来人民币在法律上都没有宣布自由兑换,这在最大规模上限制了投机资本对国内经济的冲击,限制了腐败资本外逃。同时我们巧妙地利用了香港,通过两种货币同时流通,一种商品两种标价,默认特区的外汇自由市场和市场汇率,并没有影响涉外经济效率,这是中国国际化过程中最有智慧最成功的案例,完全可以再实行一个时期,不必急于在法律上宣布自由兑换,以丧失我国维护经济安全的杀手锏。我要警告:如果在国内经济过热,大量国际游资进入,泡沫经济盛行时贸然放开人民币自由兑换,那么金融危机离我们就不远了,有没有“阴谋”,结果都是一样,“市场”自然规律也足以造成经济崩溃,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其本质是非均衡的而不是均衡的,非均衡发展必然导致金融泡沫和崩溃,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均衡假设,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而已。

长期稳定人民币,可以考虑与美元脱钩,改为与货币篮子挂钩,按照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调整名义汇率,以减少美元不稳定和持续贬值的影响。这需要各种政策配套,比如在大宗进出口贸易中,特别是在中国周边贸易中减少以美圆计价;增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话语权,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不再用美元定价,积极推动亚洲自由贸易区与货币合作。只有削弱美元霸权,中国经济和人民币汇率才能真正稳定下来。

 

      四.加快国内经济转型是关键

         不能再说空话必须加速进行

 

如果中国坚持人民币小幅度升值,不可避免的是美元单方面对欧元日元贬值,欧日经济还不如美国,如果其货币与美元轮番贬值,人民币还是要被迫升值,一直到贸易顺差消失,这可能就是美国让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含义。人民币在三年内正常升值6%,在美元大幅度贬值的压迫下再升值8%,这样的幅度肯定不能满足美国的胃口,很有可能动员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全面制裁。无论如何,中国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战略导向维持不下去了,那些鼓吹“静态比较利益”,误导中国发展战略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不能再误导中国。

国内军方学者发表一些“鹰派”言论,主张抛售美国国债以抗议美国向台湾军售。美国人说不怕,有许多人等着买呢。实际上恰恰相反,如果中国抛售美国国债,的确没有人接盘,这就意味着中国卖不出去,美国有手段控制自己的国债市场,比如做市商不承接,中国也没有办法。此时我们才真正领受到什么是“国家干预”。以前卖的国债是无法收回的,中国不应再买美国国债。

现在是美国联合国际社会向中国转嫁矛盾,对我们形成巨大压力,如果中国不肯就范,压力还会增大,这是“非意识形态化的大国竞争”,再韬光养晦也没有用。正确选择应该是变压力为动力,外抗霸权,内修人权。应该看到美国的压力在客观上,与我们本来就应该实行的经济社会调整,有一部分是一致的。本来我们应自觉转换,可惜我们不自觉,现在是人家压迫我们转换。

中国净出口不断下降已成定局,2009年还有1960亿美元,在全球贸易制裁的情况下,最坏的可能是,到2010年顺差为零,总需求缺失1906亿美元即20000亿人民币,必须从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中补上。中国投资率已到了吓人的程度,未来时期真正的有效需求是消费拉动。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还有极其庞大的内需潜力,可惜在现行既得利益格局的压制下不能发挥出来。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高速度增长,依靠市场化改革,引进外资,宽松的货币政策,依靠股市和卖地,依靠廉价劳动力,以环境资源破坏为代价的出口,都已没有空间。

中国离人口老化还有15年,依靠国债和城市化,发展潜力还可维持10年。我们必须利用这15年时间,使中国真正跨上新的历史台阶。对外打破国际霸权实现产业升级,对内限制利益集团启动内需。这意味着缩小两极分化,改变30年来形成的利益格局,这需要一系列政治与社会改革,不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不依靠民主与法治,不能奏效。如果两个方面我们都做不到,就不能奢谈中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