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3:57:51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诗文,革新,运动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宋代文学上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它是在北宋时期酝酿、发展和完成的。这是一次直接继承中唐新乐府和古文运动精神的大规模的文学复古运动。它是以 复古 为旗帜,来配合北宋政治变法形势的一次全面的文风革新。诗文革新运动的出现,对于整个宋代文学,不但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创作上的示范意义,并由此开创了北宋文坛上新的局面。
从晚唐到五代,古文衰落,骈文复兴,诗崇华靡。这是由于后来的文人们未能全面继承和发展韩愈、柳宗元、杜甫、白居易的优良传统,加之社会动荡,兵连祸结,在此时局之下,一些文人深感前途迷惘,逃避现实,耽于享乐,于是内容空虚、形式华美的骈文、诗歌重又发展起来。宋初承继五代文风,轻淫侈靡,华而不实,追求声律。除了艳冶浮薄以外,更因五代时世动乱, 悲哀为主,风流不归。 ① 气格摧弱,沦于鄙俚 ②也成为这一时期文风的重要特征。浮靡的文风日益滋盛之时,出现了 西昆体 的诗文。
这种文体的诗文,形式华美,内容空虚,是点缀升平的产物,而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与北宋社会发展形势格格不入。北宋初年,经济暂时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社会也较为安定,因此,一部分上层士大夫便醉心于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吟风弄月。但宋代立国,先天不足,北有辽国,疆域未完,无复汉、唐帝国的宏大景象。立国后,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逐步尖锐化。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外感国耻,内怀国忧,起而补偏纠弊,急切要求对文风加以改革。北宋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也要求变革文风。
从仁宗时范仲淹的 庆历新政 到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在他们为大力振兴国家,进行经济、政治变革的同时,也要求诗文反映现实,以适合政治改革需要。范仲淹曾建议 敦促词臣,兴复古道。 ①宋仁宗也二次下诏申戒浮文,提倡散体。王安石更是主张文贵致用,使其成为政治革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为之服务。另外,宋代理学的兴起,对文风的改革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他们要求用简便的文字宣传新兴的理学主张,对于讲究骈偶、堆砌典故、辞藻华丽、内容空虚的 时文 和西昆诗风,极为不满。他们的主张虽与诗文革新家的主张有很大差别,但在反对西昆文风上却是一致的。诗文革新运动就是在这种政治、道学、文学等各种矛盾交织的境况下,孕育发展起来的。
诗文革新运动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酝酿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抨击五代以来浮华卑弱的文风。首举尊奉韩、柳古文传统旗帜的是柳开。他肯定韩、柳古文劝善惩恶、讽颂规戒的作用,提出了重道致用、尚朴崇散、宣扬教化等主张,反对当时华靡文风。王禹偁也主张取法韩、柳 革弊复古 ,②认为创作应 远师六经,近师吏部 ③,又说 篇章取李杜 , 古文阅韩柳 ,④倡导写作 传道而明心 的古文。①在语言上,则提出 句易道,义易晓 的主张。②强调韩愈文论 文从字顺 的一面。既反对语言的雕琢浮华,也反对古文运动内部的艰涩文风。他在创作上,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以其反映现实之作和清新悦目、平易浅近的语言风格,显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初成绩。但是他们对文学改革的倡导,在当时影响不大。绮靡文风,仍然积重难返。继柳、王之后,以杨亿、刘筠和钱惟演为首的西昆派华靡的文风却开始泛滥。
它与晚唐五代文风相比,虽都为华丽雕琢,并以声律对偶为工,但其实质却有重大区别。唐末五代文风反映了乱世的衰飒之气, 气格摧弱,沦于鄙俚 , 其体薄弱 , 悲哀为主.③而西昆体和杨、刘时文却雍容华贵,典雅丰瞻,是适应太平时世需要的雅俗之音。对此,有感太平表象下危机四伏现实的人士,纷纷起而抨击。继起的穆修提倡为道而学文,讲求务实致用,极力反对骈文的章句声偶。他不顾流俗的诋毁,刻印韩、柳集数百部在京师出售,以提倡韩柳之文为己任。稍后的道学家石介,其基本思想大致与柳开一脉相承,他在《怪说》中,以激烈的言词,指名抨击杨亿 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他甚至说有攻我圣人之道者。吾不可不反攻彼也。 从逾唐跨汉,上追三代之治的角度提出了文风改革问题,反对西昆体和时文的雕琢形式。这种卫道式的抨击,在客观上促进了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但他们在诗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有见地的主张,且重道轻文,除王禹偁外,创作成就都不高。
第二阶段,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高潮阶段,它以欧阳修为首的一大批作家出现为标志。他们在继续批判浮华文风的同时,发展了 道 的观念,主张诗文应有美刺,利于 风教 ,还要关心 百事 ,注重文的功用,继承并发展了简朴平易的文风。这一时期,统治者基于一定的政治需要,强化封建政权,缓和逐渐激化的国内外矛盾,下诏申诫浮华,提倡散文。范仲淹也在他的改革时弊政纲中,主张改革文风。这些举措,使得响应改革文风之士接踵涌现,显示出了浩大声势。李觏要求以文经世,反对拟古和 雕锼以为丽.①尹洙以简而有法,辞约理精的古文为标榜,来摒弃骈文。苏舜钦反对以藻丽为胜,主张创作应表现人生,抒发 愉乐悲郁之气 ,使统治者能因此而 知风教之感,气俗之变,以驰张其务。 ②梅尧臣力贬浮艳堆砌恶习,重视比兴传统, 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③批评西昆诗风说: 迩来道颇丧,有作皆言空。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④主张诗叙人情,状物态,意新语工,景与意会,达到 平淡 之高境。这些主张的提出,比柳开、王禹偁的主张,更加明确和具体。苏、梅以其特有的实绩,为诗文革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抨击西昆体的同时,有意提倡古淡和豪放风格,以古硬治浮嚣,以自然去雕华,以淡泊矫辛咸,以崇健振卑弱,各自形成了豪放雄肆和清切平淡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特色。
①   范仲淹:《唐异诗序》。
②   四部丛刊集部:《小畜外集序》。
①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②   《送何逊书》。
③   《答张扶书》。
④   《寄题陕府南溪兼简孙何兄弟》。
①   《答张扶书》。
②   《再答张扶书》。
③   范仲淹:《尹师鲁河南集序》。
①   《上宋舍人书》。
②   《石曼卿诗集序》。
③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
④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
在苏、梅之后,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在此运动中作出了自己的杰出贡献。他自觉地把诗文革新同政治改革相结合,使诗、文、文论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从而把这场运动引向了深入。他主张 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但他的 道 不是柳开、石介的圣人之道,也不是梅、苏的 美刺 风教 ,而是百事.反对文士溺于文辞, 弃百事,不关于心。 ①反对 务高言而鲜事实②的那种空谈道德性命的风气,认为这是与古道利世泽民的宗旨相悖的。其复古明道应以忧天下为务,而不是只求个人 光荣而饱.③对柳开、石介等人提出了委婉的批评。这是与柳、石在明道动机上的主要分歧,也是贯穿宋以后士大夫人生观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欧阳修正是以此作为复古的根本目的。关心 百事 ,忧念天下,以反映民瘼和愤世忌邪作为文学的主要职能,确定风骚在诗道中的正统地位,反对虚美的雅诗赋颂,这是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的基本思想。其针砭对象不仅包括杨、刘时文和石介等人,而且也指向了晏殊、宋祁等人的诗酒酬唱、歌颂升平之作。重视文学 忧治世危明主 的作用,这比唐人强调世治而颂,世乱而怨的观念大大前进了一步。这是与唐时古文运动所不同的,同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欧阳修等人革新时风与文风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培养一代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思想,鲠直清正的品格,以及合于时用的才能。如果以通经学古来反对文章华丽,反倒造就了一批迂阔诞漫,以道求禄的文人,那就比文风华丽更糟,何况俪偶声病,只是艺术形式问题,也可为古道所用,而不能够采用简单化的办法来排斥骈偶。因此对杨、刘时文,欧阳修采取了一种通达的态度,与石介过激的言论完全不同。尽管他也反对 移此丽彼,以为浮薄的风气 ,④但又认为 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①他还在《归田录》中称杨亿 真一代之文豪也。 肯定了其才学、工力,有优点长处可以汲取。他认为道可充实文,而不能代替文。主张作文,须简而有法,流畅自然,反对模拟与古奥,重视触事感物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提出了诗歌创作 愈穷则愈工 ②的著名论点,将忧思感愤兴于怨刺,强调作者的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他推崇杜甫,赞赏李白。他首创了 诗话 这一评论的新体式。在他的《六一诗话》中有不少精辟的诗论、文论见解。他的这些诗文理论主张,对于诗文革新和作家们的创作无疑起着指导作用。不仅如此,欧阳修还以自己的诗文为一代文风的变革作出表率。他与苏、梅等人,将反映民瘼、讽刺时弊的古调歌诗与感遇兴寄相结合,或就现实生活所见抒怀感事,表现出救民膏肓、忧时济世的热肠;或在模山范水,酬谢赠答时取喻设譬,赞美不为势利所屈的志节,使对 百事 关心处,形于吟咏情性之中。他们更直接在诗歌中议论时事,揭露当时承平表象下的黑暗现实。尽管这种以诗论政的做法使本来就说理过多的宋诗更趋散文化,但在北宋前期文坛上一片优游闲雅的酬唱和颂圣明道的说教中,却以其深刻敏锐的洞察力,产生了警时鼓众的巨大影响。与诗歌相比,欧阳修的散文更能体现革新成果。
欧文各体皆工,又富于变化和新创,因而能够成为一代文章宗师。其 纡徐委备 、 容与闲易 的艺术个性,不但为宋代散文形成平易简洁,委婉流畅的基本风貌树立了典范,启发后人去创造一家之特色,并从而改变了中晚唐以来因循韩柳之文的旧习,开创了北宋六大散文家并峙的繁荣局面。另外,他还积极改革科场积弊,并对应考文体进行改革,规定应试文章必须采用平实朴素的散文,对那种险怪奇涩号称 太学体 的时文,则坚决加以贬抑排斥。在努力提举后进的同时,将一大批新老作家团结在他的周围,特别是他推重王安石、曾巩和苏氏父子,作为诗文革新的中坚力量,这对于后来巩固和扩大诗文革新运动的阵地,对于北宋中叶以后诗文创作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使诗文革新运动在经历了高潮阶段之后,得以发扬光大。
第三阶段,是诗文革新运动成果发扬光大时期。这期间,王安石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张文章 务为有补于世 , 以适用为本 ①,斥责 章句声病,苟尚文辞 ②的倾向,继续批判徒事色彩的 时文.曾巩、苏辙等人,也各自以其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发挥着骨干作用。作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苏轼,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理论,特别是发展了欧阳修的文学理论的同时,也将诗文革新理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提出诗文应 有为而作 , 言必中当世之过 ③。强调文必立意,提出 述意 说: 天下之事,散在经史之中,不可徒得,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 意' 是也。 ④其内涵的广阔性超出了道学家所言的孔孟之道,政治家所言的礼教政治的范围。苏轼很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一再指出文学本身犹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在表现形式上,强调 辞达 , 使是物了然于心 , 了然于口于手 ,⑤这是苏轼对于散文表现技巧的要求,也是对艰涩、浮华两种文风的批判。苏轼主张平易自然的文风,有意即言,意尽辄止,不要使人同己。他的许多著名论点,如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①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 , 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②另外像 胸有成竹 、 传神写意 、 诗中有画 等,都对当时创作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与柳开、石介的重道,王安石、曾巩的重世用相比,在文道关系上,苏轼更重文。他在欧阳修 事信矣,须文 ③的基础上,指出 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④由重道转向重文,探求文学自身规律,这是苏轼对诗文革新在理论上的一大贡献。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他培植的文学新人, 苏门四学士 以及陈师道等人,都成了北宋后期著名的作家。
①   《答吴充秀才书》。
②   《与张秀才第二书》。
③   《读李翱文》。
④   《与荆南乐秀才书》。
①   《论尹师鲁墓志》。
②   《梅圣俞诗集序》。
①   《上人书》。
②   《取材》。
③   《凫绎先生诗集叙》。
④   葛立芳:《韵语阳秋》卷三引苏轼语。
⑤   《答谢民师书》。
①   《金石萃编》卷一三九《泾阳县重修孔子庙记》。
②   《文说》。
③   《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
④   《书李伯时山庄图后》。
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以其理论建树和创作实践两方面的实绩,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在理论上,在唐代古文运动关于文道、文风、语言等方面改革的基础上,比较正确地解决了文、道关系,肯定了平易畅达的文风和易道易晓的语言风格。特别是欧阳修、苏轼的诗文理论,贡献尤为突出。
这对于文论的发展无疑是推进了一大步。在创作实践上,涌现了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等一批散文大家,他们的散文有感而发,注重世功,鲜明体现了文道结合的主张,是反映现实的杰出之作。他们以其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和所建立起来的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风格,使得绮靡浮艳风气扫地以尽,并使奇句单行的散文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最终完成了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革新。其影响所及,使得后世之人将他们尊称为 唐宋八大家.在诗歌创作上,以王禹偁、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为代表的作家们,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们继承了前代风、骚的优良传统,以古文家们致用、崇散、平淡等理论主张来贯穿于诗歌创作,与骈丽、浓艳、艰涩相抗。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对南宋金元诗、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诗文革新运动,对词、赋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其影响所及,使词在题材领域、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方面,都与前不同,并产生了新的词风。在赋的创作上,突破了唐代律赋的严格的字韵限制,杂以散文句式,多用虚词,使律赋变为文赋。骈文也与过去的辞藻华美,堆积典故的文风不同,经过改造后,也变得平易可读。
北宋诗文革新的最后完成,意味着与政治革新密切相关、以扫荡浮靡文风为号召的文学革新运动到此结束,确立了有宋一代平易典要的文风。以风、骚为本的风雅观,以崇尚平淡古健的艺术标准,从此成为贯穿于宋元明清文论中的主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