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调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49:05
□ 安徽省合肥市润安公学 张光华
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启发、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让学生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些正是语文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
一、情感是语文认知教育活动过程中积极而活跃的因素。
人的创造活动是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智力,而且需要强烈的兴趣和热情,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远大的理想以及独立自立精神等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它在学习上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复杂的客观世界决不会无动于衷的,他们总依据对象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产生一定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心理形式就是情感表现。语文教学中产生的爱憎、褒贬、哀乐、喜怒,无不是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的情感的具体表现。
人的认知过程总体随着一定的情感反映或体验,认知和情感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识,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文学作品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给予我们的审美愉悦,而且还在于它能通过情感体验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本身,从而重新品味生活,加深爱憎,最终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
从学生方面看,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过渡的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现在的初中生大多年龄偏小,经验少。他们的心理特点是: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情阶段。但是,初中学生情感丰富并且容易外露,有时情感偏激、振奋而洋洋自得;有时情绪消极而且沮丧怄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直观形象的、充满情趣的语言动作,巧妙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稳定在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上。这样,就能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乐学”的情境。使他们在课文那种节奏明快、舒缓、急骤、轻柔相间的旋律所创造的情境气氛中情不自禁地和它一同升降沉浮,而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和天地。正是在这种情境之中,学生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种情景的长期感化和熏陶,逐步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
二、语文教学应贯穿情感调动。
积极的情感是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正如列宁指出“没有人们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离开情感教育,文化教育将是冷冰冰的,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而这种传授文化不仅不能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让学生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反而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看成沉重负担。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头脑装到另一个人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情感的熏陶,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意性所决定的。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善、美,文中奔涌着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就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及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都有赖于情感这个动力因素。斯卡特金说:“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拔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又说,“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有人调查:95%的人,30年后还能引起回忆与恋人初次见面的情景。因此,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能,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情,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语文教学中,大都是些情文并茂的好文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许多作品总是包容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对艺术的态度和看法。可以说文学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以情感人和以情育人。作品总是要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的展开往往伴随着情感因素。有人说联想、想象是情感的伴侣,有人则把情感在联想、想象中的作用比作炼钢炉中的燃料和氧气,没有它们,就没有高温,也就炼不出优质合金。联想、想象的翅膀便难以伸展,更难以腾飞。同时联想、想象达到腾飞的境界,又会推动情感的发展。在情感陶冶过程中,学生作为有意识的人,愿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在积极主动地随客体制约的同时,并突破这些制约,并根据自身的信息储备,对作品中的空白处,通过联系和想象,进行填补和接连,充分地领悟和理解作品的丰富内容,深刻地体验其内在情感。
其次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调动学生情。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从而揭示情境中的寓意。只有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陶冶,才能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作家的态度和看法,并受到感染,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为了能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那种境界,实现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塑造的人物、抒发的感情、论证的道理,在情感上和谐共振,只有使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才能让他走进作品中,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
积极的情感是照亮学生全面发展的光源。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情是起主导作用的。只有老师具有满腔热忱,才会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的情感。学生情感的起主体作用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当教师情、学生情达到和谐共振时,最佳教育效果才会产生。
三、情感调动应从细微处入手。
情感是联系教学双边活动的纽带。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情感正是联系双边活动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们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大星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大星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面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也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由此可见,师生相互信任,感情融洽,便创造了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学对象的不同,教育方法要随其变化。现代教育要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寓教于乐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沟通不容忽视。语文教学,呼唤学生主体情感的挥发,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叶圣陶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了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学、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相贴,使他的作品能表达他的旨趣。”叶老说的虽是写作,但同样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课本上的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果,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惆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作品中那些意义和情味同作者的旨趣相同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情感。
1、心心相印是情感沟通的基础。教学对学生只有怀着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映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才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相反,在师生心理需要相抵触时,心理交流受阻碍的情况下实施教育,会引起学生在接受上的对抗性。
2、表率作用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关键。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定会受到感染、情感必定激起波澜,而学生因受到生活阅历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尤其是某些情感因素不明显的课文,常常会阻碍他们情感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调动起自己的情感后,一定要通过言行和神情等外部手段,用自己火热的情感去触动学生平静的心,从而对他们进行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情感教育,同时要把对学生的关心、期待、鼓励、谅解,也物化在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态度中,使学生原有的情感得到纯化,深化和强化,从而是达教育的目的。教《眼睛与仿生学》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一段具有滑稽感的导语,激起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欲望。他这样说:“教参上说,1960年9月13日,有位名叫斯蒂尔的科学家,在美国召开的科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仿生学说’这个名词,从此,人们便把这一天定为仿生学诞生的日子。我很不服气!创造仿生学的老祖宗分明是中国人,怎么说成是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呢?而且早在多少年前,我国的仿生学就成就惊人了,如何说是1960年才诞生呢?口说无凭,有吴承恩的《西游记》为证,该书第六回讲的十分明白:孙大圣大战二郎神时,摇身一变,变一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定住。而二郎神也‘摇身一变,变一个雀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之后,孙大圣又变大鹚鸟,变游鱼,变水蛇……你们看,他们模仿本领多大呀!这是何等高超神奇的仿生学啊!当然,这在当时不过是幻想而已,在向‘科技进军’的今天,幻想正在逐步地变为现实,比方说,孙大圣那双在八卦炉炼就的‘火眼金睛’有的部分已变成了现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视觉仿生学。”又如,优秀语文教师吴弘教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当他分析至“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实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的尸骸为证”时,抑制不住地来了一段精彩的文学独白:“是的,刘和珍死了!教师在为学生送葬。白发人在送黑发人。面对着这人生的反常,先生怎能不痛心疾首!你看,对‘我’所编辑的期刊,即使是生活艰难,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对‘广有羽翼的校长’而又常常微笑,‘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以至‘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也是她;而在遇害时竟能如是之从容的也是她--刘和珍君,一位天性善良、温和、美好的女性,一位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进步学生,一位在困难挫折袭来时勇敢乐观,暴虐死亡降临时从容不迫,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先生他欲诉不能,欲哭无泪,内心充满了悲怆和慈爱,他为他学生的早逝而悲,更为这似人非人的社会而愤。”这是段教师情至高潮时难以自禁的倾泻,细腻畅快的表达。
3、关爱学生是情感沟通的动力。教师的情感是塑造学生灵魂的精神力,注重情感投入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接受他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且能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老师情感的熏陶,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教学效率的提高。
语文课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极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到:“真正的学习应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叶圣陶说:“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象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确定,当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围炉夜话般的宽容性的时候,情感的陶冶便变得轻而易举了。
参考书目:
1《汉语言文学与新闻专业毕业论文指导》1999年安师大编
2《教育语言艺术》1998年语文出版社
3《中小学教师教改论文集》2000年海潮出版社
4《美学基本原理》199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8、9、10、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