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50:57
浅谈情感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来源):西安市第五十七中学 张艳    发布时间:2009-01-10

【内容摘要】  本文根据美术欣赏的一般过程将其中的情感思维作用概括为3种或3个阶段。

【关 键 词】 情感思维  以情体验  以情评价

 

欣赏课在中学美术课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对中学美术欣赏课而言,情感思维又贯穿于美术欣赏课的始终,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认识。

情感思维一般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以自己在以往实践中所形成的理智性的或理性的情感反作用于认识对象的思维形式”。由此可知,这里所谈的情感,绝不是指人的情感世界中那种低级的、非理智性或纯感性(直觉)的情感,而是指理智性的或理性的高级情感,是一种包含思维、意识、思想的积极审美情感。而且,人们的这种情感思维,又是与人的立场、观点、经历、修养等紧密相连的。无论人们之间的这种情感思维的状态如何不同,它都必然会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怎样才能在美术欣赏课过程中发挥情感思维作用呢?我认为欣赏教学过程中,具体地说在形象感受,艺术体验及审美评价3个基本阶段里,要发挥以情感受、以情体验和以情评价3种情感思维作用。

所谓以情感受,就是指在具体欣赏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情感有所取舍地去感知美术作品的某些属性。我们常常发现,同一作品会引起不同人的各种各样的不同感受,就是这种现象。如欣赏郑板桥的《风竹图》,有的感受到其高风亮节的思想品质,有的则感受到其简约笔墨的艺术技巧,还有的则感受到起爽朗、豪放的绘画风格,等等。这些,就与不同类型人的心理感应中不同的感受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谓以情感体验是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情感去体验对象所反映出的内容—情意象。如欣赏郑板桥的《风竹图》。同学们会产生大致如下感受:瘦竹的形态、简约的笔墨、清新的格调、豪放的风格、清高的气节等等。但我们说,如果同学们的欣赏只停留在这一阶段上,则还只能算是一种感受,或一种初级体验。我们认为,只有以这种感受为基础,再结合郑板桥的“背景”,包括他的生活环境、艺术经历、为人处世及理想追求等,才能进入到体验,才能产生与郑板桥在画中追求的相一致的情感基调。也只有这样,同学们才会领悟郑板桥画竹,原来是从“听萧萧竹声,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感受开始的。接着,他化竹子为情思的构思,布局画面,作画程序,整体构想,即围绕怎样才能“一枝一叶总关情”,来设想“感人心”的形象。最后,他是随情随意落笔抒写,力透纸背,以形写神,以神传情。那夸张变形的“瘦”竹,是他“更无真象有真情”的“洁身”自现。那“删繁就简”的几处残竹,是他对现实的“墨点无多,泪点多”的艺术概括与深沉情意。总之,他是在借竹写“我”,以竹表心,心竹交融,是在追求“无竹人俗”的精神境界。看来催人泪下,想来激人奋进。而只有进入这样一种境界,我们说才是以情体验。须进一步说明的是,除了欣赏者与作品传达的情之外,如果欣赏者还能更进一步将自己一些亲身经历的体验及理想追求等融于其中,则我们说这种体验之情会更深刻、真切、动人,直到余味不尽、回味无穷,当然收获就更大。美学家鲍列夫说,欣赏“艺术像是认识世界的手段,又是个人自我认识的方法”。说明这种以情体验,其重要目的是为了认识自己的心灵,净化自己的感情,并使之高尚、美好。

所谓以情评价,就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情感对欣赏的对象作出评价,就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情感对欣赏的对象作出评价。当有了一定的感受,又产生了一定的体验,起结果自然就会形成评价。但我们说这种评价,既与学生由回忆、联想、想象所构成的审美设想同作品进行比较有关,也与欣赏者拿生活中相类似的人或事同作品中的人或事进行比较有关,还与一个重要因素即情感思维作用紧密相关。我们还是拿《风竹图》来说明这个问题,为什么说郑板桥这副作品画得好或为什么评价这么高呢?那时因为他笔下的竹子与其他一般画家笔下的竹子相比,象征人格,含义深刻;同时,与现实中的竹子相比,又更显示了一种“美”的形态而令我们顿生一种愉悦之情。如在那“删繁就简”的“竹子”里,“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又怎么能不令我们观者情绪高涨地去深悟他那作画的真谛呢!我们说,正是由于郑板桥的“竹子”能满足观者的这些心理要求,能愉悦精神、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自我,即能达到情与乐化—美的境界,所以我们对这副画百看不厌,评价才这么高。

由此可见,在欣赏课中注重和发挥情感思维作用,对于提高同学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评价的能力和深度,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同时,它对于促进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改革,实现其“审美的人”的培育目标,也是有着积极的效果的。

 

注:

①:选自《人怎样才能美》。

      ②③ 转引自《扬州八家丛话》,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