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主导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6:34:08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贯串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能否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显示其价值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学生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实践,它必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在这当中,学生汲取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有些语文课上,教师划定雷池,或“现在看书”“请你笔记”“注意板书”,令行禁止,或语修逻文句句是真知,句句是灼见,将语文知识系统灌输,成套批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探求创造的机会悉遭扼杀,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受制于教师的一招一式,主导成了“主宰”;还有的教师,语文教学改革仅作为口号挂在嘴上,一接触到教学实际就不想跳出讲读分析、填塞注入的窠臼。每教一课,字音正读、词语注释、段落划分、结构梳理、主题归纳、特色分析,教师大包大揽,追求摸的全,挖得深,析得细,讲得透,课堂上学生成了接纳知识的容器。即使课上偶有问问答答,也仅是教师兴之所至用作点缀陪衬而已,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主角”并未当主导。
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体现呢?这是一个亟待认真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核心是“导”,即引导、指导、辅导,因势利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为为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铺路搭桥引航开道,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发展智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教师主导作用着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指路子。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完全等同于人类一般的认识活动,它要求迅速有效地掌握人类的认识成果,因而不能一味让其自行摸索踏破铁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为学生点破迷津,指路定向上,引导学生沿着正确合理简捷轻便的途径,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迈好步子走对路子?我们觉得重要的是两点:一是启之以“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教之以“疑”,改教给学生“是什么”“这么办”为教给学生“为什么”“怎么办”。
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的话,则我们的所有想法、方案和设计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和动力。满腔热诚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思维的门扉是教师实施教学和充分体现其主导作用的第一要著。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起,凭借外来的简单刺激(如功利主义的引诱,教师或家庭施加的压力等)往往难以奏效,唯有成功的满足、收获的愉悦才能转化为盎然的兴趣。一年前笔者任教高一年级语文课。刚接班时,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低落,长期以来的传统语文讲读课刻板枯燥的教学程式,窒息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们就在改进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了每周“四个一”的活动:“每周一文”,作一次课外练笔;“每周一读”,精读课外诗文一篇(首);“每周一讲”,寻找公开口头表达的机会,或课前5分钟自由演讲,或课上质疑发问,或代表小组参加研讨交流;“每周一报”,编写一份手抄报。“四个一”活动的开展,学生感到语文学习天地开阔,精神为之一振。人人广泛涉猎,阅读、摘记、练笔、作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多数学生读书由敷衍马虎而为精细认真,有精妙词句摘抄,有文章得失简析,有读后体会笔记;作文内容空乏、无病呻吟而为有感而发、针对性强;演讲由羞涩拘谨而为态度大方,口齿清晰,语义连贯。在“四个一”的活动中,学生眼看,耳听,口说,手写,熟读深思,拓宽了知识视野,增强了观察、认识事物,评判、反映(口头、书面)生活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意识到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了创造的欢乐,从而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积聚了充足的原动力。
古人说得好:“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当表现为把经过整理的预先包装好的一批批现成的知识“送给”学生,而应该通过“教之以疑”,挑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去拿”,充分参与探求知识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善于见疑是“教之以疑”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见到不少学生语文课上提不出象样的疑难,思考的质量低劣。究其原因,要么是读书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不作深究,要么是视课文为囫囵整体,无从入手难见疑问。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障碍见疑有路,我们给学生指出了自读见疑的六条途径:①讲读疑难字词;②注析引诗文典;③梳理层次结构;④归纳中心主旨;⑤评析章法技巧;⑥理解精警句段。为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洞开门径。此外,课文中有些看似闲笔的地方对表现中心有直接关系,而往往容易被学生所忽略。课堂上教师教师如能抓住这些细微之处,引导学生探幽发微,寻根究底,有利于培养学生钻研思考的的习惯,训练和提高他们见疑的能力。高中语文第一册新增课文《朱自清先生》,朴质文写朴质人。为了给学生生疑创造条件,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课文第五段“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的清楚。”这段话中用了三个疑问代词“怎样”,所代的内容是否相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问题提出后,犹如一石击水,学生研读揣摩,议论争辩,逐步明确了:前两个“怎样”指朱先生的为文为人,心口如一,是对朱自清先生质朴人生俊洁品格的中肯评价;后一个“怎样”看似发问,实为号召——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应像朱自清先生一样,憎爱分明朴质坦诚,为促使新文艺的壮大和新中国的发展而努力。领悟到了课文思想精深笔法婉曲“看似无疑却有疑”的特点。“教之以疑”还必须引导学生勇于质疑,鼓励学生消除顾虑,大胆向权威挑战,同教师争鸣,让学生从唯书唯师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教之以疑”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解疑。“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李贽语)在学生破疑过程中教师应怎样发挥主导作用?习惯的做法是,学生因疑而问,教师据问作答,看似各司其职轻便省事,然而学生思维的火花却往往在教师提供的现成答案下泯灭了。教师应把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为学生创造解疑的条件上。帮助学生精读深思,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辨析解答的正误优劣,组织讨论争辩,引导学生朝着破疑的目标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使解疑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开展智力活动,训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二、教法子。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充分体现为向学生传授方法,为学生独立探求知识提供开门的钥匙、渡河的舟楫,改送与学生金子为给学生以点石成金的指头,变教学生学会为教学生会学。我们觉得学习方法多种多样,而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打通自觉探求的思路,乃是最为紧要的。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学活动,有机地指导和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周密、深刻、富有创造性。
首先是训练学生思考问题时上下求索,左思右想,瞻前顾后,多向发散。例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我让学生找出表示情态的关键词语,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分析刘和珍心态的变化,军阀当局的凶残本质。起初有的同学不多加思索,只注意到“奋然”、“欣然”,失之片面,只及一点忽略“全文”。后经老师点拨提示,学生重新审视提问,几经分析归纳补充,思维渐趋缜密,解答不断完满:“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刘和珍)”,“毅然”,反映出刘和珍热望真理的品质;“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黯然”,表现出刘和珍忧愤深广的胸襟;“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欣然”,突出了刘和珍为国为民义无返顾、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奋然”,强调了刘和珍等革命青年死难的意义;“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居然”,揭露反动派凶残下劣的丑恶嘴脸。通过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克服思考问题中丢三拉四以偏概全的毛病,学会完整周密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其次是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学会触类旁通、类比推断,以促进已有知识的运用和迁移。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这是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可能想象,世界上有与旧知识毫无联系的绝对新颖的事物,新知与旧知总是有着若干方面的联系。因而,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推断的思想方法,以提高迅速地认识、理解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指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敢于标新求异,有意打破思维定势,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有学生提出自己对课文感情基调的理解,不赞同教师根据习惯说法所作的分析,认为洋溢于本文字里行间的并非“淡淡的哀愁”而是“深深的苦闷”,并据时代背景以及课文预习提示中介绍的作者当时“心乱如麻”陷入痛苦彷徨之境为佐证,有理有据有见地。我们当即对那位同学不盲从轻信,不满足于现成结论,勇于探索善于钻研的精神给予肯定和赞扬。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别出心裁,反弹琵琶,提出诸如“深深的苦闷”之类的独到见解,尽管有时不免幼稚粗糙甚至破绽百出难圆其说,但这中间所蕴涵着的探索求新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若能加以正确引导,强化巩固,对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具有现代人素质的新型人材是意义远大的。
三、树样子。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为在学生求知探索过程中,经常提供可资借鉴和仿效的榜样,给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切实具体的辅导。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用教材作例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对教材与教学相互关系的科学阐述。根据我们的理解,叶老的论断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语文教材可以作为指导学生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去表情达义的例子;二是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讲析,为学生作出如何钻研理解文章,赏析其中精妙的例子。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我们不求面面俱到,注意有所侧重。每课特意留下理解的空白,既给学生提供析疑解难的范例,以防学生起步受挫,又为学生独立思维、主动探索准备好驰骋腾越的天地。朱自清的散文《春》文质兼美,三幅春景图色彩绚烂意境明快,段段是精品,处处有妙笔,句句可玩味。若恪守语文讲读课的旧有程式,教师精讲细析越俎代庖,学生张口待哺懒于(也无须)跳起摘取果实,势必压抑学生思维,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难以有效体现。我们在教学时,仅取三幅图中的“春花图”略加点拨,而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自我体验上。当堂测试表明,由于有了教师对“春花图”的示范分析,学生大多能从作者观察仔细,写景角度变化,用语形象准确,表现手法多样等方面独立赏析余下的“春风图”“春雨图”,领悟到文章写景状物抒情表意的精妙所在,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在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方面,我们除了注意到合理安排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而外,同时重视对“单元教学”的研究。在一个教学单元中,我们也以重点篇目为示例,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提示钻研理解的基本思路,而后组织学生自读一般篇目,从而收到“举一隅而三隅反”的效果。
树“优生”当典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对于学习中遇到的某一个(或一类)问题,反应的快慢,钻研的深浅和思维的疏密都是有差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及时发现这其中反应迅捷,思维缜密,解答准确,表达清晰的“优生”(这些“优生”的人选不很稳定,他们只是“优”在某一次或某一点上),为全班学生树起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每逢这类“优生”答题,除了陈述解答内容外,我们同时要求介绍解题思路,公开解题的秘诀。我们觉得学生这样彼此启发,相互砥砺、切磋,对于活跃思维走向,优化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以教师为表率。我们以为“教师、教材、学生”这课堂教学三要素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无处不在。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智力只能由智力来发展。我们的学生对语文课抱什么态度,几乎都与任教的老师有关。因而,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就应该努力为学生做出样子,当好楷模。以自己丰富的语文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满腔的工作热忱,去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激发出热爱知识渴求知识的情感。我们认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其严谨不苟的教学态度,简练生动的课堂语言,工整秀丽的板书,声请并茂的课文范读,潜移默化且卓有成效地影响熏陶学生,同样是其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下册718—719页)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统一。教师指路子,路子要由学生走;教师教法子,法子当由学生用;教师树样子,样子须由学生学。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必须重在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由得之”,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