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达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22:28

语文教学如何达标

  北京之行,收获颇丰,特别是课堂教学这一块。所以我跟大家分享、汇报的内容也重在教学这一块,我汇报的题目是:语文教学如何达标?

记得初次听 吉老师的课,不见出口成章的诗化语言,不见恣肆汪洋的思想波涛;有的只是字字珠玑,朴实,有的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熟到熟的无声转变,有的是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情境而浑然不觉。如果把前一类老师的课比作是浓墨重彩、气势磅礴的油画,那吉老师的课就是轻描淡写,潇洒随意的国画。让人一看顿生错觉:这样的课简单,容易模仿!可是“看花容易,绣花难”,这看似很平常、简单的课,到了自己操作时就变得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

第一次备课我就曾经遭遇了这样的尴尬。《手指》是一篇略读课文,吉老师事先就交待要以“阅读提示”为抓手。我心想:这还不容易吗?于是在人教网上下载课文、教学用书,抓住“阅读提示”一气呵成。当我拿给吉老师看时,虽然不能说是充满自信,至少觉得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吧?可你猜怎么着?吉老师把界面一打开就轻轻地说:“标不明确啊,要重新定标。”这无疑给我一闷棍啊!教了十多年书竟然被老师批成“标不明确!”标不就是“目标”吗?我明明照搬教参的目标呀,难道除了教参外还有什么新目标不成?

一、解读语文教学中“标”

“标”是什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才明白:“标”就是目标,只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目标的:历史、地理等其他课程侧重于内容,学生只需要懂得内容,了解这个知识就够了;而语文侧重于能力,语文的目标属于“能力目标”,或者叫“素养目标”,语文教学应当指向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教学目标。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迷失了方向。我们总不自觉地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靠我们讲课获得的,我们还根深蒂固地把教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学的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总会不留神出现以下问题:

1.  目标大

例子: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

点评:学生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究竟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呢?怎样培养呢?这样的目标太大。

2.  目标泛

例子:体会说明文的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点评:究竟借助什么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的用词的准确、严谨?怎样习得说明的方法呢?尽管我们参照的是教参,而教参偏偏只是给我们作参考的,它的措词是比较泛的,需要我们老师深入思考。

二、怎样制定语文教学的“标”

那么,我们该怎样确定语文教学的“标”呢?吉老师告诉我:“确定目标前要研读‘三路’,编路、文路和学路。‘编路’即编者的思路,它会在单元训练重点、课后习题中体现;‘文路’是指文章本身的线索脉络;‘学路’是指学生学这一课时的疑问、难点和兴趣。确定目标时要注意‘三路’结合。”

在吉老师的引领下,目标的制定才勉强合格。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前后两次有什么不同?

初定: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重定:1.通过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式,了解“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的意思。       (基本目标)

2.能根据导读提示进行自学,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自学目标)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并能与同学交流:普普通通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说话目标)

这样修改有何高明之处呢?我仔细分析对比,略有所悟:1.“读读记记”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求太低,新词的出现至少要达到理解词语意思这一基本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方法很多,“联系上下文”就是其中一种方法。在目标的表述上,不但要写出基本目标——理解词语意思,还写出了基本目标达成的手段——“联系上下文”。2.本课是略读课文,利用本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本课的编路,然而,略读课文该怎样培养自学能力呢?“导读提示”是抓手。因此,第二点目标是围绕导读提示进行自学,了解课文内容。3.课文终究只是凭借、只是拐杖,我们如何利用这根拐杖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交流”“启示”是本课的难点,也是一个语文能力训练的点,学生在有所悟、有所感的基础上才能与人交流,在口头表达的同时,又反过来促进感受的进一步深化。这新的“标”妙就妙在这几个点上。

这小小的“标”却蕴含如此多的内涵,这十几年真是枉为人师啊!

目标设定清楚后,下一步是设计教案,吉老师要求我们心中装着目标,把目标巧妙地设计在各个环节。即:教学的过程一定要与目标吻合。就算是普普通通的一节课,吉老师也会帮我们三易其稿:从每个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到每句话的表达是否正确;到每个小标题后面应写怎样的语言;到大小序号该怎样排列;吉老师的教真是细致入微!

备课复杂,上课也不简单。目标盯准了,教案合格了,不一定上出好的效果。关键问题就出在教学过程是否达标上。

三、教学过程如何达标

我先把自己遭遇的一件丑事讲出来,给大家当笑料,在笑罢之余,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1.   写话如何达标

那是在上《最后一头战象》时发生的事。《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备课时,我的

目标:借助写话,走进嘎羧内心,体会嘎羧人一样的情感。

过程:我是这样处理的:

1)理解“久久凝望”背后的情感。

战象嘎羧为何会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呢?他一定是看到什么或想起了什么。他究竟看到什么,想起了什么呢?他又在呼唤什么呢?我先播放战争场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再让学生写话。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

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它在想_______________

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口欧——口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他在呼唤
______________

     语文教学如何达标二

可是,五分钟过去了,学生写了一行“嘎羧仿佛看到自己正在和敌人打仗”。八分钟过去了,学生还是“嘎羧看到自己正在和敌人打仗”,吉老师在后边招手,“玲玲,时间够了,让他们展示吧”。学生这样的句子,说明写话的标根本没达到,怎么展示呀?我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上串下跳,不知该怎样进行下一个环节。吉老师说,“辅导他们写出画面感来。”一语点醒梦中人,我是一秒也不敢耽误,立刻抓几个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十分钟后,让这几个学生进行交流,精彩变闪现了。  生1: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仿佛看见一大群战象,跨过江面,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把敌人吓得屁滚尿流;主人们骑在战象上,威风凛凛;突然,他们被敌军的救援部队包围了,他们在这里与敌人决一死战,许多战友倒下了,血流成河……;

2: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它想:我亲爱的石头啊,是你帮我挡住了敌人的那颗子弹,才使我没被子弹射中心脏,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啊,谢谢你救了我,要不是你,我和兄弟们一样,早已命丧黄泉了。……

3:许久,他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它在呼唤:苍天啊,我来了,让我和我的战友葬在一起吧,战场才是我的墓地啊!……

……

其他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让自己的写话也具有画面感,反映嘎羧人一般的情感,结果是让学生“人人达标”。

反思:“写出画面感来!”这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实际蕴含深意。这个环节不是为写话而设计写话,而是在教学生写话的方法,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把看过的画面、脑袋中呈现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语言自然充实了,生动了。这样的言语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发展,而不是已有水平的简单复现,这样的写话才是有效的写,这样的写才能说达标了。孩子们的语言中有了画面感,体会嘎羧人一样的情感才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吉老师就是这样手把手的教:上课时,哪个环节处理不好,她会在听课时随时帮我效正。课后,她会在第一时间给我评课:哪里比较成功,哪里还不够,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做?她会一一授之。

之后,我又知道了其他的能力目标怎样达标。

2.说话怎样达标

以吉老师所授《盘古开天辟地》为例:

目标:借助省略号,在品味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1、品读想象的合理性。

师:这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这辽阔的大地都是伟大的神----盘古的身体化成的。我们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熟。

2)按课文填空。

 师:是不是把课文读熟了呢?我们来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出示)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3)乱序排列中感受想象不能随意。

师:这样的变化太神奇了,我们还可以让变化更神奇。这样的变化行吗?

(出示:)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双眼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的四肢,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他的肌肤,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血液,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汗毛,变成了(隆隆的雷声);他的汗水,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学生指出这样写虽然内容没有改变,但是让人觉得想象不合理)

  4)引读,背诵。

师:是啊,想象合理,整齐的句式,像列队的士兵。咱们合作朗读,共同分享这段美妙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2、学生展开想象

师:这里有一个省略号,你们知道这个省略号的秘密吗?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试着当一回小小神话家吧!

出示:他的        ,变成了              

1)学生自由畅写一个内容。

2)小组合作将内容组合成一段话。

3)派代表展示。

(如:他洁白的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钻石。他粗粗的经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他身上一个个细胞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他起伏不定的心情变成了反复无常的四季。粗壮的手指变成了五座高山,头发变成了茂盛的草地,从高处往下流的瀑布。…)  

师:听了你们的述说,我仿佛看到了你们在神话世界里翱翔,你们能把一个省略号读成一幅幅美丽的画,真是了不起啊!省略号依然不能擦去,因为世界上的万物你写不完的。

     点评: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先感受想象的合理性,“吸收”文中的语言;再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合理想象,试着表达出来;但,一人得智慧有限,想象的空间也受限,为了达到“说”的标,促使学生在已有的言语水平上再发展,吉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汇报的形式,驱动学生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了他们飞扬着智慧的言语,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语言的表达趋向丰富性、多样性,真正的促使学生“说”的能力的提高。

 

3.朗读、背诵怎样达标

例子:吉老师所授《月光曲》

目标:品读《月光曲》的内容部分,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第九自然段。

教学过程:想象曲境,朗读背诵

1)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课文写的是传说中的《月光曲》谱成的经过,里面一定会有关于《月光曲》内容的描绘,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来找一找有关的句子。找到后认真读一读。

2)指导朗读。

出示段落: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着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请生一起读,初步感受这美景。

师范读,学生闭上眼想象,看到怎样的画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形成板书: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师:你们的想象都是根据这些文字展开的。(课件上用红笔把有关文字划上线)我们发现,这些文字也是皮鞋匠和盲姑娘根据音乐想象到的,其他没有划线的内容就是现实的情景。现在,我们把想象部分去掉,这段文字还有魅力吗?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着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预设:这一切的想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本段落。

(3)“曲调”为线,背诵段落

1)感悟曲调

师:(指板书)音乐通过高低舒缓的变化来表现画面和情感,我们读了无数遍课文,怎么就不见弦律的影子呢?根据想象的画面能判断吗?

(预设: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时,音乐轻幽、舒缓。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音乐曲调出现了波折。“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教师按学生的解说在黑板上画出曲调线:

 

师:我们不得不赞叹贝多芬高超的创作才华,不得不叹服盲姑娘兄妹俩的感悟音乐的能力。让我们记住这美好的想象,请大家自由背诵第九自然段,板书是我们背诵的帮手。

2、学生背诵。

1)自由背诵。

2)指名根据板书背诵。

3)集体背诵。

点评:为了达到有感情的朗读的“标”,吉老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品读、理解、再现文字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带着想象去读,读出情感。然后,吉老师在教学时再引导学生捋出曲调线索,进行板书。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进行背诵,学生自然不感觉得难了。背诵的“标”也就轻松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