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重生莲桥街--东南商报网络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55:41
涅槃重生莲桥街
http://dnsb.cnnb.com.cn 东南商报  08年07月06日 08:24:57

简介
莲桥街地块位于宁波老城区的东南隅,东靠小沙泥街住宅小区,南至灵桥路,西临开明街、解放南路,北至大沙泥街。总拆迁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共涉及拆迁户数约1341户,其中保留文保房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
该地段以日湖文化为大背景,以唐宋时期“一塔两寺”(天封塔、延庆寺、观宗寺)宗教文化遗存为核心,拥有一大批明清以来格局与风貌完整的望族宅第与街巷,留存下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如宋代的理宗皇帝曾就学湖上;四明望族袁氏家族世居南湖;著名学者胡三省寓居袁家30年,注释《资治通鉴》并窖藏于袁家,使珍籍得以留存。
莲桥街地块是宁波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极为重要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风貌协调区。在老城区所有现存历史地段中,其规模和质量仅次于天一阁周边中营巷重点保护区,位列第二,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周边街巷
莲桥街地块除了莲桥街外,还包括了周边与之相连贯的毛衙街、牌楼巷、五台巷、塔前街、白龙巷、小沙泥街等数条小街小巷,这些地名很有诗情画意。
毛衙街
南起莲桥街,北至大沙泥街。长350米,宽2.5~3.5米。《鄞县通志》载:“毛衙街,旧名毛家衕。”明初,毛指挥使建衙于此,故名。
毛家巷
东起五台巷,西至毛衙街。长96米,宽4.4米。巷侧为居民住宅。《鄞县通志》载:“毛家巷,旧名毛家衕。”光绪《鄞县志》称大夫巷。旧明居户多毛姓,故名。
塔前街
东起毛衙街,西至开明街。长153米,宽3米。《鄞县通志》载:“塔前街,旧名天封寺前”。民国24年(1935年)改建马路。以其在天封塔之前,故名。
小沙泥街
东起狮子街,向西转北大沙泥街。全长423米,宽3~8米。为大沙泥街之派生地名。民国18年(1929年)填塞自青龙桥起至嘉佑桥止之河道拓宽街路。1981年地名普查时沙泥巷并入。
愈久愈香醇
盛夏的午后,莲桥街地块一片静谧,只有蝉鸣声声,却越发衬得“蝉噪林愈静”。这片街区的老房子大都已被拆除,用围墙围了起来。每隔几步便是一块蓝牌“拆迁区块”,宣告着这里的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几座文保老屋寂寞地矗立在那里,显得特别醒目,每一栋房子都是凝固的艺术,都有着或传奇或荣耀的过往。
还记得拆迁前的这里,是典型的江南小街的模板,每一座院落都住着许多户人家,风格迥异的各式建筑勾勒成一幅鲜活的市井图。听到垃圾车的铃声,街坊邻居便提着垃圾出来倾倒,趁便打个招呼。而天空中,鸽哨声声,盘旋缭绕……
记者曾数次来到这里,拍摄下很多珍贵的生活画卷,镜头前,人们的脸上有眷恋,更有期待。
在城市高楼大厦的夹缝中,与天封塔遥遥相望的这片老街区,犹如闹市中蜷缩的老人,走过了数百年的沧桑。如今,它正蓄势待发,犹如凤凰涅槃一般等待重生,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莲桥街区已被列入重点保护,将建成一个反映宁波民间娱乐、民俗风情、传统商业文化的历史街区。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又会有怎样新的光彩?我们拭目以待。
记忆
冯定根,男,55岁
自我奶奶起,一家四代曾一直住在莲桥街,就图这里的地段好。奶奶家在莲桥街中段的弄堂内,门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是周围邻居晾衣晒被的地方,几根竹三脚架一撑,空地就显得很窄,小孩会借晒着的被单、棉被捉迷藏。奶奶在家门口用砖块垒起一个简陋的花坛,种下鸡冠花、月月红、喇叭花,生机盎然。
那时的孩子功课压力小,快乐得像小鸟。捉迷藏、踢毽子、滚铁环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娱乐项目。玩累了,口渴了,便跑回家,仰起脖子,捧着凉茶壶咕咚咕咚喝个够。晚上,街坊邻居搬出桌椅端出饭菜摆到自家门口,大家可以端着碗夹点邻居的菜尝鲜下饭。饭后,还有人把浸在水井里的西瓜提出来,切成一块块,分送邻居。
夏夜,人们为图凉快,在空地的石板上泼水降温,搬出电视机放在门口观看,大人们一边打扇子为孩子驱蚊,一边和邻居拉拉家常,有的则扎堆下棋、打牌。晚风轻抚下,人们渐渐进入梦乡。
2006年莲桥街被列为拆迁地块,随着拆迁进展,相熟多年的街坊邻居相互道别。但那块地方犹如一坛贮存久远的老酒,醇厚又芳香,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中。
历史遗存
毛衙街毛宅
位于毛衙街13号的毛宅是建于晚清的一幢深宅大院,前后两进,建筑规模大气,雕刻精致,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毛衙街的街名也因此宅的主人而命名。据说其祖上是被朱元璋封为开国功臣的毛彬。其孙子毛达齐,于公元1400年前后迁居宁波。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毛家出了14名五品武官。
士大夫第
位于毛衙街19号,清晚期建筑,分前后两进。大门朝东,开在两进之间。两进间天井有两道墙,用月洞门相通,还有一扇砖雕窗。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第一进为面阔五间二弄硬山式高平屋,明间抬梁式,山墙饰马头墙。第二进为面阔五间二弄重檐硬山式楼房,山墙饰五脊马头墙。前檐柱上有十字斗拱,前廊月梁前端呈象鼻状。
卢氏支祠
面阔三开间,明间抬梁,次间穿斗式的清代建筑。采用浙江地区特有的梁架结构:在五架梁之上支花斗,分别与成双使用的对子梁的下端相交。柱的上端为蝴蝶木,下悬垂花篮状挂斗。祠内前廊两侧的山墙各有一石碑,碑额有双龙戏珠雕饰。
甬上卢氏于明嘉靖年间从定海定居于此,至清末已败落。卢氏后裔较有名气的为藏书楼-抱经楼卢址。
卢氏支祠为卢氏一分支的祠堂。
孙传哲故居
塔前街24号,清代建筑,原为藏书楼,名曰“蜗寄庐”,是甬城为数不多私人藏书楼之一,孙氏后裔将藏书分别捐献给天一阁和宁波大学。
孙传哲(1915~1995年),系我国著名邮票设计大师,新中国第一套特种邮票《国徽》、第一套普通邮票《天安门》、第一套体育邮票《广播体操》等,都在他的画笔下诞生。1980年全国评选建国30年最佳邮票时,其设计的入选作品占三分之一,并曾赴维也纳参加世界邮票博览会,获大会授予的荣誉证书。
莲桥街李宅
位于莲桥街5号、五台巷29号,由两幢相邻的民国时期建筑组成。主体建筑都是坐北朝南。
莲桥街5号由主楼、后楼和厢房组成,主楼、后楼都是面阔三间二弄的二层楼房,用车木栏杆,山墙饰观音兜。
五台巷29号有二进,都是面阔三间二弄的二层楼房。第一进用车木栏杆,廊楼板端面有雕刻,明间有格扇玻璃门,檐柱上有雀替透雕石榴等,门、窗都为拱券状。房子规模较大,前面四层楼以前为花园。该建筑保存完整,是较有特色的近代建筑。该宅主人人称“小港李家”,其后代现居台湾、上海。
五台巷张宅
位于五台巷14号,清代建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呈三合院式。大门朝南。正屋为三间二弄硬山式高平屋,进深七柱,明间梁架穿斗式,石板铺地,前廊有月梁前端呈兽头状,前檐柱上十字斗,上面依次有二重拱、挑檐枋、挑檐檩。东、西厢房为单开间平屋,主楼两边有偏房。该宅为一古朴且较典型的清代传统民居,椐调查,原主人姓张。
五台巷李家大院
位于五台弄29号。宅院的主人叫李镜第,曾做过满清官员,后弃官从商还参加了辛亥革命。他办学校、办报业,斥资在上海开设书店。这个书店成了同盟会在上海的秘密机关。五台巷的“李家大院”随之成为辛亥革命在宁波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
南湖袁氏宅
位于毛家巷6号,清末民国时期建筑,由主楼和前后厢楼组成。东、南边还有一些偏房。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主楼为五间二弄重檐硬山式楼房,前檐柱上施十字斗拱,前廊月梁前端有卷草纹,雕刻精致。厢房山墙端面有彩绘,山墙上饰五马头墙。据调查,原主人姓袁,曾开过钱庄,属甬上望族南湖袁氏族。
毛衙街余宅
位于莲桥街88号、毛衙街3号,清至民国时期建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共由前后两进前带厢房(清代)及一小洋楼(民国)组成,两进间用月洞门相通,小洋楼位于西边。大门朝南,梅园石门框、素面。第一进主楼为三间二弄重檐硬山式二层楼房,进深六柱,前廊有月梁前端素面,前檐柱上施十字斗拱,石板铺地。西厢房二开间硬山式平屋,东厢房已毁,现新建。第二进为三开间重檐硬山式二层楼房,进深六柱,前廊装饰与第一进相似,石板铺地。小洋楼单开间二层楼房,墙体用水泥磨石子。据调查,该宅原主人姓余。
杨氏宗祠
位于牌楼巷2号,清晚期为纪念明吏部尚书杨守而建,祠分前后二进,均为五开间,单檐硬山顶,观音兜风光墙,通面宽18米,前廊有抬头轩。粱枋等处雕饰人物故事,保存尚完整。
张琴书法碑
2008年5月6日下午,海曙区文物普查组在杨氏宗祠后大殿西侧墙内发现一块石碑,保存相对完好。碑体高200厘米,宽88厘米,厚15厘米,采用鄞县梅园石。碑成于民国十九年,碑额书“杨氏碧川房重建祠堂记”,碑记里介绍了杨氏支脉碧川房自明朝以来的兴衰史,披露了当时提供巨资资助祠堂重建的是“宁波帮”旅沪商人杨习榆及祠堂规模,对研究甬上杨氏家族历史及早期宁波商人惠泽故里的义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整块石碑用隶书书写,由清末民初书法名家张琴所书。
张琴,鄞州区古林人,为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的老师,其隶书师法《史晨碑》、《曹全碑》及石鼓文而自成一体,由于张琴所书的碑记存世不多,这次碑记的发现弥足珍贵。
本版文字:记者张落雁本版摄影:记者余 慧
稿源:   编辑: 钱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