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 姐妹情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24:44

猜猜谁是老师?

挂红领巾的冯和珍
1996年的一个早晨,我照常去买菜,在菜场门口,一位与我差不多年纪的妇人忽然拉住我问:“请问您是姓冯吗?可是小冯老师?”我顿时惊讶万分,这个熟悉又遥远的称呼,已整整过去了半个世纪了!是谁还记得?
我凝视对方,竭力想从面前这张刻满岁月风霜的脸上搜寻记忆中如花少年的轮廓。可是,老眼昏花,怎么也没有记起。她终于按捺不住,急切地摇着我的手说:“我是德意,吴德意!”哦,记起来了,42年前,我在江北裘墅中心小学任教时,那个学习十分努力的吴德意同学啊。细述起来,原来她现在竟然与我住在同一个小区同一幢楼,只隔着一个墙门。
这次意外相遇,使这段早已淡忘的师生情得到了延续。
1951年我参加了工作,1954年调入裘墅中心小学任教。当时学校里有两个冯老师,因我年纪小,校长向学生宣布叫我“小冯老师”。吴德意那时读三年级。在裘墅中心小学,我被聘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与少先队员一样脖子上每天挂着红领巾。少先队中队长、大队长是辅导员的有力助手,也是知心朋友,我们经常一起讨论少先队的事务。吴德意时任中队长,我们接触自然多了,她也成了我的好朋友。
在时隔半个世纪后的暮年,我们坐在阳台上,一起回忆起1954年的秋天,大队部去狮子山搞活动。那座山上有一个日寇早年留下的掩体工事,洞里又黑又潮,高低不平。我虽然也很害怕,但我是老师,只好壮着胆,带领学生一个个穿过山洞。活动开始了,几个“特务”隐蔽在草丛中,“解放军”持“枪”到处搜索,经过几番艰苦争斗,终于把狡猾的“特务”从乱草丛中一个个揪了出来。中队之间相互竞争看谁抓得多。那激烈又活泼的活动,像幻灯片一样在我们眼前一一掠过。
光阴荏苒,昔日的青春少年都已白发苍苍了,虽然激情不再,但珍贵的友情却始终如初。
有一年,我不慎左膝韧带拉伤,腿痛日见剧烈,上下四楼举步维艰,又因我独居,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德意知道后,马上过来看我,帮我买菜、办事,奔上跑下,十分尽心。其实她只小我4岁,也是花甲老人,身体也不好。多亏她的精心照顾和安慰,使我得以安心休养,病腿也慢慢好转。
2002年,我迁居女儿家,距离让我们彼此多了一份牵挂。我每月仍回原小区参加党员会议,总要先去德意家相聚谈心,她有空也过来看我或电话联系,关系和原先一样密切。
岁月悠悠,那份年代久远的师生情已延续为浓浓的姐妹情。虽然我们已是奶奶、外婆,可这纯洁的感情,似鲜艳的红领巾,从我们生命的晨曦一直飘到夕阳。冯和珍文
■后记
记者按信中的地址找到了冯老师的家,迎出来的是两位笑容可掬的老人,冯老师的学生吴德意正在她家里。
冯老师自从搬了家,她俩就不可能每天见面了,吴德意每次到冯老师家都要坐上40多分钟的公共汽车,但是她们一个月至少会聚上两三次,不然心里就觉得不舒坦。
记者到之前,两老吃完午饭,正在客厅里聊天,还拿出了以前的剪报,热火朝天地讨论着。
冯老师今年已经70岁了,两耳有些背,所以必须挨着她说话她才能听得清楚,可即使如此,她依然勤于笔耕,她笑称这是为了不让脑子老得快。
吴德意比冯老师小4岁,头发乌黑,她笑着说,是染的。听到记者要拍照,她们赶紧脱下颜色灰暗的大衣,还戴上了丝巾,吴老又替冯老师披上披肩,两个人像孩子似的高兴。接下来,两老又开始滔滔不绝地回忆起当年学校里的点点滴滴,述说这两年来彼此的情谊,以及儿孙们的孝顺,说到动情处,眼睛有些潮湿。冯老师又去翻出了40多年前的照片,看到上面戴着红领巾、风华正茂的自己,不禁感慨万分。
见到如此情景,记者告别了两老,或许年轻的我们无法体会到她们曾经的生活感悟,但是我们能明白她们之间的深厚感情,还有晚年夕阳红的幸福。本报记者张落雁文见习记者翁一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