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凯旋:感恩之困,也是体制之困(南方都市报 2010-3-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56:51

景凯旋专栏:感恩之困,也是体制之困

类别:时事评论 作者:景凯旋 原创 浏览量:383  发布时间:2010-03-11 手机看新闻编辑此文
版次:AA31 版名:个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全国订报  

    ■知道分子之景凯旋专栏

    近日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的一番话颇招非议,他在两会上指责某些运动员夺冠后只感谢父母,而不是按惯例首先感谢国家,因而对运动员需要进行德育教育。对此,媒体与网络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批评这位官员,认为运动员感谢父母之举令人感动,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这正是爱国的政治正确撞上了孝敬的政治正确。所以,官员和运动员都没有错,又都有错。对于给我们提供支持的人心怀感激,乃人之常情。运动员感谢父母,出自朴素的亲情与孝敬,无可厚非。但体育官员要求运动员感谢国家也是事出有因,因为中国运动员从小的培养都是由国家投入资金,不像国外运动员的成长是靠父母投资。所以,依照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来源,运动员最应当感谢的其实是广大纳税人。只不过,天下还没有过运动员感谢纳税人的先例。

    这种感恩之困乃是来自一个更深的问题,国家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从小孩子中就选拔人才,专门培养,许多项目还让教练员、运动员长期居住国外,给他们提供优越环境,为的就是在国际体育赛事上争得更多金牌。这些金牌都是由金钱堆出来的,一个金牌就值千万甚至上亿。可我一直不明白,竞技体育不是一个公益行业,为什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唯独体育界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不仅如此。当运动员、教练员获得报酬时,好像又实行市场经济。巨额奖金和广告收入,使得那些金牌运动员一夜暴富(包括参与分成的管理部门)。过去年代,竞技体育与其它行业都是由国家包干的,这种单轨制不存在行业间公平与否的问题。而目前的体育举国体制却是一种双轨制,个人无须付出很大资金成本,却能收获巨大经济效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好处都占齐了。实际上,从计划还是从市场的观点出发,这正是体育总局副局长与媒体网络舆论在感恩认知上产生错位的原因之一。

    由此想到,还有多少行业或个人在享受这种双轨制下的好处,以计划(即行政)的手段去获得市场的收益。可以说,目前社会不公的一大原因即源于此。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体育界才构成了一个有利可图的利益共同体,在利益驱动下出现了许多有悖于体育精神的事情。正如有政协委员指出,现在全运会部分比赛内容存在严重的“公正缺失”现象。近三届全运会主办地都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巧合”,全运会赛场上的兴奋剂丑闻、默契比赛丑闻、内定名次丑闻、虚报年龄丑闻,大多虽没通过正规的司法途径和行业内部管理规范予以确认,但这引起了社会公众对全运会比赛的深度怀疑。

    更有甚者,国际体操协会近来证实曾有中国体操运动员年龄造假,将按规定取消其奥运会成绩。而有关部门的体育官员在得知此一消息时,先是一口否定有造假行为,后来又声称这是运动员个人行为。按说,造假给国家带来的不良声誉,远远大于获得几块金牌,这个时候将责任全部推到一个当时不满十六岁的女孩子身上,一点男人的气度都没有。虽说这些问题不纯粹是官员问题,但至少应当反思一下,用全国纳税人的钱去供一个行业的人玩游戏,捞个人私利,不管拿多少个金牌都要吹嘘一番,这个体制是不是应当改革一下了?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为了提高公众的凝聚力,实行举国体制,让体育为国争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今天的形势已经不同了,国力提高了,许多国人的自信心早就爆满,根本不需要靠体育成绩来提高了。今天一个金牌,已经不能跟当年女排的作用相提并论,便是一例。这个时候,是不是该回归体育本身了呢?所谓体育本身,我指的是破除对金牌的迷信,让全民办体育,而不是政府办体育,将体育经费用到老百姓的健身设施上,利用俱乐部形式去培养竞技运动员。

    一块金牌挣不来外国人对我们的尊重,只有全民都有良好的锻炼条件才会得到他们的羡慕。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

http://gcontent.nddaily.com/2/34/234a1273487bf7b2/Blog/378/3a1d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