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纷纷归无家〔中〕林克欢 周阅读计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22:20:28

大雪纷纷归无家〔中〕林克欢  周阅读计划

(2009-03-11 21:06:44) 标签:

文化

周阅读计划                        大雪纷纷归无家〔中〕林克欢

 

   1933年,当曹禺还只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大学生时,就以一出《雷雨》惊动整个剧坛。这场冲击波经久不息。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但六十多年来,全中国恐怕没有哪一部剧作像《雷雨》这样长久地被众多剧团千百次地搬演过。此后十年,他接连写出了《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一批传世名作,无可辩驳地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现代剧坛的地位。巴金老人在谈及他阅读《雷雨》原稿的情形时说:“我感动地一口气读完它,而且为它掉了泪。不错,我落了泪,但是流泪之后我却感到一阵舒畅,同时我还觉得有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我身内产生了。”(《蜕变·后记》)《日出》获得1937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由叶圣陶、朱自清、杨振声、巴金、靳以等文化界知名人士所组成的文艺奖金委员会对作者的评语是:“他由我们这腐烂的社会层里雕塑出那么些有血有肉的人物,责贬继之以抚爱,真像我们这时代突然来了一位摄魂者……”

对曹禺早期剧作的高下得失,论者诸家多有不同。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作品一再被搬上舞台,长盛不衰。近年来被广泛改编成歌剧、戏曲、电影的,也是这些早期作品。今年六月,我在新加坡维多利亚戏院观看了当地实践话剧团演出的《原野》;十月,在香港沙田大会堂观看了香港影视剧团演出的《日出》;撰写此文时,湖北荆州花鼓剧团改编的花鼓戏《原野》正在北京人民剧场演出。那么这些作品吸引一代又一代观众和导演、表演艺术家的情感因素和艺术魅力究竟是什么呢?

无论是武断决然的贬损,浅薄、廉价的吹捧,以极左思潮为主导的社会学批评,还是作家本人随着时局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对其创作动机的自述,都无助于解释这些作品所包孕的丰富内涵和令人困惑的矛盾现象。或许,更公正、更全面的评论还有待时日,但在我看来,曹禺的早期剧作至少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这些作品,描写的全是家庭、两性关系,表现的几乎都是血缘、亲情的纠葛,但又不止于家庭、两性“理还乱”的复杂纠葛。在这些作品中,周公馆、曾公馆、高公馆……这些古旧的“老房子”,不仅是男女主人公生存、栖居之所,也是男女主人公无法挣脱的梦魇、弥天压顶的心狱。“家”的观念的泛化,“家”的沉郁、恐怖气氛的渲染,“家”的整体象征的营构,使它带上某种形而上学的意味。

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Arthur Miller)对现实主义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说:“我现在开始认为,迫使戏剧倾向以致需要现实主义,其力量可能在于家庭关系在戏剧里的吸引力。”诺里斯·霍顿(Norris Houghton)在《二十世纪世界戏剧》一文中指出,埃斯库罗斯(Aischulos)只重视万能的上帝而轻视家庭关系。莎士比亚更关心的是人类的邪恶天性以及人类“罪恶成性”的本能,而不是麦克白与他妻子的家庭关系。当奥尼尔、布莱希特、沙特和贝克特不描写以家庭为背景的人,而描写以社会或哲学为背景的人时,现实主义似乎就无法使他们满意,觉得有必要探索新的形式。曹禺的早期作品恰恰既表现家庭关系,又将这种关系置于更宽泛(社会)与形而上(哲学)的背景上。从而,既消融涵化了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长处,又超越了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局限。

第二,曹禺笔下的女主人公,多是些风华正茂又饱经沧桑的年轻女性。她们早已销蚀了纯情少女的天真烂漫,又不至于一如痴顽老妇的死水无波。她们兼有强烈的欲望与清醒的认识。她们早已参破人伦的虚假与人情的恶薄,既惧怕梦魇般的生活,又无法摆脱噩梦的缠绕。她们所憎恨的正是她们所寄生的。她们无法赋予世界以意义,又无法向世界索求意义。徒劳无功的挣扎带来更深的绝望,结局是非死即疯。然而正是这种混合着欲望与绝望的复杂情绪,这种企望超脱又无法递解的生命困境,蕴含着世故风尘中非言语所能道断的底蕴与真谛。

十分可惜的是,曹禺的作品,《家》之后,不足道矣!对这种无可挽回的滑坡现象,有人说他江郎才尽,有人说是在误导下转入陌生的思维领域所致。而他多年的老朋友、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态度最为苛严。1982年3月,黄永玉致函曹禺,在信中表示了自己对曹禺深深的失望:“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

曹禺是清醒的。这是他的明智,也是他的悲剧。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为势位所误。在他乖戾、滑稽行为的背后,恐怕掩藏着深深的诛心之痛也未可知。在曹禺的记忆中,最早的文学剧作是八九岁时被父亲所逼写出来的两句诗:“大雪纷纷下,穷人归无家。”父亲常常告诫他,你是“窭人之子”啊!“窭人”是湖北方言,即穷人之意。“穷人归无家”大致可以看做曹禺本人的自况。对曹禺来说,“家”始终是异己的。“归无家”的情结伴随着他,终老一生。

选自《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1期

1.《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版。

四幕剧《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该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短短一天,所演绎的故事却牵扯了多年的恩恩怨怨,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等等。

2.《曹禺全集》田本相、刘一军主编,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版。

全集共分为七卷。全面地收入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解放后的各种文体的创作。

3.《曹禺传》田本相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版。

作者以曹禺的生活历程和创作道路为主干,以与曹禺有关的人物和事件为枝叶,浓墨重彩地为读者描绘了中国剧坛上的大家。

花开花谢年年有,人过了个青春不再来!

——《雷雨》

大地是沉郁的,生命藏在里面。

——《原野》

恐惧是一条不显形的花蛇,沿着幻想的边缘,蠕进人的血管,僵凝了里面的流质。

——《原野》

我们不是单为吃活着的。

——《北京人》

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己,怜悯着自己,这使他除了自己的不幸外,看不清其他周围的人也在痛苦。

——《北京人》

《大雪纷纷归无家》自主探究

一、下列不是曹禺作品的一项是   ()

A.《日出》 B.《原野》 C.《茶馆》D.《北京人》

二、分析下列句子的关系。

无论是武断决然的贬损,浅薄、廉价的吹捧,以极左思潮为主导的社会学批评,还是作家本人随着时局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对其创作动机的自述,都无助于解释这些作品所包孕的丰富内涵和令人困惑的矛盾现象。

三、下列理解课文有误的一项是    ()

A. 曹禺注重于写剧中的家庭关系,而轻视其社会背景,却写出了一流的经典。

B. 欧美的剧作家中,包括埃斯库罗斯、莎士比亚、沙特等人都轻视家庭关系在戏剧中的表现。

C. 曹禺笔下的女主人公,多是些风华正茂又饱经沧桑的年轻女性。

D. 解放后,曹禺的创作水平与解放前有了一个明显的大滑坡。

四、作者为什么说曹禺的作品包含着丰富内涵和令人困惑的矛盾现象?试简单概括其原因。

 

五、作者说:“曹禺是清醒的。这是他的明智,也是他的悲剧。”请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历史史料,试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曹禺(1910—1996)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并尝试写作小说和新诗。30年代初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学期间,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1933年创作的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其后写有著名剧作《日出》《原野》《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