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12:19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任务驱动”是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新课程实施以来,出现了“任务驱动”片面化、统一化、书本化、泛滥化四个问题。针对这四个问题,本文提出了对策: “任务驱动”加“合作学习”,即“任务驱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
关键词:“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 问题    对策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富有创造性,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具性课程。由信息技术课本身的学科特点所决定,该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目前,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大多以课堂操作实践为主,而教师也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实践证明,“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简单地实施“任务驱动”的方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任务驱动”片面化,缺乏可操作性。
有的教师对“任务驱动”理解过于片面,将任务等同于传统讲授课中的练习或作业,强调软件操作技能的训练,忽略综合素养的提升,认为“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完成某项具体的工作或制作某件作品。有的教师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时,忽略了自身的主导作用,只是简单地下达一个命令就叫学生去完成。如:把“保存一个文件”、“复制一张图片”等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作为任务。这样的教学结果势必会使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难以收到应有的成效。其实,“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任务”不是信息技术的学习任务,而是学生能够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完成的任务。这种“任务”的设计,必须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问题二:“任务驱动”统一化,缺乏个体差异性。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任务难度应具有层次性。
例如,我校的四年级学生因来自不同的完小,他们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有“大虾”,有“菜鸟”,有的甚至连电脑都没碰过。如果给他们相同的、中等难度的任务,就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那些“大虾”很快完成了任务,接下来无事可做;“菜鸟”们大多正好完成任务;而刚刚开始接触电脑的学生则很难完成任务。这样,“菜鸟”们确实学到了较多的东西,且能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增加了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自信心。但对于“大虾”和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学生来说,就可能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大虾”会逐渐滋长自以为是、不求进取的思想,养成懒懒散散的习惯。那些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则会对信息技术渐渐失去兴趣。这样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整体效果无疑是不理想的。
因此,教师设计任务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应在难度上有层次性。要有适合于“大虾”的更深层次的任务,让他们深入研究;也要有适合于基础较差学生的浅层次的任务,并给予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尽快缩短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问题三:“任务驱动”书本化,缺乏生活情境性。
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要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去完成。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去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有意义和深度,要利于探究,能使学生学习时有“事”可做,能够创新。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于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可促使学生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
例如,有位老师在上《太阳能热水器(文档的编排)》,采用的任务是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的。经调查很多人根本没见过太阳能热水器,有的甚至没听说过。采用书本的这个任务去进行“驱动”教学,很多学生就不感兴趣,这样就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那如果让学生制作一份有关班队会的电子小报,通过完成这项任务来学习各种文字处理的技能与方法,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问题四:“任务驱动”教学泛滥化,缺乏教学方式多样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由于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况的不同,可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会非常丰富,不能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而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都试图用“任务驱动”来教学,这样容易使学生限于一种固定的学习套路,会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不可能具有普遍适用性。教学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教学操作比较集中的知识与技能时,可以采取练习法;教学信息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布置课堂操作任务后,一些学生可能很快就完成了,而另一些学生可能直到整堂课结束也还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由于强调独立探索,往往会忽视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任务驱动”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只有与其他教学方法灵活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倡“任务驱动”加“合作学习”,即“任务驱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织在一起,为进行某项主题学习活动或者研究性学习而互相合作、互享资源、共同完成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者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它的基本策略是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角色,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素质的积极发展,以团体成绩及个人的进步和个人对集体的贡献为评价标准,共同合作以完成某一任务。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并有利于学习者学会与他人一起工作的方法与态度,培育团队精神与健康的情感意识与价值观。由于合作学习最后必然有各个小组进行交流汇报,需要把自己的工作成果展示在整个班级面前,所以它既是合作下的竞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是竞争中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宽容、协作精神。
那么怎样进行“任务驱动—合作学习”呢?
以“制作电脑小队报”一课为例谈谈“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操作:
1、确定任务
确定任务的环节是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为了将学生的兴趣与知识内容融合到一起,我设计了为即将到来的学校秋季运动会设计电脑小队报的任务。该任务的提出正值秋运会即将开幕,各班学生正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的时机,正切合了学习的需要与精力集中点,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建立合作小组
根据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和知识水平,依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自愿为主”的原则,把3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均尽可能的兼顾男女生性别的差异、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差异,这样的分组,既具有异性效应,又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交流学习,同时利于学习的组织协调。接下来推选小组长,所选出的小组长要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责任心和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小组长选出后,就由小组长根据每个成员的特长和优势进行组内分工:有的去探索电脑小队报如何制作,有的去设想电脑小队报如何美化等。
3、开展合作学习
在布置任务开始合作学习之前,首先向学生讲明:只有每个小组成员都完成
了规定的任务,才算整个小组完成了任务。每个成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先向小组其他同伴请教,不能解决时,再向老师求助。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检查自己和同伴完成任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正,确保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掌握所学内容。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就教师设计的任务开展学习,进行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经过几分钟的相关资料阅读、商讨及操作,在计算机组长的带领下,一个小板报的雏形展现在他们面前,有些学生还急不可耐地开始对板报进行美化。
在操作中,有的学生不断碰到了困难,如:想在板报开头插入图片;想将板报标题设置成艺术字体,并居中安放等等,经过小组成员一番讨论,确定方案,由学生们自行解决了这些问题。
最后,经过美术组长的一番建议,他们又试着为板报设置背景颜色,设置文字效果、添加自选图形和文本框,进一步美化板报。
4、小组汇报和师生讨论。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5、小组学习成就表扬。表扬学习成就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及成就感。对于个别学生的表扬,可以根据其进步情况或特殊表现等具体说明。
6、点评总结。教师评价各小组的合作成果,并对各小组在合作技能等方面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评定,并给出小组合作学习得分和个人进步得分,通过口头评价、播放作品等方式表扬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一般要体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当然“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任务设计目标要明确,要有可操作性
“任务驱动”的本意是让学生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因此,在任务的设计时,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使设计的这个任务是一个典型的任务,切不可为了任务的所谓“完美”,而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或者造成教学目标的不清,应该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相应的任务与之相对应,并形成一个训练主题互不重复的系统整体的一个任务框架。
因此,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诸如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基础,避免由于任务的过于简单或复杂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不可过多,一般只能是一至二个,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因为信息技术内容广而杂,若一次让学生感到困难太多,强度太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纸上谈兵”。
2、任务设计要有趣味性、合作性
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因此,不能提出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务,迫使学生去完成。而且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而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小组各成员的分工需要,要让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努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并促进小组成员间情感的交流,从而促进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3、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
独立思考是小组讨论的基础,而小组讨论又是进行交流的前提,所以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但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只是象征性地在课堂上走走形式,在学生小组对问题还没有思考进去、讨论起来的时候,就匆匆宣布讨论结束,把合作学习变得简单化和形式化。这样导致很多学生不善动脑筋、不善思考问题,等待别人想答案。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后进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使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让学生带着“任务” “合作”地学习,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试论任务驱动》.中国电化教育,2002,9.
《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机械工业出版社
《网络教育应在虚实教学与真实交往之间平衡发展》中国电化教育